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分蓼

叉分蓼

蓼科蓼属植物
叉分蓼(学名:PolygonumdivaricatumL.)是蓼科蓼属植物。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70-120厘米,无毛,自基部分枝。叶披针形或长圆形,长5-12厘米,宽0.5-2厘米。花序圆锥状,分枝开展;苞片卵形,边缘膜质,背部具脉,每苞片内具2-3花。瘦果宽椭圆形,具3锐棱,黄褐色,有光泽,长5-6毫米,超出宿存花被约1倍。花期7-8月,果期8-9月。
    中文名: 拉丁学名:PolygonumdivaricatumLinn 别名: 界:植物界 亚界: 总门: 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亚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又称木兰纲 亚纲:石竹亚纲(Caryophyllidae) 超目: 目:蓼目(Polygonales)本目仅一科 亚目: 科:蓼科(Polygonaceae) 亚科:蓼亚科 族: 亚族: 属:蓼属(Polygonum) 亚属: 组: 亚组: 种:叉分蓼 亚种: 变种: 品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中文学名:叉分蓼 中文别名:酸不溜、酸模、泥阿劳、大骨节蓼吊、分叉蓼、尼牙罗、酸不溜、酸梗儿、酸姜、酸浆、酸溜子草、酸模、乌亥尔 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西藏等地。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70-120厘米,无毛,自基部分枝,分枝呈叉状,开展,植株外型呈球形。叶披针形或长圆形,长5-12厘米,宽0.5-2厘米,顶端急尖,基部楔形或狭楔形,边缘通常具短缘毛,两面无毛或被疏柔毛;叶柄长约0.5厘米;托叶鞘膜质,偏斜,长1-2厘米,疏生柔毛或无毛,开裂,脱落。花序圆锥状,分枝开展;苞片卵形,边缘膜质,背部具脉,每苞片内具2-3花;花梗长2-2.5毫米,与苞片近等长,顶部具关节;花被5深裂,白色,花被片椭圆形,长2.5-3毫米,大小不相等;雄蕊7-8, 比花被短;花柱3,极短,柱头头状。瘦果宽椭圆形,具3锐棱,黄褐色,有光泽,长5-6毫米,超出宿存花被约1倍。花期7-8月,果期8-9月。

入药部分:全草或根入药。叉分蓼为草原中旱生植物,是草甸草原和草原群落中常见的伴生种。除盐渍化土壤外,一般的生境均可生长,适应性广,野生于山坡草地或林绿灌丛、丘陵、沟谷、沙丘、草甸及田边、路旁以及住宅附近之撂荒地。多零散分布,未见大片群落。6—7月开花,7—8月果熟。该种植物体分枝多,形成球形,是草原上的风滚草,种子量大,借助于滚动传播种子。

分布生境

生于草甸草原、沙地、林缘草甸等地。主要分布在:兴安北部、岭东、岭西、兴安南部、辽河平原、呼一锡高原、阴山。我国东北、华北;朝鲜、蒙古、俄罗斯。

产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产量极多。

栽培种植

夏、秋季采收全草,洗净泥土,阴干,切段备用;春、秋季采挖根,除去茎叶及杂质,洗净泥土,晒干备用。栽培容易,利用年限较长且方便。叉分萝利用根、茎都可进行繁殖。只要加强管理,栽培第8年年仍可刘割3次,折合每公顷产鲜草107520公斤。此草利用方便,青饲、青贮、晒制干草均可,全生育期可随时XIJ割利用。青饲可在株高50cm左右XIJ割,晒制干草可在开花初期刘割,青贮可在开花盛期XlJ割。xfJ割留茬高度以7~scm为宜。

主要成分

地上部分含黄酮:叶含3.2%,花序含4.5%;其中有:槲皮素、山柰酚、杨梅树皮素、芦丁、槲皮甙、异槲皮甙、金丝桃甙和扁蓄甙等。地上部分含有儿茶酸、香豆酸、咖啡酸、阿魏酸、P一苯甲酸和没食子酸等。地上部分和根含鞣质分别为2.02%~3.94%和13.52%~15.04%;最近,又分得两个儿茶酚类成分。

经济价值

中药全草:味酸、苦、涩,性凉。清热,消积,散瘿,止泻。

根:味酸、甘,性温。祛寒,温肾。

蒙药味酸、苦、涩,性凉、稀、轻、糙、钝。清热,止泻。

主治病症

中药全草:治大小肠积热,瘿瘤,热泻腹痛。

根:治寒疝,阴囊出汗。

蒙药治肠热,腹泻,肠刺痛。

用量用法

中药全草9—15克,水煎服,或研末冲服。根10~18克,

水煎服;外用250~500克,煎水趁热熏洗患处。

蒙药多配方用。

饲用价值

幼嫩茎叶,昧酸甜,各种家畜适口性不等,营养价值一般。叉分蓼为春季或秋季的青饲料资源,该草在此期间枝叶细嫩而繁茂,于春末夏初及秋季,可供牛、猪、羊放牧用,营养期割取地上部全草,切碎可生喂。成熟后割取嫩校也可饲喂。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