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拉格群岛

古拉格群岛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创作长篇纪实文学
《古拉格群岛》(Архипелаг Гулаг),全称是《古拉格群岛,1918—1956,文艺性调查初探》,是由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该书创作于1962年至1973年间,于1973年首次出版。本书以“群岛居民”的苦难经历为线索,同时穿插了苏联劳改制度发展史中的大量资料,结构宏大,卷帙浩繁,充分显示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驾驭写作的才华。书中既有激昂的控诉、愤怒的呐喊,也有尖锐的嘲讽、深切的诉说,是一部深刻理解苏联政治体制的重要的参考著作。[1]
    书名:古拉格群岛 别名: 作者: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类别: 原作品: 译者: 出版社: 页数: 定价: 开本: 装帧: ISBN: 外文名:Архипелаг Гулаг 创作年代:1962年至1973年 文学体裁:长篇纪实文学

内容概要

《古拉格群岛》是一部描写苏联劳改营情况的著作,其内容涉及苏联1917年十月革命后约40年间的人和事。全书140万字,共分七个部分。第一、二部分主要描写逮捕进劳改营的各种犯人。在“监狱工业”标题下看到,一次次大逮捕象“水流”一样把人输送到各地的劳改营。在逮捕的水流中,有属于某个阶级、阶层、党派、宗教教派的成员,有反抗余粮征集制的农民,某些犯了过错的少数民族,有在德军占领下生活过的或给德军做过事的公民,有当过俘虏的军职人员、大退却过程中的军官和士兵,等等。电车女司机深夜回家,从陷住的卡车旁走过,原来卡车装满尸体,手和脚从防水布下露了出来,于是她被记下姓名,第二天被捕了,罪名反苏宣传,判刑10年。自来水工人每当播送没完没了的给斯大林致敬信时总关上自家喇叭,邻居告了密,罪名社会危险分子,判刑8年。一个有6个子女的农民,拚死干活,挣得一颗勋章,授勋时他说:“能给我一普特面粉来顶这个勋章多好”,于是他全家被流放了。书中说:“逮捕象流行病一样逐街挨户地蔓延……如果你明天注定要招认你纠集了一个图谋在本市自来水中放毒的地下小组,而今天我曾在街上握过你的手,那就是说我的命运也注定了。”

图书目录

第一部 监狱工业

第一章 逮捕

第二章 我国“下水管道”的历史

第三章 侦查

第四章 蓝滚边

第五章 最初的监室——最初的爱

第六章 那个春天

第七章 在机器间

第八章 襁褓中的法律

第九章 法律在壮大

第十章 法律成熟了

第十一章 处以“最高措施”

第十二章 监禁

第二部 永恒的运动

第一章 群岛之舟

第二章 群岛之港

第三章 囚徒运输队

第四章 从岛屿到岛屿

第三部 劳动消灭营

第一章 阿芙乐尔的手指

第二章 群岛露出海面

第三章 群岛病灶的扩散

第四章 群岛在硬结

第五章 群岛的根基

第六章 “拉来法西斯啦!”

第七章 土著的生活

第八章 劳改营里的妇女

第九章 杂役

第十章 政治犯的替身

第十一 章思想纯正分子

第十二章 “砰砰砰……”

第十三章 再剥下一层皮!

第十四章 改变命运

第十五章 惩隔室,强管棚,强管区

第十六章 社会亲近分子

第十七章 娃娃犯人

第十八章 古拉格的缪斯

第十九章 泽克民族

第二十章 狗的职务

第二十一章 营旁世界

第二十二章 我们在建设

第四部 灵魂与铁丝网

第一章 向上

第二章 还是败坏?

第三章 戴着笼口的自由

第四章 几个人的命运

第五部 苦役刑

第一章 在劫难逃

第二章 革命的微风

第三章 锁链,还是锁链……

第四章 怎么会忍受?

第五章 铁板下的诗篇,岩石下的真理

第六章 坚定的逃跑者

第七章 一只小白猫

第八章 靠意志逃跑与靠技术逃跑

第九章 拿冲锋枪的孩子们

第十章 营区的土地在燃烧

第十一章 摸索前进,扯断锁链

第十二章 肯吉尔营四十天

第六部 流放

第一章 自由初期的流放

第二章 农瘟

第三章 流放地日趋“茂密”

第四章 放逐各族人民

第五章 刑满之后

第六章 流刑犯的幸福生活

第七章 出狱后的囚犯

第七部 斯大林死后

第一章 事到如今,左右为难

第二章 统治者易人,群岛依然在

第三章 今天的法律

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中国大陆译作索爾仁尼琴,台湾译作索忍尼辛,港澳译作索贊尼辛(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Исаевич Солженицын,拉丁化:Aleksandr Isayevich Solzhenitsyn;1918年12月11日-2008年8月3日),苏联—俄罗斯的杰出作家,苏联时期最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之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他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许多领域有较大成就。

创作背景

“古拉格”是由俄语中的ГУЛАГ音译而来的,而俄语的ГУЛАГ是一个缩写词,全称是“Главн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исправительно-трудовых лагерей и колоний”,译成汉语意思是“劳动劳改营总管理局”,一些中国学者简单地将它称为“集中营”。这种集中营主要是用来关押政治犯人的,让他们在这里接受“劳动改造与教养”。

追溯古拉格的历史,它产生于20个世纪二十年代初期。1923年,在索洛维茨基群岛上建立了第一个特别劳改营,用来关押那些反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与苏维埃政权为敌的政治犯、不同政见者,其中包括社会革命党人、孟什维克及宗教界人士。自此之后,这种古拉格的模式在全苏各地越建越多,1935年已有14所,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已达85所。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许多犯人带罪上了前线,到1945年二战结束时,古拉格的数量减少了30所,只剩下58所。但到1947年又升到了70所。1953年斯大林逝世前夜,古拉格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全国共有170所,遍布各个地区和角落,织成了一张大网,罩在苏联的版图了。同时在1948-1953年期间,苏联内务部还建立了12个残酷监狱制度的政治犯特别集中营。1954年,斯大林去世之后,极权统治结束,很多被平反,离开了集中营,古拉格的数量一下子减少了102所,只剩下68所。

作品鉴赏

逮捕是进入古拉格群岛的唯一途径,而刑讯则是保证群岛逐渐壮大的基础,也就是说,无论是否有罪,只要你进入了古拉格,那么总会有一个“合适”的罪名在等着你。作者把沙皇和苏维埃时期的侦查作比较,说明旧的时代过去了,但是旧时代的刑罚在二十世纪依然存在,甚至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本书的内容提要的第三章,开篇便是“谁能想到二十世纪会有刑讯?”不难想象,在人类文明日益发展的时代,怎会有比彼得大帝时期的野蛮行为还要野蛮和残忍的审讯方法?为了将这些无辜的人们关进劳改营,契卡人员要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迫使“犯人”承认自己头上莫须有的罪名,作者在书中列举了31种刑讯方法,如心理方法、肉体方法、熬鹰、穿和平衣、侦查员车轮战、臭虫隔离室、利用亲人的感情等,对人的精神和肉体上进行折磨,手段极其残忍,作者说道,“游手好闲、饱食终日、毫无人性的人们有什么东西发明不出来呢?”在如此残酷的刑讯下,契卡人员最后终会得到他们需要的口供。

作者在作品中提到的“法律”这一名词时就说,“它不同于地球上一切称为‘法律’的东西”,它具有“回溯效力”,并能够“预见到将来”,对作伪证者“关怀备至”,作家以近乎写实的手法,将斯大林时期大规模的肃反运动和大清洗运动、个人崇拜等真实的社会政治生活现状叙述出来,将极权统治下苏联人民没有自由、法律遭到严重裹读和践踏、人们生活在恐惧之中的现实揭露出来,表达了作家对斯大林政治体制的鞭挞和对人性的拷问。

作品影响

这部巨著的出现,为作家带来了极端的非议和“噩运”,也带来了荣誉和轰动。1973年底,作品在巴黎出版,而后轰动世界文坛,全球售出3000多万册,该书的出版,使苏联政权受到了极大打击,也成为当时苏联政府将索尔仁尼琴驱逐出境的重要原因。

《古拉格群岛》出版后在世界范围的政治界、文学界均产生了较大影响,让索尔仁尼琴这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作家成为俄罗斯文学史上与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相提并论的人物之一。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