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自的朝圣路

各自的朝圣路

周国平著散文集
《各自的朝圣路》是周国平著散文集。2004年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各自的朝圣路》是周国平前几年发表散文的结集。关于书名,作者解释说,一是因为其中自己比较满意的文章几乎都是读了那些精神朝圣者的书而发的感想;二是因为自己写作时心中常怀想着那些隐藏在人群里的今日的朝圣者。
    书名:各自的朝圣路 别名: 作者:周国平 类别: 原作品: 译者: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页数:426 定价: 开本: 装帧:平装 ISBN:9787537826532 文学体裁:散文

内容简介

我仿佛结识了一个个不同的朝圣者,他们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是的,世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有多少条朝圣路。每一条朝圣的路都是每一个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然而,只要你自己也是一个朝圣者,你就不会觉得这是一个缺陷,反而是一个鼓舞。你会发现,每个人正是靠自己的孤独的追求加入人类的精神传统的,而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图书目录

第二版序

第一版序

第一辑朝圣的心路

苦难的精神价值

与世界建立精神关系

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精神生活的哲学

孤独的价值

勇气证明信仰

第二辑守望者语

守望的角度

被废黜的国王

在沉默中面对

有所敬畏

哲学与孩子与通俗化

哲学的命运

名人和明星

读书的癖好

哲学与精神生活

都市里的外乡人

记住回家的路

愉快是基本标准

第三辑文学的安静

私人写作

小说的智慧

读《务虚笔记》的笔记

第四辑不时髦的读书

人不只属于历史

给成人读的童话

也生读安徒生

临终的苏格拉底

《李白与杜甫》内外

回到世界名著

简洁的力量

世上本无奇迹

第五辑爱者的反思

爱:从痴迷到依恋

婚姻反思录

嫉妒的权利

点与面

男子汉形象

婚姻的悖论与现代的困境

关于好男人

生命中的无奈

婚姻中的爱情

人人都是孤儿

爱的反义词

情人节

第六辑科学与人文

第七辑闲文或时文

第八辑序评无类

第九辑准学术谈

第十辑并非争鸣

第十一辑自叙和访谈

第十二辑精神的故乡

第十三辑哲学:对世界的认识

作品影响

周国平的哲理散文在当代散文界占有重要一席,其精神价值和文学水准是那些急功近利、好为人师、胡乱解读和“感悟”生活的作坊匠们无法企及的。作为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者,他“不时髦的读书”观和无功利的写作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孤独却执著的跋涉,值得我们崇敬。

作者简介

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著作有《苏联当代哲学》(合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人与永恒》《尼采与形而上学》《忧伤的情欲》《只有一个人生》《今天我活着》《爱与孤独》等;译著有《论辩证法的叙述方法》(合译)《偶像的黄昏》《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等。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作品评价

真正的好书,都无一例外地真实记录了优秀灵魂的内在生活。一本好书的诞生,就是一次心灵的朝圣,这种朝圣是作者的,也是阅读者的。《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是我先于文集出版即已欣赏到的文章之一,也是文集中我最为喜欢的篇什。这篇文章就是周国平对阅读史怀泽《我的青少年时代》的感想记录,篇名即援引史怀泽的话。

周在文中写到,“相爱的人们也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所能做到的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到这种努力,互相鼓励,而‘不需要注视别人的脸和探视别人的心灵’。”正是阅读,引发了周国平与史怀泽思想的共鸣,以及精神上的“惺惺相惜”,并在此基础上有了新升华和展开;“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但正因为由己及人地领悟到了别人的孤独,我们内心才会对别人充满最真挚的爱”。

作为一位散文作家,周国平是非职业的,却是出色的。对于写作,他主张“对自己说话”。他崇尚一种真正自由的写作心态,相信,不为发表而写作,是具备这种自由心态的必要条件。对时下极其流行的小散文,周国平不客气地归纳出了其模式:小故事+小情调+小哲理。模式化的小散文是最容易写的,也易于在大众报刊发表,这些泛滥的小散文们都有着惊人的相似,读了很多,却无法给人留下确切的印象。周国平无意于此,并且“确信这种东西是有害的,它们会使读者的感觉和理解力趋于肤浅,丧失了领悟生活实质和社会真相的能力。”因此,他“拒绝加入今日的小散文合唱”。

周国平曾说在他还狂热钟情尼采等大哲学家的年轻时候,他有机会,甚至几近走上了一个学者型哲学家的道路。许是当时他正研究的尼采给他立了坏的榜样,又或者他认为哲学的研究或者体系的建造本身就是一种回避。于是他转身向生活。真诚是他研究一生和追求一生的课题目标。而这一转身中究竟包含多少真诚,是不是基于天性的一种退让和回避,只有他自己才能知道。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