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交藤

夜交藤

多年生草本植物
夜交藤属于多年生草本。块根肥厚,长椭圆形,黑褐色。茎缠绕,长2-4米,托叶鞘膜质,偏斜,无毛,花期8-9月,果期9-10月。功能主治失眠症、劳伤、多汗、血虚身痛、痈疽、瘰疬、风疮疥癣等。干燥的藤茎呈细长圆柱状,表面紫褐色,粗糙,有扭曲的纵皱纹和节,并散生红色小斑点,栓皮菲薄,呈鳞片状剥落。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棕红色,木部淡黄色,本质部呈放射状,中央为白色疏松的髓部。气无,味微苦涩。以粗壮均匀、外表紫褐色者为佳。
    中文名: 拉丁学名:Tuber Fleeceflower Stem 别名: 界:植物界 亚界: 总门: 门: 亚门: 纲: 亚纲: 超目: 目: 亚目: 科:药蓼科 亚科: 族: 亚族: 属: 亚属: 组: 亚组: 种: 亚种: 变种: 品种: 分布区域: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浙江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中文学名:夜交藤 中文别名:棋藤、首乌藤

简介

夜交藤,多年生缠绕藤本。根细长,末端成肥大的块根,外表红褐色至暗褐色。茎基部略呈木质,中空。叶互生;具长柄;托叶鞘膜质,褐色;叶片狭卵形或心形,长4-8cm,宽2.5-5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箭形,全缘或微带波状,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两面均光滑无毛。圆锥花序。小花梗具节,基都具膜质苞片;花小,花被绿白色,5裂,大小不等,外面3片的背部有翅;雄蕊8,不等长,短于花被;雌蕊1,柱头3裂,头状。瘦果椭圆形,有3棱,黑色,光亮,外包宿存花被,花被具明显的3翅。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药理作用

有镇静和泻下作用。对小鼠用转笼法和对大鼠用多导睡眠图描记法研究夜交藤煎液的镇静催眠作用及对睡眠时相的影响,结果表明,转笼法夜交藤(9g/kg)与戊巴比妥钠阈下催眠剂量(20mg/kg)合用有明显的协同作用,睡眠多导图描记法夜交藤(20g/kg)与安定(5mg/kg)服药1次的即时睡眠作用基本相似,即总睡眠时间延长,主要是慢波睡眠时相延长,异相睡眠时期缩短。夜交藤煎液每口2次灌胃,连续3天,催眠作用更明显,并出现明显的慢波睡眠潜伏期缩短。

文献论述

1、《本草正义》:夜交藤,濒湖止称茎叶治风疮疥癣,作浴汤甚效,今以治夜少安寐,盖取其能引阳入阴耳,然不寐之源,亦非一端,苟不知从病源上着想,而惟以此为普通用品,则亦无效。但止堪供佐使之助,因是调和阴阳者,故亦有利无害。

2、《纲目》:风疮疥癣作痒,煎汤洗浴。

3、《本草再新》:补中气,行经络,通血脉,治劳伤。

4、《本草正义》:治夜少安寐。

5、《饮片新参》:养肝肾,止虚汗,安神催眠。

6、《安徽药材》:消痈肿、瘰疬和痔疮。

7、《陕西中草药》:祛风湿,通经络。治头眠,多汗,贫血,周身酸痛,疥癣等皮肤病。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藤茎长圆柱形,稍扭曲,长短不一,直径3-7mm。表面棕红色或棕褐色,粗糙,有明显扭曲的纵皱纹及细小圆形皮孔。节部略膨大,有分枝痕。外皮菲薄,剥离。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棕红色,木部淡黄色,导管孔明显,中央为白色疏松的髓部。气无,味微苦、涩。以枝条粗壮、均匀、外皮棕红色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含棕色色素的细胞。皮层较薄。中柱鞘纤维束断续排列成环,伴有少数石细胞群,纤维壁甚厚,木化。韧皮部较宽,束中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相聚。髓部小。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

药物应用鉴别

1、何首乌和夜交藤:同一植物,前者为其块根,后者为其藤茎。何首乌善补肝肾益精血;夜交藤,营养心肌而安神。药用部位不同,功效亦异。

2、朱砂和夜交藤:朱砂镇心安神,用治心火亢盛所致心烦不眠,夜交藤养心安神,用治心阴不足所致心虚失眠。虽均能安定神志,但机理迥然不同。

营养知识

1、用于虚烦失眠。夜交藤具有养血安神作用,以用于阴虚血少所致的失眠为主,常与合欢皮相须配合,也可与枣仁、柏子仁、远志等同用。

2、用于周身酸痛。夜交藤既有养血作用,还可通利经络,治血虚周身酸痛,可配合当归、地黄、鸡血藤、络石藤等同用。

3、用于皮肤痒。夜交藤煎汤外洗治皮肤痒疹,有一定止痒作用。

功效

夜交藤性平无毒,味甘微苦,入心、肝经,有安神养血、祛风通络的功效,主治阴虚血少、虚烦不眠、风湿痹痛、皮肤痒疹等症。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