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日

大学生心理健康日

每年的5月25日
为引导大学生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2000年,“5.25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在北京师范大学拉开帷幕,健康节取“5.25”的谐音“我爱我”,意为关爱自我的心理成长和健康,活动的主题是大学生人际交往和互助问题,口号为“我爱我——走出心灵的孤岛”。此后(2004年),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办公室向全国大学生发出倡议,把每年的5月25日确定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1]
  • 中文名:大学生心理健康日
  • 外文名:
  • 别名:
  • 节日时间:每年的5月25日
  • 节日类型:
  • 流行地区:
  • 节日起源:
  • 节日活动:
  • 节日饮食:
  • 节日意义:
  • 设定地点:
  • 设立机构:
  • 设定时间:

简介

5·25心理健康日是大学生自己的节日。200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学生的倡议下,5月25日被确定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日。

5·25是“我爱我”的谐音,对此,发起人的解释是:爱自己才能更好的爱他人。心理健康的第一条标准就是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乐观自信,这样的人才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的态度与人相处,能分享、接受,给予爱和友谊,能与他人同心协力。选择“5.25”是为了让大学生便于记忆,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几年来,这种理念在首都大学生生中传播开来并辐射全国。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构建和谐校园,进一步普及心理和精神卫生知识,引导大学生关注心理发展,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环境。这一高校学生活动,每年都会在5月25日通过心理学知识宣传、心理学讲座、放映心理影片等形式,推动全社会共同关心青年学生心理健康。

由来

2000年,由北师大心理系团总支、学生会倡议,十多所高校响应,并经北京市团委、学联批准,确定每年的5月25日为北京大学生心理健康日。

之所以把这样一个意义重大的日子定在5月25日,是用心挑选的。

首先,5月4日是五四青年节,长久以来,5月本身就被人们赋予了和年轻人一样的活力和激情。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人,首选的活动日当然是5月。

其次,鉴于现在的大学生缺乏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由此导致缺乏对自己心理问题的认识,所以“心理健康日”活动就是要提倡大学生爱自己,珍爱自己的生命,把握自己的机会,为自己创造更好的成才之路,并由珍爱自己发展到关爱他人,关爱社会。“5·25”取其谐音便是“我爱我”,充分体现了该活动的宗旨和目的。

背景

近几年,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在增多,一些大学生甚至出现了自杀、凶杀等恶性事件。

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高校大多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他们开展了许多诸如心理交流、心理讲座等活动,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知识。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队伍,正在逐渐成长。同时,大学生自身也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就是取谐音“我爱我”,意在引发大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意识。许多高校学生还自发建立了学生心理社团,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大学校园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扩展了大学生的心理知识储备,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应对、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开发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潜能。

历届

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是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

2000年首届北京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围绕主题,提出了自己的口号:“我爱我——给心理一片晴空!”。

2001年第二届活动的主题确定为改善人际沟通能力,口号是:“我爱我——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空间”。

2002年的第三届活动主要围绕“自我”方面展开,口号为:“我爱我——了解我自己”。

2003年的第四届活动主题针对“非典”,以危机干预为主题,口号为:“我爱我——危机•理性•成长”。

2004年,活动主题为大学生的社会化和人际关系问题,口号为:“我爱我——走出心灵孤岛”。这一年的5月25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团中央和教育部将这一天定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并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首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的开幕式。

2005年,第六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的主题为“我爱我——放飞理想·规划人生”。并举行了“首都大学生关注心理健康社团联盟”成立仪式。

2006年,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的主题是“我爱我——和谐校园,阳光心情”,其目的在于让大学生更进一步地走进心理学,更深刻地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心理健康,从而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创建一个和谐温馨的校园环境。

2007年,第八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以“生命教育”为主题,提出了“我爱我----构建和谐校园,让心灵撒满阳光!”的口号。

2008年,第九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的主题是“我爱我、祝福、成长、共进”,口号是“珍惜拥有、共建和谐”。

2009年,第十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的主题是“信心通向未来”,密切结合当前实际,如世界经济危机的风暴已波及校园,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越来越多的人际交往、情感交流、学业负担等问题。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