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性紫癜

单纯性紫癜

血管性出血性疾病
单纯性紫癜(simple purpura)是常见的、不明原因的血管性出血性疾病。临床特点为皮肤细小的瘀点及大小不等的瘀斑,常见于下肢及臂部,反复发作,自行消退,病程较长,以女性多见。[1]单纯性紫癜多发于儿童期及青春期女孩之月经期,大多数于两下肢、臀部皮肤反复出现出血点或淤斑,不隆起于皮面,压之不退色。
  • 中医病名:单纯性紫癜
  • 外文名:simple purpura
  • 别名:
  • 就诊科室:外科
  • 多发群体:
  • 常见发病部位:
  • 常见病因:
  • 常见症状:
  • 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传染病:否
  • 临床表现:皮肤出现瘀斑、瘀点

简介

单纯性紫癜(simple purpura)是常见的、不明原因的血管性出血性疾病。临床特点为皮肤细小的瘀点及大小不等的瘀斑,反复发作,自行消退,病程较长,以女性多见。本病无损健康,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常规剂量维生素C、维生素P(曲克芦丁)、卡巴克洛等口服,可改善血管壁通透性,减轻症状及发病频度。

常见症状

大多数于两下肢、臀部皮肤反复出现出血点或淤斑,不隆起于皮面,压之不退色。数日或数周后紫癜消退并遗留青色或黄褐色色素沉着斑,尔后逐渐消失。可再次出现皮肤紫癜,反复发生。单纯性紫癜亦偶见于两上肢,但不见于躯干。有的病人在皮肤紫癜出现时,伴有局部皮肤疼痛,一般不大剧烈。某些病人也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所致,多见于女性,有阳性家族史,称为家族性单纯性紫癜。

束臂试验可为阳性,止血功能的过筛试验均正常,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部分病人可有ADP、肾上腺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异常,少数可出现血小板对玻珠粘附率降低,抗血小板抗体阳性。

治疗方式

历代医家治疗“血症”各有所长,而以明代《景岳全书》叙述得较完整,张景岳指出:“血虚微热者,宜凉补之”;“血有因于气虚者,宜补其气”;“血有动乱不宁者,官清之和之”。

唐容《血证论》中提出治血四大步骤,指出:“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血止之后,其离经而未吐出者是为瘀血,……故以消瘀为第二法。止吐、消瘀以后,又恐血再潮动,则需用药安之,故以宁血为第三法。邪之所凑,其正必虚。去血既多,阴无有不虚,故又以补虚为收功之法。四者,乃通治血证之大纲”。

至宋代时,以《太平圣惠方》为代表,已经有了许多以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为主要治则的方剂。

并发症

真皮上部中等度淋巴细胞浸润及含铁血黄素沉着,小血管扩张。

病情分析

发病原因

发病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可能是一种毛细血管壁异常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2、多见于青年女性和儿童,易发作于月经期,推测是否与雌激素增多、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

3、血小板功能异常可能是其病因之一。

4、约1/3患者有抗血小板抗体阳性,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

发病机制

可能与毛细血管壁异常和血小板功能障碍有关。

病理生理

可能与毛细血管壁异常和血小板功能障碍有关,后者部分病人可有ADP、肾上腺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异常,少数可出现血小板对璃珠粘附率降低,抗血小板抗体阳性。

中医理论

单纯性紫癜以出血症状,特别是皮肤出血斑及出血点为主,故其属于“紫斑”的范围。在《内经》这一医籍中对血的生理和病理有较深刻的认识,如《素问。痹论》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人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六腑也”。其中的“营”,指的就是“血液”。

《医宗金鉴失血总括》中指出:“皮肤出血曰肌衄”。对于本病的发病机制,《外科正宗葡萄疫》说:“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萄……”。朱丹溪认为发斑主要由热盛所致,《丹溪手镜。发斑》说:“发斑,热炽也”。

疾病预防

单纯性紫癜以女性多见,一般对健康无明显危害,预后良好。属中医“出血证”范畴。依据中医发病机制,预防上应采取增强体质,起居有节,匆过劳,发病后应注意休息。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