啧

汉语汉字
啧(读zé)是汉字通用规范二级字(常用字)。此字最初见于《说文》小篆文字中。本义是争辩,后也用啧做象声词,咂嘴声和鸟鸣声也用啧来表示。[1]
  • 中文名:啧
  • 拼音:zé
  • 繁体:嘖
  • 部首:口
  • 笔画数:11
  • 释义:◎ 争辩,人多嘴杂:~有烦言。 ◎ 古同“赜”,深奥。

字源演变

“啧”字最初见于东汉《说文》小篆文字(图1)。发展到汉代文字(图2)阶段时,其右半部分变成了“责”,之后,发展到现代汉语阶段,由于其繁体字笔画过于繁复,简化作“啧”。

“啧”是形声字,“啧”是由“口”和“责”组成。“口”用作形旁,“责(zé)”作声旁。其形体像张开的口,表示开口争辩;责表争辩时互相责备、斥责。本义是大呼,两个人及以上相互大呼,引申为争辩的样子;看到什么惊讶的事情,发出多个“zé”的声音,从而又引申为叹词,表示赞叹。

详细释义

读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动词

大呼,大声喊叫

cry out

啧,大呼也。从口,责声。——《说文》

争辩

argumentative

啧有烦言。——《左传·定公四年》

啧然而不类。——《荀子·正名》

啧啧怒语,与人相拒。——汉·蔡邕《短人赋》

啧室;啧言

咂嘴

click of the tongue

啧口;啧巴;啧声

名词

事物的幽深、细微处

profundities

故愚者之言,芴然而粗,啧然而不。——《荀子·正名》

象声词

鸟声,多叠用

chirping

啧啧野田雀,不知躯体微。——唐·储光羲《野田黄雀行》

感叹词

表示赞叹

praise

那女子毫无羞怒之色,倒把王庆赞道:“啧,啧,好拳腿!”——《水浒全传》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二】【口部】士革切

大呼也。从口责声。謮,啧或从言。

说文解字注

大呼也。呼当作嘑。广韵:㗲啧、叫也。左传定四年:啧有烦言。

从口责声。士革切。十六部。

啧或从言。百官公卿表:典客、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应劭曰:郊庙行礼謮九宾,鸿声胪传之也。今汉书譌赞。

康熙字典

【丑集上】【口字部】

《唐韵》《集韵》?士革切。音赜。《说文》:大呼也。《广韵》:㗲啧,叫也。

又与赜通。《左传·定四年》:会同难,啧有烦言,莫之洽也。注:啧,至也。疏:《易》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谓见其至深之处,赜亦深之义也。谓至于会时有烦乱忿争之言,无才辨者莫之能治也。

又《管子·桓公问》:名曰啧室之议。注:谓议论者言语讙啧。《荀子·君道篇》:斗斛敦槩者,所以为啧也。

又《广韵》《集韵》《韵会》?侧革切。音责。《广韵》:大呼声。

又《集韵》:啧啧,鸣也。《尔雅·释鸟》:宵鳸啧啧。《释文》:啧,庄革反。

又《韵会》:争言貌。《左传·定四年》《释文》:啧,士责反。一音责。《广韵》:或作謮。

字形书法

异体字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声母

韵母

隋唐

拟音/王力系统

ɐk

拟音/董同龢系统

ɐk

拟音/周法高系统

ak

拟音/李方桂系统

tṣ

ɐk

tʃ拟音/陈新雄系统

ak

韵书集成

字形

韵书

小韵

声调

韵目

字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入声

开口呼

全清

侧伯切/侧革切/士革切

tʃɐk

入声

开口呼

全浊

士革切/侧伯切/侧革切

dʒʰæk

入声

开口呼

全清

侧革切/侧伯切/士革切

tʃæk

集韵

入声

开口呼

全清

侧革切

ʧɐk

入声

开口呼

全浊

士革切

ʤɐk

韵略

入声

侧革切

增韵

入声

侧革切

洪武正韵

入声

全清

侧格切

tʃək

分韵撮要

阴入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