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本忠

唐本忠

中国科学院院士
唐本忠,1957年2月出生于湖北潜江,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院长。1989年至1994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化学与药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年进入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工作,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讲座教授、张鉴泉理学教授;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B资助;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担任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201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21年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院长。唐本忠是高分子化学家,主要从事高分子合成方法论的探索、先进功能材料的开发以及聚集诱导发光(AIE)现象的研究。[1]
    中文名:唐本忠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北潜江 毕业院校:日本京都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57年2月,唐本忠出生于湖北潜江,籍贯湖南津市。

1978年2月,进入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学习。

1982年1月,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983年4月,前往日本京都大学高分子化学系学习,先后获得硕士学位(1985年)、博士学位(1988年)。

1989年4月,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化学与药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至1994年7月)。

1994年7月,进入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工作,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B类,海外华裔科学家)。

2008年3月,晋升为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

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2年,担任华南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联合实验室主任。

2013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2015年,担任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

2021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任理工学院院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唐本忠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设计合成新型聚合单体和构筑新型大分子;开发适应多种官能团的立体有择性聚合催化剂;合成线性与超支化共轭聚合物与有机金属聚合物;研制具有光电磁和生物功能的先进材料。

唐本忠发明了合成炔类聚合物的新催化体系,开拓了从炔类单体制备线性和超支化高分子的新聚合途径,制备了一系列具有光、电、磁、热和生物活性的新功能材料。发现了反常的AIE现象、解释了AIE过程的机理,并将AIE效应有效地应用到发光器件、化学检测和生物传感等技术领域。

学术论著

截至2018年11月,唐本忠已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总引约67000次,H因子126。2014年—2017年连续当选全球材料和化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

据2021年4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官网,唐教授已发表科学论文1600余篇,他引十一万余次,h指数152。

人才培养

教育理念

唐本忠认为:科研工作者要有浓厚的好奇心和强烈的事业心,有热情就会投入。他反对“悬梁刺股”的做法,苦行僧般的探索,很难有大的成就。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很相似,很多好想法都来自稍纵即逝的灵感。科学也非常需要想象力,比如液晶显示,科学知识早已存在,产品却在很久以后才研发出来。要把科学变成技术和变成产品,需要丰富的想象力。

唐本忠提出了“创新研究三部曲”,即“发现新问题,发掘新问题”、“提出新概念,建立新模型”、“开发新应用,开拓新领域”。

荣誉表彰

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2年,美国化学学会Macro2012讲座奖;

2013年,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2014年,第27届夸瑞兹密国际科学奖(Laureate of the 27th Khwarizmi International Award);

2015年,广州市荣誉市民;

2017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社会任职

2006年3月,浙江大学“光彪讲座教授”;

2012年,华南理工大学双聘院士;

2015年5月21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名誉教授;

2017年1月11日,山东师范大学名誉教授;

2018年11月15日,湖南大学客座教授;

2019年11月,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汉大学)第三届学术委员会主任。

人物评价

唐本忠院士是世界顶尖的科学家,在全球享有很高的声誉。他提出的AIE概念为传统材料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深圳大学副校长徐晨评)

唐本忠在创造具有新颖分子结构和独特功能特性,以及聚集诱导发射特性的新材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27届夸瑞兹密奖评)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