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

汉语汉字
吾(拼音:wú,yá、yú、yù),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古字形从口,五声。吾表示“我”“我的”,作第一人称代词。西周金文中,“吾”多用来表“御”,即捍御、抵御,也用作人名,但没有确切的第一人称代词的用例。[1]
  • 拼音:wú
  • 部首:口
  • 五笔:gkf
  • 仓颉:mmr
  • 郑码:bixj
  • 笔顺:1251251
  • 名称:吾
  • 笔画:3 4
  • 四角号码:1060₁
  • 结构:上下结构
  • 统一汉字:U 543E
  • 笔 顺:横、竖、横折、横、竖、横折、横
  • 字 级:一级(编号:0695)
  • 造字法:形声字
  • 注音:ㄨˊ,〡ㄚˊ
  • 异体字:?、?、?

文字源流

形声字。西周金文(图1-2)“吾”由上下两个部件构成,上面是表示读音的“五”,下面是“口”,表示说话的人自己,也是这个字所传递的含义所在。“吾”有从单五(图1)和双五(图2)两种繁简不同的写法,春秋以前多作繁式,双五作上下排列,战国文字中有双五作左右并排者(图4)。秦汉以来,多写作简式,其演变分为两途:一按古文字结构形体,“五”所从两斜笔交叉;一隶变为一斜笔与一横折交叉,为后世楷书所本。

形声字。西周金文(图1-2)“吾”由上下两个部件构成,上面是表示读音的“五”,下面是“口”,表示说话的人自己,也是这个字所传递的含义所在。“吾”有从单五(图1)和双五(图2)两种繁简不同的写法,春秋以前多作繁式,双五作上下排列,战国文字中有双五作左右并排者(图4)。秦汉以来,多写作简式,其演变分为两途:一按古文字结构形体,“五”所从两斜笔交叉;一隶变为一斜笔与一横折交叉,为后世楷书所本。

“吾”的本义就是“我”,自己的意思,是第一人称代词。例如《论语·学而》中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是说我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又如《论语·泰伯》中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其中的“吾”是做定语修饰“友”,表示“我的”“我们的”。西周金文中“吾”多用来表“御”,即捍御、抵御义。如毛公鼎铭文:“以乃族干(捍)吾(御)王身。”此义也见用于传世文献,如《墨子·公孟》:“厚攻则厚吾,薄攻则薄吾。”西周金文中,“吾”也用为人名,但没有确切用为第一人称代词的用例。《论语》及其以后的著作中,“吾”作第一人称代词使用才逐渐多起来。

“吾”作为第一人称代词是这个字的基本意义,这个字在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中使用频率较高,但后来被“我”所取代,“吾”只是作为文言词汇被保留在了文献书籍中。

详细释义

读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词

例句

代词

人称代词。表示第一人称。我,我们。

I;we

《易‧中孚卦》:“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二:“她也哼哼唧唧自称吾神长吾神短。”

吾侪;吾辈;吾师

名词

(Wú)姓氏用字

-

通“虞”。兽名用字。

《山海经‧海内北经》:“林氏国有珍兽……名曰驺吾。”

-

【吾山】山名。即鱼山。在今山东东阿。

《史记‧河渠书》:“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

-

【吾吾】(yúyú)疏远的样子。

《国语‧晋语二》:“暇豫之吾吾,不如鸟乌。人皆集于苑,己独集于枯。”

动词

通“御”。抵御。

resist

《墨子‧公孟》:“厚攻则厚吾,薄攻则薄吾。”

-

【允吾】(yányá)古县名。故址在今甘肃省皋兰县北。

《汉书‧地理志下》:“金城郡……允吾。”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允吾音铅牙。”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卷二】【口部】五乎切(wú)

我,自称也。从口五声。

说文解字注

我自偁也。偁各本作称,误。《释诂》曰:“吾,我也。”

从口,五声。五乎切,五部。

广韵

五乎切,平模疑 ‖ 五声鱼部(wú)

吾,我也。汉改中尉为执金吾:吾,御也,执金革以御非常。亦姓,汉有广陵令吾扈。又汉复姓,五氏。郑公子有食采於徐吾之乡,后以为氏。《左传》有锺吾子,其后氏焉。昆吾氏,昆吾国之后。由吾氏,秦相由余之后。古有肩吾子,隐者。五乎切。二十一。

五加切,平麻疑 ‖ 五声鱼部(yá)

吾,《汉书》金城郡有允吾县。允音铅。

【校释】允音铅,仙韵与专切无“允”字。

康熙字典

【丑集上】【口部】吾;康熙笔画:7;部外笔画:4

古文:?

(wú)《唐韵》五乎切。《集韵》《韵会》《正韵》讹胡切,并音梧。《说文》:我自称也。《尔雅·释诂》:吾,我也。《左传·桓六年》: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楚辞·九章》注:朱子曰:此篇多以余吾并称,详其文意,余平而吾倨也。

又《广韵》:御也。执金吾,官名。《前汉·百官公卿表》:中尉,秦官,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执金吾。注:师古曰:金吾,鸟名也,主辟不祥。天子出行,职主先导,以御非常,故执此鸟之象以名官。

又《后汉·百官志》:执金吾掌宫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月三绕行宫外,及主兵器。吾犹御也。注:应劭曰:执金革,以御非常。

又《集韵》:棒名。《古今注》:金吾,车辐棒也。汉官执金吾,吾,止也,执金革御非常也,以铜为之,黄金涂两末谓之金吾,御史大夫司隷校尉亦得执焉。○按颜、应二说,及古今注凡三义,各不相同,今并存之。

又昆吾,国名。《诗·商颂》:昆吾夏桀。笺:已姓。

又地名。《前汉·扬雄传》:武帝广开上林,南至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注:晋灼曰:昆吾,地名,有亭。

又锺吾,国名。汉为司吾县。《左传·昭二十七年》:公子烛庸奔锺吾。《前汉·地理志》:东海郡司吾县。

又番吾,番音蒲,即汉蒲吾县。《史记·苏秦传》:秦甲渡河逾漳,据番吾。注:徐广曰:常山有蒲吾县。正义曰:疑古番吾公邑也。

又余吾,蠡吾,朱吾,已吾,皆县名。《前汉·地理志》:上党郡余吾县,涿郡蠡吾县,日南郡朱吾县。《后汉·郡国志》:陈留郡已吾县。

又伊吾,地名。《后汉·西域传》:伊吾,旧膏腴之地。

又余吾,水名。《前汉·匈奴传》:北桥余吾。注:师古曰:於余吾水上作桥。

又《正字通》:伊吾,除哦声,亦作咿唔。

又姓。《广韵》:汉有广陵令吾扈。

又复姓。五氏,徐吾以乡为氏。锺吾,昆吾以国为氏。由吾,由余之后。

又古有肩吾子,隐者。

又《正字通》:借为支吾。与枝梧通。

(yú)又《集韵》《类篇》并牛居切,音鱼。《晋语》:暇豫之吾吾。注:吾读如鱼,吾吾,不敢自亲之貌。

又山名。《史记·河渠书》:功无已时兮吾山平。注:徐广曰:东郡东阿有鱼山,或者是乎。

(yá)又《广韵》五加切。《集韵》牛加切,并音牙。允吾,县名。《前汉·地理志》:金城郡允吾县。注:应劭曰:允吾,音鈆牙。

又《读书通》:童通作吾。《管子·海王篇》:吾子食盐二升少半。注:吾子,谓小男小女也。《正字通》:古本《管子》作童。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五”宽“口”窄。“五”,主体居上居中;首笔横居上居中;竖笔从短横下竖中线起笔,向左下斜行;㇕(横折)的竖段与竖笔平行;末笔长横写在横中线下侧。“口”,居下居中,略扁,宽度相当于首笔短横。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ŋ

o

王力系统

ŋ

a

董同龢系统

ŋ

ɑɡ

周法高系统

ŋ

李方桂系统

ng

ag

两汉

西汉

o

o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鱼虞模

o

北魏后期北齐

鱼虞模

o

齐梁陈北周隋

虞模

u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ŋ

uo

拟音/王力系统

ŋ

u

拟音/董同龢系统

ŋ

uo

拟音/周法高系统

ŋ

uo

拟音/李方桂系统

ng

uo

拟音/陈新雄系统

ŋ

u

中上古音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上平十一模

合口呼

一等

次浊

五乎切/五加切

ŋuo

平声

下平九麻

开口呼

二等

次浊

五加切/五乎切

ŋa

集韵

平声

上平九鱼

合口呼

三等

次浊

牛居切

ŋiɔ

平声

上平十一模

合口呼

一等

次浊

讹胡切

ŋo

平声

下平九麻

开口呼

二等

次浊

牛加切

ŋɪa

礼部韵略

平声

讹胡切

增韵

平声

讹胡切

中原音韵

阳平

鱼模

合口呼

全清

u

中州音韵

平声

鱼模

王姑切

洪武正韵

平声

五模

次浊

讹胡切

ŋu

分韵撮要

阳平

第三十三吾五悟

韵书集成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