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

汉语汉字
哥,指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或同族同辈而年龄比自己大的男子。也指亲戚中同辈而年纪比自己大的男子和称呼年纪跟自己差不多的男子。后来演变成熟人间的称呼,并不反映年龄大小。如门卫哥。
  • 中文名:哥
  • 拼音:ɡē
  • 部首:一
  • 五笔:SKSK
  • 仓颉:MRNR
  • 笔顺:横竖横折横竖横竖横折横竖钩
  • 笔画:10
  • 四角号码:10621
  • UniCode:CJK统一汉字U 54E5
  • 笔顺编号:1251212512
  • 外文名:elder brother
  • 注音:ㄍㄜ
  • 部外笔画:7
  • 造字法:会意字
  • 结构:上下结构
  • 组词:门卫哥
  • 汉字拆分:丁 口 丁 口

字源演变

哥在汉语中本来是“歌”(唱歌)的本字,而从甲骨文起“兄”便是表示现今的“哥”义。在东汉前尚未见“歌”字。

“哥”字不作“歌”是从唐朝开始的。《旧唐书·王琚传》“玄宗泣曰:‘四哥仁孝’”,四哥是指玄宗之父睿宗。玄宗的儿子李琰也称其父为“三哥”。玄宗称李宪(睿宗长子)为大哥,又是以“哥”称兄。而《淳化阁帖》中唐太宗居然对其儿子李治自称“哥哥敕”,这又是以“哥”作为父亲的自称。同时代的白居易在《祭浮梁大兄文》中也出现了以“哥”称兄。由此可见当时“哥”可以兼指父兄。有意思的是,这种用法至今在晋语并州片的平遥、文水等地方言中还存在(读音略有区别)。

鲜卑语中有“阿干”一词,父与兄鲜卑语都可以用“阿干”相称。哈萨克语比较接近古突厥语,在面称时,哈萨克语agha一词既可称父也可称兄,与鲜卑一致。在突厥语族甚至阿尔泰语系中称兄都是同一系列的语言形式:agha(a)、aka(a)、aqa(a),其中鼻尾是不稳定的。如蒙古语akan,axan,ax、满语age、维吾尔语aka。由此可以推测,在北魏时这种称呼已经渗入汉族,经过一段时间的融合,变为汉语中活生生的词,“哥”在后世已经汉化,成为完全汉语化的根词形式。

对于“哥”兼指父兄,有学者指出这可能和游牧民族的婚姻制度有关。他们的传统是,父死则妻其后母,兄死则妻其嫂,草原文化中的长幼观念和中原也不太一样。中原传统对此一直难以接受,一概归之以“乱伦”。“哥”已是最普通的兄称,几乎遍及所有方言“兄”反居其次,只有朝鲜语还保留以“兄”作主要的称谓。当然“兄”和“哥”也是各有分配的,“兄”比较书面化,“哥”,“哥哥”以及“阿哥”则比较口语化。中国大陆民工当中仍普遍有“老兄”的称呼。

“哥”一词来自少数民族,唐以前,汉族称“兄”。知道这点很重要,如果哪天某个天真烂漫的女孩,不小心穿越到了唐以前,看见一个貌美的男子,而柔声叫“哥”,得到的肯定只有迷茫,得叫“兄”,才好向言情剧发展。

五代后期至北宋,兄弟之间都是称“哥”的,根本不用“弟”这个称呼。所以宋代亲兄弟之间,大哥回叫弟弟“二哥”而不是“二弟”。

现代释义

基本字义

1.哥哥:大~。二~。

2.亲戚中同辈而年纪比自己大的男子:表~。

3.称呼年纪跟自己差不多的男子(含亲热意):李二~。

4.(gē)姓。

详细字义

〈名〉

1.(会意。从二可。“可”,有“快乐”、“欢乐”的意思。《诗·小雅·正月》:“哿矣富人。” 毛传:“哿,可。” 王引之《经义述闻》卷六:“哿与哀对文,哀者忧悲,哿者欢乐也。……《毛传》训哿为可,可亦快意惬心之称。”“哥”似即“歌”之本字。本义:歌)

2.通“歌”。咏,唱,奏乐召公卒,而民人思 召公之政,怀裳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史记·燕召公世家》诚信著于天下,醇德流乎四海,则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执禽而朝之。——《盐铁论》又如:哥钟(即歌钟,古代打击乐器);哥咏(歌咏)

3.哥哥哥,声也。从二可。——《说文》。按,发声之语,如可而平,今以称兄之词。再拜跪奠大哥于座前,伏维哥孝友慈惠,和易谦恭。——唐· 白居易《祭浮梁大兄文》又如:大哥;二哥;哥嫂;哥子(哥哥;对男孩的称呼)。亦用于对同族和亲戚中兄长的称呼。如:叔伯哥

4.对年稍长者或年龄跟自己差不多的男子的尊称或昵称 。如:张大哥;李大哥;哥们(男子之间的昵称)

5.唐代常称父为哥

6.对丈夫的昵称。尤其是小两口之间 。如:送哥参军

7.宋代著名瓷窑“哥窑”的简称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唐韵》古俄切《集韵》《韵会》《正韵》居何切,?音牁。《说文》声也。从二可,古文以为謌字。《广韵》古歌字。《前汉·艺文志》哥永言。《唐书·刘禹锡传》屈原作九哥。

又《广韵》今呼为兄。《韵会》颍川语,小曰哥,今人以配姐字,为兄弟之称。

又哥舒,复姓。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