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果油麻藤

大果油麻藤

豆科黧豆属植物
大果油麻藤(学名:Mucuna macrocarpa Wall.)是豆科黧豆属植物,因其茎内含有红色汁液,故又称为“血藤”。常利用枝干具有左右旋转的特性,缠住树干,螺旋式往上攀爬。叶为3出复叶,厚革质。总状花序多生于老茎上,花冠深紫色,旗瓣甚短,圆形,稍带绿白色。荚果。花期3-5月,果期6-7月。分布于中国台湾,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印度,尼泊尔,缅甸,泰国,越南及日本也有分布。
  • 中文名:大果油麻藤
  • 拉丁学名:Mucuna macrocarpa Wall.
  • 别名:
  • 界:植物界
  • 亚界:
  • 总门:
  • 门:被子植物门
  • 亚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 超目:
  • 目:蔷薇目
  • 亚目:蔷薇亚目
  • 科:豆科
  • 亚科:蝶形花亚科
  • 族:菜豆族
  • 亚族:
  • 属:黧豆属
  • 亚属:
  • 组:
  • 亚组:
  • 种:大果油麻藤
  • 亚种:
  • 变种:
  • 品种:
  • 分布区域:中国、印度、尼泊尔、锡金、缅甸、泰国、越南和日本等
  • 命名者及年代:Wall.,1828
  • 保护级别:

形态特征

大型木质藤本。

茎具纵棱脊和褐色皮孔,被伏贴灰白色或红褐色细毛,尤以节上为密,老茎常光秃无毛。

羽状复叶具3小叶,叶长25-33厘米;托叶脱落;叶柄长8-13(-15)厘米;叶轴长2-4.5厘米,小叶纸质或革质,顶生小叶椭圆形、卵状椭圆形、卵形或稍倒卵形,长10-19厘米,宽5-10厘米,先端急尖或圆,具短尖头,很少微缺,基部圆或稍微楔形;侧生小叶极偏斜,长10.5-17厘米;上面无毛或被灰白色或带红色伏贴短毛,在脉上和嫩叶上常较密;侧脉每边5-6;小托叶长5毫米。

花序通常生在老茎上,长5-23厘米,有5-12节;花多聚生于顶部,每节有2-3花,常有恶臭;花梗长8-10毫米,密被伏贴的淡褐色或深褐色短毛和稀疏深褐色或红褐色细刚毛;苞片和小苞片脱落;花萼密被伏贴的深褐色或淡褐色短毛和灰白或红褐色脱落的刚毛,花萼宽杯形,长8-12毫米,宽12-20毫米,2侧齿长3-4毫米,最下齿长5-6毫米;花冠暗紫色,但旗瓣带绿白色,旗瓣长3-3.5厘米,先端圆,基部的耳很小,长约1毫米,翼瓣长4-5.2厘米,宽1.5-1.7厘米,瓣柄长5-7毫米,耳长3-5毫米,龙骨瓣长5-6.3厘米,瓣柄长8-10毫米,耳长1-3毫米;雄蕊管长4.5-5.5厘米。

果木质,带形,长26-45厘米,宽3-5厘米,厚7-10毫米,近念珠状,直或稍微弯曲,密被直立红褐色细短毛,部分近于无毛,具不规则的脊和皱纹,具6-12颗种子,内部隔膜木质,厚1-5毫米,边缘加厚,无沟槽,与边缘相平行处常具不规则木质脊,但沿背腹缝线边缘无圆形的坚硬凸起。

种子黑色,盘状,但稍不对称,两面平,长2.2-3厘米,宽1.8-2.8厘米,厚5-10毫米,种脐围绕种子周围的3/4或更多,暗褐色或黑色。

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800-2500米的山地或河边常绿或落叶林中,或开阔灌丛和干沙地上。

大果油麻藤性喜温暖湿润气候,耐阴耐旱,畏严寒。生性强健,生长迅速,攀援力强,花期3-5月,果期6-11月,园林中其藤蔓攀援棚架生长,花期花序悬挂于棚下,吊挂成串,多者每串20-30朵。

分布范围

产自中国台湾、云南、贵州、广东、海南、广西。

印度、尼泊尔、锡金、缅甸、泰国、越南和日本也有分布。

主要价值

藤茎(老鸦花藤):涩,微温。舒筋活络,调经。用于风湿关节痛,小儿麻痹后遗症,月经不调。

【佤药】老鸦花藤:茎藤治小儿麻痹后遗症,贫血,月经不调,风湿筋骨疼痛《中佤药》。

【傣药】嘿良龙:茎治小儿麻痹后遗症,贫血,月经不调,风湿筋骨痛《滇药录》《滇省志》。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