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

中国民俗文化
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的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可知,早在先秦时期即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最早完整记录十二生肖且与今相同的是东汉王充的《论衡》[1]。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表现在婚姻、人生、年运等,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现代,更多人把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成为娱乐文化活动的象征。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古往今来留下了大量描绘生肖形象和象征意义的诗歌、春联、绘画、书画和民间工艺作品。除中国外,世界多国在春节期间发行生肖邮票,以此来表达对中国新年的祝福。
    中文名:十二生肖 外文名:12 Symbolic Animals 定义: 别名:十二属相 地区:中国及东亚地区 意义:纪时 民俗 信仰 文学 艺术 收藏 起源:中国先秦

生肖知识

选择排列

汉族生肖中的十二种动物的选择并不复杂,它与汉族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相接近的,是可以猜测的。在十二种生肖动物,大致可将其分为三类:一类是已被驯化的“六畜”,即牛、羊、马、猪、狗、鸡,它们是人类为了经济或其它目的而驯养的,占十二种动物的一半。“六畜”在中国的农业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六畜兴旺”代表着家族人丁兴旺、吉祥美好。春节时人们一般都会提“六畜兴旺”,因此这六畜成为生肖是有其必然性的。

第二类是野生动物中为人们所熟知的,与人的日常、社会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动物,它们是虎、兔、猴、鼠、蛇,其中有为人们所敬畏的介入人类生活的,如虎、蛇;也有为人们所厌恶、忌讳,却依赖人类生存的鼠类;更有人们所喜爱的,如兔、猴。第三类是中国人传统的象征性的吉祥物——龙,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集许多动物的特性于一体的“人造物”,是人们想象中的“灵物”。龙代表富贵吉祥,是最具象征色彩的吉祥动物,因此生肖中更少不了龙的位置。

缘何无猫

陈帅佛认为自古以来,人们对十二生肖缘何无猫众说纷纭,包括以上故事以及“猫捉老鼠”的故事在内,不一而足,但皆不足深信。

为什么猫不能上榜?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中国古时无猫。猫原产于埃及,猫何时传入中国已不可考。民间传说则是系唐三藏从印度带回。现在一说到为什么十二属相没有猫,就用民间故事来解释。其实在猫传入中国以前,中国就有了十二生肖。所以十二生肖没有猫,一点也不奇怪。依照动物学的分类,老虎属于哺乳动物、食肉类、猫科。虎和猫,其实是“本家”之亲。有了老虎代表,猫在十二生肖“大会”里,已不愁没有“发言权”,亦勉堪自慰了。

从以上可以看出生肖动物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一定的涵义,人们所选择的动物都是出于不同的角度,并带有一定意义。

那么这十二种动物又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呢?前面说到,生肖产生于远古动物崇拜,图腾崇拜的氛围之中,人们仅是用动物来借代序数符号与地支相配,为什么选择这十二种动物,谁先谁后,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排列并没有定论,由于生肖是产生于远古的古老文化,因时间的久远人们已将排列的初衷丢失了,今人的传说故事等只是对它的附会,只能依赖于传说和想象。关于生肖排列问题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解释。

十二生肖守护神

千手观音:属鼠的守护神

千手观音是四大菩萨中最善良的一个,因为总是时时刻刻出现在人们的厄运之中,所以她有上千只手,寓意是众生困难之时都能够消灾解厄。因此属鼠的人多心想事成。

虚空藏:属牛和属虎的守护神

虚空藏菩萨是三世诸佛坐下第一辅佐菩萨,寓意隐忍的智慧。所以因为虚空象征着不贪嗔,不撒谎,因而属牛和属虎的人往往非常诚实,因而生财有道。

文殊菩萨:属兔的守护神

文书菩萨是德与吉祥的代表,象征着智慧和悟性,所以属兔的人一般都有着非凡的天赋,所有属兔的人因为有文殊菩萨的庇佑,大多学业事业有成。

普贤菩萨:属龙和属蛇的守护神

普贤菩萨是遍身十方的菩萨,因为自己的杰出德行得到众生的认可,所以四方对普贤菩萨认可度很高。属龙和属蛇的人多半很有威望,并福寿延长。

大势至菩萨:属马的守护神

也是以智慧文明的菩萨,是西方第二候补佛位的菩萨,他的智慧含有消解的力量,能调节终生纠纷,所以属马的人大多数为人和气,一生平安。

大日如来:属羊和属猴的守护神

大日如来是密宗佛教的最高领袖也是最高神明,一直是全部菩萨和佛的领导,大日是太阳的意思,是光明的理智,所以属羊属猴的人多勇往直前,宏图大展。

不动尊菩萨:属鸡的守护神

这是一个佛性坚定的菩萨。但是有顽固和执迷的意思,用来抵挡邪魔,扫除障碍。所以属鸡者大多矢志不渝,成就卓着。

阿弥陀佛:属狗和属猪的守护神

又叫做无量寿佛,是能够让人免遭痛苦的佛,寿命无量,宣扬光明和乐土,能够消除罪业,所以属狗属猪的人大多现世安稳,没有颠簸。

农历算法

中国黄历以立春确定生肖。“农历”是汉代开始使用的“太阴历”,新年是以立春为界的,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生肖以立春为准。

六甲记年中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从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排列,刚好60个排完一个周期。这样有点复杂又不好记,于是古人想到用动物来表达复杂的地支,这就是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生肖是我国六甲记年中特有,应该从立春的那天算起。

传统的命理学、占卜学等民俗学,均以“立春”作为生肖计算的依据。包括现在的民间占星卜卦先生也一直沿用传统的生肖定法。因为生肖本与地支同源,不能以当前的春节来定。

传统春节是指立春,正月初一为元旦,民国元年(1911年)规定阳历1月1日为春节,由于民间反对,袁世凯采取折中的办法,将阳历1月1日定名为元旦,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

史书记载

关于十二生肖的由来,历史上的记载是:我国自帝舜时代就开始使用天干十个符号和地支十二个符号相配合的“干支纪年法”。以动物纪年的方法最初起源于我国古代西、北部从事游牧的少数民族中。

《唐书》载:“黠戛斯国以十二物纪年,如岁在寅,则曰虎年”。清代著名考据学家赵翼在《陔馀丛考》中考证云:“益北俗初无所谓子、丑、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类分纪岁时,至汉时呼韩邪(单于)款塞人居五原,与齐民相杂,浸寻流传于中国,遂相沿不废耳”。

十二生肖最早见于世界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小雅·车攻》曰:“吉日庚午,既差我马 ”。又见于《礼记·月令·季冬》:“出土牛,以送寒气”。

十二生肖之说,究竟产生于何时?有史料云:它最晚应形成于汉代。其依据是东汉王充《论衡·物势篇》云:“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又云:“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申,猴也”。共提出十一种生肖名。加上东汉赵晔《吴越春秋》中有“吴在辰,其位龙”。恰好补上了“辰龙”,而成全了十二生肖。可见在东汉十二生肖已经形成。至于十二生肖的使用,至少在南北朝时代就已经出现。

北史《宇文护传》记载了宇文护的母亲写给他的一封信,内容是:“昔在武川镇生汝兄弟,大者属鼠,次者属兔,汝身属蛇”。由此可见当时民间已普遍使用十二生肖记录人的生年了。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即1975年12月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第11号秦墓的出土文物中,发现了上千支竹简。其中《日出·盗者》清楚地记载着用生肖占卜盗贼相貌特征的文字。这一奇迹的出现,证明了在春秋战国时代就使用十二生肖了。因为第十一号秦墓,据考证葬于始皇帝三十年,即公元前217年。

有人说:我们的祖先用生肖纪年,远在秦始皇称帝之前就开始了,而且具体地指出“始于夏,流传于商周”。但如何引证,恐尚待史学和文物学者进一步探究了。我国古代南北朝不仅使用十二生肖纪年,而且出现了沈炯创作的《十二属诗》: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虎啸坐空谷,兔月向窗开。龙阴远青翠,蛇柳近徘徊。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栽。猴栗羞芳果,鸡砧引清怀。狗其怀屋外,猪蠡窗悠哉。这首诗在首字按序嵌入了十二生肖名,且突出了每种动物的生性特点,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

明朝大学者胡俨撰写的十二生肖诗,不仅依次嵌入生肖名,而且一名一典,颇有情趣。诗云:鼷鼠饮河河不干,牛女长年相见难。赤手南山缚猛虎,月中取兔天漫漫。骊龙有珠常不睡,画蛇添足适为累。老马何曾有角生,羝羊触藩徒忿嚏。莫笑楚人冠沐猴,祝鸡空自老林邱。舞阳屠狗沛中市,平津放豕海东头。首句“鼷鼠”即水鼠。二句的“牛女”即民间牛郎织女的传说。五句的“骊龙”是龙的一个种类,其颏下有宝珠一颗,故谓之骊龙。八句的“羝羊”即公羊,“触藩”指羊角触篱笆。十一句的“舞阳”指汉高祖刘邦封名将樊哙为舞阳侯,他曾在江苏沛县以宰狗为生。最后一句是指汉武帝丞相公孙弘,当年曾在东海放过猪。

十二生肖的来历与传说从文献记载来看,黄帝时代就有十二地支,它跟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等十二星座有关,最早的十二地支、十二星座都代表着每年十二个不同的月令、节令。殷商时期发明了甲、乙、丙、丁等十个计算与记载数目的文字,后来研究命理的人把它称为天干,并使之与地支结合运用,如甲子、乙丑等,用于计年、月、日、时。相传以十二种动物取代十二地支,来代表十二个月令,是汉朝东方朔的杰作。有明确记载的是东汉王充所写《论衡》中的《言毒篇》,他提到了十二种动物的名称。用十二生肖来计年,也起于东汉。清朝赵翼所着《陔余从考》也指出这一史实。至于为什么要选定十二种动物作标志,最早可能与图腾有关。古代各部落都选一种特别惧怕或特别喜爱的动物,以其图案作为本部落标志。

宋代洪巽的《旸谷漫泉》、明朝郎瑛的《七修类稿》等对此都作了解释。另外佛经《大集经》记有十二生肖轮流游行的故事,但其中无虎而有狮子,因此有人认为,十二生肖是由古印度传入中国的,以虎代狮,可能与中原不产狮有关。也有人认为,十二生肖首先出现于记时。一昼夜是二十四小时,古代天文学家将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同时他们在观天象时,依照十二种动物的生活习惯和活动的时辰,确定十二生肖。

夜间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属子时,正是老鼠趁夜深人静,频繁活动之时,称“子鼠”。

凌晨一点至三点,属丑时。牛习惯夜间吃草,农家常在深夜起来挑灯喂牛,故称“丑牛”。

凌晨三点至五点,属寅时。此时昼伏夜行的老虎最凶猛,古人常会在此时听到虎啸声,故称“寅虎”。

清晨五点至七点,属卯时。天刚亮,兔子出窝,喜欢吃带有晨露的青草,故为“卯兔”。

早晨七点至九点,属辰时。此时一般容易起雾,传说龙喜腾云驾雾,又值旭日东升,蒸蒸日上,故称“辰龙”。

上午九点至十一时,属巳时。大雾散去,艳阳高照,蛇类出洞觅食,故作“巳蛇”。

中午十一点至一点,属午时。古时野马未被人类驯服,每当午时,四处奔跑嘶鸣,故称“午马”。

午后一点至三点,属未时。有的地方管此时为“羊出坡”,意思是放羊的好时候,故称“未羊”。

下午三点至五点,属申时。太阳偏西了,猴子喜在此时啼叫,故为“申猴”。

下午五点至七点,属酉时。太阳落山了,鸡在窝前打转,故称“酉鸡”。

傍晚七点至九点,属戌时。人劳碌一天,闩门准备休息了。狗卧门前守护,一有动静,就汪汪大叫,故为“戌狗”。

夜间九点至十一点,属亥时。夜深人静,能听见猪拱槽的声音,于是称作“亥猪”。

就这样,一天的时辰和动物搭配就排列了下来: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后来人们把这种纪时法用于纪年,就出现了十二生肖。对十二种动物配十二时辰,还有一类似的说法。

据说天地生成于子时,生之初,没有缝隙,气体跑不出来,物质无法利用,被老鼠一咬,出了缝隙,才使气体跑出来,物质便能利用了。老鼠有打开天体之神通,子时就属鼠了。老鼠打开了天地之缝,牛便出来耕耘在地,于是丑时就属牛了。传说人生于寅,“寅”字有敬畏之意,古时人最怕老虎,寅时便属虎了。卯时已经进入清晨,但太阳还没有出来,照亮大地的还是月亮,而月宫中唯一的动物是“玉兔”,于是卯时便属兔。传说辰时正是群龙行雨的时候,此时自然属龙了。

蛇善于利用草掩藏其行踪,据说巳时蛇不在人行走的路上游动,不能伤人,所以巳时属蛇。午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刚欲产生,马跑离不开地,是属阴类动物,故午时属马。传说羊吃了未时的草,并不影响草的再生,未时就属羊了。申有“伸”的意思,而猴子最善于伸屈攀登,故申时属猴。酉时鸡开始归窝,此时当属鸡。戌时天渐渐黑了,狗开始“工作”,看家望门护院,这时就属狗。亥时已入夜,万物寂静,天地混沌,而猪和天地混沌一样,除“吃”以外一无所知,亥时自然就属猪了。

《法苑珠林》引《大集经》言十二生肖由来曰:“阎浮提外,四方海中,有十二兽,并是菩萨化导。人道初生,当菩萨住窟,即属此兽护持、得益,故汉地十二辰依此行也”。又云:“其所以分配之义,则《旸谷漫录》言之颇详。据之,子、寅、辰、午、申、戌俱阳,故取相属之奇数以为名的鼠、虎、龙、猴、狗皆五指,而马单蹄也;丑、卯、巳、未、酉、亥属阴,故取相属之偶数以为名的牛、羊、鸡、猪皆四爪,兔两爪,蛇两舌也”。据此,十二种动物按足趾奇偶排列为:牛四趾,为偶;虎五趾,为奇;兔四趾,为偶;龙五趾,为奇;蛇无趾却两舌,为偶;马一趾(单蹄),为奇;羊四趾,为偶;猴五趾,为奇;鸡四趾,为偶;狗五趾,为奇;猪四趾,为偶;十二种动物中,只有鼠最特殊,前足为四趾,为偶;后足五趾,为奇。

生肖神格象征

十二生肖不只以普通生灵融入中国人生活,其自然习性被人们赋予诸多文化意义,从动物上升到神格,接受中国人的尊崇和膜拜。只有自然生灵与文化神格相结合,才构成完整的生肖动物印象。

生肖鼠

老鼠偷吃粮食,糟蹋东西,但又反过来证明“仓鼠有余粮”,说明这户人家富足,民间以家中鼠多为富裕象征。

清代道光方叡颐的《梦园丛说》记载粤东一种“钱鼠”玩具,叫声好像数钱一般。老鼠能发出数钱的声音,俗称“老鼠数饯”。旧时湖北等地以此声为吉祥之兆。但浙江一带却有“前半夜主得财,后半夜主散财”的说法,而崇明一带则认为此声预示祸灾祸。

鼠的繁殖能力极强,民间视为多子多孙的象征。子女居群的母亲戏称为“鼠胎”或“鼠肚”。清末画家任预《十二生肖图册》,其中《子鼠图》五鼠正抢食罐中瓜籽,而瓜籽之“籽”与“子”音同,表达多子意味。 老鼠与葫芦、葡萄、石榴等多籽植物组成吉祥图案,也是民间剪纸和年画常见题材,强化了繁衍后代的愿望。

东北煤矿工人尊鼠为“鼠仙”,忌讳捕鼠,在井下吃饭分饭菜喂老鼠。云南一个旧矿区还有座耗子庙。矿工感恩于老鼠对灾祸的灵敏,将崇拜和禁忌代代传承。

生肖牛

因为牛耕,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中国人对牛感情渐深,把诸如憨厚勤劳,任劳任怨,不求回报等优秀品质附在牛身上,

鲁迅先生就以“俯首甘为孺子牛”言志。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诸侯之祭,牛,曰太牢。”《清史稿·礼志一》:“太牢,牛一,羊一,豕一”,牛都是最尊贵的祭祀品,是天子祭祀社稷和天地之用。春秋战国的诸侯会盟,强国国君执牛耳割血,涂在嘴里。

哈尼族的创世神话《奥色密色》,记载牛的各部分化作自然万物的故事。汉族地区崇拜牛王,北魏郧道元的《水经注·渭水注》称牛王本为南山大樟,被人盗伐,“树渐,化为牛入水,故秦为立祠”。后逐渐人格化,演变为牛首人身,又讹为冉伯牛。成都就有始建康熙七年的牛王庙。

牛还出现在鬼神形象中,如佛教信仰阎王,《五苦章句经》中记载:“狱卒名阿傍,牛头人手,两脚牛蹄,力壮排山,持钢铁叉。”后为道教吸收,成为牛头马面。

水牛角、黄牛角、牦牛角等是最常见门上装饰之一。藏族人至今在杀牛后还挂牛角于门上,牛角的多少成为捕猎水平的象征,甚至打扮穿衣都以牛角作为饰物。

生肖虎

虎是百兽之王,寅虎相配,甲骨文“寅”字如箭矢状,《说文》中“寅”意为“阳气上升,虽上有冻土,必破土而出”,与虎的凶猛刚阳之气契合。如果说商代铜器虎食人卣反映古人对虎的畏惧,那在战争中无处不在的虎烙印,则代表人类对征服的渴望,古代部队行军打白虎幡旗,形容晓勇者为“虎将”,调兵用的虎符,兵器的虎纹……

长沙南陀大塘遗址中出土的7000年前的土陶器,出现人面虎头的“长獠牙人面纹”;距今6500年的濮阳西水坡原始墓葬也有蚌壳堆塑的虎形象,与龙相对,虎居左为尊。

中国文化向来龙虎并称,《周易.干卦》以龙虎比喻乾坤、天地,龙飞在天、虎行于地。龙虎更为帝皇所用,龙虎星象视为守护星神,《史记》载刘邦”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虎在中国民间传说中以白虎神和西王母最出名。二十八星宿中,东西南北四方星群组成四象,后又与五行配五色学说相结合,形成“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说法。道教将四象纳为守护神,白虎成为“白虎神”。《山海经》中西王母的形象:居于玉山,“人面虎身……豹尾虎齿而善啸,篷发戴胜”。她的职务是刑神,掌管疾病和生死。其他虎神还有水神天吴、刑神蓐收,财神赵公明的坐骑也是黑虎。

生肖兔

嫦娥奔月传说,源于《淮南子.览冥训》,嫦娥在月中有玉兔相伴。兔是月的象征古已有之。《春秋运斗枢》说:“行失瑶光,则月出兔”。汉代《乐府诗集》有“白兔常跪捣药虾蟆九”的诗句,晋朝傅玄在《拟天问》中吟:“月中何有?白免捣药。”

古人认为月中有兔的原因,有说月面阴影像兔,又说月亮和兔属阴,还有人说兔鼻有豁与月的圆缺相感。

闻一多考证,以兔为月之精,始于汉。先秦为蟾蜍,其后转为蟾、兔。

山东嘉祥汉画像石,有玉兔和蟾蜍一起捣药,马王堆出土的T形帛画也有蟾兔与月亮描绘。到晋代兔已单独代表月亮。

北方有“蛇盘兔,必定富”的婚配俗信。民间剪纸中也常见《蛇盘兔》图案,图中蛇首兔头相对,蛇躯环绕兔身。“蛇盘兔”不限于婚俗,有时也应用于丧俗。明代叶盛《水东日记》载,当时在居庸关以北,人们都在争抢蛇盘兔的墓地。

生肖龙

龙的来历说法颇多,以闻一多的“图腾说”影响最大。他推断,蛇为图腾的氏族先后兼并了许多别的图腾氏族,形成“以大蛇为主体,兼有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混合而成的龙图腾出现了”。

上古神话中,龙并非神圣不可侵犯,女娲炼石补青天,“杀黑龙以济冀州”。但汉后龙成为皇权的象征。皇帝穿龙袍、坐龙椅、乘龙船、坐龙辇,皇帝死去叫龙驭宾天。清朝龙袍以九条金龙合“九五之尊”,北京故宫的龙图案简直数不胜数。老百姓使用龙纹就会惨遭不测。

龙是行云布雨之神。《淮南子.说林训》称,“旱则修土龙”,《论衡·乱龙篇》说,“夫土虎不能致风,土龙安能致雨”。宋代以来几乎每个村庄都有龙王庙,每逢水旱灾害,人们都要向龙王献牲求助,让它控制雨水,祈祷风调雨顺。

也有说法,龙并不能自行决定降雨,《西游记》中泾河龙王因违反玉帝降雨旨意而被斩首。

龙象征出人头地,不同凡响。孔子称赞老子”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诸葛亮未成名前称为“卧龙先生”,蔡邕常饮斗酒醉卧街头而人称“醉龙”,家长望子成龙……

龙凤呈祥图案在唐代后广为流传,不但象征帝后权威,也象征夫妻的美满结合,还可象征世间精神与物质的阴阳两极调和。龙凤图案是中华民族最有代表性的形象符号。

生肖蛇

蛇在中国古代中多以负面形象出现。“人心不足蛇吞象”形容蛇的贪婪;《农夫和蛇》的寓言写出了蛇的狡猾和冷血;狠毒之人被形容为“蛇蝎心肠”。

蛇多为巫术鬼怪的形象。《山海经》 的巴蛇“食象,三岁而出骨”,柴桑飞蛇。《续博物志》的钩蛇“中木则折,中人则害”;《格致镜原》中人蛇“人立而行,遇人辄嘻笑,笑已即转噬“;《酉阳杂俎》载孙叔敖斩双头蛇;清人陈鼎在《蛇谱》载唤人蛇,应者“虽去隔数十里蛇必至“;梁绍壬的量人蛇;《神异经》中的率然蛇……

中国古代神话的女娲和伏羲均为人首蛇身,《鲁灵光殿赋》描写“伏羡鳞身,女娲蛇身”,古籍《帝皇世纪》《路史》《拾遗记》《史记.补三皇五帝》中也有记载。河南南阳军帐营东汉早期墓画像石,伏蔑执矩,女娲执规,上身着衣,下露蛇尾,相对而立。新疆的唐代古墓中的伏羲女娲交合像,他们腰身以下是交合的蛇躯。

生肖马

《山海经·北山经》记述天马,“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其鸣自訆”。

作为六畜之首,马在夏代已被驯养,除用作交通运输,还是强大的军事装备。战国以“万乘之国”,“千乘之国”等马拉战车的数量来形容国力强弱。

历代君王将帅以拥有骏马为荣。周穆王的八骏: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汉武帝为取得大宛汗血宝马两次远征大宛。唐太宗钟爱“六骏”, 飒露紫、拳毛?、青骓、什伐赤、特勒骠、白蹄乌,刻在昭陵上以表彰战功。此外还有秦始皇的“追风”、“白兔”,项羽的“乌骓马”,刘备的“的卢”,吕布和关羽先后拥有日行千里的赤兔,等等。

千里马十分难得,相马便成为当时的重要职业。相传古代著名的相马专家便有秦穆公的臣子伯乐(原名孙阳)和方九堙,赵简子的臣子邮无恤等。世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们常用千里马比喻人才。

生肖羊

古人视羊为“德畜”,善群、好仁、死义、知礼。善群,羊喜欢聚群。好仁指羊善良。头上有角但不好斗。死义指羊被宰杀时非常安静,视死如归,故有春秋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知礼指羊知恩,羊羔跪乳象征孝道。

《说文解字》曰:“美,甘也,从羊,从大”,因此“羊大为美”。文字学家李孝定在《甲骨文字集释》对“美”则解释为“疑象人饰羊首之形”。无论哪一种解释,羊作为美的象征是毋庸置疑的。

《周易▪泰卦》以十—月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冬之春来,阴消阳长。后人在岁首用“三阳开泰”寓示吉祥平安。民间改作“三羊开泰”,以年画或剪纸等描绘三只大羊祈祷国泰民安。

上古神话中名叫“獬豸”的独角神羊,是司法审判之神皋陶的助手。王充《论衡·是应》:“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又《杂五行书》:“县(悬)羊头门上,除盗贼”。

獬豸还是明孝陵神道六种墓前瑞兽之一。

生肖民俗

鼠相关

农历正月二十五日为“填仓节”,粮商米贩祭“仓神”老鼠。清代潘荣升《帝京岁时纪胜》载: “当此新正节过,仓凛为虚,应复置而实之,故名其日曰填仓。”填仓节当晚不许点灯,据说是这晚老鼠嫁女。所谓“老鼠嫁女日”各地日期并不划一,当天人们炒黄豆,拌以红糖,撤于屋隅。

陕西正月初十夜,家家火烛早寝,还在屋角撒盐巴米粒,称“老鼠分钱”。 苏南老鼠嫁女日,脱鞋当迎亲花轿,果皮当礼盒。

老鼠嫁女也是年画和剪纸的重要题材。画面中花轿灯笼鼓乐队样样俱全,俨然人间嫁娶盛况,

抬轿奏乐的是鼠,唯新娘和新郎的模样各地不同,鼠形人形甚至有繁衍之神。鲁迅在《狗猫鼠》中回忆,“正月十四的夜,是我不肯轻易便睡,等候它们的仪仗从床下出来的夜。”

青海一些地区的“蒸瞎老鼠”:正月十四用面捏成十二只老鼠,不捏眼睛,用蒸笼蒸熟,待元宵节时摆上供桌,点灯烧香乞求老鼠勿伤庄稼。

牛相关

鞭春牛又称“打春”。《周礼·月今》载“出土牛以送寒气”,后固定于立春。鞭春牛意在劝民农耕,人扮“句芒神”鞭打土牛,地方官行香主礼,宣告新年劳作开始。后用纸牛,牛肚事先装入五谷,鞭后散落,象征“五谷丰登,谷流满地”。

清代每年给地方下发《春牛芒神图》。图中春牛各部位颜色根据当年干支与五行阴阳的关系设计,芒神的年纪、服饰、姿态也是如此,朝廷要求地方的春牛与芒神都依此图制作,起到历书的作用。

椎牛是葬礼中常见的礼俗。以彩花柱栓神牛,巫师以水先淋神牛。主人手持弓箭带领十几位手提长矛的青年,鸣鼓后,主人的舅舅首先刺牛,其他青年也依次刺牛。牛倒地之后,牛头向主人家方向为吉兆。

浙江金华喜斗牛。清代陈其元《庸闲斋笔记》云:“金华人独喜斗牛,每逢春秋佳日,辄有斗牛之会……两家各令健者四人翼其牛,二牛并峙,王相注视,良久乃前斗,斗以角,来问抵隙,各施其巧”。

贵州苗族有抢牛尾的婚俗。男女订婚后,女方喂养一头黄牛,婚礼当天牵牛到场,用竹篾绊牛腿。新娘砍下牛尾,新郎立刻抢夺牛尾,若在女方父母到来前夺得,立即成婚,否则婚姻告吹。

虎相关

人们认为虎是孩子的保护神。新生儿用虎骨水洗身以祛除疾病。孩子们戴虎头帽,穿虎头鞋,挂虎肚兜。陕西,舅舅送黄布虎给外甥做满月,进门时舅舅将虎尾折断一节丢弃,寓意丢掉孩子的坎坷。山西流行小孩生日,舅舅给外甥送虎枕,既是枕头也当玩具。

端午节民间还盛行把布老虎给孩子当玩具,布老虎需突出老虎的勇猛。

东北鄂伦春族,还有让小孩佩戴虎爪和虎牙,以驱鬼辟邪。

“画虎于门”,以虎为门神来镇宅,自汉代就已非常盛行,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

旧时华北流行在正厅悬挂年画《镇宅神虎图》,上云“神虎下高山,降魔到人间。善家买了去,四季保平安。”或曰:“虎是兽中王,除邪到下方,贵府请了去,万事大吉昌。”至今民间也创作以虎为题材的年画。

象人斗虎起源于汉代,由人扮演的虎与人相斗,唐以后被舞狮取代。客家地区依然保留由斗虎发展而来的舞虎习俗。台湾在庙宇庆典或妈祖诞辰时,也有舞虎。

“虎斗牛”是东营的民间舞蹈,主要情节分“饿虎寻食”、“虎猴相戏”、“牧童放牛”和“耕牛救主“四部分,表现老虎凶猛和耕牛的沉稳勇敢,至今仍红火。

兔相关

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农历正月初一,旧时有“挂兔头”风俗,与年幡、面具一起挂在门额,以镇邪消灾。另外还有赠兔画,画中六个小孩围着桌子,桌上站着手持兔子吉祥图的人,祝受赠的孩子将来生活安宁。

兔与中秋祭月联系起来受到民间的供奉。明人纪坤《花王阁剩稿》载: “京中秋节多以泥传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把而拜之。”这就是兔儿爷。兔儿爷大的有三尺左右,小的不足一寸,兔首人身,手执药杆,造型多属模印,上底粉,施彩绘,衣着华丽。

重阳节时,我国华北一带则有吃迎霜兔的习俗。《畿辅通忘》云:“重阳前后设宴相邀,谓之迎霜。宴席间食免,谓之迎霜免。”迎霜兔多用野兔烹调,这大约是取兔子长寿的民间传说。

山西某地女儿出嫁前吃象征男性的兔形礼馍和象征女性的鱼形礼馍。山东渔民清明出海前,妻子以兔塞入丈夫怀里以求平安。

龙相关

舞龙又称龙灯会,是民间娱乐活动,有竹龙、布龙、纱龙、纸龙、铁皮龙等品种。宋代程自牧的《梦梁录》载,“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制灯烛万盏,望之婉蜒如双龙之状。”重庆铜梁,舞龙队伍每走到民居前向主人问好,主人放鞭炮欢迎,以糖果答谢。广东佛山彩龙以竹篾、铁丝做骨架,头尾用纸糊,龙身蒙丝绸,以剪纸、绒球装饰。

二月二 “龙抬头”,民俗认为蛰伏的龙抬头活动,雨水渐多。明人沈榜的《宛署杂记》载引龙熏虫,“乡民用灰自门外委蜿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

人们在这天理发,希望像龙那样精神;北方人家用彩纸、草秸穿成串悬于房梁,称“穿龙尾”;这天要吃面条、烙饼或水饺,面条象征龙须,烙饼象征龙鳞,饺子象征龙耳。

龙舟竞渡相传是纪念屈原,但在浙江鄞县出土的春秋青铜锁就刻有龙舟图案。赛龙舟在农历五月举办,以端午节最盛。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竞渡曲》描绘:“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耆鬣动”。

中华各地各民族,每月都有关于龙的节日,如正月的云南瑶族祭龙节,三月山东沿海祭龙王,四月大同雷音寺会,五月的吴越分龙日,六月晒龙袍,七月的无锡龙娘庙会……

蛇相关

蛇多在温润潮热之地,福建简称“闽”,便是门里奉蛇的造型。《闽杂记》载:“福建漳州府城南门外,有南台庙,俗称蛇王庙,其神乃一僧像。”遭蛇咬者到庙中投诉即能消灾,出庙后见死蛇表明蛇神已施刑。

南平樟湖镇有蟒蛇吐火驱除瘟疫的传说,遂立庙供奉蛇王。

七月七日为蛇王节,村民将装有活蛇的瓮,置于庙中朝拜,盛游全村,有人戏蛇于手臂,还有人戴枷锁装罪犯,认为可消灾免病。当地在正月还有游蛇灯,蛇灯由竹篾木板制成,一条蛇灯小的有30多块灯板,大的有700多块、连接起来长达几百米。

汉族民间认为看见蛇脱皮是不吉征兆。民谚说:“见到蛇脱皮,不死脱层皮。”在青海,家中发现蛇最忌杀死,认为蛇会报复。若在家发现蛇,捉入罐中或挑在长杆上送到山谷,并求其躲进山洞。

马相关

北方游牧民族特别祟马。保安族流传神话“雪白马神”;达斡尔族称神马为“温古”,该神马不准女人骑;满族也有供奉神马的习俗。中国各地有马神庙。

祭马风俗古已有之。春祭马祖(马在天上的星宿),夏祭先牧(教人牧马的神灵),秋祭马社(马厩中的土地神),冬祭马步(马灾害的神灵)。汉族民间信仰马王爷,农家于农历六月廿三祭招,祭品为全羊一只。

蒙古族八月末有马奶节和赛马节,为期一天。牧民们穿上节日段装,骑马并带着马奶酒到指定地点。太阳升起时开始赛马,参赛马匹为两岁小马。比赛结束后,人们分别入席,马头琴伴奏,纵情歌唱,开怀畅饮。佤族过春节要喂马吃糯米饭,并观察马的厩中姿态占吉凶,以头朝东方为幸运年。

贵州苗族青年男女相爱,双方议婚三次之后,男方就要背马刀前往正式提亲。

香港人好赛马,以至于“马照跑,舞照跳”成为形容香港回归生活方式不变的比喻。农历大年初三是香港新年赛马日,马场入场率是平时几倍,人们挑马下注就为图好彩头。若遇到马年场面更为盛大。

羊相关

鱼羊为“鲜”,以羊为主食流行于北方。烤全羊是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的上等名菜,全羊席指用羊肉烹制成色香味形不同的菜肴,民间可做44 种,官场可做66 种,皇帝的全羊席做76 种。

羊也是衣着的重要原料,羊的毛皮除了制衣,还做成被褥、帽、鞋、靴、毯、毡等装饰品。

《诗经·唐风·羔裘》以“羔裘豹祛”讽刺当权者的倔傲无理。然而《诗经·郑风·羔裘》也以“羔裘如濡”赞美贵族急公好义。

羊头敬客是流行于新疆哈萨克族,主人端熟羊头朝客,客人持刀先割羊头,将肋肉献给在座长者,再割羊耳给幼者,然后任意割一块给自己,最后把羊肉盘捧还给主人。

西域民族流行“叼羊”游戏。在喜庆日子,骑手们分成几队在几百米外争夺羊,以叼羊到终点者为胜,获胜者当场把羊烧熟分给参与者。

旧时河北南部有“送羊”风俗,农历六七月间,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羊,原先是送活羊,后来改送面羊。传说此俗与沉香劈山救母有关。

生肖文学

诗歌

十二生肖也是古体诗的一大题材,其特点是将十二生肖镶嵌其中,又要用典自然。十二生肖诗最早可见南朝诗人沈炯的《十二属相诗》,生肖依次嵌在每句的首起位置:

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

虎哺坐空谷,兔月向窗开。

龙隰远青翠,蛇柳近徘徊。

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栽。

猴栗羞芳果,鸡砧引清杯。

狗其怀物外,猪蠡窅悠哉。

到了宋代,十二生肖诗之多,足以成册。较为著名的有朱熹的《读十二辰诗卷掇其余作此聊奉一笑》:

夜闻空箪啮饥鼠,晓驾羸牛耕废圃。

时才虎圈听豪夸,旧业兔园嗟莽卤。

君看蛰龙卧三冬,头角不与蛇争雄。

毁车杀马罢驰逐,烹羊酤酒聊从容。

手种猴桃垂架绿,养得鹍鸡鸣角角。

客来犬吠催煮茶,不用东家买猪肉。

比朱嘉年代稍早一些的葛立方,写有一首《赠友人莫之用》,实则也是十二属诗,无固定规律可循,且全诗四句一换韵:

抱犬高眠已云足,更得牛衣有余燠。

起来败絮拥悬鹑,谁羡龙髯织冰縠。

踏翻菜园底用羊,从他春雷吼枯肠。

击钟烹鼎莫渠爱,小芼自许猴葵香。

半世饥寒孔移带,鼠米占来身渐泰。

吉云神马日匝三,樗蒱肯作猪奴熊。

虎头食肉何足夸,阴德由来报宜奢。

丹灶功成无跃兔,玉函方祠缘青蛇。

元代文人刘因的《十二辰诗》,每句都包含一个与生肖动物相关的故事:

饥鹰吓鼠惊不起,牛背高眠有如此。

江山虎踞千里来,才辩荆州兔穴尔。

鱼龙入水浩无涯,幻境等是杯中蛇。

马耳秋风去无迹,羊肠蜀道早还家。

何必高门沐猴舞,豚栅鸡栖皆乐土。

柴门狗吠报邻翁,约买神猪谢春雨。

明代诗人胡俨在《列朝诗集》 里,也写过一首,句句包含历史典故:

鼷鼠饮河河不干,牛女长年相见难。

赤手南山缚猛虎,月中取兔天漫漫。

骊龙有珠常不睡,画蛇添足适为累。

老马何曾有角生,羝羊触藩徒忿嚏。

莫笑楚人冠沐猴,祝鸡空自老林丘。

舞阳屠狗沛中市,平津牧豕海东头。

民初,大画家王梦白曾为门生李漪绘十二生肖图,学者黄浚为其作《十二生肖题句》一首:

世情偃鼠已满腹,诗稿牛腰却成束。

平生不帝虎狼秦,晚守兔园真碌碌。

龙汉心知劫未终,贾生痛哭原蛇足。

梨园烟散舞马尽,独剩羊车人似玉。

子如猕猴传神通,画课鸡窗伴幽独。

板桥狗肉何可羡,当羡东坡花猪肉。

对联

从古至今,以生肖入联者不计其数。生肖联包含不同风格和旨趣,反应的主题各异,有生动描绘动物形象的,有引经据典托物言志的……

子鼠:甲乙科名佳话在,子孙孝友古风存。

丑牛:曾驮李耳离函谷,又助田单破邵青。

寅虎:一声长啸山谷震,万树生风闪电行。

卯兔:雪消狮子瘦,月满兔儿肥。

辰龙:能吸风云兴瀚海,偏敷霖雨惠苍生。

巳蛇:舌纵成双从不花言巧语,肢虽无一却能电掣风行。

午马:引颈三嘶抒壮志,飞蹄万里奋长征。

未羊:皮莫让他披,须防恶客充良善;肉须供我食,好使春宵富馔稀。

申猴:锣鼓登场,一片欢腾热闹;衣冠扮相,三分文雅风流。

酉鸡:肉蛋皆称美味,啼鸣总是佳音。

戌狗:刻意看家,绝不朝三暮四;忠心事主,从无爱富嫌贫。

亥猪:休笑嘴长,惹事生非从不齿;莫嗟皮厚,吹牛拍马总无心。

新春旧年交替之际也是生肖动物交接之时,生肖成为吉祥喜庆的重要主角,常见的有以新春生肖入对,也有将新旧两岁或今明两岁的生肖嵌入其中。

鼠年:子夜鼠欢爆竹乐,门庭燕舞笑声喧。

牛年:玉鼠回宫传捷报,金牛奋地涌春潮。

虎年:虎踞龙盘今胜昔,花得鸟语旧更新。

兔年:庆玉兔今年奋起,祝金龙明日腾飞。

龙年:九天揽月中华志,四海腾龙民族魂。

蛇年:金蛇狂舞春添彩,紫燕翻飞柳泛青。

马年:奔彼岸千帆竞渡,越坦途万马扬鞭。

羊年:五羊衔穗年丰稔,双燕迎春岁吉祥。

猴年:花果飘香美哉乐土,猴年增色换了人间。

鸡年:鸡声窗前月,人笑福里春。

狗年:鸡鸣知日上,犬吠报春来。

猪年:亥时看入户,猪岁喜盈门。

小说

中国古代小说中有关生肖的内容比较丰富。唐李公佐的《谢小娥传》,主人公的梦语“杀我者,车中猴,门东草”作为谜面揭出,其中所谓“车中猴”即暗示凶手姓“申”。

白话小说《金瓶梅》、《红楼梦》、《镜花缘》、《老残游记》等描写生肖颇多。《金瓶梅》中21处描写到生肖,表示年岁者6 次,媒妁换帖者6 次,算命5 次,反映明代社会生肖多涉迷信风俗。

《红楼梦》中,贾宝玉翻看金陵十二钗正册,其中写到“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元春的生辰是寅月卯日,“元妃嘉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可见”虎兔相逢“成了元春的悲惨结局。

戏剧

昆曲《十五贯》中娄阿鼠作贼心虚,况钟借拆字在子鼠上旁敲侧击令其不打自招。台词中三次讲到了鼠,其一“鼠乃十二生肖之首”,其二“代问的鼠字,目下正交子月,乃当令之时”,其三“鼠属子,子属水”。

掌故和传说

古今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中,涉及生肖动物形象的简直数不胜数,并留下超过2000余条成语流传至今,深入民心。生肖故事大多妙趣横生,反映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价值观,在现代常收录于儿童读物中。

柳宗元的寓言《三戒.永某氏之鼠》讽刺得意忘形的群鼠最终葬送了自己;牛郎织女描绘人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老虎变成媳妇,武松打虎表达了人们对老虎的敬畏;《战国策》中孟尝君”狡兔三窟“,《木兰诗》中雌雄兔”扑朔迷离”;鱼跃龙门、乘龙快婿以龙比喻尊贵,唐代传奇《柳毅传》却描写了龙女出嫁后的悲惨;《白蛇传》中白娘子为爱情舍生忘死,《搜神记》蛇衔明珠报恩;田忌赛马、马革襄尸、汗马功劳彰显马在古代战争的贡献;广州羊城的得名源于仙羊送穗的传说;《西游记》中塑造美猴王孙悟空的英雄形象;公鸡司晨引出了闻鸡起舞、鸡鸣狗盗和半夜鸡叫的不同故事;施耐庵邻居阿巧打黄狗,引出“无巧不成书”;《明皇杂录》中北斗七星化为七只猪……

生肖艺术

绘画

清代画家虚谷的《十二条屏》创作于1884年,十二屏中的动物神态各异,而后又根据不同的动物造型构绘不同的植物背景,画面清新冷隽且富于变化。

1944年,齐白石历时四年,在85岁高龄完成水墨画《十二属图》。老人在题跋中写道,“藯三(山)先生既藏予画多,又欲索画十二属,予以有未曾见者,龙不能画,遂却之。先生令厂肆一年之中索去二三纸,用心四年,始集成。先生今已为友也,出画属题四字,予始得知心苦”,遂成佳话。

徐悲鸿于1945年冬,在重庆盘溪沙平坝中国美术学院创作《十二生肖图册》,画了他本人很少画及或未曾画过的动物,如鼠、蛇、龙、狗等。这幅图为水墨,设色纸本。整套册页中动物造型准确,设色淡雅。2014年,该作品在北京匡时秋拍“澄道——中国书画夜场”以4600万元成交。

当代国画家范曾的《十二生肖图》,以中国古代人物形象与“十二生肖”相结合,借用生肖典故,以其擅长的线条白描手法描绘历史人物。此画在“北京荣宝斋2004秋季拍卖会”上以374万拍出。

陶俑

生肖俑是古代的镇墓明器,以隋唐最盛,其时生肖俑多为陶质,也有个别铁质、石质,宋代瓷质俑增多。俑的造型各异,流行身着袍服站立的兽首人身或抱不同动物的人物形象,也有置动物于肩的,至宋演变为在人物冠上饰以动物形象,生肖俑在宋代多被做成文臣形象。宋代以后开始使用纸冥器,俑的数量大为减少,生肖俑艺术也随之衰落。

器具

隋代十二生肖开始纹饰应用于铜镜。十二生肖为主要花纹,图案通常呈十二格排列,每个格中一个动物纹样,常以青龙、自虎、朱雀、玄武四神,或者是瑞兽、缠枝花、八卦符号环绕,外缘通常为锯齿纹。此后历朝历代都有铸造十二生肖纹饰的铜镜。

宋代陶谷《清异录·器具》记载十二时盘:“唐库有一盘,色正黄,圆三尺,四周有物象。元和中,偶用之,觉逐时物象变更。且如辰时,花草间皆戏龙,转巳则为蛇,转午则成马矣”。可惜,这种设计精妙的时钟已失传。

铜首

圆明园十二兽首,是由乾隆时期外籍宫廷画师郎世宁和法国传教士蒋安仁共同设计,融合中西方人们的生肖动物形象于一体。如牛首的形象于中国传统的牛形象不同,借鉴了西班牙的斗牛形象;虎首额头的王字图案代表中国传统对百兽之王的理解,但略像狮子的虎头则是欧洲人对老虎的理解。

十二兽首铜像位于海晏堂前的扇形喷水台南北两岸的12石台上。南岸为鼠、虎、龙、马、猴、狗;北岸为牛、兔、蛇、羊、鸡、猪。肖像皆兽首人身,头部为铜质,身躯为石质,中空连接喷水管,每隔一个时辰,代表该时辰的生肖像便从口中喷水;正午时分,十二生肖像同时涌射喷泉。

该套兽首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水力时钟。

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后,兽首铜像流失海外。2000年在香港的一场拍卖会上,牛首、虎首与猴首现身,十二兽首遂成圆明园流失海外文物的象征。经过多方努力,截至2014年,牛、猴、虎、猪、马、鼠、兔共7个兽首已回归中国;据传龙首在台湾,蛇、鸡、狗、羊共4个兽首仍下落不明。

年画

十二生肖年画因与年节关系密切而广受欢迎,有些还与历书结合,成喜庆祥瑞的象征。生肖年画有全绘者,也有只画当年生肖。清代河北武强的年画《莲生贵子图》,正中身躯环绕、连绵不断的小孩寓意“连生贵子”,外绕十二属相图案是古人对多子多福的期盼。

现代四大民间年画一一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苏州桃花坞、四川绵竹,均以生肖作为重要题材。清代杨柳青年画有一组四扇屏,为十二幅仕女娃娃观赏十二生肖动物图案,每幅一种。山东杨家埠也有娃娃抱动物的生肖年画,十二娃娃和十二动物安排在一幅图中。苏州桃花坞并无生肖年画传统,但2006年桃花坞木刻年画社首次制作年画“金猪吉祥”。

剪纸

民间剪纸属平面造型, 具有鲜明的地方性与传承性。十二生肖是剪纸的重要题材,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独立生肖造型,常见于每年新春的贺岁作品;二是两个生肖组合的祥瑞图案,如“蛇盘兔”;三是生肖与人物结合的构图,如老鼠嫁女;四是生肖大会聚形式。四种构图都反映出动物的生肖特性,区别于普通动物主题。

由于风俗差异,各地对同一主题的剪纸也各有侧重,如“老鼠嫁女”主题,山东一带注重线条的清晰,而陕西一带则表现热闹的喜庆场面。

各地剪纸艺人辈出,精品不断。山东高密剪纸艺人齐秀花,作品超越纯兼剪纸的平面化,呈现出立体感,代表作为1997年《金牛奋蹄》并当选生肖邮票;延安剪纸高手白风莲创作的写实性生肖系列剪纸;鹤壁市窦马庄村剪纸艺人窦桂书的《混搭式五十双喜十二生肖图》……

邮票

世界首枚生肖邮票是1950年在日本发行的虎年邮票,邮票图案采用圆山应举名画中的“虎图” 。 中国香港、台湾则分别于1967年和1968年首次发行生肖邮票。

中国大陆于1980年2月15日发行首枚生肖邮票,第一枚猴票面值0.08元,图案由画家黄永玉创作,为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猴;邮票设计由邵柏林担纲,他以吉庆大红为底色,再用金粉涂描小猴面部,以影雕套印,极富层次。

这张猴票发行量仅500万,截止2015年,该版猴票的单张市值为12000元,

大整版更是价值百万。

第一轮生肖邮票(1980-1991),装饰性图案相同,交替采用彩色与白色底色相衬,由于后来改为社会公开征集和匿名评选的方式。第二轮邮票(1992-2003)票幅为2枚,一枚是生肖形象的民间工艺品,另一枚是生肖汉字的书法作品,多种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年画、泥塑、布艺、皮影等作品融入其中,也能欣赏到传统书法艺术。第三轮(2003-2015)恢复为1枚,规格为矩形,采用更多现代设计理念,表现手法时尚,传达一种卡通风格,但又不同程度借鉴传统色调和民间主题。

第四轮猴票于2016年发行,再度由黄永玉设计。

西方国家也发行生肖邮票。美国邮政总局从1993年起发行第一套生肖邮票,纪念华人对美国社会的贡献。截止到2008年,发行过生肖邮票的国家和地区达到82个。生肖邮票使得古老的中国生肖文化真正走向国际化。

钱币

将十二生肖铸入钱币,即厌胜钱,主要作取吉利、避邪恶、作斋戒之用,也称命钱、花钱。古时小孩一出生,大人就给他带上命钱于胸前。该习俗在唐代已经流行,尤以清末民初为盛。它多为民间铸造,非官方流通。

生肖花钱正面是十二动物生肖图案,或配有地支文字,有些还刻画简单的生肖动物线条,背面多为八卦、星宫、吉语等相衬。有的一枚一生肖,多为佩戴者的属相;有的一枚铸有全部生肖……

现代官方同样发行生肖钱币。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发行1元面额的生肖贺岁流通纪念币。第一轮生肖纪念流通币,正面图案为面额、年份,背面则为儿童嬉戏的喜庆图案,在服饰或玩具体现当年生肖,如2003羊年币的图案为儿童手持悬挂在如意上的羊形迎春灯笼,背景为绽放的礼花,硬币还印有当年干支年号。与生肖邮票一样,生肖纪念品同样受到收藏界的普遍关注。

起始点争议

前述

自古以来,十二生肖与干支纪年存在着对应关系,干支纪年的起点影响着生肖的划分,存在两个说法。

正月初一

东汉初期,光武帝刘秀规定民间使用干支纪年。延至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干支纪年被以政府命令的形式颁行于全国。尔后备朝代,实行年号纪年之外,都以干支法作为纪年的辅助手段,沿行不废。

中国先秦素有“改正朔”的传统,即皇帝以颁令的形式决定岁首。据《礼记·大传》云:“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孔颖达疏曰:“正谓年始,朔谓月初,言王者得政,示从我始,改故用新,随寅、丑、子所建也。周子,殷丑,夏寅,是改正也;周夜半,殷鸡鸣,夏平旦,是易朔也。”传说中,先秦三代有改正朔之传统,商以夏十二月为正,周以夏十一月为正,秦统一天下后,继承此传统,以夏十月为正。

汉初沿袭秦朝正朔,其自家正朔确立于武帝时期。太初元年(104BC.),汉朝改用《太初历》,使用夏正,即以夏历正月为岁首。同年,武帝创立年号制度,为突出皇帝之尊,以年号纪年替代帝王在位纪年,改变了中国古代的纪年方式。年号制度行用后,前代“改正朔”之制自此变革,后世统治者极少改岁首或月首,新帝登基,但改年号,遂成为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惯例。

《史记.天官书》有云,“正月旦,王者岁首;立春日,四时之始也。四始者,候之日“,明确了正月朔才是岁首的地位。而古代正月初一的名称——“元旦”,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有关于:“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 的记载。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所有这些,都把正月元旦视为岁首地位从未间断。王安石的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显然也把正月视同年岁的变更。

从元明清三代的史书,可见干支在正月初一更替的记录。

《元史》:卷三·本纪第三◎宪宗,”九年己未春正月乙巳朔,驻跸重贵山北,置酒大会“,对应公历1259年1月25日,已换干支纪年,而此年立春日为1月29日。

《明实录》: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八,”庚子春正月己丑朔 “,公历1360年1月19日干支纪年换岁 ,而该年的立春在1月28日,此时没有记录皇帝年号,因这时明太祖还未称帝。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十六,”乙巳春正月庚申朔“,公历1365年1月23日干支纪年换岁, 而该年的立春在1月28日。

《清实录》:(1)实录卷之七百七十六,”乾隆三十二年。丁亥。春。正月。丙寅朔。上诣奉先殿行礼“,对应公历1767年1月30日,干支纪年已换岁。”辛未。祈谷于上帝。上亲诣行礼。是日。立春。顺天府进土牛春山宝座“,对应公历1767年2月4日。(2)实录卷之八百一,”乾隆三十二年。丁亥。十二月。丙子。上御干清门听政。是日、戊子年立春。顺天府进土牛春山宝座。“这一天是十二月十六,对应公历1768年2月4日,此处就是一些以此为凭,认为是立春换岁的证据,可这一日的抬头处已经标明是丁亥年,其实是由于丁亥年是两头春,为了区别位于年初的立春,才标注了后一个是戊子年的立春,并不是说”戊子年立春“就意味着进入了戊子年。整部《清实录》均遵循同样的纪年体系,只有到了”正月朔“,皇帝年号和干支纪年才会一同变更。

辛亥革命之后,1914 年1月,政府又颁布法令确定旧历的新年为“春节” ,夏历的正月初一被剥夺了原有的名称“元旦” 、“新年” ,这些名词被转给公历的1 月1 日之后, 它就成了“ 春节” 。但这只是正月初一名称的变换,并没有改变其作为岁首的地位。后来民国政府颁布废旧历禁令,严禁私售旧历、新旧历对照表;严令京内外各机关、各学校、各团体, 除国历规定者外, 对于旧历节令, 一律不准循俗放假;将旧历年节元旦日应有之一切热闹娱乐举动移至国历新年元月内举行。但是,这些政策最终都不了了之。

新中国成立后,农历仍用干支纪年。各级重要的报纸、各种历书和众多的年历画,也都将干支纪年作为纪年辅助手段。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国内所有日报,其农历日期的干支纪年均在正月初一才得已变更。而国内唯一研究和编修历法的单位——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其官网上的公农历查询,以及出版的所有天文历书和年历,干支纪年和生肖纪年岁首均始于正月初一。现代所有出版的纸质版日历,干支纪年也是在农历正月初一变更。

当代的春节的官方活动更直观的显示生肖年依据农历正月初一起算的规则。如历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均在正月初一零时举行倒数仪式,表达对新的生肖年的祝福。而2014年春节期间,国家领导人向全国各族人民和全球华人拜年,官方也会强调是农历马年。

终上所述,中国传统历法中采用“正月朔”,即农历正月初一作为生肖年的起点,这大量可见于历代正史和官方历书,以及现代的报纸和纸质版日历中。

立春

官方、历法依据

天文学家张培瑜等人合作完成《中国古代历法》上指出“2000年来中国干支纪时与历法数序纪时既互相配合又各自成系统。实际上中历干支纪时系统是中国特有的阳历历法体系。可称之为干支历。它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年长即回归年,一节一中为一个月。可惜,在古代干支历日多与历法纪时配合,只在历书(黄历)中注记或民间用于象数、选择和命理学中,它在历法上的作用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认识。”又古历专家董作宾从另一方面证明干支自古纪阳历,他对以立春为岁首的《天历》分析指出“年名,承用干支纪年古法…月建,即干支纪月,也是中国古法。

西汉以前,有月名而无月建,所纪的虽在太阴月的上面,实在乃是太阳月,即节气月,汉简中已有月建”。上述说法得到史学家罗尔纲、简又文等着书的引用。此外,董作宾《汉简永元六年历谱考》《大唐同光四年具注历合璧》也有谈及自古以来干支纪阳历。

江苏省天文学会秘书长李旻:古代历法采用的是两套系统,现代人是把两套系统重合在一起了。历史学博士芦敏也认为干支纪法按节气划分,以立春作为开始。

属相采用的是干支历,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的日梭万年历,以立春节气为一年的分界线。

政治影响、民俗依据

在古代,正月初一叫元旦;立春叫春节。1912年,清朝被推翻,历法数序纪时的皇帝年号纪年法被废除,孙中山宣布使用公历,把1月1日定为元旦。后来袁世凯改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对上述历法改变的事实,生肖按传统仍从立春起算,历史学者倪方六、福州民俗研究者郑子端、北京民俗协会理事韩硕、著名民俗学家叶春生、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等持相同看法。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刘魁立认为,“按照固有的传统观念来说,立春才是属相轮换的分界”。

立春节和正月初一元旦在民国以前皆是重大节日。今天意思差不多的“岁”和“年”在古代有严格区别。古人视立春为“岁始”,过“岁节”,往往比过“年节”的声势还大。从周代到清末,都以立春为一岁的大典,民间有“立春大过年”的谚语。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如迎春、咬春、打春等很多。存在民间习俗,过了立春,孩子又长了一岁。

中医学依据

《黄帝内经》:“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异。”又说:“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等等。十二支纪月与十二经脉对应关系见右图。

名医张从正认为用药要考虑季节因素,如"午未之月多暑,宜辛凉解之:子丑之月多冻,宜辛温解之"。中医学者张承龙等人指出“以干支历反映的地球气象气候变迁周期、个体遗传体质、健康特征、相关疾病的不同年龄表达等有直接联系。”研究表明,出生时间与精神分裂症、癫痫、脑肿瘤等多种疾病有关,余丹又研究得出脑卒中与干支历出生日期有关。毛小妹和白贵敦的研究也证明人体质、多发病等与干支历出生日期有关。

术数依据

历史学家黄一农:中国历代官方天文机构的职掌,除包括推算历法和观测天象外,还需负责处理选择事(如国祭祀、丧、娶等)。从元代到清末,政府更在州县广设有阴阳学,与儒学和医学鼎足而三。唐代以后,黄历上有关行事宜忌的内容开始大量出现。而择吉之术只与年月日的干支相关。南宋掌禹锡即称:"凡择日,皆取月节气应为正,气应时刻随历日用之"。

中国玄学与二十四节气息息相关,所以长久以来“立春”在术数界中皆被视作新一年开始。新一年的风水术数计算仍是以“立春”作分水岭。中国传统的属相算命、推八字等,都是以立春作为一年起始的。

其它依据如名着《红楼梦》第九十五回:“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春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这里明确指出干支在纪年纪月时的转换点。从立春起算的依据涉及领域众多,受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结论

生肖年始于正月初一还是立春,对大多数人的影响不大。但对于出生在上述不同起点之间的人来讲,就取决于人们的选择了,悉随尊便。

寓意

十二生肖两两相对,六道轮回,体现了我们祖先对我们中国人全部的期望及要求。

第一组:鼠和牛。鼠代表智慧,牛代表勤劳。两者一定要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如果只有智慧不勤劳,就变成了小聪明,光是勤劳,不动脑筋,就变成了愚蠢。所以两者一定要结合,这是我们祖先对中国人的第一组期望和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一组。

第二组:老虎和兔子。老虎代表勇猛,兔子代表谨慎。两者一定要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做到所谓的大胆心细。如果勇猛离开了谨慎,就变成了鲁莽,而一味的谨慎就变成了胆怯。这一组也很重要,所以放在第二位。

第三组是龙和蛇。龙代表刚猛,蛇代表柔韧。所谓刚者易折,太刚了容易折断;过柔易弱,太柔了就容易失去主见,所以刚柔并济是历代的祖训。

第四组是马和羊。马代表一往无前,向目标奋进,羊代表团结和睦。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更需要团结和睦的内部环境,只有集体的和谐,我们才能腾出手追求各自的理想。如果一个人只顾自己的利益,不注意团结、和睦,必然会落单。所以,个人的奋进与集体的和睦必须紧紧结合在一起。

第五组是猴子和鸡。猴子代表灵活,鸡定时打鸣,代表恒定。灵活和恒定一定要紧紧结合起来。如果你光灵活,没有恒定,再好的政策最后也得不到收获。但如果说你光是恒定,一潭死水、一块铁板,那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了。只有它们之间非常圆融的结合,一方面具有稳定性,保持整体的和谐和秩序,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变通地前进。

最后是狗和猪。狗是代表忠诚,猪是代表随和。一个人如果太忠诚,不懂得随和,就会排斥他人。而反过来,一个人太随和,没有忠诚,这个人就失去原则。所以无论是对一个民族国家的忠诚、对团队的忠诚,还是对自己理想的忠诚,一定要与随和紧紧结合在一起,这样才容易真正保持内心深处的忠诚。这就是我们中国人一直坚持的外圆内方,君子和而不同。

中国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肖,有的人属猪,有的人属狗,这意义何在?实际上,祖先期望我们要圆融,不能偏颇,要求懂得到对应面切入。比如属猪的人能够在他的随和本性中,也去追求忠诚;而属狗的人则在忠诚的本性中,去做到随和。

信仰

生肖本是用于纪年的一套符号,是古代天文历法的一部分,后来成为了普遍被人们认同的生肖历法。中国古代哲学观是“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为宇宙之本”,认为阴阳五行决定了世间万物的生存与发展,他们认为,日月是阴阳之源,金、木、水、火、土五行是万物之本,合为七曜,日、月、星辰为曜,日、月、金、木、水、火、土五星合称七曜,旧时分别用来称一个星期的七天,日曜日是星期日,月曜日为星期一,其余依次类推。主宰一切,而十二生肖分置于天,以纪十二辰,以七曜统之,因此十二生肖便被阴阳五行观念所浸染,成为民间宗教信仰的一部分。

自生肖观念在民间出现以后,它随着算命术的盛行在民间流传不衰,民间迷信认为,五行中的每一种要素都是相互制约的,对人的一生会产生重大影响。人们可以利用不同的五行要素来协调,使自己的生活及所从事的工作能顺心如意。

民间把生肖动物列为阴阳两类,与五行相对应,从而生成一套生肖决定命运的算命术。同时民间还认为生肖属相与人的性格也有着某种关系,即使同一属相的人,由于出生的时辰不同,性格、命运也会各异。生肖信仰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国人本命年的观念。汉民族的本命年是按照十二生肖循环往复推出来的,它与十二生肖紧密相连。一个人出生的那年是农历什么年,那么以后每到这一属相年便是此人的本命年,由于十二生肖的循环往复,每过12年,人们就要遇到自己的本命年,这样依次推出,人生本命年为12岁、24岁、36岁、48岁、60岁……民间认为本命年为凶年,需要趋吉避凶,消灾免祸。

汉族北方各地每到本命年时,不论大人小孩都要买红腰带系上,称为“扎红”,小孩还要穿红背心、红裤衩,认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这种习俗到今天仍在流行,每逢春节,市场上到处有出售“吉祥带”“吉祥结”的红黄绸带,本命年的人们将之系在腰间、手腕上,这样便可禳解灾祸、化凶为吉。我国许多民族都很重视老人的60岁生日,称为“花甲”,花甲为一生中第5个本命年,也是干支纪年的一个轮回,须好好庆祝,以此寄托人们企求长寿、健康、吉祥的愿望。

文化

诗歌

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生肖不仅是一种形象生动的纪年、纪月的方法,更已与每个人结合起来,赋予了一种神奇的性格。据清代赵冀考证,有关十二属相之说最早起源于东汉。从那时起,民间就流传起很多文人抒写的生肖诗。

最早的生肖诗,据说是南北朝时陈朝诗人沈炯的《十二属相诗》:“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虎啸生空谷,兔月向窗开。龙隰远青翠,蛇柳近徘徊。马兰方远摘,羊觅始春栽。猴栗羞芳果,鸡趾引清怀。狗其怀屋外,猪蠡窗悠哉”。诗中每一句首字顺序点出了十二生肖名,并且突出了每种动物的习性和特点。

南宋文学家朱熹也写过一首结构严谨、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十二生肖诗”:“昼闻空箪啮饥鼠,晓驾羸牛耕废圃。时才虎圈听豪夸,旧业兔园嗟莽卤。君看蛰龙卧三冬,头角不与蛇争雄。毁车杀马罢驰逐,烹羊酤酒聊从容。手种猴桃垂架绿,养得昆鸟鸡鸣角。客来犬吠催煮茶,不用东家买猪肉”。

元代刘因咏的十二生肖属相诗为:“饥鹰吓鼠惊不起,牛背高眠有如此。江山虎踞千里来,才辩荆州兔穴尔。鱼龙入水浩无涯,勾镜等是杯中蛇。马耳秋风去无迹,羊肠蜀道早还家。何必高门沐猴舞,肠栅鸡栖皆乐土。柴门狗吠报邻翁,约买神猪谢春雨”。诗文中嵌入十二属相,每一句都是一个寓意生辉的故事,令人称妙。

有关成语

鼠:胆小如鼠、过街老鼠

牛:庖丁解牛、喘月吴牛

虎:生龙活虎、龙争虎斗

兔:守株待兔、势若脱兔

龙:鱼跃龙门、卧虎藏龙

蛇:打草惊蛇、画蛇添足

马:一马平川、老马识途

羊:亡羊补牢、顺手牵羊

猴:杀鸡儆猴、沐猴而冠

鸡:牝鸡司晨,闻鸡起舞

狗:偷鸡摸狗、白云苍狗

猪:辽东之猪、一龙一猪

配对表

一、鼠

遇龙、猴、牛大吉,不能与羊、马、兔、鸡相配,其它属相次吉。

二、牛

遇鼠、蛇、鸡大吉,不能与龙、马、羊、狗、兔相配,其它属相次吉。

三、虎

遇马、狗大吉,不能与蛇、猴、猪相配,其它属相次吉。

四、兔

遇羊、狗、猪大吉,不能与鼠、牛、龙、鸡、马相配,其它属相次吉。

五、龙

遇鼠、猴、鸡大吉,不能与狗、牛、龙、兔相配,其它属相次吉。

六、蛇

遇牛、鸡大吉,不能与虎、猴、猪相配,其它属相次吉。

七、马

遇虎、羊、狗大吉,不能与鼠、牛、兔、马相配,其它属相次吉。

八、羊

遇兔、马、猪大吉,不能与鼠、牛、狗相配,其它属相次吉。

九、猴

遇鼠、龙大吉,不能与虎、蛇、猪相配,其它属相次吉。

十、鸡

遇牛、龙、蛇大吉,不能与兔、鸡、狗、马相配,其它属相次吉。

十一、狗

遇虎、兔、马大吉,不能与牛、龙、羊、鸡相配,其它属相次吉。

十二、猪

遇羊、兔大吉,不能与蛇、马、猴相配,其它属相次吉。

相关信息

生肖与天文学的关系

十二生肖的产生,有着天文学的背景。

在原始时代,先民们体验着寒暑交替的循环往复。

宋代洪皓《松漠纪闻》记载:"女真旧绝小,正朔所不及,其民皆不知纪年,问则曰'我见青草几度矣',盖以草一青为一岁也"。

宋代孟珙《蒙鞑备录》也说:"其俗每草青为一岁,有人问其岁,则曰几草矣"。

又有观天者发现月亮盈亏周期可以用来丈量岁的长短,发现十二次月圆为一岁,这一发现,是初期历法最精度的成果之一,"十二"便视为传达天意的"天之大数"。天干需地支为伴,日月相对,天地相对,就非"十二"莫属了。

诗歌文化

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生肖不仅是一种形象生动的纪年、纪月的方法,更已与每个人结合起来,赋予了一种神奇的性格。据清代赵冀考证,有关十二属相之说最早起源于东汉。从那时起,民间就流传起很多文人抒写的生肖诗。

最早的生肖诗,据说是南北朝时陈朝诗人沈炯的《十二属相诗》:“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虎啸生空谷,兔月向窗开。龙隰远青翠,蛇柳近徘徊。马兰方远摘,羊觅始春栽。猴栗羞芳果,鸡趾引清怀。狗其怀屋外,猪蠡窗悠哉”。诗中每一句首字顺序点出了十二生肖名,并且突出了每种动物的习性和特点。

南宋文学家朱熹也写过一首结构严谨、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十二生肖诗”:“昼闻空箪啮饥鼠,晓驾羸牛耕废圃。时才虎圈听豪夸,旧业兔园嗟莽卤。君看蛰龙卧三冬,头角不与蛇争雄。毁车杀马罢驰逐,烹羊酤酒聊从容。手种猴桃垂架绿,养得昆鸟鸡鸣角。客来犬吠催煮茶,不用东家买猪肉”。

元代刘因咏的十二生肖属相诗为:“饥鹰吓鼠惊不起,牛背高眠有如此。江山虎踞千里来,才辩荆州兔穴尔。鱼龙入水浩无涯,勾镜等是杯中蛇。马耳秋风去无迹,羊肠蜀道早还家。何必高门沐猴舞,肠栅鸡栖皆乐土。柴门狗吠报邻翁,约买神猪谢春雨”。诗文中嵌入十二属相,每一句都是一个寓意生辉的故事,令人称妙。

中药“十二生肖”

鼠—鼠曲草:有补脾益气,祛风化痰之效。适用于风寒咳嗽、脾虚浮肿、慢性支气管炎等症。

牛—牛膝:有活血、祛瘀、强筋骨及利尿等功效。适用于经闭不通、难产、腰膝疼痛、下肢风湿痛、尿血、尿道涩痛等症。

虎—虎杖:有活血行气、祛风除湿之功效。适用于慢性阑尾炎、关节风湿痛、湿疹等症。

兔—菟丝子:有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等功效。可用于肾亏遗精、阳痿、小便频数及两眼昏花等症。

龙—龙胆草:有解热、清火、解毒、清湿热等功效。适用于急性热病的高热、手足抽搐痉挛及黄疸、胆石症、风火赤眼等症。

蛇—蛇莓:有清热凉血之功效。可适用于血热崩漏、乳痈、带状疱疹、毒蛇咬伤等症。

马—马齿苋:有清热解毒、止痢之功效。适用于细菌性痢疾、疮疡热毒、丹毒等症。

羊—羊蹄草:有解毒杀虫之效。可适用于癣、汗斑、口疮、跌打损伤等症。

猴—猴姜(骨碎补):有强筋活络、行瘀止血之功效。可适用于关节风湿病、蛀牙痛、小儿疳积、跌打损伤等症。

鸡—鸡血藤:有补血活血、舒筋活络、强筋健骨等功效。适用于血虚衰弱、筋骨疼痛、月经不调、经闭不通等症。

狗—狗肾:有补肝肾、强筋骨及祛风湿等功效。可适用腰疼背痛、风湿痛等症。

猪—猪犄耳(鱼腥草):有清热利湿之效。适用于肺痈、肺结核、痢疾、风热感冒等症。

十二生肖剪纸

在蔚县剪纸中,表现十二生肖的剪纸作品很多,有单独的,有组合的;有单色的,有彩色的;丰富多彩。十二生肖是民间艺术作品表现的一种重要题材。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