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兴铭

周兴铭

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专家
周兴铭,1938年12月4日出生于上海市,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专家,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院副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兼职委员。[1]1961年从军事工程学院电子计算机专业毕业,并留校任教;1970年进入长沙工学院和国防科技大学任教,先后聘为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1983年担任教研室主任;1989年担任计算机研究所总工程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担任研究生院副院长;2002年被聘为同济大学软件学院院长。主要从事计算机系统研制工作。
    中文名:周兴铭 民族: 出生地:上海 毕业院校:军事工程学院 学位/学历: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专业方向: 职务: 学术代表作: 主要成就:

人物经历

1938年12月4日,周兴铭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他14岁入少先队,15岁入共青团。

1956年8月,从上海市徐汇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军事工程学院,攻读电子计算机专业。

1960年,前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同中国签订的数百个合同,撤走专家,周兴铭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被学校挑选提前到教研室工作。

1961年,从军事工程学院电子计算机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

1961年—1970年10月,在军事工程学院和哈尔滨工程学院任教。

1970年,在长沙工学院和国防科技大学任教,先后聘为讲师(1978年)、副教授(1982年)、教授(1986年)、博士生指导教师(1990年)。

1979年—1983年,担任教研室副主任。

1983年,担任教研室主任。

1987年—1989年,担任计算机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1989年,担任计算机研究所总工程师。

1994年,担任研究生院副院长。

1993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

2002年5月,被聘为同济大学软件学院院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周兴铭于20世纪60年代初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先后参加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百万次级大型计算机的研制,从事总体方案研究。系统逻辑设计、电路设计与研制以及系统调试等工作,在锗晶体管电路抗高温稳定性、TTL信号传输抗干扰以及快速除法算法等方面做出了创新性工作。

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1992年,先后研制了中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I(主机系统负责人),中国第一台全数字实时仿真计算机银河仿I(总负责人),中国第一台面向科学/工程计算的并行巨型计算机银河II(总设计师),主持,领导研制全过程,在总体方案、CPU结构、RAS技术方案、系统接口协议等方面都做出了创新性工作,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他的研究领域还包括:高性能计算、移动计算和微处理器体系结构。

截至2016年11月,周兴铭先后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有影响的学术论文、技术报告100多篇,著书2本。

截至2016年11月,周兴铭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荣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国家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5项。

人才培养

周兴铭建议,要打通军地之间的人才通道,注重以优惠政策从外界借才引智,多渠道引进更多高精尖人才。在他看来,一方面,要立足当前,充分发挥知名专家在军民融合高端人才培养上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加大军地重点大学、相关学科联合培养人才的力度;再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助力新型军事人才更多地参与国家重大军民融合项目研发,通过实践磨练提升其综合素质。

截至2016年11月,周兴铭先后培养博士生30多名、硕士生20多名。

截至2016年11月,周兴铭先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科工委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荣誉表彰

1979年荣获三等功,1984年荣获二等功,1988年荣获三等功,1990年荣获全国高等学校科技工作先进个人,1990年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1年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荣获一等功,1993年荣获重大科研试验特等奖金,1993年11月荣获中国科学院院士(技术科学部),1995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6年荣获首届湖南科技之星,2015年荣获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

社会任职

1985年—1988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仿真技术专业组成员,1989年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1991年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军用计算机专业组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兼职委员,1995年担任湖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1998年担任同济大学计算机系兼职教授。

人物评价

周兴铭为中国的航天和国家安全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中国国家安全建设及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济大学校史馆评)

周兴铭是中国自主研制计算机和超级计算机系统的开拓者之一。他还为中国自主研制计算机系统的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他长期兼任国家、军队、中国科学院、计算机学会等社会学术和咨询工作,为国家科技发展和军队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评)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