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

如来

佛陀名号之一
如来(梵语:Tathāgata),音译为多陀阿伽陀,佛的十大称号之一。tatha 意思是“如”,agata 意思是“来”,如来,“就像来了一样”。如指真如,含两层意思:凭借真如之道,通过努力,不断累积善因,最后终于成佛,故名如来,也就是真身如来;通过介绍真如之道,使众生增长智慧、消除烦恼、获取利益,故名如来,也就是应身如来。也有解释作“如诸佛而来,故名如来”。民间常以如来、如来佛专指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佛,释尊,即当时的悉达多太子。实际上这称呼是不精确的。如来是佛的德号之一,如来的意思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所以如来与佛,二者只能称其中一种。[1]
    中文名:如来 外文名:Tathāgata 姓名:如来 别名:如来佛 司掌:佛教创始人 父母:懿师摩王 梵语:Tathāgata 音译:多陀阿伽陀 性质:佛陀十大称号之一

如来-如来佛

如来佛一般是指释迦牟尼佛。n释迦牟尼 (Sakyamuni)佛教创始人。本名悉达多,意为“义成就者”(旧译“义成”),姓乔达摩(瞿昙)。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其他称号有佛陀(觉者)、世尊、释尊等。国际上认为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623年,公元前543年涅槃。汉传佛教则认为佛诞生于周昭王十四年。纪念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祖诞生、成道、涅槃的“卫塞节”(Vesak)是联合国的法定假日。n如来,在佛的世界里,可通俗的理解为一种职称,如当今世界各国的总统、主席等。如释迦牟尼如来,燃灯如来等。通常所说的如来,指的是释迦牟尼如来,它不是某个个人的专用名字,而是一种对圣人的尊称。

含义

如者真如也,乘真如之道从因来果而成正觉之故,名为如来。是真身如来也。又乘真如之道来三界垂化之故,谓之如来。是应身如来也。又如诸佛而来,故名如来。此释通于二身。

成实论一曰:“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转法轮论曰:“如实而来,故名如来。(中略)涅槃名如,知解名来,正觉涅槃故名如来。”智度论二十四曰:“如实道来,故名为如来。”

胜鬘宝窟上末曰:“如来者体如而来,故名如来。又如诸佛来,故名如来。问:体如而来,故名如来。此是应身,何有来义?真如法身。云何有来?答:如本隐今显,亦得称来。”

大日经疏一曰:“如诸佛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今佛亦如是来,故名如来。”

行宗记上一之二曰:“真如平等,体离虚妄,故曰如实。乘履此法出现利生,故得此号。”

秘藏记本曰:“如来谓成佛以后悲愿力故垂化也,乘如而来故曰如来。”

教行信证四曰:“真如即是一如,然者弥陀如来从如来生示现报应化种种身也。”又梵云修伽陀(Sugata),译言如去,又译好去,是如实去生死之义也,故如来如去相对,则如去者向上自利,而如来者向下利他也,以此二名显佛之无住涅槃。

如来八相成道

简介

佛教有八相成道之说。指释迦牟尼佛一生的八个阶段。“成道”是“八相”中最重要的内容,又是释迦牟尼“一代时教”的起点,亦称“八相示现”。

据佛典记载,释迦牟尼在过去世早已成道,为了度化众生,化身“示现”八种相状,应时对机地降生人间。《佛本行集经》等详其事,介绍“八相”的内容。

《妙法莲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降兜率

释尊成佛刹海微尘数劫,为众生故,复示生于三千年前的中印度,佛在降生之前示一生补处菩萨,于兜率天说法。后以期运将至,当下作佛。逐观五事因缘①,决定降生于中土印度迦毗罗卫国,以国王净饭王及王后摩耶夫人为父母。

住胎

释迦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莲花,下降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从净饭王夫人摩河摩耶的左肋入胎。释迦在胎中为诸天说法,此即《起信论》,所开“住胎”之相。时摩耶夫人,于眠寤之际,见菩萨乘六牙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胁;夫人顿觉体安欣乐,如服甘露,即怀娠。由于一切众生欲受生时,皆于父母所,生颠倒心、不净心而入胎,而菩萨则正念不失,正慧识父母,故名正慧入母胎。

出生

四月八日,释迦自摩耶夫人右肋出胎,诞生于兰毗尼园的无忧树下,成为悉达多太子。据说太子下地能走,周行7步,步步生莲花,并且举目四顾,自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时有二条龙,一吐温水,一吐凉水,给他洗浴。此日即为佛浴日,或称浴佛日。摩耶夫人怀孕将满十月,临生时,与诸婇女游岚毗尼园,安详徐步,见园中有一无忧树,柔软低垂,即举右手攀取树枝,此时太子从右胁出生,诸天世间悉皆放大光明。

太子生时,即向四方,各行七步,举足出大莲花,口自唱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是时大地六种震动,当时之中国,见五色光,贯太微宫,周昭王询问群太子还宫后,命名悉达多。净饭王令相师阿私陀仙人相太子身,阿私陀见太子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便悲泣云:太子相好分明,若其在家,当作转轮圣王,王四天下,十善化世;若其出家,必成自然之佛,度脱万姓。伤吾年老,不睹佛兴,故甚悲泪。悉达太子诞生七日,摩耶夫人命终,生忉利天,遂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抚育成人,通达书数技艺武事。父王为聘耶输陀罗为正妃;太子于静夜,但修禅观,未与妃有世俗之意。

出家

太子看到世间老、病、死等无常之苦,而产生修道之念。在一个月明之夜,太子毅然抛弃王位、财富和妻子,悄悄离开王宫,决心到深山僻林中去寻求解脱人生痛苦的真理。黎明,太子抵达罗摩村自剃须发,披上袈裟,并遣侍者车匿回城向净饭王报告他已出家。太子时年29岁(或说25岁、19岁)。

悉达多太子出城游历时,见老、病、死苦,而体悟人生苦空无常之真理;后遇净居天人化成比丘,为其讲述出家意义,太子于是决志舍弃王宫生活,出家修行。父王不允,命人守卫,不令私出;太子遂于深夜,令车匿备马,净居诸天,使守卫者皆睡,太子骑马,逾城出家。太子出家之初,遍学各种外道,悉觉其不究竟。乃入雪山,六年之中,日食一麻一麦,修持勤苦之行,而致身形消瘦,有如枯木,然犹未得道,遂知苦行亦非究竟。故至尼连河侧,受牧牛女乳糜之供,食毕,色力安复。澡浴已,于菩提树下敷草为座,誓言:“不成正觉,终不起座。”

降魔

时有魔王欲行恼乱,不愿菩萨获得无上的解脱之境,于是蛰伏的魔王波旬派遣诸魔女来引诱扰乱禅定中的悉达多,但是菩萨丝毫不为所惑。魔王又派遣众恶罗刹来胁迫悉达多,投掷各种利刃兵器,但是这些刀刃到了湛然不动的菩萨金刚座前,却如花瓣般一一散落,不能伤害菩萨。由此菩萨以慈悲力降伏了魔怨。

成道

随后菩萨以甚深的定慧力明了一切法,以上上智通达甚深十二因缘,于明相出时,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详见《过去现在因果经》)。世人尊称为“佛陀”(意为觉者),佛号“释迦牟尼”,时年30岁。释尊苦行、降魔、成道的经过,皆由太子的秘密护卫侍者,大尊者优波离所见证⑤。释迦牟尼佛成道时曾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指出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

说法

释迦牟尼佛示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后,为令众生解脱苦难,开示悟入佛知见故,以无量的善巧方便开始了49年的弘法事业,十方无量的诸佛、菩萨亦化现于娑婆世界,助兴佛教,救度众生。其中熟知的有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

在49年的弘化生涯中,佛陀最初直畅本怀,宣演《华严经》二十一日,后观机逗教,又说《阿含经》十二年,《方等经》八年,《般若经》二十二年,《法华经》和《涅槃经》共八年。 这是大会式的宣讲,而对于个人各别的教化,不知说过无量数次。

佛陀因材施教,点化迷萌,救度无量数人脱离苦难,感化无量数人求皈受戒。无量的众生因佛陀的教诲而弃恶修善,忏悔罪业,发菩提心,奉法修行。由此而得胜妙乐者,究竟解脱者,毕竟了悟无上菩提者无量无边。如佛陀在鹿野苑,向最初和他一起共修的阿若憍陈如等五人,宣说四谛、五蕴等圣妙法门,五人闻后便获果证,当即从佛出家,皈依了佛陀。此后佛陀更是游历四方,化导群伦。

佛陀的法语甘露,普被上中下三根;令听闻者皆能转烦恼、成菩提,明心见性。 畜生道如大鹏金翅鸟、食人为乐的毒龙、鬼道的罗刹鬼子母等,亦皆一改嗜杀、瞋恚的习气,成为佛教护法。尊如太子须菩提、阿那律;富如大迦叶、舍利弗;贫如优波离、难陀女;亲如堂弟阿难、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年长如一百二十岁的须跋陀罗;幼小如七岁的罗睺罗,都能平等法施,度令出家而证圣果。

佛陀的平等教化,不仅救护了现世父母、累劫亲眷、六道众生,使他们离苦得乐;所留下的教法,也令未来世的众生种下得度的因缘。

娑婆世界的众生刚强难化,不信因果不信六道轮回,对于世间种种的恶行,以及对于将来所要受到的果报,无知而无所畏惧,沉溺于欲望和恶习之中。佛陀慈悲,以自身经历的食马麦、遭诽谤等事,为众生现实说法。并详细解说这些事情的前因后果,皆是往昔作恶所感(参阅《佛说兴起行经》)。以令众生明白因果不虚之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回心自证永恒法身。

慈悲的佛陀对众生的爱护无微不至,所教化的对象,不分贫富贵贱、种族信仰一律平等,使得归依的弟子日渐增多,于是便有了僧伽(僧团)。而在佛陀的弟子群中,却有着种种贤圣不肖的分别。故而佛陀制定了戒律,并时常教诫弟子有关持戒的重要性。

《楞严经》云:“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遗教经》云:“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如我住世,无有异也。”

正是戒,维系了僧团的清净,个人遵照戒律而行,过着法制的生活,佛陀又规定每半月布萨诵戒一次,集合说戒,使诸比丘都能在清净戒法中长养善心,长行梵行。

涅槃

就这样说法度生49年,因缘将至。亦是为令众生于佛法中生珍重心,进而实践解脱之道,佛陀于年八十垂般涅槃。临涅槃之际,所有的众生都悲啼号哭,声闻、菩萨四众、天龙八部人非人等都来集会,佛陀以大悲心开导大众,佛性常住真实无变,及常乐我净等义。又开示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都当得成大觉佛果,并广说与涅槃有关的一切菩萨法义。

针对阿难所提出的四个问题,开示弟子们,在佛入灭后,要以戒为师、以四念处安住、以默摈置之调伏恶人、在一切经首安立“如是我闻”令人起信。叮咛弟子,护持净戒,常当一心,勤求出道,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佛说四十二章经》中云:“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每一尊佛皆示现八相成道之修证历程。而大乘之说法,有住胎,无降魔;小乘之说法,则有降魔,无住胎。此乃大、小乘八相成道之别。

释迦牟尼佛曾于法华会上开示大众:「我成佛以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从是以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导利众生。」故知,释尊早已成佛,然为度化众生,故于此娑婆世界示现八相成道。

释迦牟尼佛为觉悟真理之圣者,其证悟乃自身之精进修行所成就,非外物所赐予。从释尊示现于人道修行而至成佛,故当确信:「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为佛弟子,若能具足正见、正行,于日常生活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定能成就如释尊之果德,福慧圆满,普化群生。

如来是法身佛

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也只有法身一般才称为如来。故吾人之自性本即清净,并能生出一切诸法,即是如来法身。故此如来就是佛的法身,众生自性。

自性所生之般若之光能除一切贪垢欲望,智慧威德无穷,则如一轮明日高悬于万里晴空之中,光芒万丈,圆满无缺,那是我们本来的面目。由于能离开一切见惑烦恼、思惑烦恼、无明烦恼,得证圣果即是如来。

如来虽然自证圆满法性,然而法身无相,不能为众生所见,为化益众生故,因而示现报身与应身。

《金刚经》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所以,诸佛的心如如不动,切能来度无数大众离苦得乐,得名如来。

如来万德庄严,我们学佛,应该学习戒、定、慧,从而进入如来三种品德:

一:法身德。法即正法。谓诸佛由正法而得成佛。故名法身。此之法身。在诸佛不增。在众生不减。众生迷之而成颠倒。诸佛悟之而得自在。迷悟虽殊。体性恒一。具足常乐我净。是名法身德。

二:般若德。梵语般若。叫做智慧。谓佛究竟始觉之智。而能觉了诸法。不生不严灭。清净无相。平等无二。不增不减。具足常乐我净。是名般若德。

三:解脱德。不系名解。自在名脱。谓佛永离一切业累之缚。得大自在。具足常乐我净。是名解脱德。

由如来三种品德得解,我们应以为大众演说法要,使大家成就法身慧命;用智慧利益众生;送福荫令众满足,使其内心解脱常乐,共入如来愿海。

所以,伟大的佛陀福慧圆满,又具足法身,故称法身佛为如来。

经论中的解释

《金刚经》究竟无我分第十七:“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金刚经》威仪寂净分第二十九:“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成实论》一:“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

《转法轮论》:“如实而来,故名如来。(中略)涅槃名如,知解名来,正觉涅槃故名如来。”

《大智度论》二十四:“如实道来,故名为如来。”

《胜鬘宝窟》上末:“如来者体如而来,故名如来。又如诸佛来,故名如来。问:体如而来,故名如来。此是应身,何有来义?真如法身。云何有来?答:如本隐今显,亦得称来。”

《大日经疏》一:“如诸佛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今佛亦如是来,故名如来。”

《行宗记》上一之二:“真如平等,体离虚妄,故曰如实。乘履此法出现利生,故得此号。”

《秘藏记本》:“如来谓成佛以后悲愿力故垂化也,乘如而来故曰如来。”

《教行信证》四:“真如即是一如,然者弥陀如来从如来生示现报应化种种身也。”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