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不欺子

孟母不欺子

寓言故事
孟母对儿时的孟子一丝不苟的教育,《孟母不欺子》这只是其中一个小故事。孟母及时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顺失(势)而进,便给孟子买肉吃,让孟子懂得了诚信。
  • 作品名称:
  • 作者:韩婴
  • 创作年代:西汉
  • 作品出处:据《韩诗外传》改写
  • 作品体裁:
  • 中文名:孟母不欺子
  • 其他外文名:Meng mother deceives no children
  • 作品别名:杀豚不欺子
  • 文学体裁:文言文
  • 启示:‘言必信,行必果’

原文

孟子少时,见邻家杀豕。孟子问其母曰:“邻家杀豕何为?”母曰:“欲啖汝。”既而母失言,自言曰:“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子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邻家之豕肉而以烹之,明不欺也。

词语解释

1、适:刚刚。

2、豕:猪。

3、少:年少时。

4、何为:为什么。

5、啖:给……吃。

6、汝:通假字,同“你”,意思如今。

7、是:这。

8、信:诚实,真实。

9、乃:于是,就。

10、席:坐席。

11、明:表示,证明。

12、欲啖汝:要给你吃。

13、今子适有知而欺之,是教子不信也:如今孟子刚有智力我就欺骗他,这是教他不诚实啊。知:通“智”,智力。

14、明不欺也:证明她没有欺骗。

15、割:切肉。

16、妊:怀。

17、席不正不坐:正:端正。

18、割不正不食:正:位置居中。

19、欲啖汝:想给你吃。

译文

孟子年幼的时候,看见邻家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居家为什么杀猪?”。孟母说:“想给你吃呀。”刚说完,孟母就后悔了,她自己对自己说:“我怀这个孩子的时候,坐席摆得不端正我不坐,割肉割得不方正我不吃,这是胎教。现在孟子刚有知识我就欺骗他,这是教他不诚实啊!”于是孟母买了邻居家的肉烧煮(给孟子吃),证明她没有欺骗(孟子)。

文言知识

何为。“何为”即“为何”。这是一个倒置的句式,解释为“干什么”、“为什么”。上文“邻家杀豕何为”,意为邻家杀猪干什么?又,“邻家何为杀豕”,意为邻家为什么要杀猪?

启示

家长是孩子的首位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对自己的言行应当注意,‘言必信,行必果’。

文化常识

胎教。今人很重视“胎教”,如妇女在怀孕期间多听音乐,多看美丽的风景,据说对孩子的发育有好处,将来孩子会更聪明美丽。从上文看,我国二千多年前就有胎教了,孟母“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大概就是希望将来的孩子行为正直。(文言知识和文化常识选自《文言文启蒙读本》)

出处

《韩诗外传》是一部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的杂编,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就其书与《诗经》联系的程度而论,它对《诗经》既不是注释,也不是阐发。《汉书·艺文志》第1708页还著录了其他几部韩派《诗经》方面的著作,现在都已失传,估计其性质与《韩诗外传》类似。《韩诗外传》是实际运用《诗经》的示范性著作。

《韩诗外传》尽管名义上依附于《诗经》,但它使用的材料却来自几个哲学学派的著述并加以折衷。《荀子》是最常用的来源,不过《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以及《晏子春秋》、《老子》、《孟子》也都被使用过。道德说教为其主要基调,但也有一些趣闻轶事,缺乏明显的道德意义。

由于有24段缺乏引自《诗经》的起结论作用的诗句,这说明文本有缺损。考虑到尚存的先秦典籍提供的资料占全书的三分之一还多,而且其中有些材料自身已经用《诗经》引文作结束,根此可知,《韩诗外传》与其说是一部创作,还不如说是一部编作。《韩诗外传》作为一个源头,可能启发了为了不同目的而编纂成的其他摘录性的选集,如其他汉代著作《说苑》、《新序》、《列女传》等。

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主要代表之一。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 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 实行的机会。著作有《孟子》。被认为孔子的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