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轶君

周轶君

中国女记者
周轶君,女,上海人,现任凤凰卫视记者。2002年6月,出任新华社驻巴以地区记者,2005年出书《离上帝最近——女记者的中东故事》,2006年进入香港凤凰卫视任职至今。第二届CCTV“中国记者风云榜”得主。她的《在埃及数骆驼》一文被编进了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第二学期课本。[1]
    中文名:周轶君 外文名: 别名: 民族:汉族 籍贯: 毕业院校: 职业:记者 主要成就: 性别:女

简介

70年代的独生子女,初中上的是市重点学校曹杨二中,高中转到离家近的区重点,考上上海外国语学院,会两门以上外语。在陆家嘴的商务楼,或者周末的新天地,这样的女孩应该不少。

无意推开阿拉伯语之门,从此与中东共呼吸。曾在埃及、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和以色列长期生活,见证风雨冲突与和平血光。

从通讯社记者转作凤凰人,由图文思维改做影像观察,足迹从中东荡至天下——讲故事的手段改变,看世界的心灵依然载欣载奔。

事迹介绍

2004年3月22日拂晓时分,加沙城东南方向传来巨大的爆炸声。新华社常驻加沙女记者周轶君在睡梦中惊醒,立即打开收音机了解情况。得知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哈马斯创始人、精神领袖亚辛遭以色列空袭身亡后,她不顾现场局面可能失控的危险,立即赶赴事发地点。

现场到处是黑布套头、仅露出一双眼睛的哈马斯武装人员和高呼“复仇”的人群,有人对空鸣枪,有人朝空地投掷手雷渲泄愤怒。周轶君戴头巾、穿长袍近距离拍摄蒙面枪手和情绪激动的群众。由于到处是点燃后浓烟滚滚的汽车轮胎,采访归来她满面黑灰,鞋底是死伤者的血迹。第二天,空袭警告还未解除,周轶君再次来到亚辛住所,采访到他的妻子,以女性视角报道巴以人民在暴力冲突下的真实心态。

关于亚辛遇刺的报道,周轶君不但迅速向新华社发出快讯、详讯、现场目击,还承担起音频报道和相关电视台连线,共发稿1万7千字,图片13底,获新华社2004年上半年图文互动社级好稿。一个月后,哈马斯二号人物兰提西遭轰炸死亡,周轶君发稿1万字,图片12底。

如果说突发事件报道只是完成新华社记者分内职责,周轶君的可贵之处在于,作为加沙地带惟一常驻外国记者,只身一人坚守两年,踏踏实实完成日常报道,不仅体现了勇气,更是一份责任感。

2004年2月8日周轶君到加沙地带北部难民营采访,“好奇”的当地人向她投掷石块,砸伤了她的颈部,整整一星期进食困难。这样的情况对于一个女记者来说,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

在动荡不安的加沙地带采访,她数次遭到围攻。除了播发文字稿件,她还兼职摄影记者,同当地男记者拼抢镜头。女记者在当地采访需要穿黑袍蒙头巾。黑袍太长,跑起来容易绊倒,周轶君把袍子的下摆往上缝,成为加沙中国女记者特有的“工作服”。

加沙地带处于长期封锁之中,物资匮乏,断水断电是家常便饭。一旦发生空袭,往往全城停电。周轶君多次在不明方向的爆炸声中承受恐惧,并自己开动发电机保证供稿。2004年3月15日晚,她经历了10余枚导弹划过窗外的情况,仍然及时完成了新华社的稿件。

解决现实困难外,心理压力也时时困扰着她:无数个日子在F-16战斗机巨大的轰鸣声中度过,不知道轰炸会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发生。2003年8月末,以色列“定点清除”加沙地带哈马斯成员,4枚导弹在新华社办公室楼下70米处爆炸。

除了完成必须的报道以外,周轶君强调在工作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她曾与同事一起闯入戒严下的巴勒斯坦城市拉姆安拉,避过以色列坦克接近重围之下的阿拉法特官邸,由此撰写的《拉姆安拉:生活在继续》获2002年度中国国际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她曾在以色列宣布亚辛为打击对象的情况下,主动采访了他,引起海内外中文媒体极大关注;她多次前往枪战现场,为新华社拍摄第一手照片;2004年7月,即将离任的周轶君又提出采访阿拉法特和巴勒斯坦前总理阿巴斯,揭示了巴勒斯坦内部局势的微妙变化。

周轶君始终认为,战争并没有区别对待男女,而评判一名记者的好坏,风险和辛苦并不重要,稿件本身的质量才是惟一标准。作为首次驻外的年轻记者,两年间她的报道5次被评为新华社社级好稿。

作品简介

年轻的上海女孩周轶君,在其26岁时奔赴巴以冲突最激烈时的加沙,在那里驻留了700天之久。她冒着生命危险报道战争动态,被评为CCTV2004年度中国记者风云人物。现在,她的战地博客日志结集成了一本书——《离上帝最近的地方——女记者的中东故事》,由文汇出版社列入“二十周年社庆佳作”于推出。

作为惟一常驻加沙的国际记者,周轶君饱览当地风土人情,与阿拉法特、亚辛、阿巴斯等领导人有过多次直接交流。她文字简洁优美,极富现场感。本书还配有100多幅从未刊发过的精彩照片。

评价

她呈现给我们很多职业工作的成果,加沙血腥悲惨的战争场面,却很少自我的眼泪以及表白。但眼前的周轶君,年轻,干净,简洁合体的白色服装,手指和颈项缠绕着做工细致的银制饰品。真的,从外表看,周轶君是那种很普通的上海女孩。

让人感动的,除了周轶君的敬业精神,还有她拳拳爱国之心。她曾在加沙办公室升起一面国旗,并写下随笔《五星红旗下的安全感》;2003年美国攻打伊拉克前夕,她与正在中国驻伊拉克使馆工作的老同学对话,随后在《巴格达加沙“一线牵”》一文的结尾处写道:“坚守,是为了在每一个需要的地方,都发出中国人的声音。”

荣誉

第二届CCTV“中国记者风云榜”得主。

《离上帝最近的地方——女记者的中东故事》,由文汇出版社列入“二十周年社庆佳作”于推出。

与阿拉法特、亚辛、阿巴斯等领导人有过多次直接交流。

2003年6月我采访哈马斯创始人、精神领袖亚辛,不仅国内,连境外的大媒体都转发了我对亚辛的采访,而且还登了我采访亚辛的大照片。

撰写的《拉姆安拉:生活在继续》获2002年度中国国际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

相关图片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