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

汉语汉字
巍,拼音:wēi,高大:~峨。~焕(高大壮观)。形声。从山,从魏,魏亦声。“魏”意为“壮汉”、“强人”。“山”与“魏”联合起来表示“壮汉一般的山”。本义:山体强壮高大。巍巍乎尧舜之有天下也。——《论语·泰伯》。集解:“巍巍者,高大也。”
  • 中文名:巍
  • 拼音:wēi
  • 繁体:巍
  • 部首:山
  • 五笔:MTVC
  • 仓颉:UHVI
  • 郑码:LLZN
  • 名称:巍
  • 笔画:20
  • 四角号码:22413
  • 注音:ㄨㄟ
  • 五笔86&98:MTVC

字源演变

形声字。从嵬,委声。此字实际上可以看成在嵬字上加注声符而形成的分化字。巍字字形的演变主要表现在偏旁位置的变化和偏旁的减省上: 一是“山”旁的位置变化。目前见到的战国文字,其山均在下部或右下。汉人碑刻文字,其山旁或居于上,或居于下。到楷书阶段,楷书中山旁的位置才固定在上部。二是声旁“委”的位置变化。

马王堆汉墓帛书中,声旁“委”或居于形旁“嵬”的右边,形成(字形4)。三是鬼旁的减省,形成(字形7)。四是减省之后山旁的位置又一次变化,形成楷书的“崣”字。魏国或魏姓之魏,本来也写作巍,后人省去山旁,并且读为去声,于是魏便成了魏国或魏姓的专用字,跟巍字分道扬镳了。

宋娄机《汉隶字源》云:“汉碑巍字山皆在下,魏字山却在上。孟都修尧庙碑‘巍巍之盛’,山在下。武梁祠堂画像‘巍阳’,西岳华山亭碑‘巍尝威’,陈球后碑‘巍郡’,山皆在上。惟杨震碑阴‘巍郡’,山却在下。其不同如此。”这种说法流传甚广,其实是不准确的。汉代鲁郡碑阴及孔宙碑阴魏郡的巍字,所从之山旁都在下部。

马王堆汉墓帛书及银雀山汉简魏国的巍字,所从之山旁也都在下部。 《龙龛手鉴》又以“?”字为俗体,其说亦不可取。本义为高。《水经注·浊漳水》:“巍若仙居。”明汪克宽《吴山赋》:“楼观巍峨而叠起。”引申为伟大。明徐显卿《大阅赋》:“巍乎! 绍万亿祀之大统。《淮颍赋》:”巍者,高山不弃细尘杯土

基本内容

基本字义

巍wēi ㄨㄟˉ

高大:巍峨。巍焕(高大壮观)。巍然。巍巍。崔巍。

方言集汇

粤语:ngai4

客家话:[陆丰腔]ngui3[客英字典]ngui2[台湾四县腔]ngui2[梅县腔]ngui2[海陆丰腔]ngui2[客语拼音字汇]ngui2[宝安腔]ngui2

详细解释

巍 wēi

〈形〉

1、形声。从山,从魏,魏亦声。“魏”意为“壮汉”、“强人”。“山”与“魏”联合起来表示“壮汉一般的山”。本义:山体强壮高大。

巍,高也。——《说文》

巍巍乎尧舜之有天下也。——《论语·泰伯》。集解:“巍巍者,高大也。”

崛巍巍而特秀。——《文选·嵇康·琴赋》

2、又如:巍科(高级的科举考试);巍廓(高大开阔);巍耸(高耸);巍蟠(高大而盘曲);巍崇(高大);巍张(高大宽阔);巍峻(高峻);巍冠(高冠);巍奕(高大);巍怪(高大奇特)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寅集中】【山字部】巍 ·康熙笔画:21 ·部外笔画:18

《广韵》《集韵》《韵会》?语韦切。音嵬。《说文》高也。从嵬委声。《广韵》高大貌。《论语》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傅?乐府》我皇叙羣材,洪烈何崔巍。

又通作魏。《庄子·天下篇》魏然而已。《注》独立貌。 《集韵》或作嵬。 《说文》牛威切。《徐铉曰》今人省山,以为魏国之魏。○按《集韵》巍或作嵬,通作魏。《正韵》七灰,巍嵬魏?收,魏注引《庄子》魏然而已。七队独收魏,魏姓魏国不借巍。《吴元满·总要》附会《说文》魏音胃,以《周礼》象魏之魏,魏姓魏国皆作巍,非。巍字作从委从嵬。

《说文解字》

【卷九】【嵬部】

高也。从嵬委声。牛威切。〖注〗臣铉等曰:今人省山从为魏国之魏。语韦切。 文二

说文解字注

(巍)高也。高者必大。故论语注曰。巍巍、高大之称也。左传。卜偃曰。万、盈数也。巍犬名也。雉门外阙高巍巍然。谓之象巍。按本无二字。後人省山作魏。分别其义与音。不古之甚。从嵬。委声。牛威切。按古音当在十六部。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