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萝卜头

小萝卜头

中国年龄最小的革命烈士
小萝卜头,原名宋振中,男,1941年生于江苏邳州,1949年9月在重庆被杨钦典害死,遇害时年仅8岁,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最小的战士。宋振中八个月的时候,就随父母被带进了监狱。由于终年住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再加上营养跟不上,七八岁却只有四五岁孩子那么高,成了一个大头细身子、面黄肌瘦的孩子,难友们都疼爱地叫他“小萝卜头”。[1]
    本名:宋振中 别名:小萝卜头 字: 号: 所处时代:近代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徐州市邳州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最小的革命烈士 国籍:中国

人物生平

1941年,宋振中出生于江苏邳州。宋振中八个月的时候,就随父母被带进监狱,由于终年住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八九岁却只有四五岁孩子那么高,成了一个大头细身子、面黄肌瘦的孩子,难友们都疼爱地叫他“小萝卜头”。

1949年9月6日,宋振中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于重庆歌乐山下的松林坡,年仅8岁,为中国年龄最小的烈士。同其父母一起并称“一门三烈”。

人物事迹

随母入狱

“小萝卜头”的父亲叫宋绮云,与母亲徐林侠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党组织派到杨虎城处工作,担任《西北文化日报》的社长和总编辑。西安事变前夕,宋绮云参加草拟张、杨,抗日救国八项主张等文件,徐林侠筹备妇女救国会,并协助宋绮云开展革命活动。事变发生后,宋绮云利用《西北文化日报》,全面介绍事变的起因、经过,积极评价事变的实质和意义,广泛宣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1936年12月11日晚,他被杨虎城叫到办公室参加一个紧急会议。第二天,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1941年,已经是国民党第四军少将参议的宋绮云,被特务们以一封假电报骗他回家,谁知,刚进家门的宋绮云,就被蹲守特务们秘密逮捕了。宋绮云被捕后,妻子徐林侠每天步行30多里,到西安城四处打听丈夫的下落。看着徐林侠四处奔走,特务们又故技重施,让徐林侠送来换洗的衣服。虽然明知这很可能是陷阱,但徐林侠还是抱着还没断奶的“小萝卜头”去了西安,只是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小萝卜头”和妈妈一到西安,就被关押进了“白公馆”的女牢。这里牢房狭窄矮小,阴暗潮湿,终年不见阳光。离牢门不远的地方,放着一个大便缸,臭气熏得人喘不过气来,被关在这里面的人们,每天都闻着这种味道吃饭、入睡,在狭小的牢房里,恶臭引来了苍蝇、蚊子、臭虫。除了刺鼻的臭味之外,还有时常传来的恐怖声音,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就从那里传来难友们的惨叫,以及特务毫无人性的狂吠。被关押在这里的人们,每天只能分到一碗用霉米糠和烂白菜帮子煮成的臭水汤。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宋振中变了模样,他细胳膊细腿皮包着骨头,小小的身躯却顶了个大脑袋,难友们怜爱地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小萝卜头”。

监狱成长

虽然在襁褓中就不幸被捕,但徐林侠却从没忽视对宋振中的教育。她经常给幼小的宋振中讲革命故事,让他从小就拥有正确的善恶是非观念。

在徐林侠的教育下,宋振中表现出远超同龄人的成熟。据解放后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委统战部部长的胡春浦回忆,1947年胡被抓进白公馆后,因为患有严重的胃病,根本吃不下糟糕的牢饭,只能躺在阴暗的地铺上,两天都不能动弹。当时仅7岁的宋振中从门缝里看见这种情况后,告诉了徐林侠。徐林侠遂把自己做苦工挣下的挂面,下了一大碗,让宋振中给胡春浦送来。

这样的行为让胡春浦十分感动,在写给宋振中家人的信中,他曾深情地写道:“在我经受酷刑之后,最痛苦、最困难的时候,是‘小萝卜头’给我送来了一碗面条,是这碗面条暖了我的身,也暖了我的心,使我知道在狱中有党组织、有同志在关心我、鼓励着我,这给我增加了斗争和战胜敌人的信心!”

中国江苏网5月14日徐州讯(通讯员陈伯伟任永达)纪念共和国最小烈士“小萝卜头”专题纪录片开拍已有一周有余,拍摄小萝卜头纪录片,将通过影像来记录人物见闻,展现真实的革命岁月。5月13日,纪录片摄制组在北京开展首日采访活动。追寻革命先辈事迹,追忆烈士情怀。接受采访的革命烈士亲属,口述细节真实感人,提供的历史资料鲜为人知,为世人了解革命英雄、追寻英雄足迹,学习、传颂革命事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党组织的小交通员

宋振中对外面的渴望不仅是希望自己能像同龄人一样自由奔跑,更希望能和同龄人一样在课堂内学习。原来,随着宋振中的成长,宋绮云和徐林侠提出要求,希望他能外出读书,但这个要求却被狱方断然拒绝了。面对这样的情形,宋振中所在的息烽监狱秘密党支部经过研究后,决定采用绝食和罢工的方式来帮助他们。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狱方终于答应让宋振中在监狱内接受教育,并指派爱国将领黄显声将军担任他的老师。

据史料记载,从1947年底到宋振中牺牲,他一直都在黄显声处学习文化。“在那一年多的时间里,黄显声不仅给‘小萝卜头’讲地理,告诉他中国有多大,还通过讲述历史故事的方式,让他对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有充分的认识。”王浩说。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宋振中还利用自己的年龄优势成为狱中党组织的交通员,为党组织做了不少工作。据史料记载,从息烽监狱转到白公馆监狱后不久,宋振中结识了同被囚禁于此的陈然。在了解陈然的经历后,宋振中帮助他与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并把黄显声将军摘录的消息提供给他,由他进行简单编发后,再由宋振中把这些写有消息的小纸片送到各个牢房。这些小纸片也被难友们亲切地称为“狱中挺进报”,它们的存在使坚持狱中斗争的同志们受到了极大鼓舞。

手攥铅笔

随着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国民党反动统治已经风雨飘摇,然而,对于秘密关押的“政治犯”,蒋介石命令:一律不准释放。1949年8月25日,蒋介石下达了分批处决“政治犯”的密令。1949年9月6日,小萝卜头一家倒在了血泊里,他们被杀害后,就地被埋在小屋里,特务们还在地面浇灌了水泥,冲洗了地面上的血迹,以掩盖自己的罪行。牺牲时,小萝卜头甚至不满9岁,距离新中国成立仅24天。重庆解放后,当小萝卜头的遗骸被发现时,他的两只小手死死地握在胸前。里面握着的,是狱中的老师送给他的那一小截铅笔。

所获荣誉

重庆解放后,宋振中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人物生活

宋绮云(左)、徐林侠(右)

宋绮云(左)、徐林侠(右)

家庭成员

父亲:宋绮云,中共党员、革命烈士

母亲:徐林侠,中共党员、革命烈士

哥哥:宋振镛

人物评价

这个不到9岁、头大身子小的孩子,一生没见过外面的世界,不知道真正的糖是什么样,却可以分辨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共青团中央评)

为狱中的难友送面条,散发“狱中挺进报”,让革命之火在狱中燎原……他们一家三口不仅用生命捍卫革命理想,也为新中国的成立贡献了力量。(《重庆日报》评)

轶事典故

“小萝卜头”的父亲叫宋绮云,与母亲徐林侠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党组织派到杨虎城处工作,担任《西北文化日报》的社长和总编辑。西安事变前夕,宋绮云参加草拟张、杨,抗日救国八项主张等文件,徐林侠筹备妇女救国会,并协助宋绮云开展革命活动。事变发生后,宋绮云利用《西北文化日报》,全面介绍事变的起因、经过,积极评价事变的实质和意义,广泛宣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1936年12月11日晚,他被杨虎城叫到办公室参加一个紧急会议。第二天,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1941年,已经是国民党第四军少将参议的宋绮云,被特务们以一封假电报骗他回家,谁知,刚进家门的宋绮云,就被蹲守特务们秘密逮捕了。宋绮云被捕后,妻子徐林侠每天步行30多里,到西安城四处打听丈夫的下落。看着徐林侠四处奔走,特务们又故技重施,让徐林侠送来换洗的衣服。虽然明知这很可能是陷阱,但徐林侠还是抱着还没断奶的“小萝卜头”去了西安,只是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小萝卜头”和妈妈一到西安,就被关押进了“白公馆”的女牢。这里牢房狭窄矮小,阴暗潮湿,终年不见阳光。离牢门不远的地方,放着一个大便缸,臭气熏得人喘不过气来,被关在这里面的人们,每天都闻着这种味道吃饭、入睡,在狭小的牢房里,恶臭引来了苍蝇、蚊子、臭虫。除了刺鼻的臭味之外,还有时常传来的恐怖声音,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就从那里传来难友们的惨叫,以及特务毫无人性的狂吠。被关押在这里的人们,每天只能分到一碗用霉米糠和烂白菜帮子煮成的臭水汤。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宋振中变了模样,他细胳膊细腿皮包着骨头,小小的身躯却顶了个大脑袋,难友们怜爱地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小萝卜头”。

虽然在襁褓中就不幸被捕,但徐林侠却从没忽视对宋振中的教育。她经常给幼小的宋振中讲革命故事,让他从小就拥有正确的善恶是非观念。

在徐林侠的教育下,宋振中表现出远超同龄人的成熟。据解放后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委统战部部长的胡春浦回忆,1947年胡被抓进白公馆后,因为患有严重的胃病,根本吃不下糟糕的牢饭,只能躺在阴暗的地铺上,两天都不能动弹。当时仅7岁的宋振中从门缝里看见这种情况后,告诉了徐林侠。徐林侠遂把自己做苦工挣下的挂面,下了一大碗,让宋振中给胡春浦送来。

这样的行为让胡春浦十分感动,在写给宋振中家人的信中,他曾深情地写道:“在我经受酷刑之后,最痛苦、最困难的时候,是‘小萝卜头’给我送来了一碗面条,是这碗面条暖了我的身,也暖了我的心,使我知道在狱中有党组织、有同志在关心我、鼓励着我,这给我增加了斗争和战胜敌人的信心!”

宋振中对外面的渴望不仅是希望自己能像同龄人一样自由奔跑,更希望能和同龄人一样在课堂内学习。原来,随着宋振中的成长,宋绮云和徐林侠提出要求,希望他能外出读书,但这个要求却被狱方断然拒绝了。面对这样的情形,宋振中所在的息烽监狱秘密党支部经过研究后,决定采用绝食和罢工的方式来帮助他们。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狱方终于答应让宋振中在监狱内接受教育,并指派爱国将领黄显声将军担任他的老师。

据史料记载,从1947年底到宋振中牺牲,他一直都在黄显声处学习文化。“在那一年多的时间里,黄显声不仅给‘小萝卜头’讲地理,告诉他中国有多大,还通过讲述历史故事的方式,让他对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有充分的认识。”王浩说。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宋振中还利用自己的年龄优势成为狱中党组织的交通员,为党组织做了不少工作。据史料记载,从息烽监狱转到白公馆监狱后不久,宋振中结识了同被囚禁于此的陈然。在了解陈然的经历后,宋振中帮助他与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并把黄显声将军摘录的消息提供给他,由他进行简单编发后,再由宋振中把这些写有消息的小纸片送到各个牢房。这些小纸片也被难友们亲切地称为“狱中挺进报”,它们的存在使坚持狱中斗争的同志们受到了极大鼓舞。

随着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国民党反动统治已经风雨飘摇,然而,对于秘密关押的“政治犯”,蒋介石命令:一律不准释放。1949年8月25日,蒋介石下达了分批处决“政治犯”的密令。1949年9月6日,小萝卜头一家倒在了血泊里,他们被杀害后,就地被埋在小屋里,特务们还在地面浇灌了水泥,冲洗了地面上的血迹,以掩盖自己的罪行。牺牲时,小萝卜头甚至不满9岁,距离新中国成立仅24天。重庆解放后,当小萝卜头的遗骸被发现时,他的两只小手死死地握在胸前。里面握着的,是狱中的老师送给他的那一小截铅笔。

后世纪念

纪念场所

“小萝卜头”宋振中雕像

1989年6月,新中国建国40周年前夕,上海首座“小萝卜头”宋振中雕像在海伦路上当时的儿童公园(现为爱思公园)诞生。21世纪初,因市政规划此地将建造轨道交通四号线,且爱思公园需要进行改造,“小萝卜头”宋振中雕像,暂迁至昆山公园,现落成在欧阳路67号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小萝卜头纪念馆

2005年,小萝卜头纪念馆在的小萝卜头家乡江苏邳州市八路镇岠山脚下建成。八路镇镇政府为建纪念馆筹资800万元。该馆建筑面积约2160平方米,分主展厅和附厅。主展厅共展示记录“小萝卜头”和父亲宋绮云、母亲徐林侠事迹的图片200余幅及部分实物。共和国年龄最小的烈士—————“小萝卜头”宋振中的纪念馆在他的家乡江苏邳州市八路镇岠山脚下建成。

纪念作品

纪录片《小萝卜头》

2018年5月30日,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出品,南京电影制片厂、邳州市委宣传部等联合承制的3集电视纪录片《小萝卜头》在央视四套《国家记忆》晚8点播出,每集30分钟。该片经过近一年的前期拍摄和后期精心制作打磨,全片系统还原小萝卜头一家的革命踪迹和坚定的革命意志,在六一儿童节之际,纪念这位“永远的小朋友”。

音乐剧《小萝卜头》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由云南艺术学院出品,云南艺术学院艺术实践中心和元动剧团联合创作打造的大型音乐剧作品《小萝卜头》于2019年9月28日晚8点在云南艺术学院实验剧场拉开帷幕。

该剧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小的烈士宋振中为人物原型,围绕着他“孤独成长”“狱中求学”“栽种石榴树”“帮疯老头越狱”和“诀别”等事件串联起了一组组拥有着崇高精神信仰和不屈灵魂的共产主义革命者群像,引领着观众在剧场中见证并重温了英雄先辈们的感人事迹,同时也收获了“红岩精神”的洗礼。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