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谷螟

印度谷螟

斑螟科谷斑螟属动物
印度谷螟,世界性分布,中国国内除西藏尚未发现外,其余各省市、自治区均有分布。印度谷螟在中国是危害性较严重的仓储害虫之一,食性很广,几乎危害每一种植物性仓储物。
    中文名:印度谷螟 拉丁学名:Plodia interpunctella (Hübener) 别名:印度谷斑螟、印度谷蛾、封顶虫、印度螟蛾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亚门: 纲:昆虫纲 亚纲: 目:鳞翅目 亚目: 科:斑螟科 亚科: 族: 属:谷斑螟属 亚属: 种: 亚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形态特征

成虫

小型蛾子。体长5~9mm,翅展13~16mm。头部灰褐色,腹部灰白色。头顶复眼间有一伸向前下方的黑褐色鳞片丛。下唇须发达,伸向前方。前翅细长,基半部黄白色,其余部分亮赤褐色,并散生黑色斑纹。后翅灰白色。一般雄成虫体较小,腹部较细,腹末呈二裂状,雌成虫体较大,腹部较粗,腹末成圆孔。

长0.3mm,乳白色。椭圆形,长约0.3mm,乳白色,一端尖形,一端稍凹,表面粗糙,有许多小粒状突起。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10~13mm,体呈圆筒形,中间稍膨大。头部赤褐色;头部每边有单眼6个。胸腹部淡黄白色,腹部背面带淡粉红色。中胸至第八腹节刚毛基部无毛片。上颚具齿3个,中间一个最大。腹足趾钩双序环状。雄虫第5腹节背面可见一对淡紫色睾丸。

长约6mm,细长形,橙黄色,背面稍带淡褐色,前翅带黄绿色。复眼黑色。腹部略弯向背面。腹末着生尾钩8对,其中以末端近背面的2对最接近及最长。

生活习性

通常1年发生4~6代;在温暖地区,一年可发生7~8代。辽宁南部3~4代。世代重叠严重。以幼虫在仓壁及包装物等缝隙中布网结茧越冬。

在武昌越冬幼虫翌年4~5月化蛹、羽化。在四川越冬代化蛹始见期在3月下旬,高峰期在4月上旬,羽化始见期在4月下旬,高峰期在4月底。第1~3代化蛹盛期分别在6月中、7月中下旬、8月下旬,羽化盛期分别在6月下旬、7月底~8月上旬、9月上中旬。成虫多在夜间活动,有一定趋光性。

羽化、交配、产卵活动全天均可进行,但羽化以白天较多,交配产卵以夜间较多。成虫羽化后即可交配,交配为尾接式,并可多次交配。交配后雌成虫将卵产于储藏物表面或包装品缝隙中,也可产在幼虫吐丝形成的网上,卵散产或聚产。产卵期1~18天,以成虫羽化后第3天产卵最多,每雌一生平均产卵152.3粒。

初孵幼虫先蛀食粮粒胚部,再剥食外皮。为害花生仁及玉米时,喜蛀入胚部,潜伏其中食害;为害干辣椒则是潜入内部蛀食,仅留一层透明的外皮。幼虫常吐丝结网封住粮面,或吐丝连缀食物成小团与块状,藏在内面取食。起初在粮堆表面及上半部,以后逐渐延至内部及下半部为害。幼虫行动敏捷,具避光性,受惊后会迅速匿藏。缺食时,幼虫会自相残杀。幼虫5~6龄,老熟后多离开受害物,爬到墙壁、梁柱、天花板及包装物缝隙或其它隐蔽处吐丝结茧化蛹。

一般情况下各虫态历期:卵2~14天,幼虫22~35天,蛹7~14天,成虫寿命8~14天。在27~30℃下,每完成一代约需36天。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内容

印度谷螟为喜温暖害虫,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4~30℃,相对湿度70%~80%。多雨季节和年份,储藏物含水量高,发生为害重。幼虫在48.8℃下,经6小时即死亡。各虫态在低温下致死时间分别为:-3.9~1.1℃时为90天;-6.7~-3.9℃时为28天;-9.4~-6.7℃时为8天;-12.2~-9.4℃时为5天。此外,光周期对成虫产卵有一定影响,在明暗12小时交替下产卵量是全黑暗条件下的3倍。

食物

不同种类的食物对印度谷螟的生长发育、存活及繁殖等有显着影响。用玉米及大豆碎块、红枣、葡萄干、菊花等饲养的个体发育快,大米饲养的次之,稻谷饲养的不能正常发育和存活。笔者曾发现印度谷螟在红枣仓库内大发生,仓内四壁、天花板、地面、及红枣上布满密密麻麻幼虫。

天敌

印度谷螟的常见天敌有黄色花蝽,黄冈花蝽、锡兰全平步甲、尼罗维须步甲、拟蝎、蠼螋、麦蛾茧蜂等。其中麦蛾茧蜂等对印度谷螟种群数量有较大控制潜能,在自然发生情况下,春季寄生率约为14%,夏秋季为9%~25%,一般每头寄主幼虫体内有茧蜂幼虫2~14头。

虫情调查预测及防治

性信息素诱捕印度谷螟可以达到调查种群密度及一定的防治目的,利用性信息素及生物粘虫胶诱捕交尾期雄性成虫,使雌性成虫交尾概率大大降低,因而减少印度谷螟幼虫数量,达到降低虫害的目的。

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捕印度谷螟成虫。据报道,利用K式或仿制圆筒式诱捕器,人工合成性信息素TDA(顺-9,反-12-十四碳二烯醋酸酯),诱蕊持效期2~3个月,4个月内一个诱捕器诱到成虫203头。

捕杀技术

1.清洁卫生防治。

2.日光曝晒。

3.诱杀。掌握在化蛹前及越冬前,用麻袋等物盖在仓储物表面诱杀;或在成虫羽化期用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杀。

4.微生物农药防治。Bt对印度谷螟幼虫有较高毒力。用2.266×108个活芽孢/ml浓度的Bt菌液感染4龄幼虫,处理32h后死亡率达98.24%。Bt菌粉对粮面处理深度以10~15cm为佳。

5.磷化铝熏蒸等防治措施。

防治方法

(1)可选择晴天摊晒粮食,一般厚3-5厘米,每隔半小时翻动一次,粮愠升到50℃,再连续保持4-6小时,粮食温度越高,杀虫效果越好。晒粮时需在场地四周距离粮食2米处喷洒敌敌畏等农药,防止害虫窜逃。

(2)低温冷冻除虫多数贮粮害虫在O℃以下保持一定时间可被冻死。北方冬季,气温达到一1O℃以下时,将贮粮摊开,一般7-10厘米厚,经12小时冷冻后,即可杀死贮粮内的害虫。如果达不到一IO℃,冷冻的时间需延长。冷冻的粮食需趁冷密闭贮存。含水量在17%以-卜的种子粮和花生,不能用冷冻法,其余各种粮食、油料都可采用此法。

(3)开水浸烫此法仅适用于蚕豆和豌豆。将生虫的蚕豆、豌豆放入竹篮或竹篓等可沥水的容器中,待水煮开后,将容器浸入,边烫边搅拌种子,经25-28秒钟后,迅速取出,入凉水中冷却,摊开晾凉,等豆粒充分干燥后,再贮存。此法可完全杀死豆粒内的豌豆象、蚕豆象,且不影响发芽力。用开水烫种,应掌握在豆象羽化为成虫以前。

(4)拌沙拌糠除虫折子囤放的蚕豆、豌豆、绿豆、豇豆等,在发生绿豆象以前,将豆类进行暴晒,使种子内的水分降到12%以下。先在囤底铺上3一5厘米厚的稻壳(或抄),然后放一层蚕豆等豆子,约10-15厘米厚,再铺一层稻壳(或沙)3~5厘米厚,再放一层豆,如此一层稻壳,一层豆,到最上层用20~30厘米厚的稻壳完全密闭,外边的绿豆象不能进入,内部绿豆象钻不出来。

防虫效果好,还可防止蚕豆变色。注意稻壳(或沙)要晒干,并筛去灰尘,囤席和蚕豆之间要多放些稻壳(或沙)防止绿豆象在囤席处的缝中的豆粒上繁殖为害。缸贮、水泥柜等容器存放的以上豆类也可用此法。

(5)植物熏避除虫将花椒、茴香或碾成粉末状的山苍子等,任取一种,装入纱布小袋中,每袋装12~13克,均匀埋入粮食中,一般每50公斤粮食放2袋。

(6)药剂防治磷化铝是一种高毒杀虫剂。杀虫效果高,使用方便。但必须按照操作要求使用。首先将粮食晒干,达到规定贮粮含水量标准(一般在12%左右)。贮粮容器在处理前,除留一施药口外,其余都必须做好密闭工作。有缝隙的容器,要在缝隙处用废报纸糊2~3层,先窄后宽。使用折子或地龙的要用不破无洞的塑料薄膜把四周及底层扎好,不可漏气。施药前准备好100平方厘米大小的布片若千块,带色塑料绳,以及施药后封口用的浆糊、废报纸、扎口的绳子等。

施药时选择晴天,按每200~300公斤粮食用磷化铝l片(3.3克/片)的用量,打开磷化铝瓶盖,取药,盖好瓶盖,迅速用布片将药分片包好,立即将药包埋入粮食中,并将有色塑料绳的一端留在粮面上,以便散气后取出药包处理。只用一包药的,即将药包埋在粮堆或粮袋中间,多药包时,则应均匀分点埋入,粮堆高度在2米以上的,要采取粮堆面施药与粮堆中埋藏药相结合。投药后立即做好容器的密封工作,粮堆数量较大的,粮面上部与薄膜间应留出l0厘米的空隙,以利于磷化铝放出的气体扩散到粮堆中去。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