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

政治学的分支
国际关系是政治学的一个范畴(英文:InternationalRelations),国际关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国际社会之间的外交事务和关系,如国家、政府国际组织、非政府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国际关系既是学术的领域,也是公共政策的领域。作为政治科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国际关系也和经济、历史、法律、法学、地理、社会、人类学、心理学,文化研究紧密联系。从全球化到领土争端、核危机、民族主义、经济发展、恐怖主义、人权,都是国际关系学研究的议题。
    中文名:国际关系 外文名:InternationalRelations 别名: 隶属:政治科学 含义:研究国际之间外交事务和关系 研究目标:领土争端、核危机等 创立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影响:影响了后世思想

发展历程

斯坦利·霍夫曼的说法:“国际关系理论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国际关系理论应该在国家出现以后不久就出现了。《左传》中的“烛之武却秦师”,《史记》中记载的“连横”、“合纵”等等,以及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历史中的一些事件,都具有国际关系理论的萌芽,只是都一直没有被系统化。直到一战以后,国际关系问题才逐渐形成一门学科并在西方一些大学中讲授。这门年轻的学科,却又是理论派别和分歧最多的学科之一。

这些理论派别有两个特点,一是相互关心的东西相差很大,二是相互之间攻击的热情很高。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国家出现就有了国际关系。但是古代对国际关系的研究没有形成一个学科,而是主要散见于古典政治学,历史学,哲学的某些部分。如:《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和中国古代的《战国策》等。国际关系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是20世纪的事情。

191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第一个国际关系教席一般被认为是国际关系学科建立的标志。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它才有了比较象样的可称为一门学科的轮廓,国际关系学者们在理论体系,主要概念,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对象等方面开始出现明显的共同点。直至今天,国际关系仍不能算得上是一门比较成熟的社会科学,但是从现实中已经涌现的大量国际关系研究的专业机构,学术刊物乃至时事报刊看,国际关系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性较强的学科。

国际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回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现代的国家制度从那时开始发展。在这之前,欧洲中世纪的权力架构体制都是根基于模糊的宗教等级制度上。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主权的概念,主权意味着统治者或君主将不会认可任何在其领土之内地位同等和更高的权力存在。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权力架构类似于当时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当代的国际关系在冷战期间的非殖民地化后终于确立。不过,虽然民族国家制度被视为是“现代”的,但许多国家并没有结合这种制度,因而被称为“前现代”。除此之外,一些国家也已经发展超脱出民族国家之外,因而被称为“后现代”。因此,国际关系是否有能力针对这些不同形式的国家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也经常是争论的话题。

国际关系理论范式(范式理论群)

简介

称为国际关系理论(Internationalrelationstheory)的研究是在一战后才开始发展的。不过,国际关系的理论也是长期以来就在其他社会科学的作品里发展的。许多人举出修昔底德所着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现实主义理论的先驱,其他包括托马斯·霍布斯的《利维坦》、马基维利的《君主论》也都进一步的阐述现实主义理论。

同样地,自由主义也从孟德斯鸠、康德和卢梭的作品里浮现,康德也常被认为是第一个阐述了民主和平论的人。虽然当代定义的人权与自然法所定义的权利有着不小的差异,格劳秀斯仍在人道的根基上阐述了人们应享有的普遍权利。从20世纪直到现在,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马克思主义也对国际关系的理论有重大影响。

批评

一些人批评国际关系对于历史的解释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他们举出在1648年威斯特法伦和约之前,便已经有一些非欧洲的国家有着类似的制度。一些人则主张的制度已经超越了威斯特法伦合约,因为政治共同体的扩张已经转化为如欧洲联盟一般超越民族的政府。国际关系学者BarryBuzan便指出,由于世界上一些地区仍广泛存在前现代的国家,也因此围绕着威斯特法伦制度的解释方式在这些地区是发挥不了作用的。

威斯特法伦制度将国家视为国际关系的唯一参与者,但现代快速发展的资讯技术使得全世界的人们能更快而更轻易的进行交流,因此在这方面也难以用威斯特法伦的制度来解释。同时资讯技术的增长也使一些非政府的实体组织能跨越距离限制,更快速地进行交流协调,使他们能更有效地发挥影响力。

自由/理想主义

理论精要

主要行为体:国家,非政府团体,国际组织

对个人的观点:基本上是善的;能够彼此合作

对国家的观点:不是自主行为体;具有多种利益

对国际体系的观点:行为体之间相互依赖;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

对变革的看法:可能,受欢迎的进程

主要理论家:孟德斯鸠,康德,威尔逊,基欧汉,穆勒

思想渊源

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

洛克个人主义政治观

亚当·斯密自由资本主义理论

康德世界和平理论

理想主义

理想主义可以被视为是第一个国际关系的理论。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浮现,主张通过成立全球性的协商治理机制以解决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状态,克服国家在国际关系上控制和限制战争的无能。早期的拥护者包括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威尔逊十四条纲领”)以及英国下院议员诺曼·安及尔(NormanAngell),安及尔主张国家互相合作才能获得更多利益,而战争所带来的毁灭注定是没有益处的。

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试图更新自由主义的思想,他们同意新现实主义主张国家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与者的理论,但仍认为非国家的参与者和国际组织也应该被认真看待。拥护者如约瑟夫·奈伊(JosephNye)主张国家会在相对利益以外的事情上互相合作,也因此能出现互利的结果。在冷战里对国际组织的依赖增加也使得新自由主义被称为新自由制度主义(liberalinstitutionalism)。

现实主义

理论精要

主要行为体:国际体系,国家

对个人的观点:追求权力;权力;敌对性

对国家的关系:追求权力;单一行为体;按照国家利益行事

对国际体系的观点:无政府状态;在均势体系中实现相对稳定

对变革的看法:变革可能性小;缓慢的结构变迁

主要理论家:修昔底德,圣奥古斯丁,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摩根索,华尔兹,吉尔平,米尔斯海默

思想渊源

复杂现实主义:修昔底德

基础现实主义:马基雅维利

结构现实主义:霍布斯

宪政现实主义:卢梭

古典现实主义

早期的现实主义者如汉斯·摩根索(HansMorgenthau),主张国家都是自私的、追求利益的理性参与者;任何国家间的合作都只是意外造成的。其代表作《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是一部囊括国际关系研究诸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其研究领域之广使后世研究者很难跨越。摩根索的现实主义六原则魅力经久不衰,至今仍指导着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的研究。爱德华·卡尔的《二十年危机》(TwentyYearsCrisis)被视为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现实主义的政治家代表人物有美国驻苏联大使乔治·凯南,美国总统尼克松及其国家安全秘书基辛格。

新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学者肯尼思·华尔兹(又译作沃尔兹)的着作《国际政治理论》被视为新现实主义流派的开山之作。沃尔兹本人将新现实主义称为“结构现实主义”。在保持现实主义以经验为依据的观察上,国际关系是由互相对立的关系所组成的,新现实主义者指出这是国际系统的无政府架构造成的。他们拒绝解释国家内部的特征,主张国与国之间因为相对利益和平衡而不得不对抗权力的集中。与现实主义不同的是,新现实主义试图采取科学和更为实证性的方式。

进攻性现实主义

学派代表人:约翰·米尔斯海默,其着作《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被称为是“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建构主义

理论精要

主要行为体:个人,集体认同

对个人的观点:主要单位,尤其是精英

对国家的观点:国家行为取决于精英信念、集体规范和社会身份

对国际体系的观点:单独国际结构什么也解释不了

对变革的看法:相信渐进的变革的可能性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试图将一些后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和实体论前提与实证主义的理论结合。它的拥护者宣称他们是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理论的综合。社会构成主义专注于那些定义了国际系统的权力上,它的创始人—亚历山大·温特(AlexanderWendt)指出无政府状态便是由国家造成的,意味着国际架构并非只是限制在国家的行动上,事实上也包含了国家媒介的本体和利益所促成的行动。

不过,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两派都提出了批评:后实证主义者主张专注于研究国家会造成其忽略了种族/阶级/性别,使它成为另一个实证主义的理论。而(新)自由主义/现实主义的支持者则认为社会构成主义抛弃了太多的实证的假设,因此不能被视为实证主义的一种。

马克思主义

理论精要

主要行为体:社会阶级、跨国精英、跨国公司

对个人的观点:行为取决于经济阶层

对国家的观点:国际资本主义结构的代言人和资产阶级的执行代言人

对国际体系的观点:高度分层;由国际资本主义体系主导

对变革的看法:革命性的变革不可避免

主要理论家:马克思,霍布森,列宁,普雷比什

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反对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对于国家冲突或合作的观点;相反的他们专注于经济和物质上的观点。他们假设经济是高于其他一切问题的;强调阶级是主要的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国际系统是结合了资本主义制度追求资本聚集的结果。也因此,殖民时期带来了殖民地的原料,也带来了控制的殖民地市场以供出口,而殖民地自治化带来的则是新的依赖殖民国的形式。

马克思主义的依赖理论主张,发达国家为了追求权力,借由政治顾问、传教士、专家和跨国企业渗透开发中国家将其融入资本主义体制内,以此占用他们的自然资源,并使他们必须依赖发达国家。马克思的理论在美国较少受到注意,因为美国从来没有一定规模的社会主义政党存在过。但它在欧洲和其他地方较为常见。

国际关系理论命题(命题中层理论)

国际社会理论

国际社会理论(Internationalsocietytheory)聚焦于国家之间共有的基准和价值观,以及它们管理国际关系的方式。这样的基准包括外交、秩序、和国际法。与新自由主义不同的是,他们并非采取实证的方式,同时由于他们较依附于英国而不是美国,因此也被称为英国学派。这些理论家专注于人道的国际介入上,并且将其分割为两种群体,一种团结主义的群体拥护人道介入,而另一种多元论的群体则强调主权的观念和秩序。

批判理论

国际关系批判理论跨越多种社会科学,在本质上而言也不是一种国际关系的理论。拥护者如罗伯特·寇克斯(RobertCox)强调人类对于解放的需要,因为国家减少了在提供个人服务和安全上的角色。因此,这种“批判”的国际关系理论是以国家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批判理论包含多种理论流派,不可能出现一个完整的列表。例子包括功能主义、新功能主义、女性主义、依赖理论(Dependencytheory)等

后实证主义

后实证主义的国际理论试着结合各种形式的安全问题。他们主张国际关系是以研究外交事务和关系为主的,国家和非国家的参与者都应该包含在内。与一般研究高层的国家政治不同的是,国际关系也应该研究世界上较为平常的国际政治—包含了高层与低层的政治部分。

因此,一些议题例如性别(通常以女性主义为名突显女性附属于男性的关系—虽然一些女性主义也允许加以逆转)和种族(例如没有国家的参与者例如库德族或巴勒斯坦人)都是与国际安全有关的—替代了传统上专注于外交和战争的国际关系研究。后实证主义的理论经常明确地提倡一种伦理学的国际关系研究基准。

这在传统的国际关系里通常被排除,因为实证主义的理论在实证的真相和判断的基准之间已经划清了界线—而后实证主义者则主张理论是由现实所构成的;换句话说,由于不受权力影响的知识并不存在,因此完全独立而真实的理论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后实证主义理论并不试着按照科学或社会学的方向进行。相反地,他们试着以研究有关问题的方式来讲述国际关系,以判断国际现状是如何提升某些权力关系的。

国家理论

国家需要理论认定国家行为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客观的国家需要,而非主观色彩浓厚的国家利益。主张以“需要-权利”范式取代传统的“利益-权力”范式,来指导国际关系研究与实践,虽然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但确实指出了构建平等与和谐国际秩序的必由之路。

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些概念

系统层次

国际关系时常被视为是一种分析的层次,系统层次是指那些定义并形塑了国际环境的观念,在国际层次上就如同无政府状态一般,没有一个世界政府的存在。力量在国际关系上的概念可以被形容为一国拥有的资源、潜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程度。这通常被分为硬力量(Hardpower)和软力量(Softpower),硬力量与武力的使用有关,而软力量则通常与经济、外交和文化影响有关。

单位层级

在分析层次上的单位层级时常是以国家作为单位,以解释国家单位的部分,而不是解释一整个国际系统。政权形式:一般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权形式能够支配它在国际系统上与其他国家的互动方式。民主和平论是一种主张民主国家之间不可能出现战争的理论。主张民主制度使得一个国家的政策基准具体化,只有在正当理由下才能对他国发动战争,而且民主也促成互相的信任和尊重。

共产主义则提倡世界革命,同样也是主张这样能使全世界和平共存,根基于一个无产阶级的全球社会上。修正主义/现状:国家可以依照他们是否接受的现状来分类。修正主义国家企图在国际关系的规则和实践上进行根本的,对于当前的现状感到不满。他们认为当前的国际系统是由西方国家所创立以维持自身优势的。

举例而言,中国原本属于渴望改变现状的国家之一,但已经倾向于维持现状,因为维持现状对他们较为有利。宗教也时常被视为是一个拥有正常国家在国际系统里的行动效力的组织。宗教是一种有组织地原则,尤其是在伊斯兰国家,而政教分离论则是在这个光谱的另一端,自由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便支持分离政治和宗教的关系。

个人层级

在国际关系里以国家为单位所进行的解释也能运用至其他的理论方面,而不限定在以国家为中心的国际关系观点。国际关系的心理学因素:将心理学因素的解释用于国际关系,是来自于现实主义所主张的:国家并非只是一个看不见的“黑盒子”,外交的决策有许多其他的影响因素。检视人性在进行决策时的过程也可能提供一些解释的力量,因为许多参与者可能接收了错误的资讯。

团体迷思的现象便是将子单位层级的心理学因素套用至国际关系的经典例子。官僚政治:官僚政治专注于研究官僚在决策上所扮演的角色,并认为最后的决策其实是由官僚们斗争所产生的结果。宗教、种族、和分离主义团体:将这些方面作为子单位层级来研究时,能够解释一些种族冲突、信仰战争的原因,以及其他并非国家单位的实质参与者。这在研究近代以前国家微弱的世界时特别有用。

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组成了当代国际关系不可或缺的部分。许多国际系统层次的互动都是由参与者自身管制的,他们也否定一些传统的国际关系制度和实践,例如以战争作为解决的手段(除了自卫之外)。

联合国

联合国是一个国际组织,它将自身定义为“一个以促进全世界政府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平等上的合作的联合组织”;联合国是最为突出的国际组织。许多合法的组织也都模仿了联合国的组织架构。历史国际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回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现代的国家制度从那时开始发展。

在这之前,欧洲中世纪的权力架构体制都是根基于模糊的宗教等级制度上。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主权概念,主权意味着统治者或君主将不会认可任何在其领土之内地位同等和更高的权力存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权力架构类似于当时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亚洲。当代的国际关系在冷战期间的非殖民地化后终于确立。不过,虽然民族国家制度被视为是「现代」的,但许多国家并没有结合这种制度,因而被称为「前现代」。

除此之外,一些国家也已经发展超脱出民族国家之外,因而被称为「后现代」。

行为主体

国际行为体是国际体系的构成要素之一。国际行为体可根据不同标准有不同划分,一般情况下人门通常以国家为标准,将国际行为体划分为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

国家行为体

现实主义者认为,现代国际体系是以民族国家为主要行为体的体系。在国际关系中,国际体系的维持和崩溃都是由于国家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即使在国际组织的运作中也是各主权国家权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非国家行为体

非国家行为体主要包括: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一些有特殊影响力的个人等。自由主义学者认为现代国际关系格局中,非国家行为体特别是国际组织扮演着重要角色,国际组织通过国际条约、规范等约束着成员的行为,从而对国际体系的塑造产生建设性作用。

实际运用

阿富汗塔利班代表团访华

2021年7月28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天津会见来华访问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治委员会负责人巴拉达尔一行。近期,随着美国加快从阿富汗撤军,阿内部和谈进程迟滞,阿富汗局势急剧恶化,走入内战与和平的“岔路口”。在此关头,中方对阿塔方面的外交努力具有特殊意义。n

中方对阿塔代表团晓之以势、以义、以理。所谓势,即美国撤军后,阿富汗人得以真正掌握自身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的历史大势。王毅指出,美国仓促撤军标志着其对阿政策的失败。美国是当前阿富汗问题的始作俑者,其撤军客观上有利于将阿富汗事务真正地交还于阿富汗人。

中方始终尊重阿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始终坚持不干涉阿内政,始终奉行面向全体阿富汗人民的友好政策。此消彼长,实现阿国内持久和平的机遇难得。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