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建设

城镇发展建设的过程
小城镇建设与城镇建设、小镇建设意义相近,但又有细微区别。城镇建设侧重城中特色镇、古镇、旅游文化镇建设,小镇建设侧重农村乡镇建设,而小城镇概念属于二者的交叉范畴,囊括一切特色城镇、功能城镇、和新农村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是小城镇的各种要素的创立或组合以及一定区域内小城镇体系的设置、改造和发展的过程。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中文名称:小城镇建设 语言:中文 背景: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思路:城乡各种差距不断缩小

建设理论

概念

小城镇建设与城镇建设、小镇建设意义相近,但又有细微区别。城镇建设侧重城中特色镇、古镇、旅游文化镇建设,小镇建设侧重农村乡镇建设,而小城镇概念属于二者的交叉范畴,囊括一切特色城镇、功能城镇、和新农村城镇建设。

小城镇建设是小城镇的各种要素的创立或组合以及一定区域内小城镇体系的设置、改造和发展的过程。

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和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陕西省中际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在长期研究钻研中,CUDI院院长、学者王超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小城镇发展》一书中提出小城镇建设的新内涵,即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复盖,增加农村教育、卫生、交通、水利、环境等公共产品供给,开发农村生产力,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在城镇化背景下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改变过去单纯地、片面地强调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观念,更加关注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更为综合和全面地谋划中国的现代城乡结合化建设。

背景

世界各国的城市发展经验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对中国而言,在发展模式、城乡差距、收入水平的悬殊、形成城乡分离、"城乡二元化"结构。加之城乡发展在完成产业结构转变时,却未完成就业结构、空间结构和生存方式的转变。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80年代小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社会功能趋于完善,对周围社区的辐射力、吸引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显着提高。

宏观布局方面有的地区形成比较合理的小城镇体系,一批明星城镇脱颖而出,为小城镇的发展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但是,中国现有的小城镇绝大多数都是历史上自发形成的,虽有某种自然的合理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平衡性。小城镇的建设又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产生一系列问题,诸如,小城镇的数量较多,规模较小,多数小城镇发展水平较低,功能不够完善,许多地区小城镇的分布不均衡,结构不合理等等。此外,资金不足,人才奇缺,土地浪费,环境污染,体制不合理,管理不完善等等,都严重地阻碍着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在这个发展状况下,我们有必要、有责任重新思考、认识"小城镇建设"理论和实践。

理论体系

CUDI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学者王超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小城镇发展》一书中提出,建设理论体系是指小城镇的各种要素的创立或组合以及一定区域内小城镇体系的设置、改造和发展的过程。小城镇建设可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加强小城镇建设,当前主要抓好三件事:一是认真搞好调研,重点围绕小城镇建设的空间布局、产业布局、社会事业布局以及体制机制、资金、推进步骤等问题展开全面深入的调研,制定加快我市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实施方案。二是组织学习考察,集中组织一批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到外地参观学习,寻找差距,增强责任,更新观念,理清思路,在此基础上,召开全市推进小城镇建设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小城镇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三是加强环境整治,以治理脏、乱、差为突破口,以绿化、美化、净化街容街貌为重点,改善小城镇的整体形象。

一、微观建设

指小城镇的各种社会要素的创立、兴建、组合和发展工作。大体上可归纳为物质文明方面的建设与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

<一>、物质文明建设主要包括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市(镇)政设施建设等。

1、经济建设涉及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和服务业的建设,以及与小城镇居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农、林、牧、副、渔等行业的建设。经济建设在小城镇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居于中心的地位。

2、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是围绕消除或控制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废渣污染、噪声污染而进行的排烟、防尘、绿化、美化、供水、排水、垃圾和粪便处理,以及隔声、消声等方面的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直接影响着小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极大地制约着小城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市(镇)政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工厂、商店、机关、学校、居民住宅的建设,以及道路、桥梁、供水、供电、文化娱乐和生活服务等公用设施的建设。市(镇)政设施建设是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必要条件,是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物质体现。

<二>、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主要包括思想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制度、组织建设。

1、思想建设主要是用科学的理论和世界观、现代的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风貌等来提高小城镇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2、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等文化事业的发展来提高小城镇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3、社会制度和组织建设,主要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制度、家庭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与这些制度相适应的组织机构或设施的建设。

二、宏观建设

小城镇宏观建设指一定区域内小城镇体系的建立、改造和发展工作。要求从本地区、本城镇的实际情况及它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客观地位出发,做好总体规划。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要兼顾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规划的内容要全面,既要突出经济建设的重点,又要配合做好教育、科学、文化、人口、劳动力、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市(镇)政设施等方面的建设规划。它侧重于解决一定区域内小城镇的密度、规模、功能和空间布局的问题,以及小城镇建设的发展速度和具体的方法、步骤等问题。一般地说,每一个区域内的小城镇,要尽可能做到密度适当、规模合理、功能互补、布局均衡。

思路

首先,城镇化一个重要的方针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贯彻"20字"方针、"四大文明"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宽余、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城镇化建设指明方向和内容。

其次,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中国的城镇化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大城市化,也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中小城镇化,必然是大城市、中小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步推进的城镇化,是三维结构同时并存的城镇化。这就是中国式的城镇化道路。

再次,从本质上说,城镇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城市的各种文明不断向农村扩散和辐射的过程,是城乡各种差距不断缩小、城乡二元结构不断消除的过程。

发展意义

一、小城镇建设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二、小城镇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方略,解决"三农"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大战略决策;

三、小城镇建设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进而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四、小城镇建设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五、小城镇建设是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形成工农之间和城乡之间良性互动,实现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背景和重大的历史、现实意义。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