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

汉语汉字
培,现代汉语常用字、一级字,又用作姓,读作péi,最早见于篆文,其本义是指给植物或墙堤等的根基垒土。《礼记·中庸》:“故栽者培之。”引申指扶助、培养,还可引申为涂抹、粉刷,把东西埋在灰、沙中保存等义。
  • 中文名:培
  • 拼音:péi
  • 繁体:
  • 部首:土
  • 字码:U+57F9
  • 五笔:fukg
  • 仓颉:gytr
  • 郑码:bsj
  • 笔顺:横、竖、提、点、横、点、撇、横、竖、横折、横
  • 字级:一级字
  • 平水韵:十灰
  • 注音:ㄆㄟˊ
  • 造字法:形声
  • 总笔画:11
  • 词性:动词、名词
  • 形体结构:左右结构
  • 异体字:㟝、垺、碚、坯、?

字源演变

“培”,形声字。小篆从土,“咅”声。隶变后楷书写作“培”。“土”是指土壤、土地。“咅”是“倍”的省字。“培”为加倍填土,本义是指给植物或墙堤的根基垒土。《说文》:“培,培墩土田山川也。”其意为:“培”,在物体的根基处垒出土堆,培土使之成堆、培田使之固土、培山使之固本、培川使之固堤。陆游《镜湖》:“增卑以为高,培薄使之坚。”其意为:填土使地势低下的增高,使基础薄弱的坚厚。”土“为根基,为基础;”咅“是加倍。由此可引申为对人才的培养。

旧时百姓造房,墙基多用泥土版筑而成。如遇暴雨,雨水将会冲刷墙基,将泥土一点点冲走;平时因为风化、腐蚀等原因,墙基也会逐渐削弱,出于安全起见,需要定期修补墙基,给墙培土。日积月累,墙体会越变越厚,尤其是房屋的后墙,会垒加得格外稳固、厚实,所以”培“有时特指房屋的后墙,同样,为了保护植物的根部,使之能为植物提供充分的水分和营养,也需要在植物的根部添加泥土,即培土。无论是给建筑物的根基垒土,还是给花草树木培土,”培“都起着保护、扶持的作用。

现代释义

基本字义

péiㄆㄟˊ

为保护植物或墙堤等,在根基部分加土:~土。~种(zhòng)。~修。~植。

帮助和保护人的成长:~养。~育。~训。

详细字义

培péi

〈动〉

(1)(形声。从土,咅(pǒu)声。本义:给植物或墙堤等的根基垒土)

(2)同本义[earth up]

培,培敦土田山川也。——《说文》。按,垒土也。

若见垒培。——《国语·晋语》。注:“垒墼曰培。”

故栽者培之。——《礼记·中庸》

凿培而遁之。——《淮南子·齐俗》。注:“培屋后墙也。”

高培则拔。——《吕氏春秋·辨土》。注:“培田侧也。”

(3)又如:培户(昆虫把土堆在洞穴周围)

(4)增益;增添[add]。如:培敦(增加其封地);培堆(层层叠起;堆高)

(5)培养,教育[cultivate;educate]。如:栽培(种植;培养);培壅(培养)

(6)把东西埋在灰、沙中保存[bury in sandorash]。如:以灰培瓜子;放在沙中培着

(7)通“凭”(píng)

〈动〉

凭借、依靠[by force of;depend on]

而后乃今培风。——《庄子·逍遥游》

常用词组

培护、培土、培修、培训、培养、培壅、培育、培植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三】【土部】培

培敦。土田山川也。从土咅声。薄回切。

说文解字注

培敦、

逗。

土田山川也。

左传。祝?曰。分鲁土田倍敦。释文曰。倍本亦作陪。许所见作培为是矣。杜云。倍、增也。敦厚也。左氏但言土田。而鲁颂曰。锡之山川。土田附庸。大雅曰。告于文人。锡山土田。毛传曰。诸侯有大功德。赐之名山土田附庸。鲁颂笺云。策命伯禽。使为君于东。加赐之以山川土田及附庸。令专统之。王制曰。名山大川不以封。诸侯附庸则不得专臣也。按封建所加厚曰培敦。许合诗以释左也。引申为凡裨补之偁。

从土。咅声。

蒲回切。按古音在一部。

康熙字典

【丑集中】【土字部】培

《广韵》薄回切《集韵》《韵会》《正韵》蒲枚切,?音裴。《说文》培敦土田山川也。一曰益也,养也。《中庸》栽者培之。

又《集韵》薄亥切,音倍。重也。《庄子·逍遥游》而后乃今培风。一曰鼻墨切,音卜。

又《扬子·方言》晋楚之闲,冢或谓之培。

又《广韵》《集韵》?薄口切,音瓿。小阜也。《晋语》赵简子使尹铎为晋阳,必堕其垒培。

又《集韵》铺枚切。同?,瓦未烧者。又蒲来切,音?。封垤也。又房尤切,音浮。人名。鲁有申培公。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