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细胞综合征

嗜血细胞综合征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亦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hemophgoyticlymphohosis),又称噬血细胞性网状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reticulosis),于1979年首先由Risdall等报告。其特征是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1]
  • 中医病名:
  • 外文名:
  • 别名:
  • 就诊科室:内科
  • 多发群体:
  • 常见发病部位:
  • 常见病因:
  • 常见症状:
  • 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中文名:噬血细胞综合征
  • 英文名:hemophagocytic syndrome
  • 传染病:否
  • 临床表现:持续高热,肝、脾、淋巴结大,外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等。
  • 并发症:出血、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DIC.

分类

原发性

原发性HPS,或称家族性HPS,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病,其发病和病情加剧常与感染有关。

继发性

继发性HPS分为感染相关性HPS(infection-associatedhemophagocytic syndrome,IAHS),此型多与病毒感染有关,由病毒引起者称病毒相关性HPS(virus-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syndrome,VAHS);由肿瘤引起者称肿瘤相关性HPS(malignancy-associated hemophagnocytic syndrome,MAHS)。

流行病学

本病以儿童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儿童原发性HLH(FHL)的年发病率约为0.12/1O万,80%的患者在2岁以前发病。继发性HPS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所以,一般认为2岁前发病者提示的原发性可能性大,8岁后发病者则提示继发性的可能性大,2-8岁发病者则根据临床表现进行判断。在日本和亚洲国家发病率较高。本病来势凶险,东方患者的死亡率约为45%。

发病机制

1、存在免疫调节障碍或免疫失衡。

2、淋巴和单核因子持续产生,作为免疫应答的反应性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可活化巨噬细胞, 尤其如γ-干扰素不仅能抑制造血,而且亦能活化巨噬细胞,淋巴因子GM-CSF亦激活巨噬细胞。

3、遗传因素影响机体对感染的反应方式,如家族性噬红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和X联淋巴增殖综合征的儿童可发生类似的血液学异常。

4、存在单克隆性T细胞增殖,在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EBV-AHS)的患者采用PCR法检测10/11例呈TCR γ链重排,亦有报道TCR β基因的单克隆性重排,显示EB病毒感染T 细胞引起单克隆增殖的可能,或许是末梢T细胞“肿瘤”的一种特殊类型。EBV-AHS患者EBV整合入宿主T细胞染色体基因组造成单克隆T 细胞增生(从良性到新生物前期或明显的恶性增殖)伴异常的T细胞。为何异常的T细胞反应导致组织巨噬细胞的吞噬行为改变,可能由T细胞过度分泌的淋巴因子所介导。 

病理特征

良性组织细胞增加并伴嗜血现象,多见于淋巴结的淋巴窦和髓索、肝窦、门静脉、脾脏的红髓和骨髓。在急性期,该病与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等病相似,且并非所有病例第一次骨穿即能发现嗜血细胞,有时需多部位穿刺才能确诊。

骨髓多增生活跃,粒系统所占比例降低,中性粒细胞可见毒性变。幼红系统增生多正常,淋巴系统比例亦未见明显改变,可见异型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系统增生活跃,常>10%,巨噬细胞大小为20~40微米,或更大,胞浆丰富,吞噬多个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或血小板等。巨核细胞大致正常。

诊断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还是必须要小心应对嗜血细胞综合症的,因为它的危害还是很大的。一般来说,患有嗜血细胞综合症会出现以下几种症状:n1、发热:发热时间在1周以止,热峰不小于38.5'Cn2、肝脾肿大:肝脾大部分的全血细胞变少,累计>=2个细胞系n3、血细胞变少(外周血二或血三系细胞变少),当中血红蛋白不高于90g/L,血小板不高于100 x 109/L,中性粒细胞不高于1.Ox109/Ln4、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n5、骨髓、脾或淋巴结出现噬血细胞,不过没有恶性表现。

病例

2013年5月,广元市的8岁女孩程思怡被诊断患有嗜血细胞综合症,因大量服用激素药物,程思怡的体重与日俱增。11月4日,程思怡在华西医院接受化疗,医生让其住院治疗,因缺钱只得回家等待下一次化疗。而长时间的化疗仅仅能控制程思怡体内的嗜血细胞的数量增长速度,且她血液内的EBV病毒含量已经超高,随时都可能会夺走这颗幼小的生命。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