巨石斑鱼

巨石斑鱼

鮨科石斑鱼属的鱼类
巨石斑鱼(学名:Epinephelus tauvina)为鮨科石斑鱼属的鱼类,俗名龙趸、鲈滑石斑。分布于红海、印度洋非洲东岸至太平洋中部、南至澳大利亚、北达日本南部以及南海诸岛和台湾等海域等,属于暖水性底层鱼类。其多栖息于礁盘内的浅海中以及最深达到6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红海。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中文学名:巨石斑鱼 中文别名:龙趸 英文名:Reef cod 二名法:Epinephelus tauvina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纲:辐鳍亚纲 目:鲈形目 亚目:鲈亚目 科:鮨科 亚科:石斑鱼亚科 属:石斑鱼属 种:巨石斑鱼 分布:分布于红海、印度洋非洲东岸至太平洋中部、南至澳大利亚、北达日本南部以及南海诸岛和台湾等海域等

生物简介

中文名:巨石斑鱼

英文名:Greasy Rock-cod

学名:Epinephelus tauvina

别名:龙趸、鲈滑石斑、猪羔斑

原产地:印度-太平洋地区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

性别类型:先雌后雄,雌雄同体

食性:肉食性

分类: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鲈形目、鮨科、石斑鱼属

形态特征

外部特点

体长椭圆形,侧扁而粗壮,标准体长为体高之3.0-3.6倍,头背部斜直;眶间区微凸。眼小,短于吻长。口大,鱼头部、体侧及各鳍均散布着很多青黑色斑点;上下颌前端具小犬齿或无,两侧齿细尖,下颌约2-5列。前鳃盖骨后缘微具锯齿,下缘光滑。体被细小栉鳞;背鳍鳍棘部与软条部相连。体长一般为100厘米左右,最长达200厘米,重达200千克。腹鳍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门开口;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体侧及头部呈淡灰绿色或褐色,散布者暗橘红色或深褐色的圆形深色斑点,斑点中央色泽较周围深;体侧另有一大型的暗色斑块位于背鳍最后四根硬棘之基部上;有些鱼会有5条暗色垂直斑纹。

内部构造

统骨骼系

外骨骼包括鳞甲、鳍条和棘刺等;内骨骼通常是指埋在肌肉里的骨骼部分,包括头骨、脊柱和附肢骨骼。头骨由脑颅和咽颅两部分组成、脑颅由许多骨片所合成,其主要作用是保护脑;咽颅由一对颌弓、一对舌弓和五对鳃弓所组成,分别具有支持颌、舌和鳃的功能。脊柱由体椎和尾椎两种脊椎骨组成,体椎附有肋骨,尾椎无肋骨着生。

肌肉系统

鱼类的躯干部和尾部的肌肉由许多肌节组成,肌节之间有隔膜连接而呈分节现象。体侧肌肉被一水平走向的肌隔分为两段,上段叫轴上肌,下段叫轴下肌。轴上肌分化出背鳍部分的肌肉。尾部肌节分化出尾鳍肌。轴下肌分化为腹部与胸、腹鳍等部肌肉。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的起端为口,经口腔、食道、胃、肠而终于肛门。口腔内有齿和鳃耙等构造。消化腺包括胃腺、肠腺、肝脏、胰腺和胆囊等。这些腺体能分泌各种消化液使食物消化。胃腺分泌的胃蛋白酶,肠腺分泌的肠蛋白酶和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均能消化各种蛋白质。肝脏和胰脏的分泌物含有较多的淀粉酶和脂肪酶,可分别把糖类和脂肪分解而被肠壁吸收。被消化后的食物残渣和不能消化的其他物质,则由肠的蠕动经肛门排出体外。

循环系统

主要包括心脏、动脉、静脉等。心脏位于最后一对鳃的后面下方,靠近头部,由一个心房和一个心室组成。血液由心室出,经过腹大动脉进入鳃动脉,深入鳃片中各毛细血管,其红血球在此吸收氧气,排出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使血液变得新鲜。此后,血流经出鳃动脉而归入背大动脉,再由许多分枝进入鱼体各部组织器官。然后转入静脉,再汇集到腹部的大静脉。静脉血液经过肾脏时被滤去废物,流经肝脏后重新进入心脏循环。

呼吸系统

主要靠鱼类的鳃来完成。鳃位于头的两侧,外有鳃盖复盖。鱼鳃主要由鳃弓、鳃片和鳃耙组成。

神经系统

鱼类的中枢神经由脑和脊髓两部分组成。脑又分化为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五部分。脊髓位于髓弓的椎管内,是一条扁椭圆形的长管,前端跟脑连接,向后延伸至最后一椎骨。外周神经由中枢神经系发出的神经与神经节组成,它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植物性神经系统是一类专门管理平滑肌、心脏肌、内分泌腺和血管扩张收缩等活动的神经,与内脏的生理活动、新陈代谢有密切关系。

生殖系统

生殖腺成对,即精巢或卵巢都是左右各一,由系膜悬挂在腹腔背壁上。

排泄系统

排泄器官主要是肾脏,位于腹腔的背部,呈紫红色。肾脏可分为前、中、后三部分。肾脏后部延伸出输尿管,左右输尿管在腹腔后部愈合,并突出一个不大的膀胱。总输尿管的末端与生殖输管相合,以一个尿殖孔开口或分开开口于肛门的后方。鱼的肾脏除了泌尿的功能以外,还可以调节体内的水分,使之保持恒定。另外,鱼鳃也有排泄作用,其主要排出物是氨、尿素等易扩散的氮化物和某些盐分。

内分泌系统

脑垂体是最重要的内分泌腺。它位于间脑腹面,视神经交叉后面的正中线上,常嵌在前耳骨的凹窝里。包括神经垂体(或称为垂体神经部)和腺垂体两部分,脑垂体的腺细胞能分泌多种激素,对鱼类的生长、性腺发育、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发育以及体色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鱼类的甲状腺由许多球形的甲状腺泡和滤泡组成,腺泡细胞的分泌物或直接进入血管,或贮存于泡腔内,当需要大量激素时,它流入血液输送到身体各组织。位于腹主动脉和入鳃动腺附近的组织中,另外还有斯氏小体、胰岛、尾垂体、后鳃腺、胸腺和性腺等。

生活环境

主要生活在礁区、近海沿岸,1-120米深的水域。

生活习性

龙趸为底层肉食性鱼类,栖息于水质清澈的珊瑚礁区,幼鱼常出现在礁盘或潮池中,成鱼则通常在较深的水域中,最深可达60米左右。属肉食性,主要以鱼类为食,偶尔摄食甲壳类。虽游泳速度不快,但因其身体构造较特殊,故往往以突袭方式来捕食,令猎物猝不及防。

人工养殖可采用新鲜杂鱼及小虾,切成片投喂,有时添加海水鱼类粉状配合饲料。龙趸鱼大多生活于热带、亚热带的珊瑚礁海区。

地理分布

除了在中国西沙、南沙群岛及海南岛南部等出产外,国外在红海、印度洋非洲东岸至太平洋中部,南至澳大利亚,北达日本南部等海域也有分布。具体为分布在印度-太平洋区,西起红海至南非,向东至杜夕岛,北至日本,南至澳洲之新南威尔斯及罗得豪岛。台湾主要产于北部、西部、东部、兰屿及绿岛海域。

食用价值

龙趸属经济性之食用鱼,已有人工养殖。清蒸食用佳。因食物链之故,可能含有热带海鱼毒。龙趸是海洋中的一种名贵鱼类,它肉质美味,营养丰富,味道好于一般石斑鱼,能做多种海鲜佳肴,由于货源稀少、售价昂贵,每公斤批发价高达190元左右,酒家食肆更卖到200多元,但仍受人们青睐。

人工养殖

龙趸为原野生鱼种可进行人工养殖,在广东深圳人工繁殖种苗和成鱼养殖均已先后获得成功。据介绍,龙趸人工养殖生长速度快,利用水泥池进行工厂化养殖,放养规格为体重22克、体长1.2厘米的鱼种,经过360天的养殖,平均每尾体重增到1830克,体重绝对增重量为1808克,在海水鱼类的养殖品种中,这样的生长速度是极其迅速的,增重效果明显。

据养殖试验显示,经过1年的养殖,龙趸每尾可达1.5千克~2千克,第二年便可达到12.5千克~15千克。当年养殖,最小的个体为750克,最大的个体达到2500克,且70%的鱼体重均介于1500克~2000克之间,规格较为整齐,所以龙趸养殖经济效益是相当可观的。因此,各地可根据市场需要和资源条件,积极研究发展龙趸鱼的养殖。

杂交品种

此外,以下几种由食用鱼养殖商用龙趸和其他品种配种繁殖出来的新品种,也在食用鱼市场上被称为“龙趸”:

龙趸/老虎斑

珍珠龙趸(Hybrid Giant Tiger):由台湾水产养殖商成功配种和繁殖。

沙巴龙趸(Sabah Giant Grouper):由马来西亚水产养殖商培育出来的新杂交品种。

其他

以下品种均由马来西亚开发。

沙巴鼠龙趸

沙巴杉斑龙趸

捕获经历

龙趸在大海中不轻易露面,有经验的渔民往往用延绳钓、手钓或底拖网捕获它。特别是超过150千克的大龙趸,据说它已有四五十年的海上生活经验,所以就更难捕到,偶尔捕获便成为罕见之物。

2006年3月13日,合浦县闸口镇一名妇女迎着冷空气南下带来的强风到海边赶海,意外在沙滩上发现一条长约2米、重达164公斤的巨型活石斑鱼,后来10多人合力才能把鱼抬到车上。次日下午,这条巨型石斑鱼被北海肥佬食街以5000元的价钱买走。

2009年12月,湛江船队捕获589斤大龙趸鱼。

2011年5月1日,北海渔民在北部湾海域作业时,捕到一条230公斤的大石斑鱼,可惜鱼在拖回时被拖死了。北海一家海鲜餐馆以5万元收购了这条鱼。

2012年,香港旺角花园街一间食肆于9月22日用吊臂车运返大龙趸,引来大批途人围观,纷纷拍照啧啧称奇,该条大龙趸长约两米、重逾280公斤,2012年9月20日渔民通知旺角花园街“牛皇星”海鲜酒家负责人星仔,指捕获该条大龙趸,他以10万元(港币,下同)买下,及至22日早上大龙趸抵港,因鱼身太重,遂雇用一辆吊臂车协助运抵旺角花园街店铺,由于突然有大鱼运抵闹市,适逢周末,吸引大批途人围观拍照。

2013年11月,北海渔民在北部湾海域作业时,捞起一条105公斤的龙趸(念“dun”,读第三声),长1.7米,之后被北海一家海鲜食府买下。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