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

汉语汉字
对(拼音:duì)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基本义指回答、应答。由应答双方引申出敌对、对立,也引申为成双的、配偶,还引申为核对。对又引申作量词,表示成双的人或物。对又用作介词。现代汉语的对还表示正确,与错误相对而言。[1]
  • 中文名:对
  • 拼音:duì
  • 繁体:對
  • 部首:又、寸
  • 五笔:AMP
  • 仓颉:EDI
  • 郑码:XSDS
  • 笔顺:フ丶一丨丶
  • 字级:一级(编号:0341)
  • 平水韵:去声·十一队

字源演变

“对”的繁体字写作图16,汉字简化时将左部构件简化为“又”。“对”字甲骨文(图1-2)、金文屡见,尤其是在西周金文中,使用频率很高,异体很多。其构形像以手(“又”)把持某物。学者们对“图A”为何物做了种种猜测,至今未能达成一致,但可以肯定的是商周时期的“对”与“口”、“寸”(《说文》中常常代表法度)没有关联。许慎说“?,应无方也”,是因为汉代之“对”常常用于司法审问的答辞。罪犯所对是不会以褒辞誉美的,当然就成了“应无方”了。然而验之周代金文的“对扬王休”,都是王对下属有所休美,其下属以实际行动和华美的言辞回应,是十足的“应有方”。然而,在春秋、战国的出土文献中至今尚未发现确切无疑的“对”字。《说文》以“对”为“?”的或体,治《说文》的学者早已指出“士”为“土”之讹。验之以商周古文字,从“土”的“对”当为正体。因“对”的常用义是“应答”,所以汉代出现改“土”为“口”的“?”字。 “对”、 “?”二字在汉代构成异体字,与汉文帝改字无关。对于“对”字的研究还有两个重要问题尚未解决:一是“对”字的构形和本义;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对”字是什么样。这两个问题是互相联系着的,尚需深入研究。

中国最早的词典《尔雅》说:“对,遂也。”意思是顺着心意就说对,也就是不错的意思。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的解释是:“对,答问也。”意思是回答、应答。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叫对、对策、对诏或奏对,是皇帝就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提出策问,应试者做出回答。

“对”的另一个意义是朝着、向着。如:对牛弹琴。相对是互相面对着面的意思,用这个意义的“对”组成的词都有双方对立的意思,如对峙是相对而立,对抗是双方对立相持不下,对垒指两军相持,对话指双方交谈,对质指面对面的质问和当面对证,等等。

“对”还有相互比较的意思,如对照、核对。对当针对讲,如:对症下药。“对”也指处于相反方面的,如对岸、对门。对还有适合、相当的意思,如门当户对。

详细释义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动词

回答;应答。

answer;reply

《诗经·大雅·桑柔》:“听言则对,诵言如醉。”

《论语·子路》:“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应对;对答如流;无言以对

会见。

meet with

《庄子·让王》:“ 鲁君之使者至,颜阖自对之。”

对待;应付。

handle;

cope with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遂往与棋工对,棋工连负三局。”

《韩非子·初见秦》:“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

对策;对症下药

臣下奉诏陈述政见、对策。

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使两种东西配合或接触合拢。

抵偿;抵押。

mortgage

《冯玉兰》第四摺:“这番推勘见分明,则你那夜来凶恶可也还侥幸,眼见的恶贯盈,今朝对了俺爷命。”

秦简夫《东堂老》第三摺:“他两个少下的钱钞,都对在我身上。”

朝着;向着(常跟“着”)。

towards;facing

《仪礼·士昏礼》:“设对酱于东。”

《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

茅盾《昙》二:“浓眼毛下一对乌溜溜活泼的眼睛尽对着张女士瞧。”

面对面

投合;适合。

match

《诗经·大雅·皇矣》:“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

对劲儿;对胃口

把两种东西放在一起互相比较,看是否符合;对证。

check;

compare;

identify

龚炜《巢林笔谈续编·校字难》:“小有著述,已对过数次,付梓而误字叠出,过来人语定不差。”

柳青《铜墙铁壁》第十七章:“石得富也拿着山炮连长替他对好距离的一副。”

对质;校对;

调整使符合于某一标准。

对表;对焦

平分为两份。

divide into

对半;对折

指婚娶。

沙汀《兽道》:“(她)靠着自己一双手把儿子养大了,而且对了媳妇。”

逢;遇。

come across

《魏书·张谠传》:“遣中书侍郎高闾与谠对为刺史。”

共;同;合。

掺和(多指液体)。

mix;add

《儒林外史》第三一回:“这酒是二斗糯米做出来的,二十斤酿,又对了二十斤烧酒,一点水也不搀。”

二者相对;彼此相向。

对流;对仗;对调(diào)

使诗文词句相互成对;对仗。

沈括《梦溪笔谈·艺文二》:“如‘自朱邪之狼狈,致赤子之流离’,不唯赤对朱,邪对子,兼狼狈、流离乃兽名对鸟名。”

搀和;冲调。

《儒林外史》第三一回:“这酒是二斗糯米做出来的,二十斤酿,又对了二十斤烧酒,一点水也不搀。”

显扬。

《诗经·大雅·皇矣》:“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

形容词

对面的;敌对的。

沈从文《边城》九:“两人刚把新买的东西搬运到家中,对溪就有人喊过渡。”

《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刘备)今在境界,此强对也。”

对岸;对方;对手

正常;正确。

曹禺《雷雨》第四幕:“冲儿,她的样子不大对,你赶快出去看看她。”

柳青《铜墙铁壁》第十二章:“大路以北又没敌人,我只直端朝北走就对了。”

“薱”的古字。茂盛。

《周易·无妄卦》:“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

名词

古代的一种文体,又叫奏对、对策。指臣下应诏对答皇帝的文章。

梁刘勰《文心雕龙·议对》:“观晁错之对,证验古今,辞裁以辨,事通而赡,超升高第,信有征矣。”

敌手;竞争的双方。

opponent;

enemy

《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

配偶。

partner; mate

《后汉书·逸民传·梁鸿》:“同县孟氏有女……择对不嫁,至年三十。”

汤显祖《紫箫记·胜游》:“足下存四方之志,兼是陇西士族,乱定而归,定寻名对。”

对子、对联的简称。

《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荆公写出一对道:‘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喜对;五言对

(Duì)姓氏用字。

量词

双。

皮日休《重元寺双矮桧》诗:“应知天竺难陀寺,一对狻猊相枕眠。”

蒋士铨《临川梦·说梦》:“可怜见腐太史,东奔西跑,也踏破了几对靴鞋。”

相当于“件、套”。

白居易《醉中得上都亲友书偶乘酒兴咏而报之》:“岁要衣三对,年支谷一囷。”

介词

引进相关的情况,用法上与“对于”相同。

巴金《探索集·长崎的梦》:“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这两个城市今天的面目,加强了我对人类前途的信心。”

引入动作的对象。

他对我说了几句话。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三】【丵部】都队切(duì)

?,譍无方也。从丵从口从寸。

对,?或从士。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为言,多非诚对,故去其口以从士也。

【注释】①譍无方: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有问则对,非一方也。”②“汉文帝”句:赵明诚《金石録》:“周以后诸器款识,对字最多,无从口者。疑李斯变古法作小篆,始从口,至文帝复改之耳。”姚文田、严可均《校议》:“汉文下廿二字当是校语。‘汉文帝’者,巽代人谓。“

说文解字注

?无方也。《聘礼》注曰:“对,荅问也”,按,对荅古通用。云?无方者,所谓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以大者则大鸣,叩以小者则小鸣也,无方故从丵口。

从丵口,从寸。寸,法度也,丵口而一归於法度也。都队切,十五部。

?或从士,汉文帝㠯为责对而面言。依《广韵》订。

多非诚对。故去其口㠯从士也。锴曰:“士,事也。”取事实也。按,《篇》《韵》皆作土,未知孰是。《赵氏明》诚曰:“据古钟鼎皆作对”,是汉文亦从古耳,非肊更也。

广韵

都队切,去队端 ‖对声内2部(duì)

对,答也。当也。配也。扬也。应也。古作?。汉文责?而面言,多谓非诚?,故去其口以从土也。都队切。六。

康熙字典

【寅集上】【寸部】对·康熙笔画:14 ·部外笔画:11

《唐韵》都队切。《集韵》《韵会》《正韵》都内切。竝音碓。《说文》应无方也。本作?。《尔雅·释言》:对,遂也。疏:遂者,因事之辞。《广韵》:答也。《增韵》:扬也。《诗·大雅》:以对于天下。注:答天下仰望之心也。《书·说命》:敢对扬天子之休命。

又《礼·曲礼》:侍坐於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又:君子问更端,则起而对。注:离席对也。

又次对,转对。王栐《贻谋录》:唐百官入閤,有待制次对官。后唐天成中,废待制次对官,五日一次,内殿百官转对。

又当也,配也。《诗·大雅》:帝作邦作对。注:言择其可当此国者而君之也。

又对簿。《史记·李将军传》: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又敌也。吴陆逊曰:刘备今在境界,此疆对也。

又凡物竝峙曰对。杜甫《万丈潭》诗:山危一径尽,岸绝两壁对。

近义辨析

对、对于

这两个词都用作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但其中也有细微差别,如:大家对于矿难事故很关注|对于未来充满了信心。这里的“对于”都可以用“对”来替换。“对”所保留的动词性较强,因此有些用“对”的句子,不能换用成“对于”,如:我对她说了几句话|同学们对老师很尊敬。 

对、对……来说。

使用时要注意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用“对”的时候,只能是主体对客体如何,不能反过来说客体对主体如何。可以说“他对唱歌很有兴趣”,不能说“唱歌对他很有兴趣”。如果要以客体为谈论的对象,要用“对……来说”。如:当年的知青,对这段艰苦的岁月是终生难忘的。也可以说成:这段艰苦的岁月,对当年的知青来说,是终生难忘的。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又”的末笔捺改点。“又”小“寸”大,顶部“又”低,底部“寸”低。“又”,两笔相交于横中线下侧。“寸”,横笔从“又”侧起笔,点笔在田字格中心的右下侧。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t

wəd

王力系统

t

uəi

董同龢系统

缉/微

t

uə̂b/uə̂d

周法高系统

t

wər

李方桂系统

t

əbh

西汉

东汉

əi

əi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皆灰咍废

wəd

北魏后期北齐

皆灰咍废

wəd

齐梁陈北周隋

灰咍废

wəd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t

uɑ̆i

拟音/王力系统

t

uɒi

拟音/董同龢系统

t

uAi

拟音/周法高系统

t

uəi

拟音/李方桂系统

t

uậi

拟音/陈新雄系统

t

iuəi

韵书集成

字形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去声

十八队

合口呼

一等

全清

都队切

tuAi

集韵

?

去声

十八队

合口呼

一等

全清

都内切

tuɒi

韵略

去声

都内切

增韵

去声

都内切

入声

当没切

中原音韵

去声

齐微

合口呼

全清

tui

中州音韵

去声

齐微

当累切

洪武正韵

去声

七队

全清

都内切

tuei

入声

二质

全清

当没切

tuət

分韵撮要

阴去

第二十八魁贿诲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