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礼仪

大学生礼仪

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大学生礼仪(第二版)》主要介绍了大学生应掌握的公共礼仪、交往礼仪、应酬礼仪和个人礼仪几方面内容。[1]礼仪从一般意义上说是指人际交往中的沟通技巧。学习与运用礼仪讲究的是以尊重为本,善于表达并且要注意礼仪的规范性。
  • 书名:大学生礼仪
  • 别名:
  • 作者:金正昆
  • 类别:文教体育
  • 原作品:
  • 译者:
  •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页数:242页
  • 定价:24.00
  • 开本:16
  • 装帧:
  • ISBN:7300187455
  • 语种:简体中文
  • 出版日期:2011年05月01日

图书目录

导论

第一章公共礼仪

第一节公德

第二节交通

第三节会面

第四节礼品

第五节电话

第六节书信

第七节网络

思考题

第二章交往礼仪

第一节家庭

第二节校园

第三节友邻

第四节涉外

思考题

第一节拜访

第二节派对

第三节宴会

第四节娱乐

第五节运动

思考题

第四章个人礼仪

第一节修饰

第二节服饰

第四节交谈

思考题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第二版后记

内容提要

孔子曾说过:“礼者,敬人也。”他的本意是强调在人际交往中人人皆不可失去敬人之意。荀子也说:“礼者,养也。”强调的是礼仪是每个人皆须具备的为人处事的基本素养。

编写这本新的《大学礼仪》的主要特点有三:

第一,坚持面向当代大学生。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从来就是为我国人民服务、为我国学生服务的。有鉴于此,本教材的写作自始至终以学生为本。面向我国当代大学生,努力适应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自始致终是其首位的选择。

第二,坚持面向当代社会。毛泽东同志曾教导我们: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在写作本教材的具体过程中,作者一方面力求与时俱进,关注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传授新知识,另一方面则努力贴近生活、面向社会、服务国家,始终坚持讲道德、讲文明、讲教养、讲沟通。

第三,坚持面向世界。本教材的写作,既注意符合我国国情,以提升大学生个人素质为出发点,又重视尽可能多地传授国际惯例,以求提升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尽可能地满足其日益增加的走向世界、参与国际交流的迫切需要。

作者简介

金正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礼仪专家,国内多所高校兼职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主任,礼仪与公共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金正昆教授曾经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央广播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山东电视台等近百家媒体主讲礼仪。

金正昆教授率先在国内高校开设礼仪课程。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向社会推广与普及礼仪知识。并且已经出版多部相关专着与教材。

金正昆教授的代表作有:《礼仪金说I》、《外交学》、《涉外礼仪教程》、《商务礼仪教程》、《政务礼仪教程》、《服务礼仪教程》、《公司礼仪》、《公务员礼仪》、《外事礼仪》、《大学生礼仪》等20余部畅销作品。

图书文摘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着称于世,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礼仪,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并沉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始终以某种精神的约束力支配着每个人的行为。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

它属于道德体系中社会公德的内容,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并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形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公民素质的发展水平。

第一节礼仪的含义与特征一、礼仪的含义什么是“礼仪”?所谓“礼”,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是指人的容貌、举止,它包含了仪容、仪表、仪态和仪式等多种意思。“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仪式。礼仪属于道德范畴,是对礼貌、礼节和仪式的统称,它是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外在表现的行为规则和形式的总和。

这种行为规则和形式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基础上形成的,包括人们共同遵守的品行、程序、方式和外在的风度等。

“礼”和“仪”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礼”是内在的,是人们对自己、对他人的尊重、敬意的态度,而“仪”是外在的,通过一定的形式、程序、动作等表现出来的“礼”。所以,“礼”是“仪”的本质,而“仪”则是“礼”的现象。只有“礼”和“仪”完美结合,才是完整的礼仪。

礼仪的本质,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回答,而每一种回答只是概括了礼仪的某个方面的本质。从道德的角度,礼仪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也就是说,礼仪表现了个人的素质、修养,反映了个人对于交往的认知和应用。

从交往的角度,礼仪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艺术,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从民俗的角度,礼仪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一种惯例,是一种习惯形式,即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约定俗成的一种习惯做法;从美学的角度,礼仪是一种行为形式美,是人的心灵美的一种外化。

礼仪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它的本质要求人们按照公众认可的行为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以使人们的生活秩序安定并且和谐。礼仪作为一种交往程序,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社会成员所普遍遵守。礼仪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范畴,它既受社会生活的影响,又受经济基础的制约,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礼仪的内容大都以约定俗成的民族习性、特定文化为依据,集中反映了一定范围内人们共同的心理、文化和习惯。

礼仪,是对礼貌、礼节、仪式的统称。礼貌、礼节、仪式三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把三者视为一体,混合使用。

(一)礼貌

礼貌是指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为了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和友好,在仪表、仪容、仪态以及语言和动作上谦虚和恭敬的体现。它体现时代的风尚和人的道德品质,体现了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以及不同的行为环境中,虽然礼貌表达的形式和要求有所不同,但其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即应当做到:诚恳、谦恭、和善和适度,与之相反的是傲慢、粗野、蛮横和轻率。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微笑、一声“您好”等,都是礼貌的具体表现。

(二)礼节

礼节通常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符合礼的要求的各种行为规则及惯用形式,是对待他人态度的外在表现和行为规则的总和。它包括待人接物的方式、招呼和致意的形式、公共场合的举止风度、各种重大社交活动的规范程序等。

礼节是礼貌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中国古代的跪拜,现代世界大多数国家通行的点头致意、握手,一些国家的拥抱、亲吻等,都属于礼节的各种形式。

礼节是待人处世的规矩,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自然产生、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它不是某个团体或个人制定的,也不像法律条文那样至高无上,但是,要想得到别人的理解、社会的承认,就必须遵守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规则和方式,即遵守礼节。然而礼节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时间、空间或对象的改变而有所改变的。

(三)仪式

仪式是礼的程序形式,指在比较大的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的规范化的活动。一般都是较为隆重的,如发奖仪式、签字仪式、开幕式等。

综上所述,“礼仪”是对“礼”和“仪”的统称,是指人们在交往中形成的为大家所认同和遵守的,表达相互敬重、友善并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行为准则、程序、形式的总和。

二、礼仪的特征特点或者特征是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显着标志。与其他学科相比,礼仪具有一些自身独特的标志,这主要表现在其具有规范性、多样性、传承性、简易性、差异性、时代发展性等。学习和掌握这些特征,对于加深礼仪、的理解,更好地应用礼仪具有重要意义。

(一)规范性

礼仪是一种规范,礼仪规范的形成不是人们主观臆断、抽象思维的结果,而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果,首先,在人们生产实践活动中,由于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具有某种恐惧性和膜拜性,这种恐惧和膜拜转化为各种祈安求福的仪式,并长期流传下来,成为一种习惯、约束,从而形成一定的礼仪。

其次,礼仪是一定社会和一定阶段的共同生活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提出的要求,这种要求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这种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要求一经认可便成为规范,即一定的礼仪。再次,一定社会或一定阶段对这种社会要求和社会实践认识后,将其集中概括起来,用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便形成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准则。

这种行为准则支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若遵守这些准则便是合乎礼仪,否则便是失礼。由社交礼仪的规范性可以看出,社交礼仪的形成并不是单个或是几个人形成的,而是人们共同生活实践的结果。其准则约束对象也并不是单个人或几个人,而是一定范围内共同生活的人们。因此,社交礼仪具有规范性。

图书序言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在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力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礼仪越来越受到重视,显示着它的无穷魅力。任何社会的交际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人类的社会化程度越高,人们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是交际生活的钥匙。讲究礼仪既是文明的表现,同时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增多,礼仪的内涵也更加丰富,掌握和运用礼仪已成为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说过“不学礼,无以立”。知书达理,待人以礼,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礼仪可以彰显大学生不凡的气质风度、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升华道德情操、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礼仪教育的实质是教人如何尊重人、如何与人相处,在大学生中开展礼仪素质教育,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快社会化进程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礼仪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需要的礼仪教育并非是高深的理论教育,而是简单易行、通俗规范的礼仪知识。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把礼仪教育纳入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文化活动,对于重塑当代大学生的文明形象,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大学生有着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本教材共包括八章,主要学习礼仪的基本知识、个人礼仪、社交礼仪、家庭礼仪、校园礼仪、求职礼仪、公务礼仪、涉外礼仪等,在内容上从大学生现代交际的实际出发,重点介绍大学生应有的语言、行为举止和相应的礼节礼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本教材是在编者多年积累教案的基础上,参考并吸收了有关礼仪方面的着作和文献资料编写而成的。在此,谨向这些书的作者、编者表示感谢。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