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炮

娘炮

词语
娘炮属形容词,意思是指在某些方面女性化的男性,带有贬义性色彩。2017年中国妇女报发布性别歧视类禁用词,娘炮一词包括在列。2021年9月2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坚决杜绝“娘炮”等畸形审美。在中华女子学院教授张李玺看来,对于“娘炮”现象的争论,折射出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仍然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性别角色刻板印象(gender-role stereotype)是人们对男性或女性角色特征的固有印象,简言之,就是‘男性应该怎样’‘女性应该怎样’。”张李玺告诉记者,比如,“男人要有男人样,女人要有女人味”“你负责挣钱养家,我负责貌美如花”“嫁男不嫁娘娘腔,娶妻不娶铁姑娘”“真倒霉,嫁给你,没出息”等[1]。
    中文名:娘炮 外文名:Sissy 拼音: 近义词: 反义词: 定义:某些方面女性化的男人 性取向:不定 词义:贬义词

词语争议

有关于“娘炮”现象的争论,折射出一个很重要的话题,那就是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仍然在影响着我们。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gender-role stereotype)是指人们对男性或女性的固有印象,有研究表明,在大多数文化中,勇敢、果断、理性、冒险、自信、有担当等一般都被归于男性特征,而温柔、细心、依赖等则很容易被归于女性特征。社会以此为准则要求每个人,每个个体也会以此为准则衡量他己,这样就会形成共有的性别角色特征。这些特征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家庭、学校、友伴、社会等渠道强化和传递。

在对性别气质的传统认知中,一般是所谓的男性气质具有优势,受到褒奖。具有男性气质的女人往往被认为是英气豪爽,但如果男人像女人,就是劣势了。有个现象就是,当男性因为对方的外表而攻击其娘炮时,女性往往会反击说内在性格、行为举止等如何如何才叫娘炮。这里展现出了一个特点,男性更倾向于从外貌形象方面入手,而女性在内在性格方面的刻板印象更重。

男女的确存在着先天生理上的性别差异,但更多的是后天刻板印象养成的恶性循环。在外貌上,男性与女性的第二性征、第一性征都客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化妆、穿衣、打扮等这些行为本身并没有性别属性。而言行举止、性格爱好则完全属于性别刻板印象行列。学会区分哪些是客观存在的生理差异,哪些属于社会附加的刻板印象是很重要的。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有些人将客观存在的生理差异(外在)当做刻板印象,把刻板印象(内在)当做先天性别差异是完全相反了。假如娘炮、男人婆、女汉子都只根据外貌评判的话,那自然没有问题,但用男性化和女性化会更温和一些。当然,也请同样只限于外貌。

中国媒体评论

光明日报:“娘炮形象”等畸形审美必须遏制

近年来,“娘炮形象”在影视界和娱乐圈愈演愈烈,成为一种社会问题。所谓“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一些举止忸怩作态、喜欢撒娇卖萌的“小鲜肉”,经由影视制作机构和经纪公司商业包装和市场运作,成为许多青少年的偶像。而其中有些人因人品艺德不佳,频频爆出负面新闻,触碰道德底线,甚至踩踏法律红线,不仅为大众所唾弃,甚或身陷囹圄。

“娘炮形象”发端于某些娱乐节目和影视作品。近年来荧屏银幕上还有一种吊诡现象。一些偶像剧和综艺节目中,男艺人和男性角色有的妆容浓重、衣着妖艳、雌雄难辨,甚至把刻薄没教养当成个性,自私自利、缺乏担当。部分现实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也邀请“小鲜肉”出演英模、硬汉,使本该阳刚、成熟、正气的形象变得幼稚、邪魅。特别是一些抗战题材作品,男主演妆容面若桃花,战斗时一袭华服、头油锃亮,一番厮杀过后发型丝毫不变,还时常摆酷造型,令观众大跌眼镜。

事实上,大多数青少年并不真正欣赏那些病态形象。一批高水准主旋律影视剧作品被青少年广为称赞,如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电影《1921》《革命者》等。许多青年观众观后感慨,这才是中国青年该有的样子。文艺工作者应该从中有所启悟,认识到只有用正能量赢得大流量,才会既有市场,更有口碑。(光明日报评)

中国政府行动

2021年9月2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要求树立节目正确审美导向,严格把握演员和嘉宾选用、表演风格、服饰妆容等,坚决杜绝“娘炮”等畸形审美。

2021年9月8日,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有关负责人会同中央网信办、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对腾讯、网易等重点网络游戏企业和游戏账号租售平台、游戏直播平台进行约谈。约谈强调,各网络游戏企业和平台要加强网络游戏内容审核把关,严禁含有错误价值取向、淫秽色情、血腥恐怖等违法违规内容,坚决抵制拜金主义、“娘炮”、“耽美”等不良文化。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