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人格障碍

多重人格障碍

心理学术语
多重人格障碍是心理疾病的一种,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CM)中归类于第一轴的解离症的一种。多重人格具有超过一个(若是2个则称为双重人格)的人格存在,就有如“在一个身体里住著好几个灵魂”。
    中文名:多重人格障碍 外文名:DissocialiveIdentityDisorder 定义: 别名:人格分裂 传染病:否 就诊科室:精神病科 常用药物:镇定剂

定义

它有过多种名称,在CCMD-3中称为“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属癔症;在ICD-10中称为“多重人格障碍”,属分离(转换)性障碍,在DSM-IV中称为“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属解离型障碍。1994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将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定义为该病症的国际统一正式名称。

介绍

过去认为,多重人格在人群中的比率是非常低的。但近年的发现表明,多重人格其实并非那么少见。此症以女性为多,其发病率通常为男性的三至九倍。

多重人格障碍曾经被认为是一种人格障碍,但它早在1994年就已被重新命名为解离性认同障碍,属于解离症的极端类型,比较罕见。根据《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的记载,当某个与多个心理过程与意识的其他部分发生分离时,就意味着解离症将会出现。这种病的症状有人的意识、对身份的认同或身体行为出现突变,可能会有明显的记忆丧失。这种病发作后,病人无法回忆起一些重要的个人信息(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在哪?)有的人会为自己虚构一个新的身份,他把这个身份当做真实的自己,因此它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人格”,但实际上这个人格是不完整的,因为它没有经过正常的人格塑造过程。它们只能成为一个个“身份认同”。处在新人格中的人如果再次出现解离症发作,那么他可能再虚构一个人格,这便是多重人格障碍。

离性身份障碍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强烈的应激、能力的分离(包括在意识中将个人的记忆、知觉和身份统一),成长过程中防御能力的习得,童年期遭受伤害后缺乏同情和抚慰以及对今后伤害性刺激的自我保护的能力缺乏等。身份认同的统一并不是与生俱来,它依赖于后天各种资源和经验而发展。在遭受创伤的孩童,这种发育被阻断,许多本该组合于同一身份中的特质仍然处于孤立状态。

多重人格患者的每一个人格都是稳定、发展完整、拥有各别思考模式和记忆的。分裂出的人格包罗万象,可多重人格患者以有不同的性别、年龄、种族,甚至物种。他们轮流出现控制患者的行为,此时原本的人格对于这段时间是没有意识也没有记忆的。分裂出的人格之间知道彼此的存在,但原本的人格(即未产生多重人格前的人格,或称主人格)并不知道“他们”的存在,所以即使患者发现自己的记忆有截断的现象,也无法知道自己已有多重人格。但分裂出的人格中往往会有一个是知道所有事的,如果这个人格愿意合作,治疗人员就能从中得知许多有益的资料。

相对常见的形式是双重人格,通常其中一种占优势,但两种人格都不进入另一方的记忆,几乎意识不到另一方的存在。从一种人格向另一种的转变,开始时通常很突然,与创伤性事件密切相关;其后,一般仅在遇到巨大的或应激性事件、或接受放松、催眠或发泄等治疗时,才发生转换。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以激烈,人们的压力加大,心理类疾病频繁发生。由于人们对这些疾病不了解,所以容易将这些心理疾病神秘化,甚至把这类疾病看作是一种超能力。多重人格障碍就被某些人视为一种超能力。这是因为人们都渴望自己能够从巨大的压力下解脱,所以将人格转换看作是一种超能力。

诊断标准

1、符合癔症诊断标准;以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为主,丧失自我统一感,有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

2、对周围环境缺乏觉察,周围意识狭窄或对外界刺激异乎寻常的注意狭窄和选择性注意,并与病人改变了的身份相联系;

3、上述症状必须是非己所欲,发生在宗教或文化背景认可情境中的类似状态之外或系其延伸;

4、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5、排除分裂症及其相关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病人通常具有一连串和其他神经症以及精神疾病相似的症状,如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情感性障碍和癫痫。大多数病人有抑郁、焦虑(出汗、脉搏加速、心悸)、恐惧、惊恐发作、躯体不适、性功能障碍、饮食障碍以及创伤后应激等症状。常见自杀观念,企图以及自伤。许多病人在某些时候有精神活性物质滥用。

人格转换和间断性遗忘障碍常常使得病人的个人生活一团糟。由于不同人格之间的相互作用,分离性障碍的病人时常报告听到内心的对话和其他人格评论和针对病人的声音。这些声音被认为是幻听。

分离性身份障碍具有一些特征性的症状,包括症状表现的波动;社会功能的波动,即从十分能干到无能;严重的头疼和其他躯体疼痛;时间定向障碍;时光倒流;遗忘;人格解体和失去现实感。人格解体是指没有真实感,从自我中脱离,游离于个人身体和精神活动之外。病人对自己的生活感觉像一个旁观者,对于自己的观察由于在看一部电影。人格解体是指对熟悉的人或环境感到陌生或不真实。

分离性身份障碍的病人常被告知他们所作过的一些事和行为,但是对此病人无法回忆。他们可以发现一些无法解释和认同的东西,后果,笔迹;他们会将自己称作“我们”或用第三人称(他、她、他们)称呼自己;他们对6到11岁所发生的事记不清。病人对童年早期经历的遗忘是常见而广泛的。

由于分离性身份障碍病人表现出类似于其他精神疾病的症状,所以在明确诊断之前,病人往往会被诊断成多种其他的精神疾病,而先前的治疗也以失败告终。在团体中,控制力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包括对自己的控制和对他人的控制。

产生原因

多重人格的产生与童年创伤有密切相关,尤其是性侵害。患者的男女比(1:9)可以作为佐证,这或许是女孩比男孩易受到性侵害的缘故。当受到难以应付的冲击时,患者以“放空”的方式,以达到“这件事不是发生在我身上”的感觉,这对长期受到严重伤害的人(如近亲相奸)来说,或许是必要的。

治疗

这种人一经发现就要及时治疗。治疗成功的有很多例所以不用担心。一定要积极配合。如果担心自己得这种你可以询问身边的人自己是否有异常。一般精神疾病都是身边的人首先发现的。来我们这治疗的也都是由他人带着的。和他们相处其实也没什么困难,除非这个人格分裂的人的次人格很偏激,那可能这个次人格也存在某种精神疾病。其他的你只要把他当成多人就成的。就像我们平时都要面对不同种人。不要歧视或者冷淡他们,这样可能会加重他们的病情。记住他们也只是普通人,只要没有攻击性行为都是可以正常交往甚至做朋友的。

多重人格往往由情感创伤引发———特别以童年期的精神创伤为多见。其治疗方法,有格式塔疗法、精神分析法、支持疗法等。但所有疗法都离不开家人、朋友、同事等人长期而耐心的配合。治疗时尤应避免激惹病源。早在19世纪,一些医生如D·佩雷(1840)、普卢默(1859)、阿扎姆(1887)等人就已著文指出,大多数多重人格患者将持续多年方见好转,而且非常难以治疗。然而,近年来,作为人格障碍研究的一个成果,有关多重人格患者治疗的若干原则已经问世:

1、催眠分析要比经典的精神分析更具疗效。

2、当治疗者与多重人格患形成一种良好的移情关系,避免对患当中任何一个人抱以反感或恶意时,治疗最具动力。

3、鼓励各分离的人格之间的内部交流,因为这种内部交流有助于“拆除”置于主体人格和后继人格之间的隔墙。

4、分离人格的产生有些是因为未能满足正常的需要,对此应考虑需要的功能,不能轻率处置。

5、治疗者的责任是帮助患者将后继的人格返回到它们最初的目标上来,以便转移后继人格与主体人格的对立立场。

6、坚决不能操纵或离间主体人格和后继人格,因为这种策略通常会导致治疗的失败。

7、后继人格一旦形成,它就会强烈抵御企图消灭它的一切努力。因此,治疗者不能去消除它,而应该注重它与主体人格的同一性,设法整合它们,使之像正常的情绪变化那样操作。

8、通过宣泄,把主体人格“诱导回来”,让其对原先无法接受的愤怒、不满、冲动等承担责任,并用更为建设性的办法处理它们。由于诱导主体人格的过程也是发泄后继人格的过程,因此置于两者之间的隔墙便会自动解体,两者的交流得以实现。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人们对多重人格研究的兴趣日益增强,但多重人格仍然是人格障碍中最难理解和应对的领域之一。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