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

汉语汉字
吟(读作yín)是汉字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说文》小篆。本义为有节奏的吟咏、吟诵。后由本义引申为叹息。又引申指动物啼叫。也指中国古代能吟唱的诗歌体裁。
  • 中文名:吟
  • 拼音:yín
  • 部首:口
  • 字码:基本区 U 541F
  • 五笔:KWYN
  • 仓颉:ROIN
  • 郑码:JOSX
  • 字级:一级字(编号0740)
  • 平水韵:平声十二侵
  • 笔画:7
  • 部首笔划:3
  • 四角号码:68027
  • UniCode:U 541F
  • 注音字母:ㄧㄣˊ

字源演变

“吟”始见于《说文》中的小篆文字中(图1)。随后发展到了汉代时期。与《说文》小篆相比,其变化是右边结构下方字形的改变。在这一点上,《说文》小篆的书写是像一个钩子的形状,汉代文字下方像是一个“示”字少了那两点。随后的发展中,逐渐也变为了“今”字,直至发展到现代汉语。

“吟”是形声字。《说文》中说“吟,呻也,从口,今声”。“吟”字是由“口”字和“今”字构成。“口”表义,其形状像是张开的口型。表示开口呻吟。“今”表声。本义是有节奏的吟咏、吟诵。《庄子·德充符》“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这里的“吟”便是用的本义。因吟咏和叹息都有长音,故后引申指叹息。也指动物的啼叫。也特指语吃声音不清。

现代释义

读音

词性

释义

yín

动词

吟咏;诵读。

指抒写。

叹息;呻吟。

鸣,叫。

吹奏。

弹奏古琴的指法。吟法为:左手按弦,在某一徽位作短距离的往复摆动。

形容词

谓语音模糊。

名词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姓。

参考资料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二》《口部》 鱼音切

呻也。从口今声。

䪩,吟或从音。

说文解字注

呻也。从口今声。

鱼音切。七部。]

宋本广韵

鱼金切,平侵疑 ‖今声侵1部

吟,叹也。《说文》云:“呻吟也。”鱼金切。十。

宜禁切,去沁疑 ‖今声侵1部

吟,长咏。冝禁切。一。

康熙字典

《丑集上》《口字部》

古文:唫㕂。《唐韵》《集韵》《韵会》《正韵》?鱼音切。音崟。《说文》:呻也。《广韵》:叹也。

又《增韵》:哦也,咏也,鸣也。《庄子·德充符》:倚树而吟。《战国策》:昼吟宵哭。《楚辞·渔父》:行吟泽畔。《荀子·不苟篇》:盗跖吟口。注:吟咏长在人口也。《后汉·梁冀传》:口吟舌言。注:谓语吃不能明了。

又姓。《正字通》:唐嘉州刺史吟约。

又音含。《前汉·郊祀歌》:灵安留,吟靑黄。注:服虔曰:吟音含。○按师古云:服说非也。吟,歌诵也,靑黄,四时之乐也。然服有此音,今存之。

又《集韵》牛锦切。音僸。扬雄《解嘲》:蔡泽虽噤吟,而笑唐举。注:师古曰:噤吟,颔颐之貌。吟,鱼锦反。

又《集韵》宜禁切。音?。长咏也。韩愈《同宿聮句》:白鹤叫相喑。喑或作吟,吟去声。

又音噤。《史记·淮隂侯传》: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注:吟,巨荫反。

又音琴。亦见《史记·淮隂侯传索隐注》。

《说文》:或作䪩、訡。《集韵》:亦作钦。

字形书法

“吟”字是由“口”和“今”字构成。首先书写“口”字,第一笔一竖开始书写,第三笔一横结束书写。随后在其右方书写“今”字,第四笔一撇结束书写,第七笔横折结束“吟”字书写。

音韵汇集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ŋ

i̯əm

王力系统

ŋ

ǐəm

董同龢系统

ŋ

jəm

周法高系统

ŋ

iəm

李方桂系统

ng

jəm

两汉

西汉

东汉

jəm

jəm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m

北魏後期北齐

jəm

齐梁陈北周隋

jəm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ŋ

i̯əm

拟音/王力系统

ŋ

ǐěm

拟音/董同龢系统

ŋ

jem

拟音/周法高系统

ŋ

iem

拟音/李方桂系统

ng

jəm

拟音/陈新雄系统

ŋ

ǐəm

中上古音

字形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开口呼

次浊

鱼金切/宜禁切

ŋjem

去声

开口呼

次浊

宜禁切/鱼金切

ŋjem

集韵

平声

开口呼

次浊

鱼音切

ŋiem

上声

?

开口呼

次浊

牛锦切

ŋiem

去声

开口呼

次浊

宜禁切

ŋiem

韵略

平声

鱼音切

增韵

平声

鱼音切

上声

鱼锦切

去声

宜禁切

中原音韵

阳平

侵寻

全清

iəm

中州音韵

平声

寻侵

移金切

洪武正韵

平声

次浊

鱼音切

ŋiəm

上声

次浊

鱼锦切

ŋiəm

去声

次浊

宜禁切

ŋiəm

分韵撮要

阳平

韵书集成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