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校徽

北京师范大学校徽

北京师范大学的标志
北京师范大学校徽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标志。北师大校徽标志物为“木铎”。
    中文名:北京师范大学校徽 外文名: 别名: 标志物:木铎 百年华诞日期:2002年9月8日

“木铎”的意义

“木铎”的历史悠久,是灿烂中华文明的一个象征。据可考的历史记载,“木铎”的起源至少可追溯至商周时期,最初作为警世、布政、宣教的辅助工具,根据朱熹的说法,“金口木舌,施政教时所振,以警众者也。”木铎开始被赋予象征意义,见于《论语·八佾》,其中有“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的记载,将“百代素王”、“万世师表”的孔夫子比作“木铎”。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木铎的形制、纹饰、功能多有变化,经过不断的文化诠释和意义转化,它寓教师与教育、文化与教化、天道与师道等多重意味于一身,成为了一个有着丰富内涵和具体形制的文化意象。

木铎徽识的演变经过

北师大最早明确以木铎为校徽始于1931年。在学校印制的《民国廿年师大同学录》的内页,印有“木铎”图案,并注明为校徽。与《校友会杂志》的木铎图案相比,这个构图更为简练,丝带、嘉禾等附着物已不再现。木铎开始采用编钟形状。其顶部有带几何纹饰的柄,上径小,下径大,底口两端呈尖角形。

在木铎的肩面,两穗嘉禾环柄排列,顶部由一太阳照耀。校徽底色为深蓝,铎面有白色篆体的“师大”二字。从书法的形韵来看,应是钱玄同先生的手笔。之所以简称“师大”,因国民政府施行“高师改大”政策,到1931年,北平师范大学成为全国唯一的师范大学,提起“师大”,非北平师范大学莫属。与1916年的构图相比,禾穗由沿面下垂而改为置顶上刻,形象由具体而抽象,由此也可见两幅构图的承续关系。该校徽从1931年一直使用至1934年初。

1934年5月,学校校务会议通过了对校徽图案的修改建议。新校徽的图案为汉古铜铎形状,借鉴了编钟的形制,铎的上部改为环形。颜色由蓝、白、金三色组成,分别为蓝色底色、金色纹饰、白色字体。与1931年的校徽相比,新校徽的造型更加典雅,结构更加严谨。1937届毕业生赵擎寰先生对于这一时期的校徽有着清晰地记忆:“这种校徽用铜坯珐琅制作,蓝地金黄线条花纹,‘师大’二篆字白色。……我们入学报到发给校徽,它的背面有编号数字。”木铎校徽成为学校师生的身份标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学校被迫西迁,参与组建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但学校始终接续师大的传统和精神,仍沿袭北平师范大学时期的木铎校徽。与1934年的校徽相比,几何纹与雕刻花纹用白色,铎体周边白线勾勒,以增加立体感,铎面中间横向加入“西北师院”四个篆体字。1946年,母校回归北平复校,一部分师生永留西北,继续建设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师院以后又发展为西北师范大学,但以“木铎”为徽识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木铎金声”从此以兰州为基地,远播西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北京师范大学迎来了新生。随着时间的推移,“木铎”意象深深根植于师大人的灵魂深处。母校80年校庆、100年校庆,各种纪念章上,木铎是构图的要件。

2002年,学校推出了新设计的校徽图案。作为核心图案的“木铎”仍采用了1934年的校徽设计,体现出学校历史的一脉相承。两者的区别在于新校徽的造型将原校徽立体化,使之具有浮雕感。在木铎图案的两侧,又分别增加了篆字“北”、“京”二字,以与其他师范大学相区分。圆形构图与规矩方正的“木铎”相得益彰,整体图形如一枚构图严谨的印章。新校徽既保留了自身的传统,又借鉴了国际上校徽通行的样式,表现出历史与时代的融合。

2007年,学校对北京师范大学的形象设计与塑造进行了规范,徽识认定是其中最基础的工作。学校规定,“北京师范大学校徽由核心图案、建校时间与英文校名组合而成,整体造型为圆形印章形。核心图案为象征中国教育教化传统的‘木铎金声’”。核心图案基本保持了1934年的校徽图样,是对百年校庆校徽图案的矢量化重现。

2017年8月底,北京师范大学115周年校庆前夕,学校与广东省政府、珠海市政府签订三方共建协议,将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建设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进入实施阶段。若干年后,地处首都的母校,将与地处南疆的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一体化办学,以本部为基地的“木铎金声”将进一步远播,在更广阔的华夏大地唱响。

从1902年到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已经走过了115年的历程。115年来,“木铎金声”作为北师大精神的具象化表达,集中体现了北师大的历史地位、优良传统和办学特色,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的象征。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