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吊子

半吊子

汉语熟语
“半吊子”是汉语中常用的一个熟语。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该熟语的意思是指:不通事理、说话随便、举止不沉着的人;知识不丰富或技术不熟练的人;做事不仔细、有始无终的人。
    中文名:半吊子 拼音:bàn diào zi

释义

又名半调子

    对于某事物会一些,但不精通。对某种知识只有一个粗略的、肤浅的或零星的了解的人或技艺不熟练的人。做事不认真、有始无终的人。通常指说话无边际、离谱,或说话不分公共场合的人。不高不低,不好不坏,很普通或是不行不好的。形容不通情理,说话随便,举止不沉稳的人。

来历

这种诙谐的称谓与古钱币有关。古钱币外园中间有方孔,曰“孔方兄”。古人为了便于数钱、付钱和携带方便,就用绳子从孔中把钱串起来,一千枚为一贯,后来叫一串,到了清朝,一串又称一吊。一千枚钱称一吊,一枚钱又称一个子,那么五百钱就是半吊子,用半吊不够一吊的数,比喻心眼不够数。

“半吊子的一半”就是“二百五”是指二百五十文大钱。从以上分析来看,猜测“二百五”一词很可能产生于晚清民初。至于“半吊子”,可能就更早一些了。

楚剧是一个古老的地方声腔剧种,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由清代道光年间(1821年-1851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黄陂、孝感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1926年改称楚剧。楚剧有一出传统小戏就叫《半吊子卖鞋》,是搬演一个绰号“半吊子”的鞋匠腊月三十卖鞋过年的故事。说明那时就有“半吊子”一说。

另外可能的来源是,“半铫子”就是半瓶子。取民谚“一瓶子水不响,半瓶子水哐当”之意。

追根溯源,这个熟语来源于我国古代的钱币计量制度。在我国古代,最常见的货币是铜钱,而铜钱一般为圆形方孔。为了便于携带和计算,至迟从汉代起,人们就已开始时将铜钱用细绳串起来,这种穿铜钱的绳子在汉代时被称“贯”,如《史记·平准书》中就曾说:“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贯”又成了货币计量单位,“一贯”相当于一千文(由于铜钱正面铸有文字,故一枚铜钱又称“一文”)。可能是由于钱串提起时往下垂吊的缘故,到了清代“一贯”又被称“一吊”。而半吊(即五百文)为一吊的半数,不满串、不成吊(貌似有“不成'调',不着调”之意),所以人们就用“半吊子”(或“半吊”)来喻称多种不好的人或事物。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