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羊

岩羊

偶蹄目牛科动物
岩羊又叫崖羊、石羊、青羊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形态介于绵羊与山羊之间,外貌也确实兼有这两类羊的一些特征。[1]就体形而言,岩羊很象绵羊,不过它的角不盘旋,而近似山羊,但雄兽的下颌又没有胡须,也没有膻味。它的体形中等,体长120—140厘米,尾长13—20厘米,肩高70—90厘米,体重为60—75千克。头部长而狭,耳朵短小。通身均为青灰色,吻部和颜面部为灰白色与黑色相混,胸部为黑褐色,向下延伸到前肢的前面,转为明显的黑纹,直达蹄部。
    中文名:岩羊 外文名: 别名: 中文别名:崖羊、半羊、石羊、青羊、山盘羊、盘羊、兰羊、欠那、那瓦、贡那、龙羊、大岩羊、石山羊 英文名:Pseudois nayaur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纲:哺乳纲(Mammalia) 亚纲:真兽亚纲(Eutheria)、有胎盘类。 目:偶蹄目(Artiodactyla) 亚目:反刍亚目(ruminantia) 科:牛科(Bovidae) 亚科:羊亚科(Caprinae) 属:岩羊属(Pseudois) 种:岩羊 分布:青藏高原特有种,在中国分布于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四川西部等地,以及毗邻的尼泊尔、锡金、克什米尔地区。 所在地: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贺兰山脉 开放时间:无 票价:免费

基本资料

中文学名:岩羊

同物异名:Ovis nahoor szechuanensis,Ovis nayaur

拉丁文目名:ARTIODACTYLA

拉丁文科名:Bovidae

拉丁文亚科名:Caprinae

拉丁文属名:Pseudois

拉丁文种名:nayaur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Hodgson,1833)

命名:偶蹄目牛科岩羊属(Pseudois)唯一种,因喜攀登岩峰而得名。

生境:高山裸岩带及与之相接的草甸山坡。

捕食:用嘴啃食植物。

保护:中国II级重点保护动物。

概述

岩羊中等体型,头部长而狭,耳朵短小。通身均为青灰色,吻部和颜面部为灰白色与黑色相混,胸部为黑褐色,向下延伸到前肢的前面,转为明显的黑纹,直达蹄部。腹部和四肢的内侧则呈白色或黄白色。体侧的下缘从腋下开始,经腰部、鼠鼷部,一直到后肢的前面蹄子上边,有一条明显的黑纹。臀部和尾巴的底部为白色,尾巴背面末端的三分之二为黑色。冬季体毛比夏季长而色淡。雄兽的四肢前缘有黑纹,而雌兽则没有。雄兽和雌兽都有角,但雌兽的角很短,仅有13厘米左右,基部扁,角形直,往上逐渐变得尖细,横切面几乎为圆形。

岩羊又叫崖羊、石羊、青羊等,体型中等,形态介于野山羊与野绵羊之间。两性具角,雄羊角粗大似牛角,但仅微向下后上方弯曲。以青草和各种灌丛枝叶为食,冬季啃食枯草。

雄兽的角的长度为60厘米左右,最高记录为84.4厘米,既不像盘羊那样盘成螺旋形,而且有很多褶皱和颗粒,也不象北山羊那样朝后呈弯刀形,而且具横棱,而是先向上,再向两侧分开外展,然后在一半处稍向后弯,角尖略微偏向上方,整个角的表面都比较光滑,末端尖细,角基略有一些粗而模糊的横棱,横切面为圆形或钝三角形,虽然没有盘羊和北山羊角那样奇特,但也因为特别粗大,显得十分雄伟。

它们宛如大自然的精灵,时而在山间穿梭跳跃,时而在河道奔跑嬉闹。

岩羊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无林山地。夏季结成十至数十只的群,冬季则结成数百只的大群,由1只或数只公羊率领。主要在黄昏活动,常有1只或几只公羊立于高处突出的岩石上□望,当敌害开始接近时则迅速奔向高山裸岩地带,由于毛色与岩石极其相近,故不易被发现。夜间及中午在岩石或岩石旁休息。岩羊皮坚固耐用,可缝制服装,肉味鲜美。主要天敌是雪豹、豺、狼,以及秃鹫和金雕等大型猛禽。

物种特征

体型中等,形态介于野山羊与野绵羊之间。两性具角,雄羊角粗大似牛角,但仅微向下后上方弯曲。雄羊体重50-74.5kg,雌羊35-50kg。上体毛色青灰褐色、褐黄灰色、褐灰色。一般四肢前面及腹侧具有黑色纹。

分布

西藏亚种(P. n. nagaur)分布于西藏,国外分布于尼泊尔、锡金、克什米尔;四川亚种(P. n. szechuanensis)广泛分布于云南、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内蒙等省区。

生境

是典型的高山动物,栖息在4000-5500m的林线以上高原、丘原和高山裸岩与山谷间的草甸(文献记载最高达6600m)。无固定兽径和栖息场所。它们在悬崖峭壁只要有一脚之棱,便能攀登上去。一跳可达2、3米,若从高处向下更能纵身一跃10多米而不致摔伤。岩羊留恋于高山裸岩环境,冬季在海拔二千四百米以上的高处生活,而春季常栖息于海拔三千五百米以上的高原。那里虽然光裸无林,似不隐蔽,但除雪豹外,几乎没有其他敌害。况且岩羊躺卧不动时,体色竟与草地上的裸岩十分相似,不易被发现,具有拟态的保护作用。

习性

喜群居,很少独栖,雌雄携幼大小常数十只,多者在百只以上,终年一起生活。雄雌性比约为1:5,但在夏季年老的雄,常离群独栖,有时雄羊还单独结群。由带头羊率领。受惊时,羊群随带头羊奔走逃逸,爬上山脊后,往往回头看望,再决定行动方向。

繁殖

岩羊每年冬季12月至翌年1月发情交配。雄兽之间的争偶形式于其他羊类相似,但没有其他羊类激烈。雌兽的怀孕期为5—6个月,6—7月生产,每胎产1仔。幼仔出生10天后就能在岩石上攀登,1.5—2岁时性成熟。寿命为15—17年。

食物

以草类、树叶、嫩枝等作为食物。主要以蒿草、苔草、针茅等高山荒漠植物和杜鹃、绣线菊、金露梅等灌木的枝叶为食,取食时间不十分固定,白天常时而取食时而休息。冬季啃食枯草。它们还常到固定的地点饮水,但到寒冷季节也可舔食冰雪。

保护现状

保护区

新疆昆仑——阿尔金山域内,建有自然保护区。塔什库尔干保护区建于1984年,位于昆仑山西端,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主要保护对象为雪豹Panthera unica、盘羊、北山羊、岩羊等;阿尔金山保护区于1983年建立,位于东昆仑山库木勒盆地,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主要保护高原有蹄类及其生境。新疆昆仑——阿尔金山地区,地广人稀,经济开发较晚,岩羊资源尚十分丰富,本区域以南青藏高原纵深更是一片无人烟区,种群数量可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岩羊资源的利用尚处于自生自灭的自发猎捕阶段,缺乏有效的科学管理。

现有保护措施

岩羊已被列为国家II级保护动物,未经省区级主管部门批准不准任意猎捕。

人工饲养

初生幼羔可以捕捉饲喂,日料中加牦牛奶或羊奶,并适当添加维生素和钙等。在四川汶川一带采用“踩跃子”的方法,套捕岩羊,只要及时取套,经过风土驯化,逐渐往山下移,精细管理,饲养得法,1个月以后便可消除紧张情绪,能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安定的自由取食。

岩羊在动物园中比较容易繁殖。交配期在秋末冬初,孕后将公羊分开,以免追逐雌兽导致流产。6、7月产仔。产后2小时身上毛干即可站立活动。如果初产,不善哺乳,可辅助吸乳。幼羔生长较快,3个月后即可断奶。半岁后开始长角,2岁性成熟。部分动物园饲养展出。在成都动物园岩羊已繁殖多次,羔羊生长发育都很正常。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