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台沙拐枣

奇台沙拐枣

蓼科沙拐枣属植物
奇台沙拐枣(学名:Calligonum klementzii A. Los.)是蓼科,沙拐枣属灌木,高可达90厘米,多分枝。老枝黄灰色或灰色,多拐曲;叶片线形,花叶腋;花被片深红色,宽椭圆形,果宽卵形,淡黄色、黄褐色或褐色,瘦果长圆形,翅近革质,质硬,扁平,5-6月开花,6-7月结果。分布于中国新疆东部。生长在海拔500-700米的固定沙丘上。耐旱、耐寒、耐高温耐水涝。奇台沙拐枣是荒漠、半荒漠地带优良固沙植物种之一。育苗及造林方法简易,直播育苗及直播造林均易成活,可在中国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广大沙区引种栽培,做为固沙植物。
  • 中文名:奇台沙拐枣
  • 拉丁学名:Calligonum klementzii A. Los.
  • 别名:东疆沙拐枣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 目:蓼目
  • 科:蓼科
  • 亚科:蓼亚科
  • 族:木蓼族
  • 属:沙拐枣属
  • 种:奇台沙拐枣
  • 命名者及年代:A. Los.,1927

形态特征

灌木,高通常50-90厘米,极少1-1.5米,多分枝。老枝黄灰色或灰色,多拐曲;幼枝节间长1-3厘米。叶线形,长2-6毫米。

花1-3朵生叶腋;花梗长2-4毫米;花被片深红色,宽椭圆形,果时反折。果宽卵形,淡黄色、黄褐色或褐色,长1-2厘米,宽1.2-2厘米;瘦果长圆形,微扭转,肋不突出,肋间沟槽不明显;翅近革质,宽2-3毫米不等,表面有突出脉纹,边缘不规则缺裂,并渐变窄成刺;刺较稀疏或较密,质硬,扁平,等长或稍长于瘦果宽,为翅宽的2.5-3.5倍,2-3次叉状分枝,末枝短而细。花期5-6月,果期6-7月。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新疆东部(奇台、木垒、阜康)。生长在海拔500-700米的固定沙丘上。   耐旱、耐寒、耐高温耐水涝。以无盐碱的沙土或沙壤均能生长,有机肥太多或不通气的粘重土壤生长不良。  

奇台沙拐枣

繁殖方法

播种

采种:种子采收以第一次开花结果的质量较好。

奇台沙拐枣种子生活力强,保存10年的发芽力尚有80%果实具强烈木质化的果皮,不易吸水膨胀。除秋播可不催芽处理外,其余播种前,须经处理。

种子处理:

①用浓硫酸处理2小时,再用清水冲洗干净,直接播种。

②将种子置于挖好的坑内,用水浸泡2-3天,混湿沙堆放催芽。

③用凉水浸泡15天。

④将种子置麻袋中,把麻袋直接浸泡3-15天(温水3-4天)。

⑤温水处理:用30-40℃的温水浸泡24小时。

圃地:苗圃地应选择在无盐碱,土层较厚,排水良好的秒质土或沙壤土。初冬筑床,灌足底水。翌春整地开沟条播,沟深5-7厘米。行距25-30厘米。每亩播种量6-8公斤。奇台沙拐枣种子发芽率强,千粒重为58.5克,已吸水膨胀的种子播种后10天开始发芽。幼苗生长速度较快。在不同播种期其生长不同。奇台沙拐枣种子发芽最适温度和幼苗生长适温为20℃,过低则影响其发芽和生长。浸泡166小时放置2小时,保苗率最高,为81%。  

扦插

插穗选择、处理:冬季,选择粗0.4厘米以上的一年生萌蘖条,截成长30-40厘米的插穗。为使插穗保水,并起到软化皮层的作用,将插穗用湿沙埋藏。翌春四月上旬扦插前,将插穗在凉水中浸泡三昼夜,使其充分吸水。按20厘米×40厘米的株行距扦插。  

栽培技术

插后管理:扦插后立即浇水。插后一周,补灌一次水,以满足插穗早期生根对水分之需求。整个苗期灌水2-3次,灌水间隔时间45天左右(视土壤墒情、天气状况而定),每次灌水量宜小。九月底幼苗地上部分生长停止,此时苗平均高度一般在50厘米以上,平均地径在0.45厘米以上,当年即可出圃。秋末起苗时,截留主根长度均在40厘米。  

主要价值

奇台沙拐枣是荒漠、半荒漠地带优良固沙植物种之一。它植株较高大,固沙性能强,寿命长。可在中国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广大沙区引种栽培,做为固沙植物。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