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汉语成语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一个汉语成语,东隅:指早晨;桑榆:指日暮。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1]
    中文名: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拼音:shī zhī dōng yú,shōu zhī sāng yú 近义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词性:褒义词

成语解释

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成语典故

公元25年秋,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同时,将屠刀指向赤眉起义军。

公元26年春,长安断粮,樊崇转攻城邑,遭到阻击重回长安。经过激战,赤眉军打败了邓禹,重新占领长安。这年冬天,赤眉军因粮食短缺,于12月引兵东进。刘秀一面派冯异率军在华阴(现在陕西华阴东南)阻击赤眉军;一面在新安(现在河南渑池东)、宜阳(现在河南宜阳西)屯驻重兵截断赤眉军的路。冯异率军在华阴、湖县一线同赤眉军相持,这时,邓禹同冯异的部队会合,邓弘进攻赤眉军,大败。邓禹、冯异亲率主力救援,在回溪(现在河南宜阳西北)又被赤眉军打得大败。邓禹逃回宜阳,冯异逃回营寨。

公元27年正月,赤眉军在崤底(现在河南洛宁西北)被冯异打败。剩下的起义军折向东南,在宜阳被刘秀包围,最终向刘秀投降。战斗结束后,刘秀下了一道名叫《劳冯异诏》诏书,其中就有:“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人引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个成语,比喻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

成语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第七》:玺书劳异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唐·李贤注:《淮南子》曰“至于衡阳,是谓隅中。”又《前书》谷子云曰“太白出西方六十日,法当参天;今已过期,尚在桑榆闲。”桑榆谓晚也。

成语示例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九章:“谷城之变,朕还是不肯治他的罪,仍望他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王勃《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清·王浚卿《冷眼观·第二十回》:“谁知那个旗婆,犹自贼心未死,竟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成语故事

东汉刘秀即位为光武帝后,派大将冯异率军西征,敉平赤眉军。赤眉佯败,在回溪之地大破冯军。冯异败回营寨后,重召散兵,复使人混入赤眉,然后内外夹攻,在崤底之地大破赤眉。事后,汉光武帝刘秀下诏奖之,谓冯异初虽在回溪失利,但终能在渑池获胜。可谓在此先有所失,后在彼终有所得,当论功行赏,以表战功。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