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重宝

同治重宝

古代钱币
同治重宝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于清朝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铸造。同治重宝其宫廷意义在于是两宫同治(尊皇后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懿贵妃、 载淳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而在民间看来,是上下一心,同臻郅治。在货币市场结束了咸丰时期大钱充斥市场,大小钱并行的混乱币制,在清朝历史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中文名:同治重宝 外文名: 馆藏地点: 所属年代: 类别: 属性:货币 铸造时间:公元1862——1874年

历史

同治是清穆宗载淳的年号。其实,在载淳即位之初,是以“祺祥”为年号的,并以此铸过“祺祥钱”,但未流通。

咸丰十一年(1861年)岁次辛酉七月间,咸丰帝病死在热河的避暑山庄,其6岁的儿子载淳继承帝位。新皇帝采用什么年号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肃顺等顾命八大臣商榷后,确定采用“祺祥”二字,取其吉祥之意。当时铸币为祺祥通宝、祺祥重宝,有小平、折十两种钱,背文为纪重、纪局。

同年9月30日,慈禧发动“辛酉政变”,由恭亲王亲自提出改用“同治”年号,并征询内阁的意见,内阁大臣一致认为这个年号拟得好,妙处就在于它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在太后看来,是两宫同治;在民间看来,是上下一心、同臻郅治。当恭亲王将拟定的新年号奏知慈禧太后时,果然为慈禧所欣赏。因为在慈禧心目中,两宫同治,即表示两宫并尊,无嫡庶之分。

这样,“同治重宝”及“同治通宝”于同治元年(1862年)正式开始铸行。

由于同治年间主要流通面值一文的小平钱,从而结束了咸丰时期大钱充斥市场,大小钱并行的混乱币制。

开铸情况

同治元年(1862年),各局开铸 同治通宝 制钱,常见的有 宝泉、宝源等11局,铜质较差,铸工不精。

同治年间仅铸当十以下大钱, 部颁样钱开铸当十的有 宝泉、宝源、宝巩、宝云及新疆三局,大小轻重参差不齐。其他局只有 部颁样钱(少数有雕母),并没有开铸。

存世有两种“同治重宝” 部颁样钱,背文满文局名,一种较大,制作精美;另一种较小,较薄,制作粗糙,均系“ 宝泉局”为户部颁发而铸的样钱。

分类

清·满族发行于公元1644-1911年,直径29mm,

背文为上:汉文“当”;下:汉文“十”;左:满文“宝”;右:满文“泉”。

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发行于公元1861-1874年,直径32mm,

背文为上:汉文“当”;下:汉文“十”;左:满文“宝”;右:满文“源”。

同治·年号发行于公元1862-1874年,直径为28mm,

背文为上:汉文“当”;下:汉文“十”;左:满文“宝”;右:满文“泉”。

珍品

“未开金口”

直径:3.3厘米,重:14.8克。此钱为铜质雕母,形制较子钱稍大。铜质精良,雕工细腻,边廓深峻,文字纤劲。中间穿孔未完全凿穿,上有一圆孔,俗称“未开金口”。面文 楷书,背上下汉文“当十”,左右满文“宝源”。雕母指手工雕刻的 母钱,亦称“祖钱”,是古钱中至珍之品。

价值

总的来说不值钱。同治重宝的分量差别很大,开始铸的分量大,逐渐重宝和 通宝就没分别了,到了后来,干脆重宝不及通宝一般的量大。主要是当时政府军费紧张,用来打击洪毛子。后来清政府就把重宝废了。 目前存世的较多,价格一般在5-25元钱(参考价,珍品除外)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