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汉语成语
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表记》
  • 中文名: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 外文名:
  • 拼音:
  • 近义词:
  • 反义词:
  • 作 者:孔子
  • 出 自:表记
  • 解 释:有道德的人应该彬彬有礼

解释

"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意思是:有道德的人待人应该彬彬有礼,不能态度粗暴,也不能出言不逊。

摘自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第20课《谈礼貌》。

出处

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

注释

(1)本节选自《表记》。(2)失足:指举止不得体。(3)失色:指仪表不庄重。(4)失口:指言语不慎出重。(5)惮:威严。(6)言足信也:说的话可以相信。

译文

孔子说:“君子在众人面前的举止要不失体统,仪表要保持庄重,言语要谨慎。所以,君子的外貌足以使人敬畏,仪表足以使人感到威严,言语足以使人信服。”

近义句

用今天的话说,君子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一举手一投足都要有分寸,不能有失尊严,不能有失体面,即使是碰上了让人尴尬的局面,也要挺得住。

再说得俗一点,这叫讲究面子。面子不可不讲。“人要脸,树要皮”,这也是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一种体现,是做人的最起码的要求。但是,讲面子却不可过分。如果过分,或者无法让人亲近,或者让人觉得做作,或者让人感到虚伪。恰到好处是最佳境界,将良好的内在修养和情操自然地表现出来,而不是刻意去塑造一种形象,实际上并不具备内在的素质,一旦开口说话,便会使形象顷刻瓦解。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