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

汉语汉字
哇,汉语常用字(一级字),形声字(一说会意字),最早见于《说文》小篆。本义即为靡靡之音,引申指靡曼的乐声,又可用来表呕吐义,亦或表嚎哭、哭喊义;在现代汉语中,主要作为象声词使用,如“哇哇大哭”,以上音均读wā。当作为语气助词用在句末或者用在句中时轻声读作wa。
  • 中文名:哇
  • 拼音:wā, wa
  • 部首:口
  • 仓颉:rgg
  • 郑码:jbb
  • 笔顺:251121121
  • 字级:常用字、一级字
  • 平水韵:六麻 平声、九佳 平声
  • 笔画数:9
  • 结构:左右
  • 笔顺编号:2511211214
  • 注音:ㄨㄚ;˙ㄨㄚ
  • 统一码:基本区 U 54C7
  • 四角号码:6401₄

字源演变

哇,形声字(一说会意字)。从口,圭声。篆文字形左边像张开的口,说明“哇”字与声音有关;右边为“圭”,“圭”是深受大家喜欢的美玉。这里是说“哇”是一种取悦人的靡靡之音。本义即为靡靡之音。《说文》:“哇,谄声也。”引申指靡曼的乐声。《广雅·释诂二》:“哇,衺(斜)也。”《广韵·佳韵》:“哇,淫声。”《法言·吾子》:“中正则雅,多哇则郑。”哇或用来表呕吐义,亦或表嚎哭、哭喊义。在现代汉语中,“哇”主要作为象声词使用,如“哇哇大哭”。以上音均读wā。当作为语气助词用在句末或者用在句中时轻声读作wa。

详细释义

拼音

词性

释义

名词

靡曼;靡曼的乐声。

泰国长度单位,泰丈,庹,约等于2米。

动词

呕吐;吐出。

哭;叫喊。

〈方〉说。

名词

用同“蛙”。

象声词

形容哭叫声或鸟啼声。

语气词

用在感叹句末,表示惊异或感叹语气。

名词

娃。小孩。

wa

助词

用在句末,表示肯定、辨明、祈使语气。

用在句中,表示呼唤。

huá

动词

哽塞。

参考资料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谄声也。从口圭声。读若医。於佳切。

说文解字注

哇,谄声也。

淫哇也。王莽传又假?为哇。

从口。圭声。

於佳切。古音十六部。

读若医。

医在第一部。相隔远甚。疑是翳字。翳在十六部。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於佳切。《韵会》幺佳切。?音娃。《说文》:谄声也。

又《广韵》:淫声。《扬子·法言》:或雅或郑,何也。曰:中正则雅,多哇则郑。

又吐也。《孟子》:出而哇之。注:出门而哇吐之。

又《集韵》:或作䵷。《前汉·王莽传赞》:紫色䵷声。注:师古曰:䵷者,乐之淫声也。

又《集韵》涓畦切。音圭。讴歌也。

又《玉篇》:谄声也。

又《集韵》《类篇》?希佳切。音㗨。义同。

又《集韵》:喉咽结塞貌。

又《集韵》《类篇》?获娲切。音怀。亦喉结塞也。《庄子·大宗师》:屈服者,其嗌言若哇。注:气不平畅也。

又《集韵》乌娲切。音蛙。亦淫声。

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乌瓜切。音窊。义同。

又《韵会》:小儿声。

又吐也。

又《集韵》胡卦切。音画。亦喉结塞也。

音韵汇集

字形

韵书

声调

韵目

字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全清

於佳切/乌瓜切

ʔæi

平声

全清

乌瓜切/於佳切

ʔua

集韵

平声

全清

涓畦切

k••iuɛi

平声

次清

希佳切

Xɪæi

平声

全清

於佳切

ʔɪæi

平声

全浊

获娲切

ɣuæi

平声

全清

乌蜗切

ʔuæi

平声

全清

乌瓜切

ʔua

去声

全浊

胡卦切

ɣuæi

韵略

平声

於佳切

平声

乌瓜切

增韵

平声

於佳切

平声

乌瓜切

中原音韵

阴平

家麻

全清

ua

中州音韵

平声

家麻

鸟瓜切

洪武正韵

平声

全清

乌瓜切

ʔua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