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山

天竺山

陕西省山阳县景区
天竺山,又名天柱山,位于陕西省山阳县城东南部的鹘岭以南,郧岭以北,距山阳县城30千米。天竺山崔嵬而奇险,闻名遐迩。唐代罗公远、宋代理学家邵雍都在此山隐居。天竺山森林公园属国营天竺山林场辖区,东西长40千米,南北宽25千米,公园面积1058公顷,森林复盖率88%。
  • 中文名:天竺山
  • 外文名:
  • 别名:天柱山
  • 所属山系:秦岭东段鹘岭山系
  • 地理位置:商洛市山阳县环城路西段
  • 走向:东西走向
  • 长度:
  • 宽度:
  • 起点:
  • 终点:
  • 主峰:大顶峰
  • 海拔:2074.4

地质特征

商洛地质考察表明,数十亿年前,山阳与商县之间,是一个东西伸展的古海槽。历经数次地壳升降,逐渐抬起成隆,形成贯穿东西的长岭,地史构造叫太古凸起。后当古秦岭开始抬升时,它的两侧缓慢沉降凹陷,高坝、色河至凤镇一带陷为纺棰形海槽。

经过几亿年后,由于地壳作用,又开始隆起,逐渐和太古凸地联成一片。随着燕山运动,商洛北部太古、元古代陆地升起了陡峭高耸的山脉,南部和西部再次凹陷成海。这种古生代海,早期分布在湘河至中村以南,而后由于地盘东升西降、北抬南陷,天柱山(天竺山)至南宽坪以西、高坝至色河以南凹陷成最后一片海区。

约两亿年前,强烈的印支地壳运动后,这些沉积地段又开始上升,海水最后退出。受东西向和西北至东南向的构造断裂所控制,发育成岭谷结构地貌。中生代末期,地质结构基本定型,自第三纪、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承继了老构造格局,具有间歇性断块分异运动特点,同时遭受长期风化、剥蚀和河流切割,逐渐形成结构复杂、冈岭迭嶂、峡谷深邃的山地地貌。

山阳县地质构造属秦祁地槽型东秦岭褶皱系,境内有两个褶皱带。北部属华力西褶皱带,南部属印支褶皱带。两条复活断裂带(牛耳川~银花;板岩~王阎)将南北相隔,呈东西展开,岩性变化较大,地层出露较全。地层主要为中上泥盆统和下石炭统,岩浆活动以燕山区为主。岩石多种多样,主要为结晶变质岩系和花冈岩。鹘岭一带主要为板岩、页岩、千枚岩、石英沙岩。

地形特征

山地特点

天竺山,又名天柱山(天竺山),属秦岭东段鹘岭山系山地,位于山阳县城东南部的鹘岭以南,郧岭以北,距县城30千米,主体正面在法官乡僧道关村。天柱山(天竺山),在山阳县县城东南40公里处,是全县最高最大的山。北起板仓老沟口,南至松坪古墓沟,东至扁头僧道关,西连长沟七里峡,周长65公里。东西走向,总面积40平方公里。山顶宽阔,四围罗列七峰。

主要山峰

山峰最低海拔1255米,最高海拔2074.4米。山有七峰相对,主峰有北峰大顶山、东峰铁钟坪、南峰虹池梁、西峰松树荡。

北部大顶峰,属主峰,海拔2074米。山巅骤崛一柱,高二百余米,围三百余米,形如竹节,柱体奇石轩露,古松倒挂,朝岚暮霭,晴雾不散。

四凳,天柱山(天竺山)迤西至板仓西南,突起四峰,成梯级排列,东西走向,主凳海拔1729米,山间杂木茂密。

双凤冠,在扁头溪西,南北走向,海拔1985米。山姿巍峨,顶分二峰,岩嘴突出,犹如凤冠。

大天堂,座落扁头溪西南9公里,主峰1488米。山势险峻,道路崎岖,杂花生树,风景秀丽,故有“大天堂”之雅号。

杜家山,在松坪乡东北3公里处,海拔1120米,山壁陡峭难攀。(以上5山属天柱山(天竺山)南迤分支,为两岔河与箭河分水岭)

河谷地貌

位于金钱河(汉江的支流)的上游,源出天柱山(天竺山)的主要河流有箭河、两岔河等,均为金钱河的支流。箭河,源出板仓柳山坡,流经松坪、莲花,于同安上薄岭入金钱河。全长28公里,平均宽度15米,落差10米,流域面积179平方公里,上段山高谷深,流水湍急,有著名的十里峡、七里峡,狭隘如堰。

两岔河。源出天柱山(天竺山)东麓,穿扁头溪、两岔,至法官土地岭底入靳家河。长17公里,落差509米,流域面积104平方公里。上部为片岩地貌,每逢阴雨季节,周山清泉外涌。久旱则干涸。

河谷内地形为河滩地和冲积扇形小土原,地势平缓,土层较厚,为本县粮油产区,也是人口居住最稠密的地方。

景物景观

自然景观

天柱摩霄,山阳古八景之定。城南八十里,矗峰直削,是名天柱山(天竺山),诸山罗列,若儿孙然。俨似蓬壶仙子冠碧烟、披紫霞、带虹霓,手擘绛霄,口吸银河,直若天为山所擎者,故名“天柱”。陈愈愚有诗云:拔出群岚数万里,青天像外露奇峰。悬岩向背疑风雨,绝顶阴晴变夏冬。罗列儿孙排玉笋,撑持砥柱现芙蓉。仙缘有分谁修到,下界声传古寺钟。

天竺云海,雨过天晴,团团白云汇聚于山腰,向开铺展弥散,刹时形成波涛滚滚的海洋,好似水漫金山。东西侧壁立万仞,壁上碥道,皆人工凿成。人称阎王碥。西侧碥上有铁索,险峡处有独木桥;临箭河处有著名的七里峡。

两壁对峙,仰望青天一线,藤蔓交接,绿荫翳天,一溪南泻,水声如雷,大有一夫挡道,万夫莫开之势。陈鲁斋先生《登天柱山(天竺山)》诗曰:置身如在九霄中,万里川原一览空,呼吸可能通帝座,壮怀直欲问天公,悬岩峻峭巨灵劈,大地撑持砥柱间,秋色西来风日丽,下方佳气郁葱葱,这正是对天竺山雄伟气势的真实写照。

人文景观

有人文景观60余处,其中古迹6处,景点58个。

石水塔,建于宋朝,位于铁瓦殿后百米,塔高丈余,围数尺,传为铁板道人所造,共3座,外呈圆形,传神生动,工艺独特。

双峰观,是战争年代我党领导人李先念率军由湖北到商洛,在此休整之地;

云盖寺,宋邵雍在此隐居时新建。

藏经洞,清蜀僧超古禅师为藏经所凿。

上天堂,建于南北朝时期,为最早的宫观遗址。

药王庙,在主峰山腰两千米处,明石刻药王庙3字至今无损。

除此,山麓有黑龙洞、朝阳洞、穿心洞等24洞,有绣女峰、叠翠峰,三星峰、飞身峰等12峰,有月亮石、葫芦石等12石。公园附近还有祖师洞、焦赞孟良洞、仙佛洞、元觉寺、擂鼓台、蛮王石、箭石垭、僧道关等。

天竺山山顶平坦,视野开阔,群峰罗列,易守难攻。解放战争时期,当地游击队出没此山,回旋击敌。

僧道关,在天柱山(天竺山)东南麓扁头溪乡,距城47公里。相传北宋时有八百铁陀僧居此设关抗拒宋军杨文广,故名。1957年山漫公路通车前,此关地当山阳至漫川交通要冲。

历史文化

自汉以来,天竺山就是道教活动的中心,历代建筑古寺庙10余处。民国前上山僧尼很多,1960年有20多人下山还俗。21世纪起,又有僧尼上山,香火甚盛,游客众多,每年有10万多人次,天竺山古建筑群对我们研究道教的历史和汉、唐的塑造艺术有重要价值。

佛教

志载:唐贞观三年(629),慧远禅师杖锡天柱山(天竺山),造云盖寺.元大德元年(1297),寺僧华藏掘地得断裂残碑,上有“大唐贞观三年”字样。武则天永昌年间(689),本县僧侣于漫川前店子摩岩洞中雕塑石佛一千尊,名曰“千佛洞”。北宋时,约有八百铁陀僧居在天柱山(天竺山)和僧道关。

道教

清代同治以后,道教活动中心转至原为佛教活动中心的天柱山(天竺山)。民国时期,道教活动较盛,山阳县全县著名道观有混元洞、云台山、馒头山、太白洞、老庄庙、玉皇观、三官殿、法官庙、仙姑洞、朝阳洞、白龙洞等。

据1952年统计,全县共有道观37处,庙房478间,道士123人,道姑99人。其活动中心天柱山(天竺山),有房110间,住有道士38人,道姑29人,拥有耕地百余亩,年收租课60石,布施白洋二千多元。1960年宗教改革时,第二十三代监院张志正以反革命罪被捕,道士道姑多遣散还俗。

开发保护

1960年建天柱山(天竺山)林场,场部设扁头溪乡铜塔沟,20世纪90年代有职工24人,技术干部7人,经营天柱山(天竺山)周围国有林3.5万亩,年收入3万元。2011年,开发为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并被评为AAAA级景区。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属国营天竺山林场辖区。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