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

天坛

北京天坛
天坛,古代皇帝祭祀求佛地方。现存天坛共有两处,一处是西安天坛,另一处是北京天坛,其中属北京天坛较为著名。北京天坛地处北京,在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位于故宫正南偏东的城南,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总面积为273公顷。是明清两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天坛(Temple of Heaven)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经过两年大修,天坛北神厨、北宰牲亭建筑群于2015年11月初对游客开放。
  • 中文名:天坛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
  • 气候条件:
  • 开放时间:09:00-17:00
  • 门票价格:
  • 占地面积:2万平方公里
  • 著名景点:圜丘、皇穹宇等
  • 位置:北京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
  • 面积:273万平方米
  • 创建日期:1420年
  • 类别:景点
  • 所在地:北京
  •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
  • 景区等级:AAAAA级
  • 票价:旺季15元、淡季10元

基本概况

天坛( Tiāntán [The Temple of Heaven]),现存天坛共有两处,一处是西安天坛,另一处是北京天坛,其中属北京天坛较为著名。地处北京市的,在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位于故宫正南偏东的城南,正阳门外东侧。是明朝、清朝两代皇帝用以“祭天”和“祈谷”的地方。始建于明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年间改建后成为今天这一辉煌壮观的建筑群。

天坛集明、清建筑技艺之大成,是中国古建珍品,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总面积为273万平方米。整个面积比故宫(紫禁城)还大些,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坛建造在南北纵轴上。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1918年,天坛辟为公园。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天坛以“圜丘清音”入选新北京十六景;1998年12月2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1年天坛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天坛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四周环筑坛墙两道,把全坛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总面积273公顷,主要建筑集中于内坛。内坛以墙分为南北两部。北为“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南为“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石台,名“圜丘“。两坛之间以一长360米,高出地面的甬道——丹陛桥相连,共同形成一条南北长1200米的天坛建筑轴线,两侧为大面积古柏林。

西天门内南侧建有“斋宫”,是祀前皇帝斋戒的居所。西部外坛设有“神乐署”,掌管祭祀乐舞的教习和演奏。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廊、双环万寿亭等,还青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又经明嘉靖、清乾隆等朝增建、改建,建筑宏伟壮丽,环境庄严肃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天坛的文物古迹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保护和维修。历尽沧桑的天坛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宏伟的建筑风格,成为东方古老文明的写照。

天坛面积辽阔,相当于紫禁城的四倍。在极小占地的建筑周围种植着苍松翠柏,深绿颜色在古代表示崇敬、追念和祈求之意。这也是在坛、庙、陵、寝种植松柏的原因。进入天坛,树木葱郁,尤其在南北轴线和建筑群附近,更是古柏参天,树冠相接,把祭坛烘托得十分肃穆。据统计,天坛仅古柏就有4000株。

历史沿革

明朝初期,北京还没有外城,天坛的地点属南郊。因为古代以南为阳,天是阳性,所以必须建在南郊。后来嘉靖时筑外城,才将天坛包在外城之内。

据史料记载,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在封建社会后期营建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在明朝初年,天与地原是合并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坛都一样,设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间的建筑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为天地分祀,在天坛建圜丘坛,专用来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泽坛祭地,原来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渐废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将原大祀殿改为大享殿,圆形建筑从此开始。天坛的建筑遂分为两组,南面是圜丘坛,北面是大享殿,冬季祭天在圜丘坛,春天祈谷和秋季报享在大享殿。

清廷入关后,一切仍按明朝旧制。乾隆时期,国力富强,天坛也大兴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决定将天坛内外墙垣重建,改土墙为城砖包砌,中部到顶部包砌两层城砖。内坛墙的墙顶宽度缩减为营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为没有廊柱的悬檐走廊。经过改建的天坛内外坛墙,更加厚重,周延十余里,成为极壮丽的景观。

天坛东西长1700米,南北宽1600米,总面积为273万平方米。天坛包括圜丘和祈谷二坛,围墙分内外两层,呈回字形。北围墙为弧圆形,南围墙与东西墙成直角相交,为方形。这种南方北圆,通称“天地墙”,象徵古代“天圆地方”之说。外坛墙东、南、北三面均没有门,只有西边修两座大门--圜丘坛门和祈谷坛门(也称天坛门)。而内坛墙四周则有东、南、西、北四座天门。内坛建有祭坛和斋宫,并有一道东西横墙,南为圜丘坛,北为祈谷坛。

除祈谷坛和圜丘坛之外,天坛还有两组与众不同的建筑群,即斋宫和神乐署。 斋宫实际是座小皇宫,是专供皇帝举行祭祀礼前斋戒时居住的宫殿,也有城河围护。 神乐署则是隶属于礼部太常寺之下,专门负责祭祀时进行礼乐演奏的官署。它是一个常设机构,拥有数百人的乐队和舞队,平时进行排练,祭祀时负责礼乐。署衙的位置在外坛西部,与斋宫隔墙相邻,是一组标准的衙署建筑。

天坛面积辽阔,相当于紫禁城的四倍。在极小占地的建筑周围种植着苍松翠柏,深绿颜色在古代表示崇敬、追念和祈求之意。这也是在坛、庙、陵寝种植松柏的原因。进入天坛,树木葱郁,尤其在南北轴线和建筑群附近,更是古柏参天,树冠相接,把祭坛烘托得十分肃穆。据统计,天坛仅古柏就有4000株。

总体布局

天坛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在中国建筑史上,记录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天坛占地面积原为4095亩,现有2775亩,为中国现存古代建筑规模最大、建筑艺术最精美的一处庙坛建筑群,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有的外国朋友说,到中国不到北京,不算真到中国,到北京不到天坛,不算真到北京。又说,天坛和长城、故官一样,是一件很大的艺术品。

天坛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均为北圆南方。当初,为了把天地的形象表现在墙上,以象征“天圆地方”之说。外坛墙的东南北三面原制无门,只西面临永定门内大街有门两座:北门是明代旧有的,称“祈谷坛门”;南门是乾隆十七年(1752年)增建的,称“圜丘坛门”。两门均为三间拱券式,绿琉璃简瓦歇山式顶。现在的外坛北门和东门,都是1975年以后增建的。内坛中间还有一道东西向的隔墙,它算作圜丘坛的北墙。这段隔墙在两轴线部位成弧形向北凸出,绕过皇穹宇外墙而与东西内坛墙相连接,将祈谷、圜丘两坛隔成两个区域。

内坛的圜丘位南,祈谷位北,均在南北中轴线上,中间由长360米、宽30米的神道(丹陛桥)连成一个整体。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台(祭天台)、皇穹宇(奉神殿、神库与神厨、宰牲亭)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门、大祀殿(祈年殿)、东西配殿、皇乾殿、长廊(附七星石)、神库与神厨、宰牲亭等。

天坛的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整个布局和建筑结构,都具有独特的风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场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高38米,直径32.72米,蓝色琉璃瓦顶,全砖木结构,没有大梁 长檩,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撑,在建筑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天坛被两重坛墙分隔成内坛和外坛,形似“回”字。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地方”。外坛墙周长6553米,原本只在西墙上开辟祈谷坛门和圜丘坛门,1949年后又陆续新建了东门和北门,并把内坛南面的昭亨门改为南门。

天坛的内坛墙周长4152米,辟有六门:祈谷坛有东、北、西三座天门,圜丘坛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广利门。主要建筑都集中在内坛,南有圜丘坛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干殿,两部分之间有隔墙相隔,并用一座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丹陛桥”(砖砌甬道)连接圜丘坛和祈谷坛,构成了内坛的南北轴线。

建筑特点

北京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在中国,祭天仪式起源于周朝,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对此极为重视。明永乐以后,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帝王们都要来天坛举行祭天和祈谷的仪式。如果遇上少雨的年份,还会在圜丘坛进行祈雨。在祭祀前,通常需要斋戒。祭祀时,除了献上供品,皇帝也要率领文武百官朝拜祷告,以祈求上苍的垂怜施恩。

天坛建筑的主要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以表现“天”的至高无上。在布局方面,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线以东,而圜丘坛和祈年坛又位于内坛中轴线的东面,这些都是为了增加西侧的空旷程度,使人们从西边的正门进入天坛后,就能获得开阔的视野,以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就单体建筑来说,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圆形攒尖顶,它们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层层收缩上举,也体现出一种与天接近的感觉。

天坛还处处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北圆南方的坛墙和圆形建筑搭配方形外墙的设计,都寓意着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而主要建筑上广泛地使用蓝色琉璃瓦,以及圜丘坛重视“阳数”、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设计,也是这种表现手法的具体体现。

天坛的四大妙音

A. 回音壁的回音--皇穹宇殿外四周有一座正圆形围墙,这就是著名的回音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两侧墙边,一人对墙低声细语,另一人将耳朵贴近墙面,清晰的如同在打电话一般。想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座围墙的弧度很有规则,内侧又极为光滑平整,所以声波能够沿墙的内弧传递,到达另一个人的耳朵。

B. 对话石的对音--如果您站在皇穹宇殿前甬道第18块青石上说话,声音会清晰的传到36米远的东配殿的东北角和西配殿的西北角,而在这两座配殿的角落说话青石上同样听的很清楚,这就是“对话石”的对音。   

C.三音石的叠音--而在皇穹宇台阶前的“三音石”,如果您站在第一块石板上击掌或呼喊,就可听见一声回音,站在第二或第三块石板上就能听到两声或三声回音。这是因为声波从圆壁折射回来的距离不同,所以听到的回音次数也不同。猜猜哪一块石板是回音壁的圆心?是第三块。回音的次数其实不止三声,只是第四声以后减弱听不到罢了。  

D. 天心石的空心--在圜丘坛的中心有一块石板叫“天心石”,站在上面大喊一声,随之而来的是回荡久远的回声。这是音波折射的原故。

景点介绍

圜丘坛

圜丘坛在天坛南半部,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坐北朝南,四周绕以红色宫墙,上饰绿色琉璃瓦,俗称“子墙”。子墙四周各有一大门。北门叫成贞门,也称北天门;东门叫泰元门,也称东天门;西门叫广利门,也称西天门。南面正门叫昭亭门,也称南天门。每座门上题有满汉合璧门额。将各门名称的第二个字顺序排列为元、亨、利、贞。这种排列据是据《周易》的“干卦四德”而定。“元”,代表始生万物,天地生物无偏私;“亨”为万物生长繁茂享通;“利”,为天地阴阳相合,从而使万物生长各得其宜;“贞”,为天地阴阳保持相合而不偏,以使万物能够正固而持久。

圜丘坛占地面积27225平方米,分三部分:昭亨门内圜丘台、圜丘台北的皇穹宇、圜丘台东的神库等。圜丘台为圆形,分三层,每层四面出阶各九级。坛面铺艾叶青石。坛面中央为中心石,外铺扇面状弧形石块九圈。靠近中心圆石的一圈是九块,每向外一圈,数量递加九块,所以上层坛面共铺石405块(中心石除外)。中层坛面直径39.4米,高1.64米,其上铺石也是九圈,从90(9x10)块开始, 也是每向外一圈递加九块,共铺石1134块。下层坛面直径75.2米,高1.64米,铺石九块,从171(9×19)块开始,每向外一圈递加九块,共铺石1863块。三层坛面的石块总数是3402块(中心石除外),总高5.18米。据说,这是九重天的意思,九重天至高无上,是天帝居住的地方。

皇帝每年祭天时,都从西边牌楼下轿,然后步入昭亭门,进昭亭门到圜丘坛。四周绕有两层名叫墙的蓝色琉璃瓦矮墙。第一层墙为方形叫外;第二层墙为圆形叫内 ,象徵“天圆地方”。 内中央处,就是祭天台(也叫拜天台),即圜丘台。

圜丘台

天坛的圜丘台,原是一座三层蓝色琉璃台,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又将坛面、栏板、栏柱改换北京房山特产的“艾叶青”石。台高1丈6尺,共分三层,每层四面各有九级台阶,周边均有汉白玉栏杆,每个栏杆和栏板都有精雕细刻的云龙图案。祭坛所用石料数目,都与“九”有关。上层直径9丈,中层15丈,下层21丈,都为奇数(阳数)以符“天为阳”之说。三层之和为45丈,不但是九的倍数,还含有“九五之尊”的意思。

台面墁嵌九重石板,是象徵九重天的意思。所谓九重天,即:第一重日天;第二重月天;第三重金星天;第四重木星天;第五重水星天;第六重火星天;第七重土星天;第八重二十八宿天;第九重为宗动天,即上帝的起居室。每当祭天时,在坛台中央的太极石上供奉着皇天上帝牌,外面支搭蓝色缎幄帐,象徵皇天上帝居住在九天之上。古代中国认为天属阳,地属阴,引申开来,奇数属阳,偶数属阴。圜丘之所以都用奇数去构筑,就是因为它们都是阳数。而在10以下,最大的阳数是9,引申下去,9就是最大、无限、至极的意思。中国过去皇帝称为“九五之尊”,中国古诗词中也有“九霄”、“九天”、“九重天”……其中的“九”都是这个意思。圜丘在建筑设计中使用奇数,而且反复使用其中“九”的倍数,正是中国古代匠师对这种概念的运用和发挥,使“天”的观念能在祭祀建筑中更好地体现。

圜丘台中心是一块呈圆形的大理石板,称作天心石,也叫太极石。从中心向外围以扇形石。上坛共有九环,每环扇形石的数目都是“九”的倍数。一环的扇面石是9块、二环18块、三环27块,……九环81块取名九九。中层坛从第十环开始,即90块扇面石,直至十八环,为126块九组成,下层坛从十九环开始,至第二十七环,扇面石243块。三层坛共有378个“九”,合计用扇面石3402块。

站在圜丘台中间的圆心石上轻轻唤一声,就立即从四面八方传来回声,好似众人齐鸣,一呼百应。封建帝王附会说这是皇天上帝在向凡人发出“圣谕”。其实,这种现象是声波被阻的回音。从圆心石发出的声波传到四周的石栏以后,就同时从四周迅速反射回来,声波振动较大;又由于圜丘坛的半径较短,所以回声很快。据测试,从发音到声波返回到圆心的时间,总共只有0.07秒,所以站在圆心石上的人听起来,声音格外响亮。因此,圜丘坛上的圆心石又称为“亿兆景从石”。

皇穹宇

圜丘的正北面是皇穹宇,原名秦神殿,为圆形围墙内一组建筑。它是平日供奉存放神牌的地方。圆形围墙的入口是三座琉璃门,墙的内壁由于弧度规则,壁面平滑,对声响反射效果好,因之,人称回音壁。清乾隆八年(1743年)改建为现今样式。殿总高19.5米,径15.6米,殿顶结构复杂,内外各有八根大柱,环转而立,殿脊木结构复杂地交接成圆形,细致而严密、牢固,又配合奇异的藻井,显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皇穹宇位于圜丘坛正北,是专门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祖先牌位的殿宇,俗名寝宫,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殿檐为双重,它的门楼、墙顶、殿瓦、殿顶,均为绿色琉璃瓦。清朝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时,将殿檐改为单檐,琉璃瓦全部换成蓝色。 

皇穹宇的宫门是三座并列的殿脊式券门。 皇穹宇是一座十分美观而高大的圆形建筑.殿高17米,直径19米,坐落在高3米的圆形须弥座上。蓝色琉璃瓦的单檐攒尖式的屋顶,正面是木雕菱花图案的榄窗和门,均用彩绘,显得十分富丽华贵。殿前石阶上有一幅“二龙戏珠”巨型石浮雕,一升一降,栩栩如生。

殿内由八根檐柱和八根金绘串枝图案的支柱托屋顶,上面是弧形短梁。柱顶端是鎏金斗拱托金龙藻井,藻井中心绘大金团龙,周围有360条金龙,象徵周天为360度。殿内正面是一座汉白玉雕花圆石座,上面安设神龛,里面供奉“皇天上帝”的神牌,牌上刻金色满、汉文字。殿内东、西两侧各设四个方形石座,是供奉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

正殿外两侧,各有东、西配殿,西配殿为方形,是平时供奉日、月、星、辰、云、雨、雷、风诸神牌位的地方。 皇穹宇围墙正南,有一座十分考究的琉璃门,门建在汉白玉石砌成的须弥座上,门楼的椽、檩、斗拱均用琉璃烧制,上覆盖蓝色琉璃瓦。

回音壁

皇穹宇院落的圆形围墙,墙高约3.72米,厚0.9米,墙身用山东临清砖磨砖对缝,蓝琉璃筒瓦顶,这就是著名的“回音壁”。“回音壁”,为一色淡灰的城砖砌就,墙顶为蓝色琉璃瓦檐,造型典雅,工艺考究。由于围墙内侧弧度规则,壁面整齐平滑,声音可沿内弧传递,两人分站东西墙根,一人靠墙低声说话,另一人能清晰听到。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声学建筑之一。南台阶前还有三块奇妙的回音石,站在上面喊话或击掌一次,能听到三次回音,故得名“三音石”。三音石位于皇穹宇丹陛前的轴线通道中,第一、二、三块石板就是闻名中外的三音石。

如站在第一块石板拍一掌,即可听到一声清脆的回音。站于第二、三块石板拍一掌,那么就可听到二声回音,十分奇妙有趣。原来,围墙是正圆形,每块石板距四周墙壁距离不等,发声的位置不同,所以能听到次数不同的回音。

古人将声学原理应用于建筑之中,从而以造成,“人间偶语,天闻若雷”的神秘感。三音石又称含天、地、人的三才石,深为游人所喜爱。

斋宫

圜丘坛的西北,西二门内大道南侧有斋宫,坐西面东,朝着祭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八年(1743年)重加修整。占地面积38800平方米,有古建房63间,步廊163间,计226间是一座坐西朝东的方形宫殿。建筑面积约4800平方米,是皇帝举行祭礼时斋戒、沐浴的地方。嘉庆十二年(1808年)斋宫内的寝宫曾被木炭引起大火烧光,12年后才修复。

前为正殿,后为寝殿,旁有浴室,还有各类附属房。正殿为五间,汉白玉基座和石栏,殿为砖石结构,无梁柱,俗称“无梁殿”,是京城著名建筑之一。顶部用蓝色琉璃瓦覆盖,表示在天之前不敢称尊。殿前月台上左、右两边,各建石亭一个,北为“斋戒铜人亭”,南为“时辰亭”。四周宫墙两层,墙外三面环池,池上有石桥。外绕御沟。东北隅有钟楼一座,内悬永乐年制太和钟一口。

斋宫正殿

走进两道宫门,便是斋宫正殿。正殿红墙绿瓦,分外壮观。据说这种绿瓦表示皇帝在此不敢妄自尊大,而只可对天称臣。 正殿为五间。殿座为汉白玉石基和石柱,是一座无梁柱砖结构拱券建筑,故又称“无梁殿”。屋顶覆盖着绿色琉璃瓦,檐下斗拱、檩都是琉璃烧制并绘彩画,具有很好的防火性能。 

无梁殿是中国古建筑中一种特殊形式,现仅存天坛斋宫、北京皇史裩、南京灵谷寺等不多几例。 斋宫正殿殿外正中高悬墨底金书“敬天”匾额,殿内正面悬挂着乾隆御笔“钦若昊天”巨匾,这里是皇帝举行礼仪和接见群臣的地方。

殿前的丹墀(露台)上,左右各有一座石亭。右边的较小,叫“时辰亭”,是放时辰牌的地方。左边的较高大,叫“斋戒铜人亭”,高5.5米,宽2.16米,屋顶是绿色琉璃瓦,四角有四根石柱,柱上用石拱券承重,亭内正中设有高1.3米的小型须弥座。每逢皇帝斋戒,就在须弥座上陈设一尊铜像,称为“斋戒铜人”。皇帝入斋宫时,先在“斋戒铜人亭”内的小方桌上铺上黄云缎桌布,上摆一尊1尺5寸高的铜人像,铜人双手恭奉简牌一枚,上写“斋戒”二字,以此警示皇帝要虔诚斋戒,切忌胡思乱想。

斋戒铜人像在清代有三种形式。其中文官装束有两种:一为唐朝宰相魏徵像,另一为明初乐官冷谦像;内监装束者为明朝太监刚炳之像。据传,以上三人在历史上均以刚直敢谏着称。

斋宫寝殿

正殿后面,有座垂花门。穿过垂花门,就进入皇帝的寝宫。寝宫又称寝殿,殿前两侧县挂一幅对联:“午夜端居钦曰旦,寅中昭事格为馨”,横额为“敬止”二字。寝殿有五间殿房,北端一间为冬季卧房,龙床上挂黄缎帐,地下有火炕,室内有炭炉;南端一间是夏季卧房,龙床上设蓝纱帐。寝殿正中有屏风、对联、条桌、瓷器等摆件。北面一间是御书房,设有书架、龙书案及文房四宝,以备皇帝在此读书。

在殿南侧,原建有浴室,专供皇帝沐浴使用。室内浴池靠南墙,外形呈长方形高台,长约2.4米,宽约1米,高1米。池内外和浅槽贴有白釉琉璃面砖,平整洁净。寝宫南、北两端还各附设一个院落,院内有五间瓦房,北院为点心房,南院为茶果局,以随时供应皇帝需用水果、糕饼以及饮料。因为斋宫不设御膳房,皇帝斋戒时期所需的正餐专由崇文门门宫准备。

丹陛桥

丹陛桥,又叫海墁大道,这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石砌台基大道。全长360米,宽约30米,整个桥体由南向北逐渐升高。如此设计建造,一则象征皇帝步步高升,寓升天之意;二则表示从人间到天上,具有遥远的路程。

丹陛桥为天坛内坛的主轴线,北连祈谷坛,南接圜丘坛。桥面中心线的石板道叫“神道”,神道左右两侧的条石道,分别叫“御道”和“王道”。天帝神灵走“神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大道下有一东西走向的券洞,叫进牲门,每次祭祀,都用黄绒线将“牲”捆好,用木盆盛活鱼,击鼓奏乐穿门而过,因此此洞也叫鬼门关。

游客行进在这条大道上,纵观南北,雄苍松翠柏宛如瑶圃仙苑,或似一望无际的海阔天空,给人以神秘、宏伟、壮阔之感。

祈谷坛

祈谷坛占地面积31065平方米,南接丹陛砖门桥,进入祈谷坛南砖门为五开间的单檐庑殿顶的祈年门。门内向北,中为祈年殿,后为皇乾殿,两厢为配殿,围墙上辟有东西砖门。东砖门与72长廊、神厨、宰牲亭相连。全组建筑气势雄伟壮观,为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杰作。

皇穹宇北面过了成贞门即是祈谷坛。成贞门北面有一条宽大高直的路直达祈谷坛,路是用城砖及条石砌的,高出地面3米多,被称为神路,也叫丹陛桥。神路的中部向东有凸出的一长方形台,叫具服台,三面有雕石栏杆,是皇帝祭祀时漱洗更衣的地方。每年在祈年殿举行祈谷礼时,先在此台上支搭圆形幄帐,称为“幄次”,通称“小金殿”,是个活动的房屋。皇帝由斋宫到祈年殿行礼,先到这“小金殿”中更换礼服。明朝皇帝到这里时,还要脱掉鞋再到祈年殿上行礼。这表示洁净,不将微尘带到神坛上。脱鞋以后,所经过的神路(即丹陛桥)便是铺满棕毯的走道了。这条宽大的甬道直通祈年殿。 

祈谷坛的四周围着方形墙,周长659.1米,东、南、西、北四面各有一座券门。在南券门内,有一座形状高大,犹如城门 的五间大宫门,上覆蓝色琉璃瓦,下承汉白玉石基台。这就是祈年门,明朝永乐初称为大祀门,后又称大享门。 门外建有一座绿色琉璃砖燔炉,是皇帝祭天时烧松柏木和送燎时烧祝板(祭文)、祝帛(蓝色绸幅)的地方。旁边有一座瘗坎,祭曲告成后,把供牛的尾巴割下拌上牛血牛毛,全部埋在坎内,象徵人类初期茹毛饮血的生活。在燔炉前,一字排开八座铁燎炉(铁鼎炉),是祭天时焚烧松柏枝、松花、松塔的器具。每当举行祭祀仪式的时候,八座铁鼎炉内的火焰可以照明全坛,炉内吐出的青烟,清香袭人,同时也象徵古人燎庭的习俗。

进祈年门是宽敞的庭院,院东、西有配殿各九间.院的正中就是举世闻名的祈谷坛。坛分层,高约4米,占地约5900多平方米,与圜丘坛形状相同,但没有“天数”的约束。三层台面全都用清水澄浆方砖铺成,这种砖也就是闻名于世的“金砖”。台面四周围有汉白玉石栏及螭头围挡,雕刻很精致。上层石座的栏杆柱头和出水口刻的都是龙,其余两层则分别刻凤和云。殿南三层石阶上还有三组精美石浮雕,自上而下分别为“双龙山海”、“双凤山海”和“瑞云山海”。

祈年殿

祈年殿,殿高33米,直径24.2米,宏伟壮观,气度非凡,是昔日北京的最高建筑之一。

祈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取名大祀殿,为宽12间,纵深36间的黄瓦玉陛重檐垂脊 的方形大殿。大祀殿与其说是祭坛,不如说是一座宫殿,后来嘉靖皇帝旨意拆除,并于1545年 在大祀殿原址上建成大享殿,清王朝建立后,用它来举行祈谷礼。1751年,正式将大享殿更名 为祈年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修祈年殿,更换蓝瓦金顶。光绪十五年(1889年)八月 二十四日,雷雨交加,祈年殿不幸被雷电击中,焚烧。因楹柱为檀香木,香飘数里。 

据传,北京古建筑材料中有著名的四宝,即祈年殿沉香木楹柱 ,太庙前殿正中三间沉香木梁柱,颐和园佛香阁内铁梨木通天柱 ,谐趣园中涵远堂内沉香木装修格扇。现在所看到的祈年殿,是 雷击后重修的,其形状和结构都与原来的一样。

祈年殿是一座宏伟而又极具民族风格的独特建筑,鎏金宝顶三层出檐的圆形攒尖式屋顶,覆盖着象徵"天"的蓝色琉璃瓦,层层向上收缩,檐下的木结构用和玺彩绘,坐落在汉白玉石基座上,远远望去,色彩对比强烈而和谐,上下形状统一而富于变化。它的构造比皇穹宇复杂,外部是三层高阁,内部则是层层相叠而环接的穹顶式,仿佛像砖砌的券殿,但又没有一砖一石,全部采用木结构,28根大柱支撑着整个殿顶的重量。内外楹柱各12根,中间四根楹柱叫通天柱或龙井柱,高18.5米,大头直径1.2米,古镜式的柱础,海水宝相花的柱身,沥粉堆金,支撑着殿顶中央的“九龙藻井”。

皇乾殿

祈谷坛的另一座重要建筑是皇乾殿,它坐落在祈年墙环绕的 矩形院落里,其间有琉璃门相通。

皇乾殿是祈谷坛奉祀神位的平日供奉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天库。原是一座六开间黄璃瓦的殿堂;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重建,成五间大殿;清乾隆时又将黄瓦换成蓝琉璃瓦。长廊中部北面有神库,是收藏祭祀用品的库房。神厨是祭祀时制造供品的厨房。

这是一座庑殿式大殿,覆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有汉白玉石栏杆的台基座。它是专为平时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 版的殿宇。神版均供奉在形状象屋宇的神龛里,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管理祀祭的衙署定时派官员扫尘、上香。祭祀前一天,皇帝到此上香行礼后,由礼部尚书上香,行三跪九叩礼再由太常寺卿率官员将神牌恭请至龙亭内安放,由銮仪卫的样铒抬至祈年殿内各相应神位安放,受祭.。

祈年殿东边在内 墙东门外,有72间走廊,是祈谷寺的附属建筑。为连檐通脊式的一面暖房,北面砌砖南面安设大窗门,俗名称为“七十二连房”。长廊中部偏北,有五间“神库”,是收藏祭祀用品的库房。“神库”西面是“神厨”,祭天时,在这里制作供馔和糕点。

明、清时代,祭天是在日出前进行的。因此祭品要在夜间运送。七十二连房内设有一种古式木座落地灯,高约1.5米,安六角莲花木盘,盘中插红色蜡烛,罩黄绵纸灯罩,称为“戳灯”。灯光烛影,时明时暗,一片灰暗惨淡的景像,使人觉得阴森可怕.方士、道士们为了附会祈年殿有三十六天罡的说法,说这七十二连房就是七十二地煞的聚集地。

世界文化遗产

中文名称:天坛

英文名称:Temple of Heaven

批准时间:1998年11月

遗产种类: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天坛建于公元15世纪上半叶,座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文化遗产价值:

(一)天坛是华夏文明的积淀之一。

天坛从选位、规划、建筑的设计以及祭把礼仪和祭祀乐舞,无不依据中国古代《周易》阴阳、五行等学说,成功的把古人对“天”的认识、“天人关系”以及对上苍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至。各朝各代均建坛祭天,而北京天坛是完整保存下来的仅有一例,是古人的杰作。

(二)天坛建筑处处展示中国古代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

圜丘的尺度和构件的数量集中并反复使用“九”这个数字,以象征“天”和强调与“天”的联系。天坛祈年殿以圆形、以蓝色象征天,殿内大柱及开间又分别离意一年的四季、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月和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古代一天分十二时辰,每时辰合两小时)以及象征天上的星座――恒星等。处处“象天法地”是古代“明堂”(中国古代帝王专用的一种礼制建筑,处处象天法地)式建筑仅存的一例,是中国古文化的载体。

(三)天坛集古代哲学、历史、数学、力学、美学、生态学于一炉,是古代精品代表作。

天坛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集明、清建筑技术、艺术之大成。祈年殿、皇穹宇是木制构件、圆形平面、形体巨大、工艺精制、构思巧妙的殿宇,是中国古建中罕见的实例。天坛又以大面积树林和丰富的植被创造了“天人协和”的生态环境,是研究古代建筑艺术和生态环境的实物,极具科学价值,是皇家祭坛建筑群中杰出的范例。

建筑轴线北部的构图中心祈年殿,体态雄伟,构架精巧,内部空间层层升高向中心聚拢,外部台基屋檐圆形层层收缩上举,既造成强烈的向上动感,又使人感到端庄、稳重。色彩对比强烈,而不失协调得体。使人步入坛内如踏祥云登临天界。天坛从总体到局部,均是古建佳作,是工艺精品,极具艺术价值,是华夏民族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思想文化的遗迹和载体。天坛是物化了的古代哲学思想,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天坛这个古代祭坛建筑组群,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具备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标准之一、之二、之三、之四:把天坛这具有世界性突出价值的艺术杰作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将更有利对它的保护,使其永久传世。

文化圈

围绕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天坛历经数百年繁衍,集独特与通俗、儒雅和华丽于一身,体现了各阶层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人文风貌。天坛周边也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天坛是天坛文化圈的地理核心,发挥着中心辐射、择点聚焦、统辖整个文化圈的战略作用。天坛是天坛文化圈的形象代表,发挥着城市名片的聚焦效应,借助天坛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提升整个天坛文化圈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迅速扩大天坛文化圈的影响力。天坛是天坛文化圈的连接纽带,发挥着促进文化元素和经济产业有效结合、有机互补,将文化资源推向市场、用文化资源吸引市场、以文化资源丰富市场的独特作用。 天坛文化圈的主体部分在空间上以天坛为中心,形成“一场、一园、一大道”布局,沿顺时针方向“五点、五街(路)。在文化分布上呈现出传统文化“叠晕式”分布格局,即中心地带传统文化氛围最为浓厚,边缘地带现代元素不断增多。

王字形经济磁场

王字形经济磁场包括前门大街、祈年大街、元隆商厦、红桥市场等,处于天坛文化圈的北部,南与天坛相接。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王字型经济磁场的各重点街区已经全面进入联动开发经营阶段。王字型经济磁场是天坛文化圈中传统文化产业最为集中的区域。

——前门大街是王字型经济磁场西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处汇聚中华民族商业品牌精华、老字号与国际著名商业品牌的历史文化特色商业街区,成为北京市个文化内涵与商业魅力兼容并蓄的文化产业集聚区。

——祈年大街是王字型经济磁场的新增长点,将建成祈年时尚酒店等现代服务设施。

——大都市街是王字形经济磁场的中轴。大都市街招商工作初步完成。商气人气不断浓郁。随着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光明日报社的相继入住,大都市街呈现新闻出版业聚集的趋势。

——崇外大街是王字型经济磁场东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初步实现产业聚集,重点针对青年群体发展时尚、餐饮、娱乐业,将引导文化创意消费新潮流,力争把崇外大街建设成为北京市最繁荣、最具活力的商圈。

——红桥是王字形经济磁场的延伸部分,包括红前市场,元隆大厦和即将建设的“四大名里”综合楼,建成后将成为集珍珠文化、工艺美术方面创作、展示、交易等于一体的文化特色街区。

龙潭湖体育产业园

龙潭湖体育产业园以龙潭湖为中心,紧邻东南二环路,与国家体育总局毗邻。处于天坛文化圈的东南部。北与王字型经济滋场相望,西与天坛相接。园区规划方案已获得北京市批准,被列为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六大体育产业功能区之一。将以园区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为依托,整合利用丰富的体育信息、科 技资源,发展运动、健身、休闲、娱乐、服务业,推进各项开发建设工作,最终形成“两中心、两基地”格局,成为展示、引导体育创意时尚的窗口和舞台。

——依托龙潭湖公园,建设体育休闲娱乐中心,大力发展体育竞赛表演、 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体育品牌展示。

——依托国家体育总局的人才、资源优势,建设体育行政服务中心、体育 产业总部基地、体育商务交流中心,大力发展体育服装装备、体育用品销售、 体育经纪、体育人才培训、体育科技研发、体育信息等产业。

新南城中轴大道

南城中轴大道包括永外大街至木樨园一线及两侧延伸地带。处于天坛文化圈的西南部。北与天坛公园相接,西与北京南站相接。

——百荣世贸是新南城中轴大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形成以百荣世贸商城为龙头,以商贸服务产业为核心的现代商业、批发业营销中心。目标是基本建成资本、品牌、人才高度聚集,商流、信息流高度发达的北京南中轴时尚创意走廊和商务中心区。

——景泰路是新南城中轴大道的东侧延伸部分。将依托珐琅厂景泰蓝的美誉度和美术大师的高超技艺,打造景泰蓝传统手工艺研发基地和景泰蓝文化传播基地。

——北京南站是新南城中轴大道的西侧延伸部分。将依托北京南站,形成新的商贸服务群,成为南城经济的新亮点。

游览指南

航空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位于市区东北的顺义区,距市区大约30公里,首都机场一号/二号候机楼均在使用中(旅客登机请注意机票上关于两个候机楼的区别),北京作为中国国际、国内航空枢纽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机场班车可分别往返于西单民航大厦、美术馆、北京站口、公主坟之间,票价16元。如果自己开车,机场高速路收费随车种类不同而异,出租车收费10元。

铁路

北京是全国铁路的枢纽,北京站在市区东南建国门内大街南侧,乘地铁或多路公交车均可到,经过北京站的铁路线主要有京沪线、京哈线、京秦线等;北京西站在莲花池东路,主要有京广线、陇海线、京九线等;南站多是些慢车;北站即西直门火车站,有郊游车和到内蒙、河北等地的短途车等。

公路

以北京为中心向四面呈辐射状的国道共有12条,分别可到沈阳、天津、哈尔滨、广州、珠海、南京、福州、昆明等地。北京有九条高速公路:八达岭高速路、首都机场高速路、京沈高速路、京津塘高速路、京石高速路、京张高速路、京承高速路、京哈高速路、京开高速路。北京市共有12个长途汽车站。

另:北京现已开通至本溪、辽阳高速直达客运。这两条线路均行驶京沈高速路,车辆采用豪华空调沃尔沃,配有闭路电视、饮水机、可调式座椅等,途中还免费提供配餐。本溪路线全长820公里,票价195元,每日一班,上午10:30从八王坟长途客运站发车(现在有很多车搬到四惠站了),本溪客运站20:00回发。辽阳线路全长700公里,票价170元,也是每日一班,上午11:00从八王坟长途客运站发车,辽阳客运站22:00回发。

北京市内交通

北京市内乘6、15、17、20、35、39、54、106、120、122、803、特8路车到天坛站下车。

旅游专列

从北京几个火车站每天定时有发往京郊各景点的旅游专列。假日郊游列车车票可在北京站、北京北站、北京南站、北京铁路国际旅行社等处购买。北京站、北京南站、北京北站及各停靠站均设有绿色通道,你可直接进站上车后购票,也可以提前在车站上购票。10人以上团体游客购票可提前3--10天打电话预定

你可以在铁路指定售票地点购买旅游景点门票,到景区后无需再买门票。凭票可免费坐北京站、北京北站、北京南站始发的郊游列车。

地铁

北京现有地铁一号线、地铁二号线、地铁八通线、地铁13号线(轻轨),前往北面很多地方可以坐13号线。一号线西起苹果园,东到四惠东站;二号线经过西直门、复兴门、和平门、前门、北京站等地;八通线由四惠至土桥。首班车时间一般是早上5点,末班车约在晚上23点左右。

公交车

北京市公共交通系统比较完善,线路多,票价相对低廉,但车况差异较大。上下班高峰时间公交车会特别拥挤,游客应尽量避免在此时间乘车。外地游客在北京公交车上常有听不懂售票员口音导致坐过站,需特别留意,最好把自己下车站名告诉售票员或身旁其他乘客,请他们在到站时提醒。

旅游集散中心

北京旅游集散中心于2005年9月20日启动,以代替以前的旅游专线,并希望能从根本上杜绝黑车宰客现象。目前集散中心有三个发车点、三条线路,并将陆续开通更多线路。

天安门发车中心:广场西南角;天安门分中心:广场东南角;德胜门分中心:德胜门。

发车时间:早晨6:00-10:00 (随季节和游客人数不同有所调整)。

线路:八达岭长城-定陵140元,居庸关长城-定陵125元,直达八达岭80元(票价含门票、往返车票、餐费)。

出租车

北京站站前就有出租车站,如果去的地方离北京站很近(只是起步价10元),司机不太愿意拉,可以走出北京站站前广场,向前过一条街,走到中粮广场就可以遇到很多出租车了。北京西站的出租车站位于地下大厅,排队候客,不准拒载(附:出租车价格表)。

三轮车

北京的客运三轮车一般都聚集在市中心的交通要冲和旅游热点等地,每逢节假日由于出租车塞车情况严重,所以人们都去选择可以穿小胡同的三轮车。再加上乘三轮车看街景很是方便,所以三轮车的费用比出租车略高。

自行车

在北京的许多大饭店都有出租自行车的业务,通常每日租金在20-30元左右。若是想对北京一个较为通透的了解,不妨交一定的押金,租一部半新的自行车,然后就可以在市中心的大小胡同中尽情穿行了。再顺道听几句偶而飘进耳朵里的浓浓的京片子,这真是游北京的一大乐事。

游船

此外,北京还开通了三条水上游览线。 

门票价格

淡季10元(11月1日-3月31日),旺季15元(4月1日-10月31日)。除公园门票外,园内景区收门票20元。通票淡季30元,旺季35元。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