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峰草

千峰草

木贼科木贼属植物
千峰草,木贼科木贼属植物,也就是木贼,也叫锉草、笔头草、笔筒草、接骨草、马人参等。根茎横走或直立,黑棕色,节和根有黄棕色长毛。地上枝多年生。枝一型。高达1米或更多,中部直径5-9毫米,节间长5-8厘米,绿色,不分枝或直基部有少数直立的侧枝。地上枝有脊16-22条,脊的背部弧形或近方形,无明显小瘤或有小瘤2行;鞘筒0.7-1.0厘米,黑棕色或顶部及基部各有一圈或仅顶部有一圈黑棕色;鞘齿16-22枚,披针形,小,长0.3-0.4厘米。顶端淡棕色,膜质,芒状,早落,下部黑棕色,薄革质,基部的背面有3-4条纵棱,宿存或同鞘筒一起早落。孢子囊穗卵状,长1.0-1.5厘米,直径0.5-0.7厘米,顶端有小尖突,无柄。[1]
    中文名:千峰草 拉丁学名:Equisetum hyemale L. 别名:木贼 界:植物界 亚界: 总门: 门:蕨类植物门 亚门: 纲:木贼纲 亚纲: 超目: 目:木贼目 亚目: 科:木贼科 亚科: 族: 亚族: 属:木贼属 亚属:木贼亚属 组: 亚组: 种: 亚种: 变种: 品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简介

千峰草别称笔筒草,即木贼,是木贼科植物木贼的植物。古人用于木器加工。《纲目》云:“此草有节,而糙涩,治木骨者,用之磋擦则光净,犹云木之贼也。”故云木贼草,亦称锉草、擦草。节节草、节骨草、无心草、笔头草、笔管草等,均以形态得名。性状呈长管状,不分枝,长40~60cm,直径0.2~0.7cm。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有18~30条纵棱,棱上有多数细小光亮的疣状突起;节明显,节间长2.5~9cm,节上着生筒状鳞叶,叶鞘基部和鞘齿黑棕色,中部淡棕黄色。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周边有多数圆形的小空腔。气微,味甘淡、微涩,嚼之有沙粒感。夏、秋二季采割,除去杂质,晒干或阴干。

分布区域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安徽、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新疆、青海等地。兴安南部、岭西、科尔沁、辽河平原、燕山北部、阴山。中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北半球温带其他地区也有。产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哲里木盟(大青沟)、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宁城县)、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乌兰察布盟(蛮汉山)。

植物形态

根茎短,黑色,匍匐,节上长出密集成轮生的黑褐色根。茎丛生,坚硬,直立不分枝,圆筒形,直径4~8毫米,有关节状节,节间中空,茎表面有20~30条纵肋棱,每棱有两列小疣状突起。叶退化成鳞片状,基部合生成筒状的鞘,鞘长6~10毫米,基部有1暗褐色的圈,上部淡灰色,先端有多数棕褐色细齿状裂片,裂片披针状锥形,先端长,锐尖,背部中央有1浅沟,裂片早落,仅在茎先端及幼茎上者不脱落。孢子囊穗生于茎顶,长圆形,长1~1.5厘米,先端具暗褐色的小尖头,由许多轮状排列的六角形盾状孢子叶构成,沿孢子叶的边缘生敖个胞子囊,孢子囊大形。孢子多数,同型,圆球形,有2条丝状弹丝,十字形着生,卷绕在孢子小,遇水即弹开,以便繁殖。

生长习性

n生于坡林下阴湿处、湿地、溪边,喜阴湿的环境,有时也生于杂草地。常生于山坡潮湿地或疏林下。盆栽冬季需移入不低于0℃的室内越冬。千峰草喜潮湿,生于山坡、河岸湿地,喜直射阳光。

现代研究

1.作为饲料:千峰草鸡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的野生天然千峰草,通过采用先进的脱水、烘干、粉碎技术,既保留了千峰草最佳的营养成分,也保证了全年充分的供应。

2.化学成分:该品含挥发油、黄酮及犬问荆碱、二甲砜、果糖等成分。

3.药理作用:浮萍醇提物有较明显的扩张血管、降压作用,并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使心率减慢。此外,还有抑制中枢神经、抗炎、收敛及利尿等作用。

4.临床研究:据报道,用香附与木贼配伍治疗扁平疣及扁平丘疹18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外形鉴别

n性状呈长管状,不分枝,长40-60cm,直径0.2-0.7cm。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有18-30条纵棱,棱上有多数细小光亮的疣状突起;节明显,节间长2.5-9cm,节上着生筒状鳞叶,叶鞘基部和鞘齿黑棕色,中部淡棕黄色。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周边有多数圆形的小空腔。气微,味甘淡、微涩,嚼之有沙粒感。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