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增长

包容性增长

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
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长寻求的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包容性增长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2]
    中文名:包容性增长 外文名:inclusive growth 别名:

概念

“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最早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首次提出。它的原始意义在于“有效的包容性增长战略需集中于能创造出生产性就业岗位的高增长、能确保机遇平等的社会包容性以及能减少风险,并能给最弱势群体带来缓冲的社会安全网。”最终目的是把经济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让普通民众来受益。  包容性增长即为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它涉及平等与公平的问题,包括可衡量的标准和更多的无形因素。而所谓包容性增长,寻求的应是 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包容性增长包括以下一些要素: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加强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力建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强调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反对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重视社会稳定等。

由来及背景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包容性增长”这个概念是2007年由亚行首先提出来的,也是国际组织近年间逐渐完善的一个概念,是基于中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增长迅猛的事实提出来的。据统计,2002年至2007年,中国年均经济增速高达11.65%,尤其是2004、2005年这一轮增长比较明显,甚至超过10%以上,2006年、2007年更是达了12.7%和14.2%。当时大家都在谈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过程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收入分配不公。虽然经济增长了,但并非所有人都受益,有的人受益多,有的人受益少,特别是贫困人口受益更少。同时,中国GDP如继续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增长,资源、环

 境压力会增大,由增长本身不均衡导致的矛盾也会增多。当时,导致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是由投资、出口拉动,消费的比重偏低,在产业方面重工业比重高,服务业比重偏低;经济和社会相比较,社会领域发展相对差一些,特别是收入分配结构、收入分配状况、城乡差距比较大。针对这种不利于长期可持续均衡的增长,2005年由亚行赞助支持,亚行经济研究局和驻中国代表处联合开展了“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研究课题,同时邀请林毅夫、樊纲等国内位知名学者参与研究。与此同时,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2007年,由林毅夫主编,庄巨忠、汤敏等学者编写的《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一书正式出版。该书分析中国经济过去30年的增长特点,收入差距扩大原因和所带来问题及挑战,探讨通过实现共享式增长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选择。这本书英文版当时译成中文时,使用了“共享式增长”一词,实际上也有人将其译成“包容性增长”。业内人士认为,2008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是“包容性增长”被逐渐认同的助推器。 

报告提及

2009年11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发表题为《合力应对挑战推动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强调“统筹兼顾,倡导包容性增长”。

2010年9月16日,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

“胡锦涛强调,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为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实现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社会基础,这是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需要共同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胡锦涛指出,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胡锦涛指出,中国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倡导者,更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实践者。中国强调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本身就具有包容性增长的涵义。我们既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2010年11月14日,在日本横滨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十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发表的《深化互利合作 实现共同发展》重要讲话中,再次倡导“包容性增长”:

“ (二)倡导包容性增长,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我们应该坚持发展经济,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以人为本,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我们应该坚持优先开发人力资源的指导方针,实施有利于充分就业的发展战略,提高全体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加快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

释义

 “包容性增长”译自英语复合名词“Inclusive Growth”,其中心词是“ Growth(增长)”,“Inclusive”应包含“社会包容”或“社会融合”之意。“包容性增长”这个概念,与中央提出的“全面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创新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应有之义。一般认为,“包容性增长”就其内涵而言,须强调两个方面,即“参与”和“共享”。换句话说,只有在所有社会成员能够“参与”和“共享”时,经济增长才具有积极意义,才能促进社会发展。因此,“包容性增长”的含义在于,不能只单纯发展经济,而应该经济社会更加全面、均衡地发展,使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同步进行。这样的增长,才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亚行当时在中国提倡“包容性增长”,比较重要的一点是:保持较快经济增长的同时,增长也要可持续和协调,同时也应更多地关注社会领域发展。这种增长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应考虑到其他方面尤其是社会领域,使更多的老百姓能够共享这种发展成果。可以说,“包容性增长”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经济增长与其他方面的增长应该是互相协调的。从国内方面来讲,首先,增长是和谐增长、可持续增长和科学增长;其次,增长的同时,财富公平分配,不造成贫富差距,向低收入人群倾斜,使所有人都从增长中获益;再次,这种增长有利于社会发展、公共服务和精神文明建设。从国际方面来讲,“包容性增长”应该是某国增长了,不损害或抑制另一国增长,不给对方带来危害,国家间协调、和谐增长,在共赢多赢中实现共同发展。一般来说,“包容性增长”主要还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而各国之间的“包容性增长”,更多的是指贫困国家在全球区域性增长过程中能够受益更多。

要素

 包容性增长包括以下一些要素

1、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

2、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

3、加强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力建设;

4、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

5、强调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反对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

6、重视社会稳定。

解读

 胡总书记提出的“包容性增长”概念,可以理解为:

第一,表明中国的一贯立场,就是在世界经济交往中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世界各国都面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共同任务,但各国的国情不同,我们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尊重各国根据自己国情选择的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说,这也是对一国经济主权的尊重。那种强加于人的做法,是典型的经济霸权的表现。只有各国相互尊重,求同存异,才能实现包容性的发展,是切实可行的做法。

第二,表明中国的基本态度,就是在世界经济交往中应该坚持扶弱济贫、共同发展的原则。大国对小国,强国对弱国,发展快的国家对发展慢的国家,发展条件好的国家对发展条件差的国家,应该以包容的心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地大力扶持和积极援助那些小、弱、慢、差的国家发展经济,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快制慢、以好压差。这也是国际人道主义的体现。

第三,表明中国的“入世”理念,就是在世界经济交往中应该坚持人类文明成果互学互用、共建共享的原则。在各国经济发展中,自然是有的发展好些,有的发展快些,他们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也是其他国家非常愿意学习和借鉴的。这种情况下,发展好的快的国家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和开放的胸襟,容许别人学习和借鉴,不能搞垄断主义和保护主义,否则就会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障碍和壁垒。

第四,表明中国的合作方略,就是在世界经济交往中应该坚持促进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协作化的原则。经济全球化把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地球村”、“大家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这是大势所趋,也是客观事实。各国都应以包容的心态,正确看待、沉着应对,加强沟通,密切合作,互利共赢,不能盲目排外,搞狭隘的民族主义,影响国际经济合作。

总之,中国接受和践行“包容性增长”理念,实质上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包容性增长”理念的指引下,通过更深入的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有利外部条件,同时也为中国对外经济项目顺利发展提供安全保证。

或将写入“十二五”规划

 从2007年亚行首提这一概念,到如今国家领导人在正式场合再次倡导,业内人士分析认为,2008年发生的世界金融危机是“包容性增长”被官方采纳和认可的助推器。

庄健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金融危机的爆发,实际上是对当时经济失衡状况的一种强制性的改变。经过这场危机之后,大家发现,中国的经济增长确实存在不均衡的问题,特别是对投资、出口的依赖性比较强,而中国恰恰受这种冲击比较明显。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经济恢复较快。但与此同时,从经济学家到中央政府都开始思考中国经济增长如何更加可持续的问题。

这次重提“包容性增长”,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看来,带有一定的前瞻性含义。马晓河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对未来五年、十年、二十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应该朝着哪个方向走的一个大的判断。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副编审邓聿文向《中国经济周刊》大胆预言,“十二五”规划中肯定会明确提出包容性增长,今后这个概念也将越来越普及并被人们接受。“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是要加强社会建设,所谓‘包容性增长’就是要注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我觉得肯定会写入的。” 邓聿文说。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