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云豹

台湾云豹

猫科云豹属动物
台湾云豹,又名乌云豹、荷叶豹、龟纹豹,属于台湾特有亚种的猫科动物,也是台湾岛上最大型的野生动物之一。它主要栖息在亚热带茂密的丛林中,还有沼泽地区。云豹全身淡灰褐色,身体两侧约有6个云状的暗色斑纹,这也是它之所以叫云豹的原因。因身体两侧的深色的云纹做了很好的伪装,故它们在丛林里生活,很不容易被人发现。1972年,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杀与栖息地被破坏,台湾云豹再未见踪迹,2013年4月,台湾学者宣布,其可能已经灭绝。[1]
    中文名: 拉丁学名:Neofelis nebulosa brachyurus 别名: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 纲:哺乳纲 亚纲: 目:食肉目 亚目: 科:猫科 亚科: 族: 属:云豹属 亚属: 种:云豹 N. nebulosa 亚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中文学名:台湾云豹 分布:台湾东部和南部山区 灭绝时间:1972年

生活习性

云豹是晨昏活动频繁而偏夜行性的动物,常单独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或断崖的岩石下面,到夜晚才现身伏击行径上的动物。但它并非完全是树栖性,也常在地上行走或是扑追动物。可能的栖地为原始或次生阔叶林、混合林或针叶林。

其是肉食性动物,会捕食树上的猴子、松鼠及鸟类等中小动物,亦会潜伏于树上,俟羌、鹿等猎物自下面经过时飞扑而下咬其颈部致死而食。爬树时,它那又长又粗的尾巴可起到保持平衡的作用,身上的斑纹在树上是很好的保护色.台湾云豹生性胆小,怯懦怕人,所以在野外很难见到。由于它的攀附技术非同寻常,常以一种优雅又惊险的动作捕食动物,比如它能以后腿攀住树木像荡秋千般摇晃,偷袭由地面走的鹿和野猪。它的手爪宽厚、有力,拍打猎物异常管用,而犬齿特别长,用来撕碎到口的食物。

分布范围

台湾云豹曾经分布在台湾东部和南部山区,有记录以来只有玉里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以及玉山国家公园的梓仙溪地区,分别在1990年及1996年有发现疑似云豹足迹的纪录。

考古学者在距今3000多年的台湾卑南遗址当中,曾经发现过3件陪葬用的人兽形玦。在全世界的考古发掘中,这种人兽形玦只有在台湾出现过。而在人兽形玦上面,正可以找到类似云豹的图腾。

台湾云豹台湾云豹第一次被列入科学文献的记载中是在1862年,是由第一个踏上台湾的西方国家官员史温侯(Robert Swinhoe,当时在英国驻打狗领事馆工作)所记载下来的。在那一年,史温侯于英国的《伦敦动物学会集刊(Proceedings of 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简写为PZS)》上,发表〈福尔摩沙岛上的哺乳动物(On the Mammals of the Island of Formosa)〉这篇文章,里面提到了台湾猕猴、台湾黑熊、台湾石虎、台湾云豹等哺乳动物,这也是这些动物第一次见诸于正式科学文献的纪录(Hall 1999)。

然而,从1862年以来的140几年来,虽然台湾的原住民陆续一直有人宣称看到云豹,却从来没有研究者真正看过台湾云豹的活体、甚至是活体照片,因此也无法确定原住民所看到的,就是台湾云豹(钟丽华2004)。以台湾的动物园所豢养的云豹而言,有纪录可查的虽然有15只,但都不是台湾云豹,而是从别的国家进口的“苏门达腊亚种”或其他亚种。

截至2012年台湾唯一能见到的台湾云豹,是收藏于国立台湾博物馆内的一只标本,这是日治时期所遗留下来的。而台湾最后一笔野外云豹的资料,则是出现在1983年。当时东海大学环境科学中心的研究员张万福,在一个原住民猎人的陷阱中发现了一只已死亡的幼豹(钟丽华2004),因此,台湾云豹如果灭绝的话,时间也是在1983年。

1987年2月,行政院农业委员会请美国猫科专家罗宾维兹博士亲临台湾的大武山察视。罗宾维兹的结论是台湾尚有几处环境尚属完整、而和泰国云豹出没地区之栖息环境相似的地方,有可能还存在着云豹(彭明敏文教基金会1998)。

从2001年开始,为了对台湾云豹做更准确的纪录,屏东科技大学野生动物保育研究所和农委会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开始分别在大武山、双鬼湖、南投县丹大、郡大山区及花莲县等山区,在600个以上的观察点装设了自动照相机,经长期自动照相,一直未拍到台湾云豹,进山区调查,也未见台湾云豹的排遗等踪迹。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