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枯草

夏枯草

唇形科夏枯草属植物
夏枯草(学名:Prunella vulgaris L),别名:麦穗夏枯草、铁线夏枯草(云南丛书),麦夏枯、铁线夏枯(滇南本草),夕句、乃东(本经)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匍匐根茎,节上生须根。茎高达30厘米,基部多分枝,浅紫色。花萼钟形,花丝略扁平,花柱纤细,先端裂片钻形,外弯。花盘近平顶。小坚果黄褐色,花期4-6月,果期7-10月。夏枯草生长在山沟水湿地或河岸两旁湿草丛、荒地、路旁,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以河南、安徽、江苏、湖南等省为主要产地。夏枯草适应性强,整个生长过程中很少有病虫害。有清火明目之功效,能治目赤肿痛、头痛等。
    中文名:夏枯草 拉丁学名:PrunellavulgarisL. 别名:麦穗夏枯草、铁线夏枯草 界:植物界 亚界: 总门: 门: 亚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超目: 目:唇形目 亚目: 科:野芝麻亚科 亚科: 族: 亚族: 属:夏枯草属 亚属: 组: 亚组: 种: 亚种: 变种: 品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木;根茎匍匐,在节上生须根。茎高20-30厘米,上升,下部伏地,自基部多分枝,钝四棱形,其浅槽,紫红色,被稀疏的糙毛或近于无毛。茎叶卵状长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等,长1.5-6厘米,宽0.7-2.5厘米,先端钝,基部圆形、截形至宽楔形,下延至叶柄成狭翅,边缘具不明显的波状齿或几近全缘,草质,上面橄榄绿色,具短硬毛或几无毛,下面淡绿色,几无毛,侧脉3-4对,在下面略突出,叶柄长0.7-2.5厘米,自下部向上渐变短。花序下方的一对苞叶似茎叶,近卵圆形,无柄或具不明显的短柄。

轮伞花序密集组成顶生长2-4厘米的穗状花序,每一轮伞花序下承以苞片;苞片宽心形,通常长约7毫米,宽约11毫米,先端具长1-2毫米的骤尖头,脉纹放射状,外面在中部以下沿脉上疏生刚毛,内面无毛,边缘具睫毛,膜质,浅紫色。

花萼钟形,连齿长约10毫米,筒长4毫米,倒圆锥形,外面疏生刚毛,二唇形,上唇扁平,宽大,近扁圆形,先端几截平,具3个不很明显的短齿,中齿宽大,齿尖均呈刺状微尖,下唇较狭,2深裂,裂片达唇片之半或以下,边缘具缘毛,先端渐尖,尖头微刺状。

蓝紫或红紫色,长约13毫米,略超出于萼,冠筒长7毫米,基部宽约1.5毫米,其上向前方膨大,至喉部宽约4毫米,外面无毛,内面约近基部1/3处具鳞毛毛环,冠檐二唇形,上唇近圆形,径约5.5毫米,内凹,多少呈盔状,先端微缺,下唇约为上唇1/2, 3裂,中裂片较大,近倒心脏形,先端边缘具流苏状小裂片,侧裂片长圆形,垂向下方,细小。

雄蕊,前对长很多,均上升至上唇片之下,彼此分离,花丝略扁平,无毛,前对花丝先端2裂,1裂片能育具花药,另1裂片钻形,长过花药,稍弯曲或近于直立,后对花丝的不育裂片微呈瘤状突出,花药2室,室极叉开。花柱纤细,先端相等2裂,裂片钻形,外弯。花盘近平顶。子房无毛。小坚果黄褐色,长圆状卵珠形,长1.8毫米,宽约0.9毫米,微具沟纹。花期4-6月,果期7-10月

主要变种

白花变种:该变种与原变种不同在于花白色。产四川南部;生于溪旁,海拔750米。

狭叶变种:这一变种与原变种不同在于叶全缘,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1.5~4厘米,宽6~10毫米,无毛或疏生柔毛。产云南,四川;生于路旁,草坡,灌丛及林缘等处,海拔达3200米。

生长环境

夏枯草喜温暖湿润的环境。能耐寒,适应性强,但以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好。也可在旱坡地、山脚、林边草地、路旁、田野种植,但低尘易涝地不宜栽培。

地理分布

中国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新疆,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四川及云南等省区。

世界分布在欧洲各地,北非,苏联西伯利亚,西亚,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地均广泛分布,澳大利亚及北美洲亦偶见。 日本琉球亦产。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