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

孙悟空

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主角
孙悟空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人物之一,出自吴承恩著四大名著之《西游记》。祖籍东胜神州,由开天辟地以来的仙石孕育而生,因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而成为众猴之王,尊为“美猴王”。后拜须菩提祖师为师学艺,得名孙悟空,学会地煞数七十二变、筋斗云、长生不老等高超的法术。神通初成的孙悟空先大闹龙宫取得如意金箍棒,又大闹地府勾去生死簿,后被天界招安,封为弼马温。得知职位低卑后生气返回花果山,并战胜托塔天王和三太子的讨伐,迫使玉皇大帝封其为齐天大圣,并在天庭建齐天大圣府,奉旨管理蟠桃园。因醉酒搅乱王母的蟠桃盛会,偷吃太上老君的金丹,炼成了金刚不坏之躯,阴差阳错间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炼就火眼金睛。之后大闹天宫,十万天兵天将、四大天王、二十八星宿对其围剿亦不能将其打败,后来在与如来的打赌斗法中失利,被压在如来舍去一手化作的五行山(唐时更名两界山)下五百余年悔过自新。后经观音点化,被唐僧救出,法号行者,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降妖除魔,不畏艰难困苦,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1]人们对于孙悟空这个形象的情感,源自于对《西游记》文本的热爱。文字的描写,自然可以让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形象跃然纸上,但从戏剧到电影,人们还是希望看到具象化的神话形象。京剧的表演者们开创了“猴戏”的表演风格,惟妙惟肖,精彩传神,奠定了近百年来孙悟空形象的基础,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孙悟空的形象一直难脱京剧表演的根。
    中文名:孙悟空 外文名:The Monkey King 别名:孙行者、心猿、金公、斗战胜佛、齐天大圣 饰演: 配音: 登场作品:《西游记》 生日: 年龄: 身高: 体重: 三围: 出生地: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中的一块石头 能力(招术):七十二变、法天象地、筋斗云、火眼金睛等 主要成就: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尊为美猴王大闹天宫,玉帝封为齐天大圣保唐僧取回真经,如来封为斗战胜佛 兵器:如意金箍棒 封号:美猴王、齐天大圣、斗战胜佛 师父:须菩提祖师、唐僧 结拜兄弟:镇元子、牛魔王、蛟魔王等 师兄弟:猪八戒、沙悟净、玉龙等

环境设定

时代背景

唐僧取经在李世民朝代,孙悟空被压五行山500年,孙悟空大闹阎罗殿时阳寿尽是500年,之间的时间空档就是弼马温时间。金丹炉里被炼了49天,蟠桃园里3月,蟠桃盛会3天,弼马间里1个月,天上合计172天,计地172年,差不多计地年1172年,就是说从唐朝上推1172年就是孙悟空的出生朝代。唐朝初公元618年,所以孙悟空出生应该是公元前554年,东周末年春秋时期。

生长环境

故事还得从石猴出世说起,当时一声巨响,震得天地为之一颤。玉皇大帝派人查看,原来是花果山的一块仙石化为石猴,当时天上的神仙也没当回事,因为天地万物对他们而言已经见怪不怪了。尽管没有人看好,但石猴还是在不断地成长。他胆大心细,敢为人先,第一个跃进了水帘洞,并成为了花果山的美猴王。然后改变猴子命运的事情发生了,在水帘洞,一个老候寿终正寝,这大大激起了美猴王求取长生不老之术的决心。这便是他人生当中第一个梦想。

猴子不负众望,漂洋过海,期间吃了多少苦就不多说了。最终他找到了菩提祖师,得了孙悟空这个学名,而且还练就一身真本领。可此时的他还是个初出茅庐的石猴,不懂得人心叵测。在人前卖弄自己的所学,被菩提祖师训斥,赶下山去。

之后就是成为孙悟空一生耻辱的弼马温官职,让他丢尽颜面也长了不少见识。不过他妄自尊大自立为王,号称齐天大圣,想与天地同寿,可见其目中无人到何等地步。

再后来就是我们熟知的孙悟空大闹天宫,搅得三界不安。被如来压在了五行山下500年。这500年是漫长的,他离不了那个只容得下他瘦弱身躯的大山石洞,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举目无亲,寒暑易节,他在悔悟中成长了。

后来经菩萨点化,他保唐僧取经,刚开始他还是改不了暴躁的脾气。动不动就顶撞唐僧,甚至在意见不合时竟然溜号,跑到龙王那儿喝酒解闷。为了约束他,菩萨给他戴上了金箍,只要一念紧箍咒,他就痛不欲生,乖乖服软。其实,这个金箍也是压在孙悟空肩上的担子,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孙悟空要想成长,就得不断给他压力,在压力下才能快速成长。

外貌描写

衣着服饰

一直到大闹天宫时期,通常打扮都是在东海索来的凤翅紫金冠、锁子黄金甲、藕丝步云履。

在被唐僧从五行山下救出后,身披唐僧所赠的短小白布直裰,将虎皮裙联接一处,打一个马面样的折子,围在腰间,勒了藤条。作行者打扮。脚穿麂皮靴。短暂离开了唐僧并回归后,戴上了紧箍儿,身上的白布直裰也换成了锦布直裰。

诗词描写:

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光映映。

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

一双怪眼似明星,两耳过肩查又硬。

挺挺身才变化多,声音响亮如钟磬。

尖嘴咨牙弼马温,心高要做齐天圣。

尖嘴缩腮,金睛火眼。头上堆苔藓,耳中生薜萝。鬓边少发多青草,颔下无须有绿莎。

眉间土,鼻凹泥,十分狼狈,指头粗,手掌厚,尘垢余多。还喜得眼睛转动,喉舌声和。

语言虽利便,身体莫能那。正是五百年前孙大圣,今朝难满脱天罗。

磕额金睛幌亮,圆头毛脸无腮。咨牙尖嘴性情乖,貌比雷公古怪。

原著描写:

长相圆眼睛,查耳朵,满面毛,雷公嘴,面容赢瘦,尖嘴缩腮,身躯不满四尺,像个食松果的猢狲,虽然像人,却比人少腮。

白布短小直裰披在身上,将虎皮脱下,联接一处,打一个马面样的折子,围在腰间,勒了藤条,这等样才像个行者。

黄发金箍,金睛火眼;身穿锦布直裰,腰系虎皮裙;手拿一条儿金箍铁棒,足踏一双麂皮靴;毛脸雷公嘴,朔腮别土星,查耳额颅阔,獠牙向外生。

名字由来

《西游记》第一回描写到:祖师笑道:“你身躯虽是鄙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我与你就身上取个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个兽旁,乃是个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教你姓‘狲’倒好。狲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

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猴王听说,满心欢喜,朝上叩头道:“好,好,好!今日方知姓也。万望师父慈悲,既然有姓,再乞赐个名字,却好呼唤。”祖师道:“我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辈之小徒矣。”

猴王道:“那十二个字?”祖师道:“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孙悟空也!”正是: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冥须悟空。

人物经历

猴王出世

孙悟空出生于娑婆世界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自开辟以来的仙石孕育而生。但仙石并非毫无来历,处于十洲三岛的祖脉上,其高围按二十四气,其上窍孔对应九宫八卦(九窍八孔)。一天仙石迸裂,产一石卵,经风一吹,化作一石猴,石猴出世后,眼里冒出两道神光,射冲斗府,惊动的天上的玉皇大帝。之后因为成功闯入水帘洞,被花果山诸猴拜为“美猴王”。

拜师学艺

美猴王在花果山享乐天真,过了三四百年后,为了寻求长生不老的方法,赴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拜斜月三星洞菩提祖师为师,得到姓名孙悟空,并学到了长生之道、七十二变和筋斗云等,其用时二十年。后因卖弄本事,被菩提祖师逐出师门。

龙宫寻宝

孙悟空自学艺回山后打败混世魔王,得一口大刀,又从傲来国内以法力得大量兵器分发诸猴,但是没有一样兵器顺手。为了寻一件称手的兵器,大闹东海龙宫,终寻得如意金箍棒,又由其他三海龙王赠予凤翅紫金冠、锁子黄金甲、藕丝步云履作为披挂。龙王怀恨在心,上报天庭,要求缉拿孙悟空。孙悟空在此时正兴旺发达、广交朋友,结拜牛魔王、蛟魔王、鹏魔王、狮驼王、猕猴王、禺狨王,结拜为七兄弟。

大闹天宫

孙悟空在第342岁时,因阳寿已尽而大闹地府,销毁关于他和世上的猴子猴孙的生死簿,返回人间。阎王上报天庭,玉皇大帝欲捉拿悟空,太白金星建议招安。孙悟空被召上天宫,被骗封为弼马温,15日后知道原来这官是在养马,大怒,打出南天门。回花果山时,两个独角鬼王前来投奔,建议孙悟空自封“齐天大圣”。

玉皇大帝知道孙悟空反下天宫,命托塔天王李靖派兵镇压,孙悟空打败巨灵神、哪吒三太子,在太白金星的建议下,天庭封孙悟空为有名无实的齐天大圣并掌管蟠桃园。不料孙悟空桀骜不驯,反而偷吃蟠桃、偷喝仙酒、偷吃仙丹并扰乱蟠桃盛宴,玉帝震怒,命李靖率十万天兵天将带十八架天罗地网,去擒此妖猴,孙悟空打败九曜恶星,五个天王、哪吒三太子,使分身术战胜十万天兵,因为此战,孙悟空名扬天下。

前来赴蟠桃宴的观音菩萨先让弟子惠岸行者助战,惠岸不敌孙悟空,与李靖返回天庭求助。观音菩萨见孙悟空见孙悟空神通广大,推荐玉帝外甥显圣二郎真君去拿孙悟空。二郎神率部来到花果山,与孙悟空大战三百回合不分高下,随后二人均变化法相,大显神通。梅山六兄弟趁花果山后方空虚,放火烧山,孙悟空无心恋战,变化逃走,与二郎神大赌变化,经过一天苦战,观音欲用净瓶助二郎神擒拿孙悟空,被太上老君阻止,换金刚琢丢下,另外腿被二郎神的哮天犬咬了一口,于是被擒拿。

孙悟空被擒,到斩妖台问斩,因先前偷吃了太上老君的金丹,变成金刚之躯,所以多种刑罚均无效,最后被太上老君带到兜率宫冶炼七七四十九天,然而适得其反让悟空练成一双火眼金睛。于是孙悟空蹬倒火炉,把老君捽了个倒栽葱。又大闹天宫,使用金箍棒东打西敌,一时间无一神可挡。直至打到通明殿,与王灵官战到一处,佑圣真君派遣三十六员雷将围困孙悟空,正在争斗时,如来佛祖出现,孙悟空斗法失败,被压在五行山下。

西天取经

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后,被唐僧所救,拜其为师,唐僧为其取号行者,故又称孙行者,踏上西天取经之路。

因孙悟空打死劫经的六名强盗(一说为孙悟空的六意),唐僧数落,孙悟空一怒离去,观音化作老母,传给唐僧一顶嵌金花帽,一道紧箍咒,哄骗悟空戴上金花帽,金箍嵌入肉中。唐僧念动咒语,孙悟空就头疼难忍,以此为唐僧钳束孙悟空的手段。

师徒二人西行,在鹰愁涧收伏白龙,小白龙化作唐僧的坐骑。在观音院,因孙悟空卖弄锦斓袈裟,引起金池长老贪心,要火烧唐僧师徒,反被孙悟空弄法烧了禅院。混乱中,袈裟被黑熊精窃走,孙悟空去南海请来观音,自己变化仙丹。诱黑熊精吞下,降伏此怪。

二人继续西行,来到高老庄,高太公女儿高翠兰被一长嘴大耳妖怪强占。孙悟空追赶妖怪来到云栈洞,得知妖怪为天蓬元帅,因调戏霓裳仙子(属于嫦娥中的一员,《西游记》中“嫦娥”是对月府所有仙女的称呼。并非民间传说里的后羿之妻姮娥)被贬下界,误投猪胎。经观音收伏,赐名猪悟能,在此等候取经人,遂引起拜见唐僧,赐号八戒、做了唐僧的第二个徒弟。后来唐僧在浮屠山得乌巢禅师传授《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黄风岭遇到黄风怪刮三昧神风迷人,孙悟空请须弥山灵吉菩萨降伏此怪。在流沙河中,他们又收伏了观音赐名沙悟净并令其在等候东土取经人的水怪,赐号沙和尚,做了唐僧第三个徒弟。师徒四人跋山涉水,西去取经。

观音欲试唐僧师徒道心,和黎山老母、普贤、文殊化成美女,招四人为婚。唐僧等三人不为所动,只猪八戒迷恋女色,被菩萨吊在树上。在万寿山五庄观,孙悟空等偷吃人参果,推倒仙树,被镇元子拿获。孙悟空请来观音,用甘露救活仙树,最后与镇元子结拜为兄弟。

斩妖除魔

在白虎岭,白骨精三次变化,欲取唐僧,都被孙悟空识破,将白骨精打死。猪八戒趁机进谗言,唐僧不辨真伪,逐走孙悟空。孙悟空回到花果山后,施法杀死捕猎的千余人马,到四海龙王处借些甘霖仙水,把山洗青了。前栽榆柳,后种松楠,桃李枣梅,重振花果山。

在黑松林,唐僧被被黄袍怪拿住。幸得宝象国公主百花羞相救,百花羞放了唐僧,并央他到宝象国给父王送信,前来搭救。猪八戒、沙僧斗不过黄袍怪,沙僧被擒,唐僧被变作老虎。猪八戒欲回高老庄,经白龙马苦劝。到花果山请回孙悟空,降伏妖魔,师徒四人继续西行。

平顶山莲花洞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欲拿唐僧,并有紫金红葫芦、羊脂玉净瓶、七星剑、芭蕉扇、幌金绳五件宝器,神通广大。孙悟空与之斗智斗勇,屡经磨难,才降伏二怪。

乌鸡国国王因不敬文殊菩萨被狮猁怪推入井内淹死。狮精变化国王。国王鬼魂求告唐僧搭救,八戒从井中背出尸身,悟空又从太上老君处讨来金丹,救活国王,联合乌鸡国太子揭露假国王的真面目,狮猁怪原来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青毛狮子所化。

牛魔王的儿子红孩儿据守火云洞,欲食唐僧肉。悟空因火眼金睛怕烟,抵不过红孩儿的三昧真火。请来菩萨降妖。菩萨降伏红孩儿,让他做了善财童子。黑水河鼍龙变作艄公。诱唐僧、八戒上船,沉入水府。孙悟空请来西海龙王太子摩昂擒龙回西海。车迟国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三位大仙乞雨救旱有功,做了国师,国王敬道灭僧。悟空等与三法师斗法,一一挫败他们,使之现了原形。

观音座前莲花池内鲤鱼修炼成精,自称灵感大王,在通天河岁食童男童女。孙悟空和猪八戒变作童子,打退灵感大王。灵感大王作法,使通天河封冻,诱唐僧上冰上行走,摄入水府,菩萨赶来,把灵感大王收回南海。太上老君坐骑青牛趁看守童打瞌睡,偷了老君的金刚镯下界作怪,在金兜洞把唐僧捉去。悟金箍棒被收,请来火德真君、李靖、天兵天将、邓辛天君、黄河水伯、十八罗汉等,都被青牛精用金刚镯把兵器收去,后来找到太上老君处,方把青牛收伏。

师徒四人继续西行。唐僧、猪八戒喝子母河水受孕,孙悟空击败如意真仙,取来落胎泉水,解了二人胎气。女儿国国王正欲招唐僧做夫婿,孙悟空等智赚关文,坚意西行,唐僧却被琵琶洞蝎子精摄去。孙悟空请来昴日星官,昴日星官化作双冠子大公鸡,使蝎子精现了原形,死在坡前。

六耳猕猴趁机变做孙悟空模样,抢走行李关文,又把小妖变作唐僧、八戒、沙僧模样,欲上西天骗取真经。真假二悟空从天上杀到地下,观音、唐僧、天庭众神、地藏等均不能辨认真假,直到雷音寺如来佛祖处,才被如来说出本相,六耳猕猴被孙悟空打死。

师徒四人和好如初。同心戮力,赴奔西天。在火焰山欲求铁扇公主芭蕉扇扇灭火焰。铁扇公主恼恨孙悟空把她的孩子红孩儿送往灵山做童子,不肯借,孙悟空与铁扇公主、牛魔王几次斗智斗勇,借各路神佛的神力,降服二怪,扇灭了大火。师徒四人得以继续西去。

在祭赛国,师徒扫塔辨奇冤枉,在二郎神和梅山七圣的相助下,孙悟空等荡平碧波潭,打死万圣龙王、万圣公主,击伤九头虫。

在小雷音寺,弥勒佛坐下敲磬的童子趁弥勒佛不在家时,偷了金钹、人种袋两件宝贝,下界成精,号称黄眉大王。黄眉大王假设雷音寺诱使唐僧师徒上当,并把孙悟空扣在金钹里。又施展人种袋,将孙悟空请来的救兵二十八星宿、五大龙神、龟蛇二将、小张太子、四大神将收入袋子。紧急关头,弥勒佛笑呵呵踏云而来,教悟空诱使妖怪出洞,弥勒佛变成种瓜叟,让黄眉大王把悟空变成的西瓜吃进肚子,一时痛苦不已,百般求饶,终治服了黄眉大王,弥勒佛也趁机收回了人种袋子等宝物。在盘丝洞和黄花观,孙悟空大战蜘蛛精和蜈蚣精,在毗蓝婆菩萨的相助,降服妖魔。

青毛狮子怪、黄牙老象、金翅大鹏雕霸占狮驼岭和狮驼国,势力庞大,孙悟空几经斗智斗勇,降服青毛狮子怪和黄牙老象,但不敌三魔联手,后听说唐僧被吃,无计可施之下到西天求如来解除紧箍咒,于是如来告知实情,带来诸佛、菩萨亲临狮驼国收服三魔。

比丘国国王被寿星坐骑白鹿变化的国丈迷惑,欲从一千一百一十个小儿的心肝做药引。孙悟空解救婴儿,败退妖邪。寿星赶来把白鹿收回。

陷空山无底洞的金鼻白毛老鼠精变化女子掳唐僧强逼成亲。孙悟空访几探无底洞,访知金鼻白鼠精是李靖的义女,上天庭告状,李靖、哪吒把白鼠精押回天曹发落。

灭法国国王发愿杀一万僧人,孙悟空施法术,把国王后妃及文武大臣头发尽行剃去,使国王回心向善,改灭法国为钦僧国。隐雾山南山大王欲食唐僧肉,被悟空用瞌睡虫睡倒,八戒一耙结果了妖怪性命。

师徒四人到天竺国,郡侯张榜求雨。悟空访知原委,劝郡侯向善,天降甘霖。师徒来到玉华州,因教授王子学艺,被黄狮精盗走兵器。孙悟空等三人夺回兵器,黄狮精投奔祖翁九灵元圣,即太乙救苦天尊坐下九头狮子所化。孙悟空至青华长乐界东极妙岩宫请来太乙救苦天尊,收伏了九灵元圣。

来到金平府,唐僧元宵夜观灯,被玄英洞辟寒、辟暑、辟尘三个犀牛摄去。孙悟空请来四木禽星擒拿三怪,斩首示众。

在天竺本国,唐僧被月宫玉兔变化的假公主抛彩球打中,欲招为驸马。孙悟空识破真相,会合太阴星君擒伏了玉兔,救回流落城外的真公主。

在铜台府地灵县寇员外家化斋后,寇家遭劫,寇员外丧生。唐僧师徒被当做强盗捉起入狱,孙悟空入地府招回寇员外灵魂,案情大白。

得成正果

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灵山圣地,拜见佛祖,却因不曾送人事给阿难、伽叶二尊者,只取得无字经。上古燃灯佛派白雄尊者提醒唐僧师徒又返回雷音寺,奉唐王所赠紫金钵做人事,这才求得真经三十五部五千零四十八卷、返回东土。不想九九八十一难还缺一难未满,在通天河又被老鼋把四人翻落河中,湿了经卷。

唐三藏把佛经送回长安,真身又返回灵山,孙悟空因功劳极大被封为斗战胜佛,八戒、沙僧和白龙马也均受封,五圣成真,共享极乐。

性格特点

勇于抗争

孙悟空是一个敢于反抗传统、反抗权威蔑视封建等级观念的反抗性很强的人物。这一点在前七回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孙悟空为了取得武器,武装自己,闹了龙宫;为了不受冥司的管束,求得“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又大闹了冥府,强令阎君拿过生死簿,“把猴属之类,但有名者,一概红么”。充分表现了孙悟空渴望自由,不畏强暴的叛逆精神这种精神。而这种精神在大闹天宫中,表现得最为强烈,最为突出。他不承认天子独尊,更不理会神的天国的任何威严和秩序。在玉帝面前,群仙众神山呼礼拜,而孙悟空却傲然“挺身在旁”,既不“朝礼”,又不“谢恩”;当玉帝问及时,他也只是“唱个大喏”,答应一声“老孙便是”而已。在孙悟空眼里,玉皇大帝、森严的朝仪礼法,对自己根本不起约束作用。在孙悟空心里不存在不可侵犯的天庭,更不能容忍别人对他的“藐视”。所以当他发现“弼马温”的封号是个骗局的时候,便立即“心头火起”,从耳中取出如意金箍棒,一路打出南天门,回到花果山,树起“齐天大圣”的旗帜,与天庭相抗衡。孙悟空的反叛行动,实际是对天国权成的否定,是对神权统治的挑战、是对上下尊卑等级制度的蔑视。

积极乐观

孙悟空是一个积极乐观,勇敢无畏、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人物。这在取经路上斩妖除怪的斗争中展示得最为充分。在取经的路上,即便经历再多艰难险阻,遇见再多的妖魔鬼怪,孙悟空也不畏惧退缩,总是保持积极乐观,以昂扬的精神状态面对一切,即便失败也从不气馁,始终勇往直前。这得不仅得益于他高超的本领,更得益于他坚定的取经信念在背后支持,双方面夹持,才有了他笑对风雨的那份乐观。

正义凛然

孙悟空是一个是非观念十分鲜明的人物,他济困扶危、恤孤念寡、嫉恶如仇、为民除害。孙悟空除妖并非只是为了保护唐僧,也是为民除害。孙悟空抱打不平之事,救人间灾害。所以,在取经途中,孙倍空只要听说有妖,不管是否阻碍唐僧西行,都要坚决捉拿,而且还要捉之必尽,就是碰上最凶恶的妖精,遇到再大的困难,他也毫不退缩,总是那样斗志昂扬地去夺取胜利。他或上天入地,查清妖精的来历,设法把它斩除;或者变作蜜蜂儿、小虫、蚊子,钻到妖洞中摸情况,探消息,偷宝贝,把妖精制服;或者化作妖精的亲戚、朋友、亲人,以至小妖,去蒙骗他们;为了战胜妖精,他甚至巧妙地钻人妖精的肚子里“竖蜻蜓,打斤斗”“跌四平,踢飞脚”,使妖魔俯首认输,即使在生命攸关的时刻,孙悟空也从未灰心过,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战斗精神,同妖魔进行始终不懈的顽强斗争。可见,孙悟空确实是以救人苦难而扫荡妖磨为己任的。

封建思想

封建意识时不时在孙悟空头脑里暴露出来。盘丝洞蜘蛛精在濯垢泉洗浴,孙悟空却投鼠忌器,害怕低了自己的名头,因为顾忌“男不与女斗”的说教,正因为他不肯打,于是惹出以后不少是非。孙悟空一直想当大官,但总屈服于佛祖的压力,对唐僧表现出浓厚的报恩思想。孙悟空还好名、好胜、好戴高帽,以致有一次因“得胜的猫儿欢似虎”“以得意为喜”,反而被牛魔王变作八戒,把他刚从铁扇公主那里弄来的芭蕉扇又骟了回去,误事就误在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因而不及细察。他又爱不分场合地捉弄猪八戒,在狮驼岭,还险些将猪八戒置于险境。

吃苦耐劳

受磨难:“艰难困苦,玉浴于成”。艰难困苦是磨厉人格之最高学府。“斗战胜佛”这道神秘光环的背后是泪水,汗水,甚至血水的凝练。西行路上的磨难一为身外的“邪恶势力”,对此孙悟空凭借大无畏的精神与超强本领(筋斗云,七十二变化,如意金箍棒)能够较顺利驾驭。一为取经路上与孙悟空形影不离的紧箍儿与紧箍咒,这可谓最大的磨难。

它的作用与威力,不止是肉体上的折磨之苦,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蜕化之痛”,这就需要孙悟空有超越常人的意志与毅力,接受它的考验。实践证明,在每一次那阵阵撕心裂肺,生不如死的惨痛之声中达到自我人格的不断完善,人性的不断提升。

人物来源

新野猴戏

新野出土的大量汉画砖,除了杂技、游戏之外,猴子、狗和人在一起狩猎、嬉戏的精彩画面屡见不鲜。到了南北朝时期,猴戏已在新野盛行。明清时期,新野民间玩猴就已经较为流行。

据称吴承恩在任期间,深居简从,处处留心,耳濡目染了新野县的民俗风情,尤其对新野的传统民间艺术猴戏更是入耳入脑,了如指掌。不仅如此,《西游记》中大量地运用了新野的方言,如新野人称“饺子”为“扁食”,称动物“不安静”为“骨冗”等,此类方言在《西游记》中比比皆是,足见吴承恩对新野的民间习俗了解之深。也许,因为有了他对新野猴戏细致入微的观察,有了新野猴戏中活龙活现的猴子情态,才有了神话力作《西游记》中招人喜爱的猴王形象。

顺昌齐天大圣说

在顺昌海拔1300多米的宝山主峰,有一处面积不大的庙宇,当地人唤作“双圣庙”。该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山寺的附属文物,庙内是一座并立着两通神位碑的古代合葬神墓,左侧石碑阴刻“宝峰齐天大圣神位”,右侧阴刻“通天大圣神位”。在宝山寺建筑群,大殿殿脊保留有明确的石刻纪年“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鼎建”,双圣庙旁石梁也阴刻纪年“大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以及多处宋元时期的墓冢形制、碑铭图案等,这些历史实物佐证双圣庙至少是元末明初的历史遗存。双圣庙是国内发现始建年代最早的齐天大圣庙宇,比吴承恩的《西游记》至少早200年,可以说是齐天大圣庙宇之宗源。顺昌齐天大圣信仰,极有可能对之后的《西游记》成书及孙悟空形象的形成产生过重要的作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血管里,可能流淌着顺昌“大圣”的血。

无支祁说

无支祁是中国神话中的水怪。他的形状像猿猴,塌鼻子,凸额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他的头颈长达百尺,力气超过九头大象。

最早提出无支祁说的是鲁迅。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提出:《西游记》的吴承恩并末看过佛经,中国所译印度经论中没有类似故事,但吴承恩熟悉唐人小说,《西游记》中受唐人小说影响的地方不少。所以鲁迅认为孙悟空形象应当米自中国民间传说。他举唐朝人李公佐小说《古岳渎经》中的水怪无支祁为证,唐代就出现的类似猿猴的无支祁形象,具有“金日雪牙,力逾九象,搏击腾窜疾件,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的特点,则孙悟空原形已经具备。直至吴承恩时代的传说里,无支祁还在淮扬一带作怪。由此鲁迅认为,孙悟空是在中国本土由此演变而来的。

经过后世考证,《太平广记》卷四六七引《戎幕闲谈》中有详细的无支祁的传说。宋元以来,禹伏无支祁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无支祁的故事,至少流传了五百多年以后,才出现了唐僧取经的故事,其中最早写唐僧取经故事的,是明初蒙古族戏曲作家杨讷作杂剧,今知有十八种,现存《刘行首》和《西游记》两种。

杨讷的杂剧《西游记》,写民间传说唐僧取经的故事。元代戏曲作家吴昌龄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中,出现了孙悟空的形象,且有“无支祁是他姊妹”的话,可见孙悟空的人物塑造,已经借鉴了无支祁的形象。吴承恩所处的时代,无支祁的故事已经流传八百年之久,而吴承恩喜爱采集民间传说,也必然阅读过《太平广记》这样的书。正如鲁迅所说:“明吴承恩演《西游记》,又移其神变奋迅之状于孙悟空。”

如果说元杂剧中的孙悟空形象是受无支祁影响,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则是无支祁的化身。无支祁被大禹锁在龟山足下,孙悟空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无支祁形若猿猴,孙悟空本来就是猴像,其“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之状亦无异。

时至当代,无支祁说又进一步发展。2014年8月9日,“2014西游记起源文化研讨会”上,与会学者经过交流、讨论、论证,认为西游神话故事的起源地为湖北随州桐柏山一带,《西游记》主要人物孙悟空原型为桐柏山传说中的天生神猴无支祁,进一步论证了无支祁说的正确性。

释悟空说

关于孙悟空来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唐代高僧“释悟空”说。释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车奉朝,公元751年随张光韬出使西域,因病在犍陀罗国出家,公元789年回到京师。释悟空较玄奘晚了40多年,但是他的出境地点也始自西安,回来时在西域从事翻译和传教活动多年,留下了许多事迹和传说。有学者认为,在“取经”故事漫长的流变过程中,人们逐渐将释悟空的名字与传说中陪同唐僧取经的“猴行者”的名字联系并捏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孙悟空”的艺术形象。

石磐陀说

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锦池在研究取经故事流变过程后得出结论,认为孙悟空的现实原型为《三藏法师传》所载玄奘西行最困难时所收胡人弟子石磐陀。理由是孙悟空之于唐僧和石磐陀之于玄奘有相似之处:向导作用相类,解决危难作用相若,行者身份相同,师徒间微妙关系相似。

还有一点,石磐陀是一名胡僧,而胡僧与“猢狲”音近。“猢狲”为“胡僧”的讹称。当时,西域普遍信仰佛教,唐僧在西域常常见到碰到几个胡僧,而中国民间恰有把一些名字喊转的习惯,把“胡僧”喊成“猢狲”。在中原人眼里,胡人性格直爽,跟孙悟空性格很象。在宗教思想指引下,“唐僧取经,胡僧帮忙”易传为“唐僧取经,猢狲帮忙”,从而为玄奘取经故事的神魔化提供了契机。

有媒体报道,专家通过对甘肃榆林石窟中的壁画《唐僧取经图》进行研究后认为,壁画中一位紧随唐僧的尖嘴猴腮的胡人是孙悟空的原型。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段文杰曾撰文指出,图中的猴形人即孙悟空原型,名叫石磐陀。

哈奴曼说

胡适认为孙悟空的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胡适介绍,《西游记》成书后,虽流传数百年,但普通读者对于其中人物故事的来源演变一直不甚了了。直到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开一代先河,“孙悟空”形象究竟怎样产生,才成为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鲁迅支持“无支祁说”,认为认为孙悟空是由无支祁演变而来的。

胡适对此看法不同,他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胡适认为,记载无支祁神话的《太平广记》是根据唐人李公佐《古岳渎经》所作。唐代本就是印度文化传人的鼎盛时期,李氏的书也不是一部可信的古书。胡适在印度最古老的史诗《罗摩衍那》中找到一个神猴哈奴曼,《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保护罗摩王子,征服了楞伽的敌人,夺回悉达,回到阿约爹国,罗摩凯旋后感谢哈奴曼之功,赐他长生,不老的幸福,哈奴曼的经历和孙悟空修成“正果”的经历相仿,胡适由此认为,哈奴曼可以作为孙悟空的背景。

但这种说法在学术界遭到反对,如李时人教授及龚维英教授批判外来论;史双元,李谷鸣等教授也否认哈奴曼说;金克木对照《罗摩衍那》后明确指出:“孙悟空与哈奴曼之间毫无任何亲缘关系。”;吴全韬教授也对胡适的理论进行批判:“哈奴曼说根本不足信。”;刘毓忱教授说:“孙悟空的国籍是中国,根本不是哈奴曼”“从孙悟空的演变历史来看,他绝不是外国传来的舶来品!更不是某个形象在中国的化身!;”李舜华教授也认为:“孙悟空的形成始终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哈奴曼说有如下缺陷。

其一,《罗摩衍那》最早由季羡林翻译,吴承恩所处年代不可能《罗摩衍那》中译本。

其二,唐代印度佛教传入中国,跟随其传入的事物必然是有利于佛教传播,并能够为佛教传播服务的,而《罗摩衍那》则属于婆罗门教,婆罗门教一直被印度佛教当作“外道”对待,所以佛教不太可能鼓励和帮助“外道”的《罗摩衍那》东传,相反还会存在无形的阻碍和有意的限制。

其三,在吴承恩书中表现出了对释典翻译文学、印度佛教哲学、中国佛教历史以及唐代西域地理情况知识的不了解,连佛教的基本内容都不了解,当然更不可能熟悉《罗摩衍那》,由此说明吴承恩没有可能直接接触到《罗摩术那》。

其四,哈奴曼和孙悟空的形象有明显矛盾。哈奴曼是天生就对天神十分尊敬,服从各天神的权威;而孙悟空向来藐视天神的权威,对于玉皇大帝,他不服从,甚至起兵造反,对于如来,他也是藐视其权威。哈奴曼是印度教的宣传标志,讲究的是阶级地位,服从婆罗门制(相当于中国的世家统治);而孙悟空身上则是带着道,佛,儒三教思想合一加上他骨子里的斗争精神,追求自由,不讲究服从。孙悟空追求自由,而哈奴曼讲究的是服从他人的命令,两者性格没有相似之处。

亦有学者认为孙悟空形象直接或间接源于以《六度集经》为典型的佛教故事,而《六度集经》中的猕猴同哈奴曼的关系又至为密切,从而得出哈奴曼就是孙悟空的原型,它源于印度,传至中国,经过改造,发展成了孙悟空的结论。

心猿道体说

郭健认为道教内丹学意义上的“心猿”及“道体”是孙悟空形象的直接来源。《西游记》在清代被视作一部阐述“金丹大道”之书,从道教内丹学角度看,孙悟空形象的来源在百回本《西游记》文本中是有明确提示的。比如《西游记》目录和部分正文称孙悟空为“心猿”,其中的诗词则提示:“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据现存文献记载,“心猿”这一概念最早应是源于鸠摩罗什翻译的《维摩诘所说经》。在南朝至明代以前的三教文献及文学作品中,都使用过“心猿”这一概念。在金元时期的道教内丹学经典中,“心猿”的出现频率尤其高,如《重阳全真集》:“意马心猿休放劣”;“如要修持,先把心猿锁”等。“心猿”显然是孙悟空形象的一个重要来源。《西游记》在称孙悟空和白龙马为“心猿”和“意马”的同时,还称猪八戒为“木母”,称沙悟净为“土母”和“黄婆”,并提示“师徒们一心同体,共诣西方”。在道教内丹学中,“木母”指代元神,指人思想意识的本体;“土母”和“黄婆”皆指意念;“木母”、“土母”和“黄婆”这几个概念其实都可指代人心。同时,“心猿”、“意马”和“木母”、“土母”、“黄婆”组合在一起则是道教内丹学特有的,所以《西游记》中的“心猿”是道教内丹学意义上的“心猿”。

孙悟空形象的另一个来源是“道体”。按道教内丹学的说法,人通过修炼“金丹大道”而“得道”之后,身心都会发生质变,具有各种神通,此时的人即称为“神仙”,“神仙”之体即所谓的“道体”。“心猿”和“道体”与孙悟空形象特征吻合,孙悟空正是跟随须菩提祖师通过修炼“金丹大道”而成为了“神仙”,才具有了千变万化、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本领。

混合说

主张孙悟空的形象原型是既吸收印度哈奴曼的影响又采纳了包括无支祁在内的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相关猴子的故事内容创作出来的。季羡林在《罗摩衍那初探》中就已对此有所表示,他说:“我看,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基本上是从印度《罗摩衍那》中借来的,又与无支祁传说混合,沾染上了一些无支祁的色彩,这样看恐怕比较接近事实。”袁珂也认为:“大抵哈奴曼既为印度民间艳传之英雄,其事迹复经演为戏剧,则流播中土,作者取以为本主角造像,亦属可能。又缘承恩生长淮安,而无支祁神话之产生地复正属淮泗区域,则作者从而获得暗示,以创此一伟大神话英雄,亦在情理中也。”萧兵作《无支祁哈奴曼悟空通考》,对孙悟空的渊源作了详细、全面的考索,认为孙悟空形象的构成是多元统一的。蔡国梁据此概括了孙悟空是既继承无支祁又接受哈奴曼的混血猴。

杂取说

刘毓忱提出孙悟空的塑造可能受到四种类型的神话启示:夏启石破而生故事,无支祁和掠人妇的白猿,与黄帝争位的蚩尤兄弟,与天帝抗争的刑天。龚淮英提出:夏启是孙悟空的渊源。李谷鸣否定源于无支祁和哈奴曼两说,而认为他源于《穆天子传》中的君子化身的猿猴。史双元则认为孙悟空的原型之一是《宋高僧传》卷三《唐上都章敬寺悟空传》中的“悟空”,因为这个悟空的西域取经故事已具备了小说《西游记》的主要情节。

武功武器

如意金箍棒:简称“如意棒”或“金箍棒”。也叫”定海神珍铁”、“灵阳棒”、“天河镇底神珍”。

出自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太上老君亲手在炉中将九转镔铁锻炼而成,后被大禹求得,为大禹治水时所用测量海水深浅的定子。之后藏于东海的海藏中,最后被孙悟空取去,并成为其兵器。

可随主人心意而自由变化粗细长短。在东海时有斗来粗、二丈余长。后孙悟空将其调整为最适合自己的丈二长短、碗口粗细。平时则变为绣花针大小藏在耳内。

两头由两个黄金片箍住,中间是一段乌铁(黑色),有星斗铺陈;紧挨箍有镌成的一行字:“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并有密布的花纹和龙纹凤篆。

在各种金箍棒形象中,最常见的是一根两头各有一段黄色,中间为红色的棍子。

能力设定

神通

大品天仙诀:又称显密圆通真妙诀。修炼根本,养成金丹的妙诀。凝练精气,摒除邪欲。孙悟空经三年修炼后,通法性,得根源,注神体,修成天仙。道高德隆,与天同寿,水火既济,百病不生。跳出轮回,万劫不老长生。但这口诀是非常之道,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机。丹成之后,鬼神难容。虽驻颜益寿,但难挡三灾,需要再学七十二变躲避。

筋斗云:这朵云,捻着诀,念动真言,攒紧了拳,将身一抖,跳将起来,一翻筋斗就有十万八千里路。

把那万里之遥,只当庭闱之路,所谓点头径过三千里,扭腰八百有余程。

速度极快,哪怕是十万八千里路,也可于一日内走五十个来回,且尚能看见日色。也能霎时从天宫飞回花果山。被原文誉为跨海飞山第一能。在与如来赌斗时曾发挥出最大速度,可如同风车转动一般快地翻筋斗。

七十二变:变化为多种东西,但是变人时身子变不了。能躲避三灾。

法天象地:长的高万丈,头如泰山,腰如峻岭,眼如日月,口似血池,牙似门扇;手中那棒,上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

身外身:人得仙体,出神变化,无方不知。孙悟空自从了道之后,身上有八万四千毛羽,根根能变,应物随心。以一化十,以十化百,百千万亿之变化,皆身外身之法也。

大分身普会神法:身外身法的一种。将双臂的毫毛全部拔下来并变化。

火眼金睛: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炉里被烟熏出来的老病眼。

金钢之躯:也称铜头铁臂。孙悟空将偷吃的蟠桃、御酒以及仙丹用三昧火锻成一块而成的身躯。刀砍斧砍、雷劈火烧、毒侵酒泡,都是毫发无损。

三头六臂:与哪吒大战时,用来对抗哪吒的三头六臂。也曾在众雷神围攻下使用,使众雷神莫能相近。

三昧火:曾用此煅炼体内的蟠桃仙丹而炼成金钢之躯。

出化元神:元神离开身体去其他地方。

定身法:捻着诀,念声咒语,对对方道:“住,住,住”,便可把对方定住。也可直接在指着对方使用定身法。之后若不念解除的咒语,则被定住的人要一周天方能自行解脱。

隐身法:可以隐去自己身影,渺无踪迹。连二郎神也无法识破。

避火诀:捻着避火诀时可无视火焰。但不能抡如意金箍棒和使用神通。

避水诀:捻着避水诀时可使周围波浪分开,进而能在水底自由活动。但不能同时使用如意金箍棒和一些神通。

移山缩地:能让自己和他人一步跨越一大段距离。

担山赶月:同时担着须弥山和峨眉山仍然能疾步如飞,但是被泰山压倒。

翻江搅海:曾在鹰愁涧使用,将鹰愁涧彻底澄清的水搅得似九曲黄河泛涨的波。

唤雨呼风:曾在比丘国用一杯酒施雨。

解锁法:能使锁自动打开。

悬丝诊脉:曾在朱紫国用此法为国王诊治。

划地为牢:用金箍棒在地上划的一个圈。强似铜墙铁壁,虎豹狼虫、妖魔鬼怪,俱莫敢近。可以保护圈内人的安全。

其他:吐雾喷云、踢天弄井、换斗移星等。

法宝

瞌睡虫:孙悟空与增长天王以及护国天王猜枚时赢来,平时放在腰间。弹到他人脸上后,瞌睡虫会自己爬进他的鼻孔内,使其盹睡。事先知道瞌睡虫能力的妖怪可在瞌睡虫还没生效前将其从鼻孔取出而破解,此时需要用一对瞌睡虫分别钻进其左右鼻孔内,可保证其盹睡。

救命毫毛:共三根。观音所赠,能协助孙悟空渡过难关。

人物影响

中国人对于孙悟空这个形象的情感,源自于对《西游记》文本的热爱。文字的描写,自然可以让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形象跃然纸上,但从戏剧到电影,观众还是希望看到具象化的神话形象。从文本中走出来的孙悟空,最早应该是在京剧的舞台上。京剧的表演者们开创了“猴戏”的表演风格,惟妙惟肖,精彩传神,奠定了近百年来孙悟空形象的基础,日后,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孙悟空的形象一直难脱京剧表演的根。

作为著名的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影响可以说颇为深远,除了日本之外,美国、韩国、越南等国家也有诸多孙悟空的形象。对于孙悟空形象,电影电视剧的制作者们一直没有停止刷新的脚步。遗憾的是,经典矗立不倒,尽管近年来各个版本的《西游记》层出不穷,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孙悟空能够深入人心。除了几部大型的电影电视剧之外,孙悟空的形象还频繁出现在多部大制作小制作精制作烂制作的影视作品之中,多数时候孙悟空不是主角,导演与演员不是抱着再次塑造一个划时代形象的目的,多数孙悟空的出现,不过是影视作品的一个噱头而已。为了迎合观众,孙悟空去疯、去傻、去跳舞、去唱歌,还不忘了去谈恋爱,但到最后都成了一个无关紧要的角色,当孙悟空的形象成了一个货真价实的消费品,永远不会再有经典产生。

一万个读者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孙悟空这个形象也不外如是。对于影视文学作品中层出不穷的孙悟空形象,人们往往是非常挑剔的,最重要的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孙悟空,他代表着中国文化中最富有反抗性的,最自由的,最隐忍的,最富有禅机的那部分。这种情感,难以用一个形象表达清楚,更不适合频繁地一再表达,毕竟,经典,有一个就够了。

人物关系

衍生形象

电影系列

年代

片名

饰演者

1927

《盘丝洞》

吴文超

1940

《孙悟空》

榎本健一(日本)

1953

《猪八戒招亲》

陆仲侠

1955

《孙悟空》

伏见扇太郎(日本)

1955

《西游记》

坂东好太郎(日本)

1959

《孙悟空》

三木纪平(日本)

1960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六龄童

未知

《孙悟空大闹天宫》

林家声

1962

《哪吒三斗红孩儿》

李小鹏

1962

《唐三藏取西经》

于素秋

1962

《孙悟空闹龙宫》

陈宝珠

1964

《孙悟空七打九尾狐》

阮兆辉

1965

《孙悟空大闹雷音寺》

羽佳

1966

《西游记》

岳华

1966

《铁扇公主》

岳华

1967

《盘丝洞》

周龙章

1968

《女儿国》

周龙章

1969

《孙悟空大闹香港》

田青

1970

《孙悟空智取黄袍怪》

田青

1971

《孙悟空再闹香港》

田青

1975

《红孩儿》

刘中群

1976

《新孙悟空72变》

丁华宠

1982

《新西游记》、《孙悟空大战飞人国》

刘尚谦

1983

《火焰山》

刘喜亮

1983

《真假美猴王》

王金柱

1983

《孙悟空大闹无底洞》

丁伯禄

1991

《西行平妖》

董志华

1993

《西游记》

本木雅弘(日本)

1994

《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

周星驰

1995

《大话西游之仙履奇缘》

周星驰

2001

《失落的帝国·猴王》

王盛德(美国)

2005

《情癫大圣》

陈柏霖

2007

《西游记》(日本版)

香取慎吾(日本)

2007

《功夫之王》

李连杰

2009

《齐天大圣前传》

何炅

2010

《嘻游记》

何炅

2012

《西游·降魔篇》

黄渤、葛行于

2013

《大闹天宫》

甄子丹

2015

《万万没想到·西游篇》

刘循子墨

2016

《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郭富城

2016

《敢问路在何方》

六小龄童

2016

《大话西游3》

韩庚

2016

《悟空传》

彭于晏

2017

《西游·降魔篇2》

林更新

2018

《西游记·女儿国》

郭富城

电视系列

年代

片名

饰演者

1974

《西游记》(TVB)

阮令涛(香港)

1974

《马骝精》

小麒麟(香港)

1978

《西游记系列》(日版)

堺正章(日本)

1982

《西游记》(央视)

六小龄童

1990

《西游记外传》

常贵祥、赵元霞

1994

《西游记》

唐泽寿明

1996

《西游记》(TVB)

张卫健(香港)

1998

《西游记续集》(央视)

六小龄童

1998

《天地争霸美猴王》(TVB)

陈浩民(香港)

1998

《东游记》

翁清海(新加坡)

1999

《春光灿烂猪八戒》

屈中恒(台湾)

2000

《西游记后传》

曹荣

2003

《齐天大圣孙悟空》

张卫健(香港)

2004

《福星高照猪八戒》

熊艺彬

2004

《齐天大圣孙悟空》(台湾版)

左孝虎

2005

《宝莲灯》

丁健

2005

《红孩儿》

翁清海(新加坡)

2006

《西游记》(日版)

香取慎吾(日本)

2006

《魔幻手机》

丁健

2009

《宝莲灯前传》

丁健

2010

《西游记》(浙版)

费振翔

2010

《吴承恩与西游记》

六小龄童

2011

《西游记》(张纪中版)

吴樾、王九胜

2011

《春光灿烂猪九妹》

乔任梁

2012

《欢乐元帅》

费振翔

2013

《万万没想到》

刘循子墨

2019

《天真派西游记》

葛奕德

动画系列

年代

片名

配音

1964

《大闹天宫》

邱岳峰

1981

《人参果》

尚华

1985

《金猴降妖》

李扬

1999

《西游记》

张涵予、沈晓谦

1999

《美猴王》

不明

1999

《宝莲灯》

陈佩斯

2005

《红孩儿大话火焰山》

蔡升晏

2006

《帕塔利洛西游记》

甲斐田雪

2010

《美猴王》

郝幽玥

2006至今

《夺宝幸运星》

吴天昊

2015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张磊(普通话)、张裕东(粤语)

2018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

2021

《西游记之再世妖王》

边江

人物评价

澹漪子:道与魔不两立,出乎道即入乎魔。彼心猿当日之在花果山水帘洞,固居然一魔耳。幸而归正三藏,身心合而为一,然后化魔而成道。

毛泽东:①孙悟空这个人自然有满厉害的个人英雄主义,自我评价是齐天大圣,而且他的傲来国的群众——猴子们都拥护。②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南怀瑾:孙悟空就是思想意识,配合这条棒,打乱人间。要把孙悟空(意识)收服了,修道变成佛,就很难了。所以他的法名叫悟空,明白思想念头生灭无常,本来抓不住的,像水中捞月,所以他不再执着了。

李安纲:孙悟空象征的是人心,是道心,是天心?既然是心,他是谁的心?唐僧师徒一行五众,配合金木水火土五行、心肝脾肺肾五脏、心性情意神五性,那么到底是谁的五行、五脏、五性?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可以讲,孙悟空是李世民,也即是人类心灵最完美的象征。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