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鲢

大海鲢

大海鲢属、大海鲢科
大海鲢(学名:Megalops cyprinoids)是大海鲢科、大海鲢属一种海洋鱼类。体延长而侧扁,体稍高。眼径较吻长。口稍上位;下颌较突出,上颌向后延长,接近眼后缘。具喉板。体被大而薄的圆鳞,腹部无棱鳞;侧线直走,侧线鳞数36-40。背鳍在体被中央,最后一鳍条延长为丝状;腹鳍起点在背鳍起点下方;臀鳍前半部鳍条较后半部鳍条为长。体背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吻端青灰色,各鳍淡黄色。背鳍与尾鳍边缘暗。[1]大海鲢为暖水性近海中上层鱼类。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区。可利用泳鳔来当作辅助呼吸器官,有时进入河口淡水中,各河川之下游及河口常可发现。对环境适应力强,以小虾、小鱼为食。性凶猛。幼鱼期经柳叶状变态。分布于太平洋至印度洋,西起非洲东南岸,东至美拉尼西亚,南起澳大利亚,北至日本琉球海域。在中国分布于北起福建福州,南至海南陵水,东至台湾近海。
    中文名: 拉丁学名:Megalops cyprinoides Broussonet 别名: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纲: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亚纲: 目:海鲢目Elopiformes 亚目: 科:大海鲢科Megalopidae 亚科: 族: 属:大海鲢属Megalops 亚属: 种: 亚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中文学名:大海鲢 中文别名:大眼海鲢,俗名海庵 别称:大眼海鲢,印太海鲢 分布:西达非洲南岸,南达大洋洲,东达波利尼西亚,北达日本。在中国的南海、东海岸之海口、汕尾、厦门沿海曾有捕获。 英文名称:Pacific tarpon

习性

食物

大海鲢的饮食习惯随着生长发育一直在改变,在发育的第一个阶段,它们直接从水中获取营养物质。脱离幼体的年少个体吃、浮游生物、小鱼和昆虫。成年海鲢仅吃鱼类和甲壳类生物,主要以捕获、沙丁鱼、鳀鱼、鲻科类鱼、锯盖鱼、丽鱼(这类鱼比重最大)以及蟹类为食。由于牙齿过小,大海鲢整个吞吃食物。而且它们主要在中层水域捕食。

幼体时期,大海鲢的天敌是鱼和浮游生物,成年以后,捕食它们的是、牛鲨(低鳍真鲨)、无沟双髻鲨、、美洲鳄和各种、海豚。面对、捕食者的威胁,和许多鱼类一样,大海鲢会一种反荫蔽技术。它们的背部一般为黑色,当捕食者从上向下觅食时,那些背部的黑色将它们隐入下方深水的黑暗中。多数鱼类的腹侧面颜色较浅,大海鲢则是亮银色,当捕食者从下往上搜捕时,这种颜色将它们隐入浅色的上水面。

栖息环境

为暖水性近海中上层鱼类。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水域,有时进入河口区。摄食小虾和小鱼等。大海鲢是远游鱼种,能长距离双向洄游。许多人知道大海鲢的洄游,其中有名的要属“鱼钩飞越”——在淡水和海水间穿游跳跃。

分布范围

本鱼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包括红海、非洲东岸和南岸、菲律宾、韩国、台湾、澳洲、社会群岛、印尼、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波利尼西亚、日本以及南海和东海等海域。常见于浅海。

古生物

大海鲢[Pachythrissops]

时代:侏罗纪晚—白垩纪早期;

分布:欧洲;

产地:大海鲢用它小的锥形齿来捕捉小海生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小鱼。

大海鲢为纺锤形,颅短并有显着对称的叉形尾。单独的背鳍和肛门鳍比成对的胸鳍和骨盆鳍要大得多。身体有薄而圆的鳞保护。

经济价值

可供食用,但肉质软烂而多刺,肉味较差,通常腌渍成咸鱼。本鱼个体大,生性贪食,易被钓捕;上钩以后,会一下子蹦出水面2、3米高,使钓趣大增,故为受垂钓者喜爱的游钓鱼种。

外貌特征

区分两种大海鲢,主要是看头尾。首先泰庞海鲢的眼睛看上去就很正常,而大眼海鲢名副其实地长了一对大眼睛,这在两种大海鲢同时存在的时候非常容易分辨。然后就是看头型。泰庞海鲢长了一个掠食气息浓郁的头部,头顶上翘,下颚明显前伸。我们前面说了它和翘嘴鲌鱼长得非常相像,“翘嘴”是个什么概念,我想大家都心知肚明吧?相对而言大眼海鲢完全就是个平民,头顶平直,头部呈最普通的三角形,又傻又大,没有一点上层掠食王者的气魄。最后看尾鳍,这个由于个体差异或是鳍叶破损的原因也许不会那么明显。总的来说泰庞海鲢的尾鳍比较短粗,看上去强壮坚挺;而大眼海鲢的尾鳍明显纤细修长,像是燕子的剪刀尾。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