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利迪尔

埃里克·利迪尔

苏格兰田径运动员
埃里克·亨利·利迪尔(Eric Henry Liddell,又译作伊利克·里达尔,中文名李爱锐、李达),1902年1月16日出生于中国天津。苏格兰田径运动员,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利迪尔曾在1924年巴黎奥运会上摘得400米跑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大学毕业后返回天津任教,同时还参与了天津民园体育场的设计和改建。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抓入集中营并在抗战胜利前夕死于集中营。现在香港建有埃里克·利迪尔基金会。
  • 别名:伊利克·里达尔李爱锐李达苏格兰飞人
  • 出生日期:1902年1月16日
  • 出生地:中国天津
  • 去世日期:1945年2月21日
  • 民族:苏格兰人

生平简介

1924年巴黎奥运会

埃里克·利迪尔于1902年1月16日出生在中国天津,中文名李爱锐,又名李达,父母均为苏格兰人

1907年,利迪尔随父母回国上学,中学毕业后考入爱丁堡大学。在大学期间,富有体育天赋的利迪尔成为大学橄榄球队的出色运动员,后加入了苏格兰国家队。不久,英国体育界的一位著名教练发现了他,并引领其走上了田径之路。从此,在田径竞赛场上他一次又一次获得殊荣。

1923年,也就是巴黎奥运会的前一年,利迪尔在英格兰赢得一次比赛的冠军。一家报纸用“那是20世纪的赛跑”来称赞利迪尔在那场比赛中的表现。另一家报纸则评价说:“利迪尔的双腿似乎在闪耀着一种精神,他总是怀着必胜的信念,没有一个对手可以超越他,而他总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1924年在巴黎举行的第八届奥运会上,利迪尔以47秒6的成绩打破了400米跑的奥运会纪录和世界纪录,夺取了该项目的金牌。1925年8月,他放弃了优厚的条件和待遇,毅然回返他的出生地中国天津。

他在天津的一所中学里当了近20年的教师,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家。1942年,利迪尔同众多西方侨民一起,被日军押送到潍县集中营。囚禁生活的苦闷和绝望可想而知,但利迪尔并没有屈服,他坚持公道、伸张正义、幽默乐观,被推选为营区康乐小组的主席。他还编写了一本化学小册子,为集中营里的孩子们补习功课,带他们进行体育活动,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飞毛腿叔叔”。

利迪尔于1934年在中国与加拿大籍护士弗劳伦丝·麦肯齐结婚,并育有两个女儿。1941年5月,当妻子又一次怀孕之后,利迪尔让她带着两个女儿到加拿大避难。

本来,进入集中营的利迪尔还是有机会与妻女见面的,因为日本提出用集中营关押的侨民与英美等国交换战俘,于是英国方面就将利迪尔的名字列入了第一批交换名单之中,但利迪尔把逃出苦海的机会让给了别人,主动选择留在集中营。1945年2月21日夜,利迪尔与他在加拿大出生的第三个女儿未曾见过一面,即因患脑瘤而病逝于集中营内。这一天离日本宣布战败只有175天。

简要评传

埃里克·利迪尔

1924年7月11日,在巴黎举行的第八届奥运会400米比赛里,利迪尔不出意外地拿到冠军,并以47秒6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在勇夺第八届奥运会400米冠军后,利迪尔成为英国不少企业争相聘用的对象。然而,利迪尔婉拒了所有邀请,毅然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天津,在新学中学(现天津17中)当了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

考试、实习、下决心如愿以偿当上老师

新学中学是英国伦敦会创办的教会学校。对于所聘用的外籍教师,学校有一套严格的录用标准。为了实现在这里任教的愿望,利迪尔先是经过考试,然后写下一份决心书,才被校方录用。随后,利迪尔还必须到中国的一个贫困地区实习一段时间,再经过最后一次答辩,并详细论述自己的见解和决心,方可登上新学中学的讲台。校方考虑到所有英籍教师中文水平不高,所以,利迪尔还必须到北京燕京大学学习一年中文。

深受爱戴的外籍老师

在新学中学,利迪尔承担高中理工科的教学工作。每次讲课后,利迪尔从不率先离开教室,而是礼貌地让学生们先走。走下讲台后,如果还有学生在教室里,他便坐到学生中间,与他们交谈。利迪尔负责而仔细,即便仅有一个学生听不懂他讲的课,他都会毫不犹豫地重讲一遍。一次,一个学生因上学时自行车坏了,迟到了几分钟。利迪尔问明情况后,将几分钟前讲过的内容又耐心地重复了一遍。

利迪尔深受学生欢迎,却招致学校教导主任朗曼先生的嫉妒。利迪尔每年都要被邀请参加国际比赛,作为教导主任,朗曼认为这样会影响教学计划。利迪尔要求学生不但学习好,身体也要强健,朗曼则认为学生只要把书本上的知识学好,毕业能考上名牌大学,增加学校声誉就可以了。

两位老师各抒己见,但绝大多数学生站在利迪尔这边。有些学生因为受了朗曼的嘲骂,便给他起了“榔头”的外号(因为他姓“朗”,又是学校老师的头儿)。

做试验“耍赖”弹钢琴“发疯”

为了使学生们对学习产生兴趣,上化学课时,利迪尔常常让学生从课本中跳出,以实验代替文字描述。一次试验时,利迪尔先让学生用手蘸一种化学品品尝,他自己也用手指蘸了一下,然后就放进嘴里。这种化学物质非常臭,闻后会感到恶心。学生们品尝后,龇牙咧嘴,利迪尔却若无其事。学生们都惊呆了,为什么老师的味觉与众不同?利迪尔“得意”地看着诧异的学生们,笑着道出其中原委———利迪尔先用食指蘸化学物质,放入口中的却是中指。操作时,利迪尔手疾眼快,大家没看出一点破绽。

不过,利迪尔老师也有闹笑话的时候。新学中学坚持中文教学,而外籍教师中文水平较低,经常出现语言不通的情况。一天早晨,在学校大礼堂的集会上,利迪尔手弹一架老式钢琴,领着学生们唱圣诗。这架钢琴在弹唱时,琴后的风箱必须拉动才能发音,并且还要有节奏,平时有校工负责拉动音箱。不巧,当天钢琴发音不太响亮,利迪尔心里着急,就向校工喊:“我要风,我要风!”意即加大风力,可那校工听成“我要疯,我要疯!”吓得丢下风琴就往外跑,以为利迪尔“疯”了。

冒险“跳船”只为及时返校

1928年,尽管利迪尔已长期疏于练习,但依然接到邀请,参加在大连举行的一场国际运动会,在这次激烈程度近似于奥运会的角逐中,利迪尔凭借扎实的根底,轻松获得200米和400米跑的金牌。

赛后,利迪尔急欲返津,但比赛当天,返回天津的轮船下午3点起航,而比赛要到2点45分才结束。因为开往天津的轮船一周才有一次,所以利迪尔若不及时返津,就要延误一周的课时。为了尽量节约时间,利迪尔租了一辆计程车,让其停在运动场的跑道终点附近,预先发动引擎,并装上行李。

比赛结束后,利迪尔径直跑向已等候多时的计程车。到达码头时,为时已晚,轮船刚刚起锚,离岸已有很远的距离。于是,他急速跑到离船最近的岸边,先全力将行李抛上船,随后,倒退几步,再全力起跑,飞身跳上轮船的尾部。全船乘客瞠目结舌。此时,利迪尔还穿着运动服。

轮船按时抵达天津,利迪尔及时赶回学校。学生们很纳闷,老师为何如此神速?利迪尔“老实”地向大家交代了这一“恶作剧”。

民园体育场凝聚利迪尔心血

利迪尔大学毕业刚到天津时,正在改建天津民园体育场的工部局请他对民园体育场提出改进建议。根据世界田径赛场的标准以及自己参加比赛的经验,利迪尔对民园体育场的改建提出许多宝贵建议,如跑道结构、灯光设备、看台层次等。

由于改建成功,民园体育场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一流比赛场地,不少国际大赛都在这里举行。利迪尔当然成了体育场的常客———每天早晨,他都在这里跑步锻炼。如今的民园体育场依然是天津重要的体育活动中心之一。

“埃里克叔叔”死于日军集中营之谜

1995年,适逢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一位日本教授发现了一件已经沉睡半个世纪、但保存完好的埃里克·利迪尔在山东潍坊日本集中营的死亡证明。这份死亡证明书共有3页,记载了利迪尔死亡时的年龄为43周岁零一个月,死亡日期是1945年2月21日傍晚9点20分,大夫签字日期是2月22日。如今,这份死亡证书保存在设在香港的埃里克·利迪尔基金会。

然而,利迪尔是如何被日军抓入集中营并且死于集中营的呢?

遭日本宪兵毒打

1942年底至1943年初,日军对所有侨民进行了细致的核实登记工作,并给每人发了一个红袖章,上面印有各自的国籍。日军规定,自发放之日起,每人都必须将其佩戴于左臂。

一个天气晴朗的上午,利迪尔和一位美籍教师相约出去购物,他们想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如毛巾、鞋油和牙膏,准备进入集中营时使用。当天,利迪尔一时疏忽,把袖章放进上衣口袋。在返回集中营的路上,正巧遇上两名沿街巡视的日本宪兵,当他们发现眼前的这个外籍侨民没有佩戴红袖章时,冲上去冲着利迪尔就是一通拳打脚踢。

被打的利迪尔一言不发,默默地从口袋里掏出红袖章,并戴到左臂上。正欲离开时,一个日本宪兵又赶上前,给了他一记耳光,嘴里使劲地哇哇乱叫。利迪尔愤怒地瞪了日本宪兵一眼,便拉着那位美籍教师走开了。

集中营里为孩子编教材

山东省潍坊市乐道广场(潍县集中营旧址)的利迪尔纪念碑敬和雕像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将大约1500名在中国的外国侨民送往位于山东潍坊的日本集中营,利迪尔名列其中。

利迪尔永远是一个深受大家欢迎的人,即便是在集中营里。孩子们觉得他是一位慈祥的父亲,亲切地称他“埃里克叔叔”。年纪大的,则将他视为一位可靠的朋友、绝对可以信赖的人。

集中营有一个16岁的女孩儿戴丝,喜欢化学。她希望获释后能报考牛津大学化学系。利迪尔便成了她的义务教师。当时,集中营里没有任何化学课本,利迪尔凭借自己超凡的记忆力,居然编写出一本化学教科书。所有的方程式和化学实验都被纪录在这个小本子上。后来,数十位青年人主动提出,让利迪尔当他们的老师。因为没有课桌、椅子,“上课”时,利迪尔站着,“学生”们就坐在木箱和大衣柜上。加拿大人大卫·米曹博士曾在集中营里生活过,也当过利迪尔的学生,他至今保存着利迪尔编写的化学教材。

兰格登古凯,美国人,他所写的《山东集中营内》一书中,对利迪尔做过如下描述:“当我在集中营的晚上,走过娱乐室时,经常看见埃里克·利迪尔俯身在棋盘和船模型旁工作,或者在指导人们跳一种社交方格舞。他总是全神贯注,又兴致盎然地捕捉那些被囚禁者的想象力。他已经四十几岁,但身体仍然轻巧、柔软,步履灵活自如,不过最重要的是,他那时充满幽默感和热爱生命的热情,他的热心和魅力,使大家适应了那段苦难的日子。”

十字架上黑鞋油写下英雄的名字

集中营生活极端压抑,利迪尔经常感到头部疼痛,但他从不向日本人求助,也没有告诉任何狱友。就在他去世前几天的晚上,他还冒着生命危险,独自前往集中营的陈尸所为两名死去的修女祷告。

谁都没有想到,利迪尔会突然离开人间。这个噩耗震撼了整个集中营,在这些被囚的侨民心中,只有利迪尔才是一个永远也不会倒下的人。因为条件受限,利迪尔的尸体被放在一个临时制作的棺材里,并被抬到距离日本侨民区及军属居住区不远的一个荒凉的坟场上。狱友们在利迪尔的坟墓旁竖起一支简单的十字架。由于找不到油漆,也没有带颜色的笔,他们就用黑鞋油在十字架上写下利迪尔的名字。

利迪尔的死讯,从戒备森严的山东潍坊集中营,迅速传遍全球。利迪尔去世时,他的妻女远在加拿大。直至1945年5月,她们才在多伦多知道利迪尔去世的消息。

天津市重庆道38号利迪尔故居

1988年,一批中外友好人士聚集山东潍坊,为在那里建立的埃里克·利迪尔墓地纪念碑举行揭幕仪式。纪念碑由他的家乡苏格兰的马尔岛花岗石制成,镌刻有中英文碑文,正面是:“他们应可振翅高飞,为展翼的雄鹰;他们应可竞跑向前,永远不言疲劳。”背后则记载了利迪尔辉煌而短暂的一生。1990年,为了纪念这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位出生于苏格兰、后居住在香港的土木工程师丘嘉先生,倡导并建立了埃里克·利迪尔基金会。

后记

利迪尔给后人留下一笔极其丰富的精神遗产,在日本集中营最后的日子里,他曾赋诗一首,表述了对人生的感慨:

“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虽然都像是站在同一条跑道上,但每个人所做的事又是不同的,因此生命的意义也便有所不

同。”[1]

感人片断

· 1924年巴黎奥运会夺冠后埃里克·利迪尔如是说——

人是由身、心、灵三部分组成的。体育只是全人教育的一部分。最优秀的教育不是厚此薄彼,而是使每一部分都得到充分发展。我们不仅要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也要拥有健康强壮的身体,更要牢记我们是有灵性的人。

· 1933年埃里克·利迪尔答加拿大记者问——

问:你真的很高兴将生命奉献在现在的事业上吗?你难道不留恋那闪烁的镁光灯、蜂拥的人潮、激动的观众、大声的欢呼、珍贵的庆功酒吗?

答:当然,有时人会很自然地想到这一切,但我更喜欢我在中国所从事的工作,因为这方面的价值远超过你所说的一切。你知道,这份荣耀是一个永不朽坏的冠冕。

· 1944年在潍坊集中营埃里克·利迪尔如是说——

运动是很美好的事情。最美妙的,不是那近乎超人般的成就,而在于它所表现的精神。拿掉那种精神,它就是死的!圣灵之于基督徒的生命,就像运动精神之于运动,而且前者更甚于后者。

They shall mount up with wings as eagles; they shall run and not be weary.

影视形象

影片

年份

饰演者

电影《火的战车

1981

伊安·查里森

电影《终极胜利

2016

约瑟夫·费因斯

参考资料

[1] 奥运冠军长眠潍坊集中营 英国奥委会CEO悼念民族英雄 · 新浪体育[引用日期2017-02-24]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