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䱻

唇䱻

是鲤科、䱻属鱼类
唇䱻(学名:Hemibarbuslabeo)是鲤科、䱻属鱼类。体长形,略侧扁,腹胸部稍圆。头大,其长大于体高。吻长而突出,其长显著大于眼后头长。[1]
  • 中文名:唇䱻
  • 拉丁学名:Hemibarbuslabeo
  • 别名:
  • 界:动物界
  • 门:脊索动物门
  •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 纲:硬骨鱼纲
  • 亚纲:辐鳍亚纲
  • 目:鲤形目
  • 亚目:鲤亚目
  • 科:鲤科
  • 亚科:
  • 族:
  • 属:䱻属
  • 亚属:
  • 种:唇䱻
  • 亚种:
  • 分布区域:
  • 命名者及年代:(Pallas,1776)
  • 保护级别: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6;胸鳍Ⅰ-17~20;腹鳍Ⅰ-8。侧线鳞47~50;背鳍前鳞12~15;围尾柄鳞16~20。第一鳃弓外侧鳃耙15~20。下咽齿3行,1·3·5~5·3·1。脊椎骨4+40~42。

体长为体高的3.7~4.5倍,为头长的3.5~3.9倍,为尾柄长的6.0~7.7倍,为尾柄高的9.5~11.4倍。头长为吻长的2.1~2.5倍,为眼径的4.2~5.4倍,为眼间距的3.2~4.2倍,为尾柄长的1.6~1.9倍,为尾柄高的2.3~3.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4~1.9倍。

唇䱻是鮈亚科中大型鱼类,最大3.5~4千克。体长,略侧扁,胸腹部稍圆。头大,其长大于体高。吻长,稍尖而突出,长度显著大于眼后头长。口大,下位,呈马蹄形,口角向后延伸不达眼前缘。唇厚,肉质,下唇发达,两侧叶特别宽厚,具发达的皱褶,中央有1极小的三角形突起,常被侧叶所盖。唇后沟中断,间距甚窄。须1对,位口角,其长度略小于或等于眼径,后伸可达眼前缘的下方。眼大,侧上位,眼间较宽,微隆起。前眶骨、下眶骨及前鳃盖骨边缘具1排粘液腔,前眶骨扩大。体被圆鳞,较小。侧线完全,略平直。

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为粗壮的硬刺,后缘光滑,较头长为短,约为其2/3长度,起点距吻端较至尾鳍基的距离为小。胸鳍末端略尖,后伸不达腹鳍起点。腹鳍较短小,起点位于背鳍起点稍后的下方。肛门紧靠臀鳍起点。臀鳍较长,有的个体末端几达尾鳍基部,起点距尾鳍基与至腹鳍起点的距离相等。尾鳍分叉,上下叶等长,末端微圆。

鳃耙发达,较长,顶端尖。肠管粗短,为体长的0.9~1.1倍。鳔大,2室,前室卵圆形,后室长锥形,末端尖细,为前室的1.7~2.5倍。腹膜银灰色。

体背青灰色,腹部白色。成鱼体侧无斑点,小个体具不明显的黑斑。背、尾鳍灰黑,其他各鳍灰白色。

栖息环境

唇䱻为底层鱼类。栖息于江河上游有水流处的中下层,喜低温清水流,湖泊、水库中较少。

生活习性

属底栖杂食性鱼类,稚幼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水生昆虫等;成鱼主要以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为食,常见的食物有蜉蝣目、毛翅目、摇蚊科幼虫以及螺、蚬等软体动物,也摄食藻类和植物碎片、小虾和小鱼。人工养殖条件下可摄食配合饲料。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韩国、朝鲜、日本;在中国分布于台湾各水系和闽江、钱塘江、长江、黄河等直至黑龙江水系。

繁殖方式

在非生殖季节,雌鱼沿腹部后缘有管状生殖突出,而雄鱼没有;在生殖季节,雄鱼头部从眼到吻端有明显追星,部分雄亲鱼体表粗糙,而雌鱼体表光滑。中国南方个体2冬龄时可性成熟,东北地区需3冬龄以上。产卵期在4~5月间,东北地区较南方为迟。成熟的卵为橙黄色或灰白色,卵径1.3~1.5毫米,怀卵量一般在1~3万粒之间。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