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36岁以前成功

如何在36岁以前成功

成功书籍
《如何在36岁以前成功》主要内容:三十六岁怎样才能够成功呢?这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我们依据古今中外贤达的智慧和经验,详加说明。我们相信,路是人走出来的。成功之路,也是成功的人,共同走出来的。然而,成功并没有高速公路,它是多种道路共同组合而成的道路网络。最有效的方式,是耐心把我们所说的道理,逐步用心去实践。古圣先贤的道理,是不会错的。长久以来,是我们做错了,才搞得乱七八糟。我们必须正本清源,体会真正的用意,走出合理的途径,才能够成功。成功,似乎是一种标志。象征我们努力的成果,表示我们这一辈子没有白活。成功,又像是一种度量衡。评定我们在社会中的等级,硬生生地把人分隔开来,十分无情。 条条大路都有成功的可能。最主要的因素,在于如何做出适合自己的正确选择,寻找合理的途径。想要在三十六岁以前成功,就来看看《如何在36岁以前成功》吧!
  • 作品名称:
  • 外文名:
  • 作品别名:
  • 作者:曾仕强
  • 创作年代:
  • 作品出处:
  • 文学体裁:
  • 书名:如何在36岁以前成功
  • ISBN:9787561344590
  • 页数:181
  • 定价:20.00
  •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8年8月1日
  • 装帧:平装
  • 开本:32开
  • 尺寸:18.2 x 12.8 x 1.4 cm
  • 重量:200g
  • 品牌:北京泰学新心教育图书有限公司
  • ASIN:B001I2OWWG
  • 语种:简体中文

图书信息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8月1日)

平装: 181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定价:20元

开本: 32

ISBN: 7561344597, 9787561344590

条形码: 9787561344590

商品尺寸: 18.2 x 12.8 x 1.4 cm

商品重量: 200 g

品牌: 北京泰学新心教育图书有限公司

ASIN: B001I2OWWG

内容简介

《如何在36岁以前成功》主要内容:三十六岁怎样才能够成功呢?这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我们依据古今中外贤达的智慧和经验,详加说明。我们相信,路是人走出来的。成功之路,也是成功的人,共同走出来的。然而,成功并没有高速公路,它是多种道路共同组合而成的道路网络。最有效的方式,是耐心把我们所说的道理,逐步用心去实践。古圣先贤的道理,是不会错的。长久以来,是我们做错了,才搞得乱七八糟。

我们必须正本清源,体会真正的用意,走出合理的途径,才能够成功。成功,似乎是一种标志。象征我们努力的成果,表示我们这一辈子没有白活。成功,又像是一种度量衡。评定我们在社会中的等级,硬生生地把人分隔开来,十分无情。 条条大路都有成功的可能。最主要的因素,在于如何做出适合自己的正确选择,寻找合理的途径。想要在三十六岁以前成功,就来看看《如何在36岁以前成功》吧!

作者简介

曾仕强,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台湾兴国管理学院首任校长;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著有:《中国管理哲学》;《中国式管理》;《如何在36岁以前成功》;《曾仕强剖析胡雪岩商道》等数十种着作。

目录

前言——为什么三十六岁就能成功

壹 首先要使自己的头脑清楚

一、厘清自己的观念

二、了解自己的性格

三、调整自己的习惯

四、培养自己的兴趣

五、判断自己的能力

六、确立自己的理想

贰 明确地归纳自己的成功目标

一、往日的做法

二、不良的现象

三、现代的方式

四、目标的制订

五、可行的分析

六、分段的目标

叁 同时兼顾成家和立业

一、做一个完整的人

二、做一个幸福的人

三、做一个美满的人

四、做一个喜悦的人

五、做一个充实的人

六、做一个智慧的人

肆 设法把相关资源组织起来

一、有组织才有力量

二、学识要灵活运用

三、立业要结合众人

四、家庭要以和为贵

五、发展要群策群力

六、组织力确保成功

伍 掌握知己知彼的成功秘诀

一、知己知彼则立于不败

二、知人不易知己更加难

三、知人知己还需要知境

四、知机才能够掌握良时

五、知机有赖良好分析力

六、最要紧在阶段性调整

陆 用自力互动来创造成功的机缘

一、成功靠机缘

二、人人是贵人

三、处处是吉地

四、时时是良时

五、自力胜他力

六、互动有感应

柒 发挥随时调整的调节力

一、预见力必须正确发挥

二、时时要具备改善意识

三、能进即进该退就要退

四、微调整可避免大变动

五、随时要配合原订目标

六、调节得当样样都成功

捌 不怕有过失只怕不能够补救

一、养成每天自我反省的好习惯

二、反省的目的主要在预防犯过

三、万一防止不了就要勇于承认

四、不与自己妥协才能知所悔改

五、过失的根本原因在不良习惯

六、不良习惯要从今起连根拔掉

玖 实践即知即行的成功途径

一、一步一步走出成功的道路

二、知之为知之而不知为不知

三、有计划的实践能确保成功

四、要有完成大志的真实本领

五、边做边修订计划比较可靠

六、成功要靠经年累月的努力

拾 坚毅进取还要十分忍耐才能保证成功

一、要让好人说好也要让坏人说坏

二、忍耐能够使人的白发变成黑发

三、心上一把刀不可求逞一时之快

四、随遇而安并不是盲目随波逐流

五、见小官大视之见大官则小视之

六、不进步就退步要坚持赶上时代

结语——36岁当然能够成功

一、不要轻言失败

二、不要轻言成功

三、要有信心走上自己的成功大道

文摘

壹 首先要使自己的头脑清楚

一、厘清自己的观念阅读本篇,有助于了解:

1.为什么要使头脑清楚?

2.怎样才能使头脑清楚?

3.什么是正确的成功观念?

4.如何辨识自己的性格类型?

5.怎样革除不良习惯?

6.如何培养兴趣?

7.怎样增强能力?

8.如何确立理想?

9.什么叫做洞识力?

10.洞识力对成功有什么助益?

头脑不清楚,就不可能成功。有许多人不能成功,原因在于:头脑不清楚。现代信息发达,知识的来源丰沛。无论电视、广播、新闻,乃至形形色色的杂志、书籍,到处都可以获得知识。说现代人具有更多的知识,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因此便认定现代人成功的机率更大,却未必如此。为什么呢?因为“头脑清楚,知识愈多愈好;头脑不清楚,知识愈多愈坏”。头脑清楚,才能运用知识。知识好比肥料,用来栽培清楚的头脑,则肥料下得愈多,头脑愈清楚。若是拿来栽培不清楚的头脑,恐怕肥料下得愈多,头脑愈不清楚。头脑清楚的人,表现出良好的洞识力,能够明白地看出,哪些知识是“合乎自己使用”的,而哪些知识,却显然“不合乎自己的标准”。

我们常说现代是多元化社会,意思是“什么话都有人讲”而且“什么事情都有相当的道理”。处在这种“好像没有什么是非”的环境中,一切判断,不得不以自己主观的标准来衡量。这种相当主观的衡量标准,若是来自清楚的头脑,结果应当正确;万一来自不清楚的头脑,往往不堪设想。相传吕洞宾下山,有意寻觅不慕富贵而能够传道的弟子。他遇见一位年轻人,随手点石成金,要送给他,这位年轻人不愿意接受。再用手指点更大的石头,变成更大的金块送给他,年轻人仍旧不要。再点一山,成为大金山,年轻人还是无动于衷。

吕洞宾以为这位年轻人不爱黄金,便问他要什么,想不到年轻人回答:“我不要点成的金,我要你那个点金的指头。”要头脑清楚,必先认识自已。从“指”比金更重要来看,这位年轻人的头脑十分清楚,知道要点石成金,必须先具备那个能点的指头。然而,从“不爱黄金爱指头”显示他“贪得无限的黄金”来看,这位年轻人贪得无厌,正是“头脑不清楚”的表现。

可见头脑清楚不清楚,也具有“层次性”。真正头脑清楚的人,首先明白“人希望成功,必须逐渐提升自己的层次”,使自己表现出高层次的洞识力,才是头脑清楚的具体证明。清楚的头脑,乃是成功的基础。吕洞宾的指头十分可贵,然而我们再羡慕,也不可想要他的指头。要“金”的人,固然头脑不清楚;求“指”的人,头脑又何尝清楚?要头脑清楚,先切实认识自己。

成功的基础,在做好下面六件事:

1.厘清自己的观念。

2.了解自己的性格。

3.调整自己的习惯。

4.培养自己的兴趣。

5.判断自己的能力。

6.确立自己的理想。

一、厘清自己的观念 定期清理自己的脑袋。

任何人从出生到现在,不断地把各色各样的观念,堆积在自己的脑袋里,如果从来没有整理过,怎么能够期盼有一个清楚的头脑呢?请看一看自己所使用的抽屉,

若是过一段时间,不加以整理,会不会产生下面这几种现象?

1.堆得乱七八糟,每次想拿什么东西,都要花费许多时间,翻来翻去,有时候还找不到。

2.有一些好东西,被长久压在底下,压坏了,变得不能用。

3.新的、旧的堆在一起,有时候拿到旧的,反而不会去找新的。有时候拿到新的,却不见得合用。反看我们自己的头脑,像不像一个长期没有整理过的抽屉,里面什么东西都有,只是乱七八糟.根本没有头绪?抽屉需要定期整理,仓库需要定期清理,难道人的脑袋,就不必花费一番心思,来加以整理?

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整理脑袋,主要在厘清自己的观念。我们提供一些正确的成功观念,供大家参考。

1.成功固然是必要的,但是现代社会盲目鼓励大家从事无情的竞争,显然是促使社会道德败坏的主要原因。如果再以金钱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那就更加令人忧虑。追求成功,务必注意手段的合理合法。任何不择手段以求取成功的念头,都应该毫不犹豫地予以扬弃。衡量成功的标准,不能限于金钱或其他物质或财富,应该兼顾精神和健康等方面,以免过分看重某一种因素,而迷失了自己。

2.人无志不立,但是志向必须深长远大,不为少数人的利益着想,去我去私,不为个人打算,更不可害及别人。关于立志的最高原则,孙中山先生认为“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凡事多问应该不应该,凡是认定应该做的,就要择善固执,不屈不挠,不成功誓不罢休。立志做第一等人,第一等事。大家秉承所学,立志为社会人群做一番事业,这才无愧于心,心安理得。

3.人应该知命,却绝对不可以认命。我们之所以不能成功,并非由于上天的安排,而是因为我们自己不想成功。只要不违背老天的旨意和社会的法则,我们都有权利选择成功的目标,凭着我们的努力,也必然能够成功。失败的人常常埋怨命运不济,成功的人才知道一点一滴都是努力的成果。可见努力能够改变命运,甚至创造命运。

4.真正的成功,乃是一种综合内心的满足、快乐和自我实现的感觉。但是,中国人“在人群中成就个人”的理想,绝对不可以只顾自己不顾别人,所以不能采取西方那种跃进的征服态度,最好以中国人渐进的感悟态度来获取成功,比较圆满。时下的风气,人们逐渐倾向于凌厉而带有侵略性的作风,动不动就令人下不了台,或者没有面子。这种作风,并不能以德服人,仅能得到表面上的成功,殊不足取。为什么龟兔竞走的故事,中国人主张以龟为师?用意在提醒我们,勤勤恳恳,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只要不间断,自然有成功的一天。现代人希望速食式的成功,经常引起“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悲剧,实在得不偿失。

5.财富和地位,只是成功的副产品,却不是成功。自已有成就感,而且也让周遭的人,自发地觉得十分快乐,这种能够共同分享的成功,才值得追求。成功与良好的人际关系同等重要,缺一不可。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能带给我们成功,真正的成功却必须包含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人际关系失调,成功就带有严重的缺陷。

6.三十六岁以前,与其早成功不如晚成功,与其晚失败不如早失败。不要盲目要求尽早成功,以免过早的成功使自己骄狂,种下日后失败的恶因。不要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以免过度紧张而失去成功的机会。

二、了解自己的性格从了解自己的性格着手。人的命运,其实就是自己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造成什么样的命运。性格决定一个人适应环境的方式,包括怎样了解自己?怎样影响他人?对自己有怎样的看法?以及具有哪些特质?人的性格,受到遗传、环境和情境三方面的影响。一个人的身高、容貌、性情、性格、肌肉成分、体能状况,接受父母的遗传。而早期的家庭状况、居住地的文化、所需的环境以及各种经验,都是塑造性格的重要因素。至于情境,则可增强遗传和环境对性格的影响力,不同的情境,会使相同的遗传和环境产生不一样的性格。检讨自己的性格,属于哪一类型。有一种“工作匹配理论”,将人的性格,分成六种类型。

每一种类型的性格,都有其合适的职业。兹将性格与工作的匹配,列举如下:

1.实际型——攻击行为,多需要技巧、力量和协调的身体活动。选择职业以农业、林业、建筑业为宜。

2.探究型——除了感觉和情绪以外,需要思考、组织和了解的活动。选择职业以数学、生物学、新闻报导为宜。

3.社会型 重视人际关系。选择职业以社会工作、侨民服务、临床心理学为宜。

4.传统型——依循有规则的活动,把个人需求提升到组织或权力以及地位。选择职业以会计、财政、法人团体的管理为宜。

5.企业型——重视以语言影响他人,获取权力和地位。选择职业以公共关系、法律、中小企业管理为宜。

6.艺术型——重视自我表达,艺术创作,或情绪活动。

选择职业以音乐、艺术、写作为宜。人与人之间确实有性格的差异,如何了解自己的性格,据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对于成功的影响相当大。艺术型的人,从事音乐、艺术或写作,成功的机率最大。选择探究型、社会型所匹配的职业,比较相近。从事实际型、企业型所匹配的工作,并不合适。而选择传统型所匹配的职业,最不适当。实际型的人,从事农业、林业或建筑业,最容易获得成功。选择探究型、传统型所匹配的职业,比较相近。

从事艺术型、企业型所匹配的工作,并不合适。而选择社会型所匹配的职业,显然最不恰当。企业型的人,从事公共关系、法律、中小企业管理,成功的机率最大。选择传统型、社会型所匹配的职业,也比较相近。从事艺术型、实际型所匹配的工作,很不合适。而选择探究型所匹配的职业,很难获得成功。探究型与实际型、艺术型相近,与传统型、社会型较远,而与企业型最不相似。社会型与艺术型、企业型相近,与探究型、传统型较远,而与实际型最不相配。

传统型与实际型、企业型相近,与探究型、社会型较远,而与艺术型最难匹配。然而要确定自己属于哪一型的性格,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自古以来,就有人主张“从面相来了解人的性格”。通常我们把脸部分成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包括眼睛和额头;中部包括颊骨和鼻梁;下部包括鼻梁下端和整个下颚。上部为知性部分,表现出一个人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中部为感情部分,代表对家人的亲情和对子女的喜爱;下部则为适应部分,表现出一个人与本能欲望的关系以及自然的活动性。我们可以从脸部的上、中、下哪一部分特别突出,来判断自己的性格。

有人则认为,脸部分为左、右两半,左半部代表社会性格而右半部表现内心性格。从脸的左右不相称,可以看出自己的性格。有人主张从手相看性格,也有人认为笔迹是精神的表现,可以从笔相当中,看出性格。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证明,只能参考而已!比较妥当的做法,是请教高明。最方便而可靠的方法,莫过于请教父母、师长或亲朋好友,或者到各地的心理辅导中心做一些职业性向测验。因为父母、师长对我们的性格,多半十分清楚,而性向测验这类科学方法,当然比算命或道听途说更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性格。

三、调整自己的习惯从习惯来判断自己的性格。

性格比较不容易判断,习惯却能明显地看出来。当我们经常重复同一经验时,我们便知道:自己有这种习惯。把过去所经验的反应方法和行动方式,表现在眼前,就叫做习惯。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从改变自己的性格着手。而要改变自己的性格,最好调整自己的习惯。习惯有好的,也有坏的。我们所要调整的,乃是不良的习惯。破除坏习惯。一方面可以摆脱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一方面可以给自己减少成功的阻碍,有利于如期获得成功。抓出自己的不良习惯。什么是不良习惯呢?

下面六种形态。都是不良的习惯:

1.对身体有害的习惯:吸烟、暴饮暴食、吸毒、酗酒,明显地伤害自己的身体。长期压抑愤怒,也会造成生理上的伤害。

2.会激怒别人的习惯:喜欢敲打桌子;经常发出嗯嗯哼哼的声音;讲话之前用力清喉咙;总是希望受到别人的恭维;随便用手推扯别人。

3.自己不喜欢的习惯:咬指甲、抓头发、打哈欠、挖鼻孔、扯衣服、捏手指以及一些影响观瞻的动作,如果自己并不喜欢,最好改掉。

4.自己不赞成的习惯:泄露别人的秘密、背后议论他人的是非、随手拿取别人的东西、浪费公物、践踏草地、随手丢弃废物、扯谎等等抵触自己道德标准的行为。

5.对自己不利的习惯:到时间一定要吃饭,吃不到就乱发脾气;不停地问人家现在几点钟;不管大家在做什么,坚持按自己既定的生活规律,以致无法享受某些经验,例如除夕守岁、中秋赏月等等。

6.会影响效率的习惯:浪费时间说一些口头禅;花费精力做一些毫无益处的动作;说一些没有意义的话;做一些无聊的事,不仅浪费,而且可能惹麻烦,最好赶快加以破除。

下决心革除自己的不良习惯。习惯是重复出现的行为,如果不下决心改掉坏习惯,就会不断地继续下去。

破除不良习惯的方法,温伯(Ceorge Weinberg)博士提出三大步骤,简单说明如下:

1.分析自己的习惯。依据上面所列举的六种范围,把自己的坏习惯找出来,并且花一个星期,好好观察这些不良习惯是怎么运作的?

2.了解自己的习惯。观察自己在什么时候出现这些坏习惯,包括大概是因为什么原因引起的?在这个时候,通常和哪些人在一起?他们给自己怎样的感觉?

3.调整自己的习惯。在观察和了解坏习惯的那一个星期中,继续原来习惯的冲动会逐渐增强,这是许多恶习无法革除的主要原因。切实调整自己的习惯,必须把握下面三大法则:(1)当决心根除一个习惯的时候,要马上全部停止这种行为,不要逐渐减少次数。(2)尝试革除一个习惯时,任何涌现在心头的自我反省,都应该仔细加以斟酌。(3)一旦感觉到这个习惯发出的冲动,就要勇敢地承认,并且不要苛责自己。这时候可以想象自己变成一个崭新的人,这种冲动不过是暂时的反应而已,很快就会有所改进。最要紧的是立即行动。

调整习惯的时候,如果觉得旧有习惯的冲动十分强烈,可以自己问一些下面的问题:

1.为什么还想做这个不好的习惯呢?

2.不做这个习惯,会失去什么呢?

3.放弃这个习惯,有什么伤害?

4.别人会怎么说我呢?

5.可能会发生哪些可怕的事情呢?

6.目前的状态使我想起过去的什么?

温伯博士告诉我们,同时消除五个习惯,比一个一个消除来得容易。要求成功,最好把自己的不良习惯,一齐找出来,下决心一次把它们调整过来。

四、培养自己的兴趣有兴趣就容易成功。梁启超先生说他是一位兴趣主义者,主张“凡人必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他觉得天下万事万物都有趣味,只嫌二十四小时不能扩充到四十八小时,不够享用。他一年到头不肯歇息,问他忙些什么?忙的是他的趣味。他以为这便是人生最合理的生活,常常想劝别人也过同样的生活。

凡属趣味,梁先生一概都承认它是好的。然而,什么是趣味呢?他说:“凡一件事做下去不会生出和趣味相反的结果的,便属趣味的主体。”赌钱有趣味吗?输了怎么样?喝酒有趣味吗?病了怎么样?做官有趣味吗?没有官做的时候怎么样?跳舞有趣味吗?不跳的时候呢?诸如此类,虽然在短暂的时问内好像有趣味,结果,却经常闹得很没趣。梁先生认为这些事情,都不能算是趣味。

序言

为什么三十六岁就能成功

成功的基础,在确立人生的目的。

人生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有人说:人生的目的,在死后荣登天国,到天堂过着美满的生活。

这种想法,偏重死后的未来世界。具有这种念头的人,比较有宗教家的倾向。

但是,死后要进入天堂,有赖于生时的自我努力。生的时候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仍然需要自己去探索。

有人说:人生的目的,在求取快乐。

人的感觉,一般说起来,有“痛苦”,有“快乐”,也有“不苦不乐”。人生的目的,即在避开痛苦,求取快乐。对于不苦不乐的部分,采取不关心的态度。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只要能够快乐,不可轻易放过。

然而,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呢?一般人所追求的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庄子就不以为乐。他认为真正的快乐,应该是精神上的宁静。

于是有人说:人生的目的,在以公众的快乐取代个人的快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家快乐的事情,可以多做;利己害人的事,绝对不能做。

英国哲学家边沁(Jeremy Bentham),主张以最大多数的最大快乐,作为人生的目的。他认为快乐是可以计量的,他分别从强弱、久暂、迟速、众寡、连续与否、确否实在以及有无痛苦的成分在内等七种因素来衡量。不过他所能计算的快乐,实际上大多偏重在物质方面。

这种计量快乐的做法,好像功利的味道十分浓厚。一个人如果处处盘算自己所能获得的快乐,他果真能够真正的快乐吗?

有人主张苦修才是人生的目的,从禁欲、苦行当中,求得精神上的解脱。

也有人认为一切凭良心,择善固执,无论所言所行,都合乎道德标准,才是人生的最终目的。

有人热心改造自然,有人倡导改善社会,也有人致力发扬文化,认为这些才是人生的目的。

中国人的观点,认为人生在求心安理得。

关于人生的目的,中国人讨论得十分热烈,也各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一般说来,中国人普遍认为:“人生的目的,在求心安理得。”不知道大家看了以后,有什么样的感想?心安理得,是不是人生的目的呢?

孔子一辈子辛苦,说的道理未必为当权者所接受,死后不断遭受无情的批判,但他心安理得,堪称为大圣人。

文天祥、史可法、岳飞的成功,并不在他们的事功,实在是他们求得心安理得。

郑成功可以说在事业上没有成功,我们肯定他的成功,事实上也是看到他已经心安理得了。

我们追求成功,最好以心安理得为先决条件。在无所愧怍的大前提下,来求取成功,才具有价值。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