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竹

孝顺竹

禾本科簕竹

孝顺竹,禾木科刺竹属。别名:凤凰竹、蓬莱竹、慈孝竹。灌木型丛生竹,地下茎合轴丛生。竹秆密集生长,秆高2-7米,径1-3厘米。幼秆微被白粉,节间圆柱形,上部有白色或棕色刚毛。秆绿色,老时变黄色,梢稍弯曲。枝条多数簇生于一节,每小枝着叶5-10片,叶片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顶端渐尖,叶表面深绿色,叶背粉白色,叶质薄。生于山谷间或河旁,可供观赏,秆可做伞柄等。原产中国,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西南等省区。多生在山谷间,小河旁。长江流域及以南栽培能正常生长。山东青岛有栽培,[1]是丛生竹中分布最北缘的竹种。

    中文名:孝顺竹

    别名:凤尾竹、凤凰竹、蓬莱竹、慈孝竹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纲: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

    亚纲:鸭跖草亚纲(Commelinidae)

    目:禾本目(Poales),有资料把禾本科归莎草目(Cyperales)。

    科:禾本科(Poaceae;Gramineae)

    亚科:竹亚科(Bambusoideae)

    族:簕竹族

    属:簕竹属

    亚属:孝顺竹亚属

    种:孝顺竹

    命名者及年代:(Lour.) Raeusch. ex Schult.,1830

    中文学名:孝顺竹

    中文别名:凤凰竹、蓬莱竹、慈孝竹

    二名法:Bambusamultiplex(Lour.)RaeuschelexJ.A.etJ.H.Schult

    分布:原产于中国,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西南等省区。

基本内容

名称:孝顺竹。

类别:竹类。

别名:慈孝竹、凤凰竹、蓬莱竹。

科名:禾本科。

拉丁名:Bambusamultiplex

产地分布:原产于中国,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西南等省区。

形态特征:植株矮小,枝叶稠密纤细下弯。竹秆丛生,幼秆稍有粉,节间上部有折色或棕色刚毛。箨鞘薄革质、硬脆、淡棕色,无毛,无箨耳或箨耳很小、有纤毛,箨第三者不显着。

生长习性:喜光,喜向阳高爽的地方,能耐荫。

景观用途:丛生竹的繁殖,园林中常以移植母竹为主,亦可埋兜、埋秆、埋节繁殖。

详细简介

种中文名:孝顺竹

种拉丁名:Bambusamultiplex(Lour.)RaeuschelexJ.A.etJ.H.Schult.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属中文名:簕竹属

属拉丁名:Bambusa

国内分布:分布于我国东南部至西南部,野生或栽培。原产越南。

中国植物志:9(1):108

亚属中文名:孝顺竹亚属

亚属拉丁名:Subgen.Leleba

族中文名:簕竹族

族拉丁名:BAMBUSEAETrin.

超族中文名:竹超族

超族拉丁名:BAMBUSATAE

亚科中文名:竹亚科

亚科拉丁名:BAMBUSOIDEAENees

目中文名:禾本目

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

竿高4-7米,直径1.5-2.5厘米,尾梢近直或略弯,下部挺直,绿色;节间长30-50厘米,幼时薄被白蜡粉,并于上半部被棕色至暗棕色小刺毛,后者在近节以下部分尤其较为密集,老时则光滑无毛,竿壁稍薄;节处稍隆起,无毛;分枝自竿基部第二或第三节即开始,数枝乃至多枝簇生,主枝稍较粗长。竿箨幼时薄被白蜡粉,早落;箨鞘呈梯形,背面无毛,先端稍向外缘一侧倾斜,呈不对称的拱形;箨耳极微小以至不明显,边缘有少许缝毛;箨舌高1-1.5毫米,边缘呈不规则的短齿裂;箨片直立,易脱落,狭三角形,背面散生暗棕色脱落性小刺毛,腹面粗糙,先端渐尖,基部宽度约与箨鞘先端近相等。末级小枝具5-12叶;叶鞘无毛,纵肋稍隆起,背部具脊;叶耳肾形,边缘具波曲状细长缝毛;叶舌圆拱形,高0.5毫米,边缘微齿裂;叶片线形,长5-16厘米,宽7-16毫米,上表面无毛,下表面粉绿而密被短柔毛,先端渐尖具粗糙细尖头,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

假小穗单生或以数枝簇生于花枝各节,并在基部托有鞘状苞片,线形至线状披针形,长3—6厘米;先出叶长3.5毫米,具2脊,脊上被短纤毛;具芽苞片通常1或2片,卵形至狭卵形,长4—7.5毫米,无毛,具9—13脉,先端钝或急尖;小穗含小花(3)5—13朵,中间小花为两性;小穗轴节间形扁,长4—4.5毫米,无毛;颖不存在;外稃两侧稍不对称,长圆状披针形,长18毫米,无毛,具19—21脉,先端急尖;内稃线形,长14-16毫米,具2脊,脊上被短纤毛,脊间6脉,脊外有一边具4脉,另一边具3脉,先端两侧各伸出1被毛的细长尖头,顶端近截平而边缘被短纤毛;鳞被巾两侧的2片呈半卵形,长2.5—3毫米,后方的1片细长披针形,长3—5毫米,边缘无毛;花丝长8—10毫米,花药紫色,长6毫米,先端具一簇白色画笔状毛;子房卵球形,长约1毫米,顶端增粗而被短硬毛,基部具一长约1毫米的子房柄,柱头3或其数目有变化,直接从子房顶端伸出,长5毫米,羽毛状。

用途

多种植以作绿篱或供观赏。

产地分布

分布于中国东南部至西南部,野生或栽培。原产越南。

本种提示

查阅普陀孝顺竹Bambusaglaucescens(Willd.)Sieb.Var.Httea(Wen)Wen(inJourn.Bamb.Res.4(2):16.1985)的主模式标本,华锡奇等81901(Holotyp.,ZJFI),见其叶片背面为浅绿色,而非粉绿色,竿的节间无小刺毛,箨鞘背面的纵肋隆起,箨耳近镰刀形,箨片背面无小刺毛,箨片长度与其箨鞘长度之比,在比例上明显较孝顺竹的为短。此等特征,显然与孝顺竹的不相符。由此看来,似不宜将它作为孝顺竹的一个变种。根据主模式标本上所附采集记录所记,竿高3米,直径1-2厘米,但在标本上所见,仅直径为5毫米的一段竿和所附的竿箨,根据此标本,现难以鉴定它应为何种,目前只得存疑。

亚属概述

竹株的分枝上从不具小枝短缩成的软质或硬质的棘刺。箨鞘通常为硬纸质,其质地常甚脆;箨片易自箨鞘上脱离。模式种:凤尾竹Bambusamultiplex(Lour.)Raeuschel.ExJ.A.EtJ.H.Schult.

本属概述

灌木或乔木状竹类,地下茎合轴型。竿丛生,通常直立,稀可顶梢为攀援状;节间圆筒形,竿环较平坦;竿每节分枝为数枝乃至多枝,簇生,主枝较为粗长(单竹亚属近相等),且能再分次级枝,竿下部分枝上所生的小枝或可短缩为硬刺或软刺,但亦有无刺者。竿箨早落或迟落,稀有近宿存;箨鞘常具箨耳两枚,但亦稀可不甚明显或退化;箨片通常直立,但亦有外展乃至向外翻折,在箨鞘上宿存或脱落。叶片顶端渐尖,基部多为楔形,或可圆形乃至近心脏形,通常小横脉不显着。花序为续次发生。

假小穗单生或数枚以至多枚簇生于花枝各节;小穗含2至多朵小花,顶端1或2朵小花常不孕,或小穗上下两端的小花皆为不完全花,基部托以1至更多的具芽苞片;小穗轴具关节,其节间显着较长,故小花之间彼此较疏离,成熟后易折断;颖1—3片,或有时缺;外稃宽而具多脉,各孕性小花的外稃几近等长;内稃具2脊,边宽而内折,与其外稃近等长,但较之稍窄或甚窄(单竹亚属如此);鳞被2或3,常于边缘被纤毛;雄蕊6,花丝常分离,花药常于顶端凹缺或具小尖头;子房通常具子房柄,顶端增厚而被毛,具长或短的花柱,柱头通常3分,稀为单一或2分的,细长而被毛,羽毛状。颖果通常圆柱状,顶部被毛,对向内稃的一面具腹沟槽(种脐);果皮稍厚,在顶端与种子分离。笋期夏秋两季。

模式种:印度竹Bambusaarundinacea(Retz.)Willd。原产印度。本属100余种,分布于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热带及亚热带地;我国有60余种,主产华东、华南及西南部。本属种有较大经济利用价值,撑篙竹Bambusapervariabilis、青竿竹B.tuldoides、花眉竹B.Longispiculata、油竹B.lapidea和硬头黄竹B.Rigida等,竹材厚实坚硬,抗压力强,为建筑、水利工程、担杠和支持等用材。青皮竹B.Textilis、藤枝竹B.Lenta和花竹B.Albo-lineata等,材薄而柔韧,抗拉力强,为编织良材,用以编制篮、笠、席、筐以及各种精细竹器和工艺品等。鱼肚腩竹B.Gibboides竹笋肉厚细嫩,清脆可口,为夏秋间蔬食佳品。佛肚竹B.Ventricosa、大佛肚竹B.Vulgariscv.Wamin、黄金间碧竹B.Vulgariscv.Vittata、小琴丝竹B.Multiplexcv.Alphonse-Karr、银丝竹D.Multiplexcv.Silverstripe和观音竹B.Multiplexvar.Riviereorum等,有的以畸形称奇,有的以色泽悦人,皆为园艺珍品,可供观赏。

本族概述

地下茎合轴型。竿单丛,直立或罕可攀援,节间圆筒形,惟在近分枝一侧的最下部可略扁平,竿每节分多枝,主枝较显着;叶片的小横脉多不明显。小穗(位于假小穗上端)含1至多朵小花,小穗轴有关节,易于逐节断落;鳞被和柱头两者的数目有变化;雄蕊6(竹属Bambusa的某些种可为2枚),花丝互相分离;子房的上部生短毛,下部呈柄状而无毛。果实多为颖果。模式属:筋竹属BambusaRetz.Corr。Schreb.本族有褐纹竹属NastusJuss、瓜多竹属GuaduaKunth、筋竹属、山竹属Oreobam—bosK.Schum.以及新小竹属NeomicrocalamusKengf.等5属,多数种类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中瓜多竹属限产于新大陆,新小竹属则仅见于亚洲喜马拉雅山区。我国现有下列2属60余种。

超族概述

地下茎大都为合轴型,其竿柄可延伸成假鞭或不延伸,惟在倭竹族的属种则都是具有真鞭的散生竹类;竿箨多为脱落性乃至早落(但有例外可宿存)。花枝有叶或无叶;假小穗(或其穗簇即花序)极大多数无柄,侧生于花枝(甚至是主竿)的各节上,如为顶生时,则花枝最上方的一段节间可类似其柄。果实为颖果、浆果(此时可无胚乳)、坚果(果皮干后坚硬)或囊果(果皮质薄,与种子易剥离)等类型。模式属:筋竹属BambusaRetz.corr.Schreb.(nom.cons.)本超族计含梨竹族MELOCANNEAE、筋竹族BAMBUSEAE、牡竹族DENDRO-_CALAMEAE、褐纹竹族NASTEAE及倭竹族SHIBATAEEAE等5族,其中仅褐纹竹族中国不产。

前3族国产21属240余种,分布均在华南、西南各省区之热带、亚热带各处;而倭竹族则多生长在长江流域以南亚热带北缘至温带各地,西南省区较高海拔山岳地带亦有。

亚科概述

植物体木质化,体中所含的SiO2可高达70%,常呈乔木或灌木状。竿和各级分枝之节均可生1至数芽,以后芽萌发再成枝条,因而形成复杂的分枝系统;地下茎(rhizome)亦甚发达和木质化(指植株成长后而言),或成为竹鞭在地中横走[此为单轴型(monopodium),又因竹鞭较竿径为细,故亦称细型(1eptomorph)],或以众多竿(culm-base)和竿柄(culmneck)两者堆聚而成为单丛[即合轴型(sympodium)或粗型(pachymorph)],竿柄有节而无芽,通常亦不在其上生根,它着作较长的延长时,称之为假鞭(pseudorhizome),此时地面竿则为多丛兼疏稀散生,如同时兼有上述两类型的地下茎,则称为复轴型(amphipodium),其地面竿自然为多丛性的;新竿有其特殊的生长方式,即由地下茎(竹鞭或竿基)的芽向上出土而成新苗[俗称shoot)),它最初有不分枝的短暂时期。

叶二型,有茎生叶与营养叶之分;茎生叶单生在竿和大枝条的各节,相应地称为竿箨(culm-sheath)、枝箨(branehsheath),它们有颇为发达的箨鞘和较瘦小而无明显中脉的箨片,在两者间的联结处之向轴面还生有箨舌,此外箨耳和鞘口燧毛亦常存在,惟箨片绝对无柄;营养叶二行排列互生于枝系中末级分枝(常称具叶小枝)的各节,并可形成类似复叶形式的同一面,其叶鞘常彼此重叠复盖,相互包卷,叶鞘顶端还可生有叶舌、叶耳和鞘口燧毛等附属物,叶片具叶柄,中脉极显着,次脉及再次脉亦均明显,小横脉易见或否,叶柄简短,位于叶鞘顶端由内外两个叶舌所形成的杯状凹穴之内,因基部具关节,故嗣后叶片能连同叶柄一齐从鞘上脱落,而叶鞘则在枝条上存留较久。

花期不固定,一般相隔甚长(数年、数十年乃至百年以上),某些种终生只有一次开花期,花期常可延续数月之久。竹类花序有两种基本类型,一为有如普通禾草那样,植株上的具花部分(在禾本科中,习惯上以小穗为一单位)可形成各种式样的花序,它们的发育是一次性完成的,术语上称为单次发生花序(semelauctantinflorescence),其着生部位都是在植株营养体某些部分最上方的一片营养叶[称旗叶(flagleaf或uppermostleaf)]之上,花序轴及其分枝(包括小穗柄)均常实心,即内部结构上下均匀一致,分枝处(包括小穗柄着生处)无明显的节,偶可有小形的鳞片状苞片,其腋内无芽,仅在枝腋有时可具枕瘤(tubereule),在竹类中称为真花(genuineinflorescence),以便与另一类型即假花序(falseinflorescence)相对应;后一类型的基本结构是假小穗(pseudospikelet),它是l枚小穗顶生于极为短缩的小枝上所形成,而此小枝除其基部之内侧照例有1片先出叶外。

其上方的叶器官均减退呈颖状或外稃状的苞片,且连同顶生的小穗在外观上混为一体而类似“小穗”,但此实为一复合性的构造物,其下方属于小枝的部分之苞片腋内常有小枝芽[此时该苞片称具芽苞片(bud-subtendingbract)],如果此腋芽发育,则可成长为次生假小穗,后者的腋芽也有可能发育成另一再生的假小穗,如此重复,最后可形成一团假小穗丛,这是由各级假小穗依次发育生长而成的,故称此假小穗丛为续次发生(interauctantinflorescence),它们着生在营养枝甚至在主竿的各节以形成穗状、圆锥状或球形的头状等式样的花枝,惟其主轴及分枝均并不特化,仍与营养枝无异,还是有着明显的节和中空的节间,因此也有人常将此花枝误称为“花序”。

小穗含1至多朵小花;颖l至数片或可无颖,有时将颖及小穗下部的不孕小花之外稃合称为过渡颖(transitionalglumes),惟不孕外稃之内常含不同程度退化的花器官而可与真正的颖有所区别;外稃具(3)5脉乃至多脉,先端无芒或有小尖头,罕可具l短直芒如刺,而从不为膝曲芒;内稃具2脉或更多脉,背部具2脊或呈圆弧形而无脊,先端有时可分裂或下凹;鳞被多为3片,稀可无或多至6片,甚至更多片;雄蕊(2)3—6,稀可为多数(例如我国不产的群蕊竹属OchlandraThwait.)花丝彼此分离或有部分的连合,甚至相互连成管状或片状而成为单体雄蕊(monadelphousstamen);雌蕊1,花柱l-3,柱头(1)2—3稀或更多,子房卵圆形、长椭圆形或近于球形,有时基部干缩而作具柄状。果实有各种类型,颖果较常见,易与稃片相分离,果皮干燥或新鲜时稀可肉质,有时为硕大型,此时则较子房原来体积增大许多倍(例如梨竹属MelocannaTrin.),种脐线形,几与果实同长,胚小,多为F+PP型或略变为其他类型,胚乳多为单粒淀粉质(梨竹属等可无胚乳)。染色体基数X=12。

模式属:竹属BambusaRetz.Corr.Schreb.(nom.cons.)mbosRetz.(nom.rej.)竹亚科(不包括我国不产的草本竹类)就狭义而言计有70余属1000种左右,一般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尤以季风盛行的地区为多,但也有一些种类可分布到温寒地带和高海拔的山岳上部;亚洲和中、南美洲属种数量最多,非洲次之,北美洲和大洋洲很少,欧洲除栽培外则无野生的竹类。在产地通常与其他植物伴生,但亦可形成纯群。中国除引种栽培者外,已知有37属500余种,分隶6族;其自然分布限于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少数种类还可向北延伸至秦岭、汉水及黄河流域各处。

本科概述

植物体木本(竹类和某些高大禾草亦可呈木本状)或草本。根的类型极大多数为须根。茎多为直立,但亦有匍匐蔓延乃至如藤状,通常在其基部容易生出分蘖条(sucker或shoot),一般明显地具有节(node)与节间(internode)两部分[茎在本科中常特称为秆(culm),在竹类中称为竿,以示与禾草者相区别;节间中空,常为筒形,或稍扁,髓部贴生于空腔之内壁,但亦有充满空腔而使节间为实心者;节一处之内有有横隔板(diaphragm)存在,故是闭塞的,从外表可看出鞘环(sheathnode)和在鞘上方的秆环(culmnode)两部分,同一节的这两环间的上下距离可称为节内(intrahode),秆芽即生于此处。

叶为单叶互生,常以1/2叶序交互排列为2行,一般可分3部分:①叶鞘(leafSheadth),。它包裹着主秆和枝条的各节间,通常是开的,以其两边缘重叠复盖,或两边缘愈合而成为封闭的圆筒,鞘的基部稍可膨大;②叶舌(ligule)位于叶鞘顶端和叶片相连接处的近轴面,通常为低矮的膜质薄片,或由鞘口燧毛来代替,稀为不明显乃至无叶舌,在叶鞘顶端之两边还可各伸出一突出体,即叶耳(auricle),其边缘常生纤毛或燧毛③叶片(blade),常为窄长的带形,亦有长圆形、卵圆形、卵形或披针形等形状,其基部直接着生在叶鞘顶端,无柄少数禾草及竹类的营养叶则可具叶柄(petiole),叶片有近轴(上表面)与远轴(下表面)的两个平面,在未开展或干燥时可作席卷状,有1条明显的中脉(midrib)和若干条与之平行的纵长次脉(sècondaryveins),小横脉(crossedveitilet)有时亦存在。

花风媒,只有热带雨林下的某些草本竹类可罕见虫媒传粉;花常无柄,在小穗(rachilla)上交互排列为2行(尤以多花时为然)以形成小穗(spikelet),由它们再组合成为着生在秆端或枝条顶端的各式各样的复合花序,惟有一部分竹类的小穗可直接着生在竿和枝条之节处,此情况可说是无真正的花序而仅有花(floweringbranch),小穗轴实为一极短缩的花序轴(rachis),在其节处均可生有苞片(boract)和先出叶中(prophyll)各1片,若其最下方数节只生有苞片而无他物,则此等苞片就可称为颖(glume),而陆续在上方的各节除有苞片和位于近轴的先出叶外,还在两者之间具备一些花的内容,此时苞片即改称为外稃(lemma),先出叶相应地称为稃(palea),在习惯上通常将此两稃片(anthoecium)连同所包含的花部各器官统称为小花(floret),以一朵两性小花为例。

它计有:①外稃:通常呈绿色,有膜质、草质、薄革质、革质、软骨质等各种质地,先端渐尖、急尖、钝圆、截平、微凹或二裂者,常具平行纵脉,主脉申出乃至成芒(其他脉亦可如此);②内稃;常较短小,质地亦较薄,先端多呈截平或微凹,背部具2脊,亦有若干平行纵脉,其2脊可伸出成小尖头或短芒;③鳞被(亦称浆片)(lodicule):此为轮生的退化内轮花被片,计2或3片,稀可较多或不存在,形小,膜质透明,下部具脉纹,上缘生小纤毛;④雄蕊:其数为(1)3—6枚,稀可为多数,下位,具纤细的花丝与二室纵裂开(稀可顶端孔裂)的花药,后者常以中部背着花丝顶端,嗣后成熟时能伸出花外而摆动,用以散布花粉;⑤雌蕊1,具无柄(稀或有柄)一子室的子房,花柱2或3(稀1枚或更多),其上端生有羽毛状或帚刷状的柱头,子室内仅含1粒倒生胚珠,它直立在近轴面(即靠近内稃)一侧之基底。果实通常多为颖果(caryopsis),其果皮质薄而与种皮愈合,一般连同包裹它的稃片合称为谷粒(grain),此外亦可有其他类型的果实而具游离或部分游离的果皮;种子通常含有丰富的淀粉质胚乳及一小形胚体,后者位于果实或种子远轴面(即靠近外稃)的基部,在另一侧或其基部从外表即可见到线形或点状的种脐(hilium),通常线形种脐亦称为腹沟(ventralsulcus)。

模式属:早熟禾属PoaL.本科已知约有700属,近10000种,是单子叶植物中仅次于兰科ORCHIDACEAE的第二大科,但在分布上则较之更为广泛而且个体远为繁茂,亦即它更能适应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甚至可以说,凡是地球上有种子植物生长的场所皆有其踪迹。中国各省区都有其分布,除引种的外来种类不计外,国产200余属,1500种以上,可归隶于7亚科,约45族。

本目概述

本目只含禾本科一科,其性状描述可详见该科。过去有人认为它的亲缘与莎草科CYPERCEAE有较密切的关系,故将此两科同归隶于颖花园GLUMIFLORAE之内。据新近的研究,特别是通过叶解剖与孢粉学等方面的研究,已证明未本科很可能是从须叶藤科FLAGELLARIACEAE的域外草属JoinvilleaGaudichaud这一类型的植物演化而来。禾本科与莎草科只是形态上的相似,并非有真正的亲缘,故它们不应同隶于一目。

相关变种

50b. 毛凤凰竹(变种)(湖南)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分特征为箨鞘背面被糙伏毛。

产江西、湖南。生于旷地或溪边。模式标本采自湖南长沙。

经查阅河边竹 Bambusa strigosa Wen 和毛凤凰竹 B. multiplex (Lour.)Raeuschel var. incana B. M. Yang 的主模式标本(前者为金剑荣、方伟 JW81501,Holotyp.,ZJFI,后者为欧立荣 6632,Holotyp.,HNTC)看来两者都是同一种系,故将河边竹作为本变种的异名。

50c. 观音竹(变种)(广东)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分特征为竿实心,高1-3米,直径3-5毫米,小枝具13-23叶,且常下弯呈弓状,叶片较原变种小,长1.6-3.2厘米,宽2.6-6.5毫米。

原产华南地区。多生于丘陵山地溪边,也常栽培于庭园间以作矮绿篱,或盆栽以供观赏。

50d. 石角竹(变种)(台湾)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在于萚鞘先端近于两侧对称的宽拱形。

产台湾。常年植于旱地田野间和山麓,广州庭园间也有栽培。模式标本采自台湾。

本变种常栽培以作绿篱和防风林。

50e. 黄纹竹(栽培型)(广西植物)

本栽培型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分特征为竿节间在具芽或具分枝的一边具黄色纵条纹。

产四川。栽培于成都望江楼公园。模式标本采自四川成都。

50f. 小琴丝竹(栽培型)(四川) 图版26: 16

本栽培型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分特征为竿和分枝的节间黄色,具不同宽度的绿色纵条纹,竿箨新鲜时绿色,具黄白色纵条纹。

四川、广东和台湾等省于庭园中栽培。

竿和分枝的色泽鲜明,有如黄金间碧玉,在庭园种植以供观赏。

50g. 银丝竹(栽培型)(香港) 图版26: 17

本栽培型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在于竿下部的节间以及箨鞘和少数叶片等皆为绿色而具白色纵条纹。

广州和香港于庭园中栽培。

为庭园中栽培的观赏品种。

50h. 垂枝竹(栽培型)(拟)

本栽培型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分特征为分枝下垂,叶片细长,一般长10-20厘米,宽8-16毫米。

原产我国,广州庭园中有栽培。

为庭园观赏品种,叶片细长,枝叶下垂,形似垂柳,甚为美观。

50i. 凤尾竹(栽培型)(中国竹类植物志略)

本栽培品种与观音竹 B. multiplex var. rivierorum R. Maire 相似,但植株较高大,高3-6米,竿中空,小枝稍下弯,具9-13叶,叶片长3.3-6.5厘米,宽4-7毫米等特征与之有别。

原产我国,华东、华南、西南以至台湾、香港均有栽培。

多种植以作绿篱或供观赏。

50j.小叶琴丝竹(栽培型)(拟)

本栽培型与凤尾竹 B. multiplex cv. Fernleaf 相似,其不同处在于植株较矮小,高1-3米,竿初时色淡红,后转为黄色并具不同宽度的绿色纵条纹,小枝下弯,具12-20叶,叶片长1.6-3.8厘米。

台湾和香港的庭园中有栽培。

种植于庭园中供观赏。

生长习性

为南方暖地竹种,主产广东、广西、福建等省,江苏、浙江、安徽南部栽植亦能正常生长。系丛生竹类中之较为耐寒者。性好高爽,适生于温暖湿润、背风、土壤深厚之环境中。

繁殖培育

以母竹移栽最为简便,应于3月间进行,以竿基芽眼肥大,须根发达者为佳,母竹留枝2、3盘。至于移兜栽植,则不留竿部,只栽竹兜也会成活。也可用分根或埋条繁殖,剪取每节带叶枝条埋土繁育。

主要价值

可栽在道路两旁或围墙边缘作绿篱或丛植庭园观赏。竹秆丛生,四季青翠,姿态秀美,宜于宅院、草坪角隅、建筑物前或河岸种植。若配置于假山旁侧,则竹石相映,更富情趣。可食用。

观赏价值

又名凤凰竹、蓬莱竹、慈孝竹。杆高2-7米,径1-3厘米,绿色,老时变黄色,喜温暖湿润气候,排水良好湿润土壤,是丛生竹类中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 竹种之一,可以引种北移。本种杆青绿色,枝叶密集下垂,形状优雅、姿态秀丽,为传统观赏叶竹种。多栽培于庭院供观赏,在庭院中可孤植、群植,作划分空间的高篱;也可在大门内外入口角道两侧列植、对植;或散植于宽阔的 庭院绿地;还可以种植于宅旁作基础绿地中作缘篱用。也常见在湖边、河岸栽植。若配置于假山旁侧,则竹石相映,更富情趣。

凤凰竹生长在园林里并不特别引人注目,可生长在原野给人感觉就不一样了。印象最深的,是岷江两岸的凤凰竹,当倚在船尾眺望岷江两岸,清晨薄雾迷漫的田野上,一丛丛凤凰竹,或近或远,亦浓亦淡,美得超凡脱俗!不仅从宝鸡越秦岭入川所体验的惊心动魄、也不仅访青城、游乐山、登峨眉激发的万丈豪情、还因为自乐山舟行重庆,岷江两岸的凤凰竹如诗如画啊。

食用价值

孝顺竹开花后,可以在花中找到“竹米”,竹米可以食用,炒后十分美味。

美味佳肴

孝顺竹之所以出名,主要是因为牠生产的笋而出名。根据《太平市志》的记载,这种野生的竹笋,只在草湖溪两侧及花莲地区才有比较大的生产量,而且牠的分布区域以头嵙山砾石层的地质为主,其它的地质亦偶有分布,这和牠偏好崩塌地的生育特性应有关系。

每年国历六月底到九月初是竹笋的主要采收期,尤其七、八月份的产量最多,根据了解,采笋人的入山途径虽有从清水坑溪,也有从北坑溪,但绝大多数人主要还是从黄竹里沿着草湖溪进入。

2004年八月份平均每日约有十名左右的人从黄竹里草湖溪入山采笋,另从清水坑溪入山采笋的约有五人左右;采笋人每天约可采收十几斤的笋,比较清楚所谓笋路的识途老马,则可采收到二十几斤;要购买的话可得先行预约才有,当地卖价每斤约120-130元,采收人主要来自大里涂城、瑞城、竹子坑等地区,黄竹本地的居民,这时期因为农忙(龙眼采收期),入山采笋的人反而少。今年在七二水灾过后,可能因为土质松动比较危险,大家不敢贸然入山;也可能因为蓬莱竹根部淘空,出笋不易的关系,采摘的人数比往年少。要不然根据当地老一辈人的说法,以前孝顺竹分布比较广,当地人靠采笋补贴家计的不在少数,每天叁十余人清早摸黑入山采笋,盛况可谓空前。

假如各位身历其境,你将会发现采笋人必须冒着相当大的风险,攀爬在陡峭的岩壁上,所以大家为求心安,都会在草湖溪的溪畔燃烧纸钱,祭拜山神及好兄弟,祈求平安,然后才从旁边的砾石山壁往上爬;几年前的夏天就发生过一位采笋人坠崖的事件,当时虽然立即出动直升机前往救援,却仍挽回不了那条宝贵的性命。

看到峭壁上有几根笋从竹丛中冒出来,不摘实在可惜,硬是攀爬上去采下来。没办法,没这样子摘,哪有得吃?八十八岁的张老太太回想年轻时候采笋的情景。好不容易采下一根根约和拇指同大小的蓬莱笋后,采笋人多就在溪旁做初步的剥壳处理。笋的特别之处,就是牠除了笋尖外,只有各节间上缘2-3公分左右的部分,才比较纤嫩可食,因此处理起来格外费功夫。处理后背袋轻了许多,却还得赶在下午后雷阵雨前下山,以免遇到山洪爆发呢!

开花死亡

孝顺竹虽然是常见的植物,但是见到它开花的人却不多。那么,孝顺竹开花吗?开花。因为竹子是有花植物,自然也要开花结实。大概是由于竹子的大多数种类,不像一般有花植物那样,每年开花结实,因此有人误认为竹子不开花。

由于竹子的种类不同,开花周期长短也不一样,这也是受遗传性的影响。有的竹子十几年、几十年才开花,如牡竹、版纳甜竹需要30年左右才开花,茨竹、马甲竹需要32年才开花,箣竹属有的种类需要80多年才开花;有的甚至长达百年才开花,如桂竹需要120年才开花。当然,也有少数例外,如群蕊竹、线痕箣竹,一年左右开一次花;而唐竹、孝顺竹,则开花无规律性。

正是因为孝顺竹开花比较少见,并且在开花后绿叶凋零,枝干枯萎,成批的死去,所以一些有迷信思想的人误认为竹子开花是“不祥之兆”,使人们对这种自然现象产生了神秘感和种种疑问。

为什么孝顺竹开花后成片枯死呢?这是人们长期感到迷惑不解的问题,科学家对此也持有不同观点。有的科学家认为,竹子生长到一定的年龄,必然会出现衰老,为繁衍后代,在生命结束之前开花、结果。他们作了如下解释:植物的根、茎、叶叫做营养器官,它们的生长称为营养生长;植物的花、果实、种子叫生殖器官,它们的生长称为生殖生长。植物的开花习性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次开花植物,如稻、麦、竹子等;另一类是多次开花植物,如苹果、梨等。一次开花植物一生就开一次花,其特点是,生长前期营养生长占优势,当营养生长达到一定阶段后,生殖生长就渐渐转向优势,最后开花结实。因为开花结实要消耗掉大量的有机养料,而这些养料来自根、茎、叶,所以开花结实后,营养器官中贮存的养料大部分被消耗,不能再生活下去,就逐渐枯死了。一次开花植物小麦和水稻是这样,当然竹子也不例外。竹子开花,使竹鞭和竹竿贮藏的养分被消耗尽,多数种类,如毛竹、梨竹等,开花后地上和地下部分全部枯死。但是,象斑竹、桂竹、雅竹等少数竹种,开花后地上部分死亡,而地下部分的芽仍能复壮更新;也有个别竹种如水竹、花竹等,开花后植株叶片仍保持绿色,地下部分也不枯死。不过,应尽快砍去花枝,以减少营养消耗,从而保证竹林的正常生长。

孝顺竹开花在中国古书中早有记载。《山海经》中这样写道:“竹六十年一易根,而根必生花,生花必结实,结实必枯死,实落又复生。”《晋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晋惠帝元康二年,草、竹皆结子如麦,又二年春巴西群竹生花。”

大面积竹林开花,会造成很大损失。1984年夏季,中国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内的孝顺竹大量开花,开花后大片竹林枯死,造成珍稀动物大熊猫因缺食而死亡。

孝顺竹开花是一种生理现象,一般发生在天气长期干旱、竹林土壤板结、杂草丛生、老鞭纵横的竹园。这是因为竹子严重缺水,营养不足,光合作用减弱,氮素代谢降低,糖浓度相应增高,造成糖氮比较高,为花芽的形成和开花创造了条件。可见,竹子开花是恶劣的生长环境所引起的。因此,根据竹种的特性,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即可控制孝顺竹开花。例如,采用松土、施肥、盖土、浇水、挖竹蔸、防治病虫害等措施,为竹子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就可避免竹林出现开花现象。由此看来,保护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孝顺竹开花后,可以在花中找到“竹米”,竹米可以食用,炒后十分美味。

参考资料

1.孝顺竹·护花网

2.簕竹族 BAMBUSEAE Trin.·植物智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