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尿术

导尿术

直接从膀胱导出不受污染的尿标本的手术
导尿术是将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引出尿液。目的是解除尿潴留,采取不污染的尿液标本作检查,测定残余尿,测定膀胱冷热感、容量、压力,注入造影剂或药物帮助诊断或治疗等。手术者站立患者右侧,戴无菌手套,用无菌水或苯扎溴铵消毒会阴部及尿道口,导尿管前端沾无菌润滑油,左手执阴茎(如为女患者,则术者左手拇指及食指分开小阴唇显露尿道口),将尿管插入膀胱,直至导尿管有尿液流出。
  • 中文名:导尿术
  • 外文名:
  • 专科分类:
  • 英文名:catheterization
  • 目的:为尿潴留病员放出尿液
  • 适应症:各种下尿路梗阻所致尿潴留
  • 应用范围:尿潴留

目的

导尿术的目的、

1、直接从膀胱导出不受污染的尿标本,作细菌培养,测量膀胱容量、压力及检查残余尿量,鉴别尿闭及尿潴留,以助诊断。

2、为尿潴留病员放出尿液,以减轻痛苦。

3、盆腔内器官手术前,为病员导尿,以排空膀胱,避免手术中误伤。

4、昏迷、尿失禁或会阴部有损伤时,保留导尿管以保持局部干燥,清洁。某些泌尿系统疾病手术后,为促使膀胱功能的恢复及切口的愈合,常需做留置导尿术。

5、抢救休克或垂危病员,正确记录尿量、比重,以观察肾功能。

适应症

1、各种下尿路梗阻所致尿潴留。

2、危重病人抢救。

3、膀胱疾病诊断与治疗。

4、进行尿道或膀胱造影。

5、留取未受污染的尿标本做细菌培养。

6、产科手术前的常规导尿。

7、膀胱内药物灌注或膀胱冲洗。

8、探查尿道有无狭窄,了解少尿或无尿原因。

物品准备

1、无菌导尿包、内有治疗碗1个,尿管2根,小药杯一个,血管钳2把,石蜡油棉球1个,标本瓶1个,洞巾1块,纱布数块,20ml注射器1个(内有生理盐水20ml)

2、外阴初步消毒用物、无菌治疗碗一个(内盛消毒液棉球10余个,血管钳1把),清洁手套1只。

3、其他、无菌持物钳,无菌手套,消毒溶液(碘伏),中单,便盆。

操作流程

1、携用物至床旁,向病员说明导尿目的,以取得合作。

2、能自理者嘱病员清洗外阴,不能起床者,护士协助洗净。

3、操作者站在病员右侧,病员取仰卧位,屈髋屈膝,双腿略向外展,脱去对侧裤腿,盖在近侧腿上,对侧大腿用盖被遮盖,露出会阴。

4、将小橡胶单及治疗巾垫于病人臀下,弯盘置于近会阴处,换药碗与弯盘放于病员两腿之间,用一无菌纱布“8”字形缠绕左手拇指、食指,右手持止血钳夹0.1%新洁尔灭棉球擦洗外阴(阴阜及大阴唇),再以左手拇、食指分开大阴唇,擦洗小阴唇及尿道口,自外向内,由上而下,每个棉球限用一次,擦洗尿道口时,在尿道口轻轻旋转向下擦洗,共擦洗两次,第二次的棉球向下擦洗至肛门,将污棉球放于弯盘内,取下左手指纱布置于换药碗内,撤去换药碗,弯盘置于床尾。

5、取下无菌导尿包置于病员两腿之间,打开导尿包,倒0.1%新洁尔灭于装干棉球小杯内戴无菌手套,铺孔巾,使孔巾与导尿包包布形成一无菌区。

6、取一弯盘置于病员左侧孔巾口旁,用石蜡油棉球润滑导尿管前端后放于孔巾口旁的弯盘内,以左手分开并固定小阴唇,右手用止血钳夹新洁尔灭棉球自上而下,由内向外分别消毒尿道口(在尿道口轻轻旋转消毒后向下擦洗,共两次)及小阴唇,每个棉球限用一次。擦洗完毕将止血钳丢于污弯盘内。

7、用另一止血钳持导尿管对准尿道口缓慢插入尿道约4-6厘米,见尿液流出,再插入1厘米左右,松开左手,固定导尿管,将尿液引入无菌盘内。

8、若需做尿培养,用无菌标本瓶接取,盖好瓶盖。

9、导尿毕,拔出导尿管,脱去手套,放于弯盘内,撤下孔巾,擦洗外阴,协助病员穿裤。整理床铺,清理用物,作好记录后送验标本。

方法

1.患者仰卧,两腿屈膝外展,臀下垫油布或中单。患者先用肥皂液清洗外阴;男患者翻开包皮清洗。

2.以2%红汞或0.1%新洁尔灭或0.1%洗必泰溶液由内向外环形消毒尿道口及外阴部。尔後外阴部盖无菌洞巾,男性则用消毒巾裹住阴茎,露出尿道口。

3.术者戴无菌手套站于患者右侧,以左手拇、食二指挟持阴茎,女性则分开小阴唇露出尿道口,右手将涂有无菌润滑油之导尿管慢慢插入尿道,导尿管外端用止血钳夹闭,将其开口置于消毒弯盘中。男性约进入20-22cm,女性约入4-6cm,松开止血钳,尿液即可流出。

4.需作细菌培养者,留取中段尿于无菌试管中送检。

5.术後将导尿管夹闭後再徐徐拔出,以免管内尿液流出污染衣物。如需留置导尿时,则以胶布固定尿管,以防脱出,外端以止血钳夹闭,管口以无菌纱布包好,以防尿液逸出和污染;或接上留尿无菌塑料袋,挂于床侧。

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预防尿路感染。

2.插入尿管动作要轻柔,以免损伤尿道粘膜,若插入时有阻挡感(切忌蛮插)可更换方向(也可稍退2-3cm,向导尿管中灌注石蜡油,润滑尿道),再插见有尿液流出时再插入5-7(男)/2-3(女)cm,勿过深或过浅,尤忌反复抽动尿管。(有导丝的虽插入时候能够很快很有力,但最易损伤尿道粘膜,故可之前抽出;石蜡油一定要反复涂满导尿管两次)

3.选择导尿管的粗细要适宜,对小儿或疑有尿道狭窄者,尿管宜细。

4.对膀胱过度充盈者,排尿宜缓慢以免骤然减压引起出血或晕厥。

对膀胱高度膨胀且又极度虚弱的病人,第一次导尿量不可超过500ml,以防大量放尿,导致腹腔内压突然降低,大量血液滞留于腹腔血管内,造成血压下降,产生虚脱,亦可因膀胱突然减压,导致膀胱粘膜急剧充血,引起尿血。

5.测定残余尿时,嘱患者先自行排尿,然後导尿。残余尿量一般为5—10ml,如超过100ml,则应留置导尿管。

6.留置导尿时,应经常检查尿管固定情况,有否脱出,必要时以无菌药液每日冲洗膀胱一次;每隔5—7日更换尿管一次,再次插入前应让尿道松弛数小时,再重新插入。

7、膀胱过度充盈患者导尿时速度不能过快,否则可以产生休克或膀胱出血,此时应缓慢分次的放出尿液,每次约150-200ml,反复多次,逐渐将膀胱放空。

历史

晋朝最古老的中医导尿术记载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第18卷“王瓜”条引晋葛洪《肘后方》曰:“小便不通,土瓜根捣汁,入少水解之,筒吹入下部”“大便不通,上方吹入肛门内,二便不通,前后吹之取通。”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关于导尿术应用的中医文献,尽管文中“吹人下部”并未言明是吹入前阴,但据后文“前后吹之取通”,可以确定其“下部”实即前阴(尿道口),而筒正是导尿工具。该法用导管将粘稠的液体吹入尿道,借助液体的扩张作用,使液体倒灌进入膀胱,从而在膀胱与尿道之间构成一个液体通道,引出尿液,从而达到导尿的目的,本文暂将这种导尿法称为口吹--液体倒灌式。尽管文献中并未说明作为导尿工具的“筒”究竟为何物,也未说明应插入尿道多深,并且这种方法在操作上也存在不少困难,成功率有限,但它足以证明当时的医家已确实在临床上应用了导尿术。

南北朝时期,陈延之的著作中再次引述了这种导尿术,据日·丹波康赖《医心方》卷12以及丹波元坚《杂病广要》“关格”所引:“小品疗小便不通及关格方:取生土瓜根,捣取汁以少水解之筒中,吹内下部即通。”可见这一方法一直被医家所沿用。

唐朝导尿术新术式的出现

由于口吹--液体倒灌式导尿术自身的局限,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程度限制,但随着中医医疗实践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到唐朝出现了两种新的导尿方式,使中医导尿术得以丰富。

首先,孙思邈记述了葱管一口吹式导尿术,据《备急千金要方》记载:“凡尿不在胞中,为胞屈僻,津液不通,以葱叶除尖头,纳阴茎孔中深三寸,微用口吹之,胞胀,津液大通便愈。”这段文字详细记载了导尿术的适应症,导尿工具以及导尿管插入尿道的深度和具体操作办法,在早期文献中无疑是最精细的描述,该法的原理在于通过葱管的传导,借助气体的张力,使尿道扩张,迫使气体进入膀胧造成“胞胀”,进而开启膀胧括约肌,利用尿潴留时膀胧本身的压力将尿液排出体外。该法的优点在于操作较简单,易于掌握,对尿道损伤小,术后感染机会少,是比较理想的导尿方法。

稍晚,王焘《外台秘要》卷27引述了张文仲《救急方》所记载的葱管--药物--口吹式导尿法:“救急主小便不通方:取印成盐七颗,祷筛作末,用青葱叶尖盛盐末,开便孔内叶小头于中,吹之令盐末入孔即通,非常之效。该法与前法不同之处在于在葱管中加入了盐末,作为操作者主观上可能以为是盐末的利尿作用,但从客观上讲,其作用原理仍是利用气体的扩张作用,与前法无异。由于操作者主观上寄希望于药物,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其着眼点在于将药物吹入尿道,而忽略了将气体吹入膀恍的要点,因此其成功率较低。

长期以来,人们大都认为孙思邈是中国甚至是世界上第一个运用导尿术的医家。但研究表明,早在孙氏之前,葛洪与陈延之已应用了导尿术,因此在中国医学史上,孙思邈不是最早应用该技术的医家。近来有人认为《小品方》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冲洗、导尿及灌肠通便术。”其说法也是不确切的。确切地讲,自晋至唐出现的三种导尿术彼此之间并无继承发展关系,葛洪、孙思邈、张文仲三人均各自独立地发现并运用了导尿术。因此,从医学史意义上讲,三者均各自具有首创性,只是从时间上看,葛洪更早些。所以自晋至唐这段时间是中医导尿术的开创期,这时期的导尿术以口吹式为标志,导尿工具以葱管为主。

元朝对早期导尿术的改进

早期导尿术尽管有其优点,但其自身的不足也很明显。首先,葱管过于软、脆,给操作过程造成一定困难;其次,古代医家多为男性,口吹式对女性病人不太适宜。对此后世医家作了有益的改进。如明·扬拱《医方摘要》治尿闭“用土狗一个炙研,入冰片麝香少许,翎管吹入茎内。”即用翎管代替葱管,在应用药物上也更趋复杂,然而在改进导尿术上贡献最大的当数元代医家罗天益,他在《卫生宝鉴》卷17“胞痹门”中记载:“薪有一妓,病转脬,小便不通,腹胀如鼓,数月垂死,一医用猪脬吹胀,以翎管安上,放在小便出里头,捻胖气吹入,即大尿而愈。”该记载不但用翎管代替了葱管,而且用猪膀胱吹气代替人口直接吹气,对女性病人也很适宜,而且操作过程更为考究,猪膀、翎管与患者膀胱三者构成一个封闭体系,将气体捻入患者膀胱后,除了利用患者膀胱的压力外,导尿工具还兼有负压吸引作用,因此方法上更趋先进,成功率也大为提高。以翎管及间接吹气法为标志的新式导尿术的出现为特征,元代为中医导尿术的发展期。

明朝导尿术的广泛应用及理论上的认可

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深入,导尿术以其简便捷效渐为广大医者所接受,到了明朝该术已得到空前广泛的应用,这首先表现在当时大量的医学文献均记载了导尿术。如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朱橚《普济方》、孙一奎《赤水玄珠》、张景岳《景岳全书》等,在这些当时颇具影响的权威著作中均以不同方式记载了各种导尿术,其中《本草纲目》更为突出,它几乎引述了所有古代文献中关于导尿术的描述。如卷三“癃淋·外治”条下:“葱管插入三寸,吹之取通”,显然是孙思邈法;“炒盐吹入孔内”,显然是张文仲法;“蝼蛄焙末吹入孔内”,显然是扬拱法;“猪脬、吹气法”则显然是罗天益法。其次明代导尿术的广泛运用还表现在李时珍等人在临床上的自觉应用,李氏云:“葱管吹盐入玉茎内,治小便不通及转脬危急者极有捷效,余常用治数人得验。”

罗天益虽然记述了先进的导尿术,但其文献描述的只是一个病案,属偶然发现,因此该法的推广有待于得到理论上的肯定。即将之纳入中医治疗学范畴,也许是大量运用导尿术给人以选择和比较的机会。因此在明代,改进后的导尿术得到理论上的认可,如《赤水玄珠》卷15“小便不通门·杂方”载,“用猪尿胞一个.底头出个小窍,用翎筒通过,放在窍内,根底细线系定,翎筒口子细杖子堵定,上用蜡封尿胞口头,吹满气七分,系定了,再用手捻定翎筒根头,放了黄蜡,堵塞其翎筒放在小便头,放开翎管根头手,其气通入里,自然小便下,神效。同时《证治准绳》也有与此完全相同的论述。这种描述已不是病案式记载,而是较为抽象的理论性描述,至此新式导尿术已得到理论界认可,成为治疗尿潴留的常规方法之一。因此,明代是导尿术运用发展史上的成熟期,其主要表现在于新式导尿术的广泛运用并且得到理论认可。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